含光门博物馆——游西安南城墙意外发现

BBU

<p class="ql-block">11月11日早,从西门登上城墙,在继续往南门进发途中,却发现眼前一座博物馆——西安唐皇城墙含光门博物馆。以前无数次经过,有眼无珠,孤陋寡闻却毫不知道这还隐藏一个博物馆,而且还是货真价实的古城墙。</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这是在城墙上的博物馆门 :西安唐皇城墙含光门遗址博物馆。</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博物馆完全藏身在厚重的城墙里。</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由此下电梯或步行下去参观。直接下到遗址展区。</p> <p class="ql-block">博物馆导览图</p> <p class="ql-block">唐城墙的示意图</p> <p class="ql-block">步行,楼梯有图片介绍</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含光门门道遗址</p><p class="ql-block">含光门门址的平面形状呈长方形,以纯净的黄土版而成。共三个门道,形制相同,左入右出,中为御道。门道进深均19.6米,东、西门道宽均5.35米,中门道宽5.72米,门道之间隔墙厚均3.07米。东部的门墩保存高为8.2米,中、东门道之间隔墙高为7.95米,中、西门道之间的隔墙残存高1米左右。门道两侧各有排列整齐的柱础石15个,且东西对称。</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也可乘着大电梯直下二楼。大厅中央是瓷器展览——东方风</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西侧是城墙断面展区。可以观看定时的视频介绍。</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东侧是城墙门道展,过水涵洞遗址展览。</p><p class="ql-block"><br></p> 二楼城墙门道遗址展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考古视角下的城门道遗址</p><p class="ql-block"> THE HANGUANG GATE PASSAGE RELIC IN THE ARCHAEOLOGICAL PERSPECTIVE </p><p class="ql-block">城墙上的防空洞</p><p class="ql-block">西安城墙的防空洞主要产生于三个时期:</p><p class="ql-block">·1926年"二虎守长安"时期,将士们挖洞以防炮轰,筑暗堡以备藏身突袭;</p><p class="ql-block">.抗日战争时期,为躲避日本空袭,政府、军队挖洞储备物资,老百姓挖洞"躲警报";</p><p class="ql-block">.解放战争末期,国民党军队开挖防空洞作为防御攻城的暗堡,但西安和平解放,未派上用场,后大多成为难目的蜗居之所。</p><p class="ql-block">对于防空设施薄弱的古城西安,这些大小洞穴曾起到极大的保护作用。1983年,经统计城墙内外共有防个。1983年以后,西安市对城墙进行维修,填补了几乎所有的防空洞。如今,我们还能在此处看到旧时遗留空洞,回首往昔。</p><p class="ql-block"> </p> 二楼走向西方瓷器展览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瓷器展览前言:</p><p class="ql-block">中国外销瓷为何能在欧洲持续流行数百年?</p><p class="ql-block">13世纪,马可.波罗对中国的描绘,激起了欧洲人对东方的热烈向往。而产自中国的瓷器、丝绸和茶叶等物产,成了古老东方极具异域文化的标志性符号。</p><p class="ql-block">17世纪,萨克森选帝侯、波兰国王奥古斯特二世,曾以一支600人的重骑士团作为交换条件,从普鲁士国王处换得151件中国瓷器。</p><p class="ql-block">18世纪时,欧洲人用"感染了瓷器热症"来形容他们对中国瓷器的狂热,当时,中国瓷器是地位、格调、审美、品味的代名词。一幅欧洲社会在生活习惯、艺术风格、思想文化等方面深受东方文化影响的画卷逐渐铺展开来。</p><p class="ql-block">神秘东方的蓝色幻想</p><p class="ql-block">青花瓷中的共家中国</p><p class="ql-block"><br></p> 二楼古城墙及其断面展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2px;">  </b>古城墙断面展示</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观看城墙演变视频。这个图就是城墙演变的年轮。城墙也是由最早的矮小薄,一代代加宽加厚。发挥着它越来越重要的作用。视频介绍为城墙的年轮。</p> <p class="ql-block">这可是真正的老城墙!</p> <p class="ql-block">二楼,老城墙后面,咖啡厅卖纪念品</p> <p class="ql-block">  <b style="font-size: 22px;">西侧 </b></p><p class="ql-block">过水涵洞的建筑与工程构思</p><p class="ql-block">隋唐长安城的水利建设是我国都市水利史上规模最大的成功典型之一下管网后筑城郭。