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span style="font-size: 20px;">新的征程(七十六~1)</span></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span style="font-size: 20px;">2023.09.30.</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行程进入第四天,自阿尔山沿着331国道,一路走过广袤泛黄的呼伦贝尔大草原,观瞻草原明珠—呼伦湖,眼观沿途美景,急匆匆地行、慢悠悠地观,耗费大半天时间,来到满洲里。</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满洲里,一座历史久远的北方边贸城市,中西文化汇聚的地方。展现眼前的一幅幅自然生态与现代景观,民族文化与异域风情交融的优美画面,令人心驰神往。</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满洲里口岸,中国最大口岸,位于内蒙古呼伦贝尔大草原西部,处于中俄蒙三角地带,北接俄罗斯,西邻蒙古国,是第一欧亚大陆桥的交通要冲。是中国通往俄罗斯等独联体国家和欧洲各国重要的国际大通道,也是中国最大陆路口岸,承担着中俄贸易65%以上的陆路运输任务。满洲里口岸是中国沿边口岸中唯一的公、铁、空三位一体的国际口岸,也是唯一实行24小时通关的陆路口岸。</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中俄边境旅游景区,为国家5A级旅游景区,由国门景区、套娃景区组成。</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满洲里国门,位于<span class="ql-cursor"></span>市西部中俄边境处我方一侧的乳白色建筑,为第五代国门。国门总长105米,高43.7米,宽46.6米,于2008年建成。国门庄严肃穆,在国门乳白色的门体上方嵌着“中华人民共和国”七个鲜红大字,上悬挂国徽,国际铁路从下面通过。</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和平之门广场,建于2002年7月28日。</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站在国门上望俄罗斯国门</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41号界碑,是1994年8月中俄两国勘界结束时定在中俄边境线上的第41号界碑。1993年以前,这个位置是中俄两国贸易往来的客货混用通道,随着中俄贸易的发展,过货量的不断增加,1993年新建了公路口岸。满洲里国门与俄罗斯国门之间就有了第41号界碑,面向中方一侧,界碑高1.2米,宽0.4米,厚0.25米,材质为花岗岩。此界碑正面为汉语,背面为俄语。</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中共六大展览馆,按照1:1的比例将当年位于莫斯科近郊的银色别墅复制到满洲里国门景区内,以纪念这次在中共历史上具有重要意义的会议。</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中国共产党第六次全国代表大会于1928年6月18日至7月11日在莫斯科近郊五一村召开。</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展览馆是重要的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占地面积4000平方米,建筑面积2000平方米,展厅面积1500平方米。现有藏品1410件/套,珍贵文物14件/套。</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北疆明珠观光塔,位于中俄边境景区内,建筑面积1.4万平方米,总高度208米,是目前中国北方边境地区最高的,集观光、娱乐、休闲、餐饮、购物于一体的旅游综合体项目。登塔即可以远眺俄罗斯后贝加尔斯克小镇风光,俯瞰满洲里全市美景,感受中俄边陲城市文化的开放与交融,充分展现满洲里“一眼望俄蒙,鸡鸣闻三国”的独特地域魅力。</span></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在150米高的四季云端观景平台上</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远眺俄罗斯后贝加尔斯克</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俯视近在咫尺的套娃景区</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附:历代国门模型</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第一代国门,建于1902年左右。1900年由俄国人承修的西伯利亚铁路铺入我国境内,进入我国后改称“东清铁路”。两国间的最初界线标志是由俄罗斯单方面设立的。在铁路左侧路基之下树立一根木柱,木柱向西一面被削平,写有俄文“萨拜喀尔省铁路交界”字样。铁路右侧的路基之上,另树一根木板包装的木桩,上面钉有铁制的双头鹰国徽。位置在现在的后贝加尔斯克以西的马赤也夫斯克车站东约一公里处,距后贝加尔斯克近十公里。由于木柱及木桩设在两国铁路交界处,可以将该标志视为“国门”。</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第二代国门,建于1920年。当时中苏两国界线实际上已经从马赤也夫斯克附近南移到十八里小站,该站现名为后贝加尔斯克。第二代国门是由苏俄单方面设计的。该国门为木质拱形,门额上面向中方一侧用中文写有“中苏门”字样。其具体位置似在后贝加尔斯克车站以东。二十年代后期移至车站对面的苏方边防总站院内。1929年“中东路战争”中,苏方将驻十八里小站的中国军警驱逐,对十八里小站实施了单方面占领。“中苏门”于1949年被苏联方面拆除。</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第三代国门,原本是检查桥,也称栈桥,横跨宽、准轨铁路,修建于1968年。当时中苏两国关系较为紧张,满洲里作为“反修、防修”的前沿,常年处于“备战”状态。该桥是铁木结构,主体用铁轨焊接而成,整身漆为绿色,两侧的护栏镶嵌着木板。面西方向,写着醒目的红色标语:“全世界无产者联合起来!”桥西北侧有一架铁梯,缘梯而上,可以站在桥上俯视过往车辆。因该桥状似“大门”,又是铁路口岸的门户,人们习惯地称之为“国门”。</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第四代国门,也是中方所建的真正意义上的国门,修建于1989年。建筑面积774.5平方米,高12.8米,宽24.45米,外表用2000多块0.5平方米的青灰色花岗岩石板镶嵌而成。国门上方悬挂着直径1.8米的国徽,并书有“中华人民共和国”七个红色大字。国门下方有宽、准轨铁路各一条通过。国门北侧是原公路口岸,满洲里新公路口岸建成后,原公路口岸停止使用。由于中俄两国货运量逐年增加,在增铺铁路宽轨复线时,于2007年将第四代国门拆除。</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音乐:一起向未来</span></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