掘井汲泉、开渠凿池、引河蓄水,使明渠暗渠交错形成活水系统,巧妙地将城市各用水部门联系起来,彰显了时人的用水智慧。</p><p class="ql-block">含光门过水涵洞是长安城水利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为穿越城墙的涵结构,应于公元581-582年间建成。过水涵洞遗址的发现,证实了古人建造湛和科学性,为研究隋唐长安城建筑设施与水利系统提供了实物资料,反城市规划有度,既注重地面城市形态,也注重上水下泄的供排水系网络规</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67/78</p><p class="ql-block">过水涵洞遗址</p><p class="ql-block"> THE WATER CULVERT RELIC </p><p class="ql-block">此过水涵洞遗址压于隋代所筑夯土城垣之下,发现时涵洞顶部与西侧已被毁坏,涵洞北部洞壁亦受到破坏,推测为古时掏挖建筑涵洞的青砖所致,现残存涵洞东壁与少量拱券部分,东壁残长9.6米,壁厚0.95米左右。涵洞南高北低,经测量两端底部高差在20厘米左右,为城内外过水系统。</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精湛的拱券技术———巧思与智慧</p><p class="ql-block"> THE SOPHISTICATED ARCH TECHNOLOGY </p><p class="ql-block">过水涵洞采用砖构券洞结构,泥浆勾缝,拱跨度约0.6米,拱高约1.2米,上起砖五层,厚达1米。砖券结构能保证上部沉重城墙的压力和夯筑时的震动不致于对涵洞产生破坏,表明时人对拱券良好的承重特性已有认识,使得此过水涵洞历时一千多年仍能保存至今。</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巧思的铁柱水栅</p><p class="ql-block"> THE DELICATE </p><p class="ql-block"> IROn - column water fenCE </p><p class="ql-block">含光门作为唐皇城城门,内为国家重要机关所在,戒备森严。出于城市防御的需要,涵洞南北端皆设有铁柱水栅,其缝甚狭。</p><p class="ql-block">水栅选用边长10厘米的菱形铁柱,设计十分巧妙。一方面,将菱形棱角对准水流来向,可减小水流阻力,保证过水通畅;另一方面,菱形铁柱不易施力,且铁柱上下安装处均用坚固的大石条夹装,以防止水栅被人为破坏拆卸。</p><p class="ql-block"> </p> 一楼展厅 <p class="ql-block">一楼展厅。</p><p class="ql-block">一楼入口也就是我经常路过坐公交车或者步行绕道的城门门洞之间。</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这里也是外地组团游西安城墙的一个入口。</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一楼,主要是个大厅和图片,含光门复原模型。</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图片和文字介绍为主。</p> <p class="ql-block">前言</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隋唐长安城作为隋唐两朝的首都,由皇城、宫城、外郭城、禁苑、坊市组成,是中国古 代规模最为宏伟壮观的都城,也是同期世界上规模最大的城市。含光门是隋唐长安城皇城南墙偏西的城门,始建于隋初,历经唐、五代、宋,元代封 闭,明初被包砌在拓建的城墙之内。含光门是公元6-10世纪丝绸之路鼎盛时期东方起点城市 的重要通道,被誉为"丝路外交起点"。含光门遗址是目前隋唐长安城皇城唯一进行过考古发掘的城门遗址,也是保存最完好的 隋唐城门遗址之一。它是隋唐时期营城思想和西安城墙建筑史的珍贵实物遗存,全面揭示了 中国古代(隋唐)的城门形制、结构、功能,见证了古都西安从隋唐至明清的城市发展变 迁,是中国古代城市建筑文明的典型范例。含光门遗址与大明宫遗址、大小雁塔、兴教寺等 共同构成了盛唐文化遗产,是丝绸之路文化遗产序列中的重要环节。</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公元582年,隋文帝杨坚任命宇文恺为营新都副监,营建大兴城。公元618年,唐高祖李渊在此建都"长安",规划布局承隋制,又陆续改建和增筑。公元904年,唐佑国军节度使韩建弃宫城和外郭城,改筑皇城为"新城"。五代至元,虽城名迭变,但城市规模形制未改。</p><p class="ql-block">公元1370年,明代朱元璋命都督濮英向东、向北拓筑城垣。公元1568年,陕西巡抚张祉以青砖包砌城墙外壁和顶部,奠定了今日西安城墙的基本样貌。公元1781年,陕西巡抚毕沅全面补修城墙,并加厚砖面、修筑流水槽、修葺防御设施等。</p><p class="ql-block">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面对饱经风霜、满目疮痍的西安城墙,历届中央省市政府始终重视古城保护、艰辛护城,其中,1983年至2004年对城墙进行了大规模的系统性修缮。目前,西安城墙已被列入《中国申报世界文化遗产预备名录》。</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唐长安城格局</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城墙与城市演进</p><p class="ql-block">筑城以卫君,造师以守民,城墙是中国古代的标志,其对政治体制、行政管理、地理泊等、代的作用。</p><p class="ql-block">含光门城墙断面遣址外部为明清城绩。对城墙修建补筑的墙体。断面层次结构按时间划五个时期,形成"城墙年轮",将西安城墙的安城墙的历史演变,是现存唯一直观反映</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含光门作为唐长安城皇城的重要组成部分,被称为"外交之门"。</p><p class="ql-block">门内以东,为鸿胪寺和鸿胪客馆所在地。鸿胪寺是唐朝政府处理一切外交和民族事务的常设机构,鸿胪客馆是接待各国及少数民族来使的馆舍。</p><p class="ql-block">门外越两坊之地,有"大唐金市"-﹣西市。来自西域及中亚、西亚等地的商贾通过丝绸之路来到长安,到达西市进行贸易。</p><p class="ql-block">作为唐代"丝绸之路"的外交起点,含光门与鸿胪寺、鸿胪客馆、西市共同构成了唐代中外社会经济文化交流的窗口。</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含弘光大——含光门</p> <p class="ql-block">含光门,位居唐长安城皇城南墙偏西,取《易·坤》"坤厚载物,德合无 疆。含弘光大,品物咸亨"之义,得名"含光"。唐长安城皇城为中央衙署所在地,内设三省、六部、九寺等重要机构,与 居民住宅严格分割。皇城以北为宫城,供皇帝听政及居住。外郭城从东、西、 南三面环卫着宫城和皇城,设108坊和东、西两市,是百姓和官僚的住宅区, 其中东、西市为商业区。唐长安城总面积84平方公里,是中国古代乃至当时世 界上规模最宏大、规划最严整的伟大都城。</p> <p class="ql-block">含光门模型</p> <p class="ql-block">含光门复原模型</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AAAAA </p><p class="ql-block">国家级旅游景区</p><p class="ql-block"> NATIONAL TOURIST ATTRACTION </p><p class="ql-block">西安唐皇城墙含光门遗址博物馆简介中华文化发源地之一的西安曾见证了中国古代文明发展的历程。作为十三朝古都,周秦汉唐在这里创建了辉煌的历史,其中唐长安城更是达到了极致的盛世境界。西安唐皇城墙含光门遗址博物馆是为保护唐长安皇城含光门遗址而建立的一座专题性博物馆,它通过考古发掘全面揭示了唐代含光门门道遗迹、隋代大兴城至清代西安府城历代城墙剖面及隋唐长安城皇城过水涵洞遗迹,同时展出《中国城墙发展史专题陈列》《隋唐长安城专题陈列》图片展,比较全面地展示了中国城墙的历史演变,以及作为丝绸之路起点的唐长安城的雄浑气势,是您了解城墙历史文化的重要窗口。</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26/77</p><p class="ql-block">结语</p><p class="ql-block">唐长安城皇城墙含光门遗址融汇了古人的胸怀与智慧,展现了1400年前时人的营建思想。通过隋唐含光门门道、隋唐长安城含光门过水涵洞、城墙断面三处遗址,我们初步认识了唐皇城门的使用与功能、隋唐水利设施建设以及西安城墙的发展变迁。西安唐皇城墙含光门遗址博物馆对三处遗址的科学保护与展示,是"传承历史文脉,守护文化遗产"的工作成果。未来,唐长安城皇城墙含光门遗址将以其开放包容、深沉博大之态,继续咏颂"丝路外交起点"的不朽华章。</p><p class="ql-block"> (说明一下,在一楼看见前言,没有结语,这我估计是和一楼连在一起的)</p> <p class="ql-block">总结: 含光门唐城墙博物馆,藏身在含光门转盘的城墙里。2006年开始筹建,2019年9月正式开放。用现代化技术展现了古城墙和古城门的历史变迁。</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我以为较好的参观顺序,应是从一楼入口进,观看定时影视介绍,看图片,和含光门复原模型。上二楼看古城墙,古城墙年轮视频介绍(定时),古城墙进水涵洞遗迹。看完上三楼,也就是出了博物馆,登上了城墙。</p><p class="ql-block">从这里进入博物馆也是要收登城墙门票的。</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有时间的话,登城墙细看博物馆,很有意思。没时间了,走马观花也不错。</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这里有电梯直梯,对于攀登有困难的人,登上城墙不再是梦!从这里乘电梯登城墙,乘着轮椅在城墙上吹着古城墙的风,体验穿越千年的浪漫;感受西安城墙的雄与伟,饱览城墙内外西安的美丽。</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我拍这么多照,是我记忆不好。拍下来想看就可以看。</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拖的时间太长了才整理,归并可能有错。</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2023年12月16日</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