善始仁青的旅行笔记-尼泊尔之四:加德满都帕斯帕提那神庙 2023年11月18-11月25日

善始仁青

<p class="ql-block">帕斯帕提那神庙(Pashupatinath)始建于公元5世纪,是加德满都最古老,尼泊尔规模最大,香火最旺的印度教湿婆(Shiva)神庙,<span style="font-size: 18px;">也是著名的世界文化遗产。因为神庙毗邻尼泊尔圣河巴格马蒂河,河边有尼泊尔最大的露天火葬场,也被国人游客称作“烧尸庙”。</span>神庙距Dwarika's酒店只有几百米的距离,步行既可达。</p> <p class="ql-block">都不用导航,出门不久就看到前面青烟弥漫,那肯定就是烧尸庙了。</p> <p class="ql-block">帕斯帕提那神庙对游客收取门票1000尼币,大约相当于60元人民币。这个属于自费项目,购买门票后有个当地导游一定要带我们游览,契而不舍,于是我们答应给他1000尼币。</p> <p class="ql-block">帕斯帕提那是一个建筑群,有大大小小的庙宇数十座,它是南亚一带最大的印度教圣地,是次大陆最有名的湿婆神庙。不光当地人扶老携幼前来朝拜,还<span style="font-size: 18px;">有从印度,尼泊尔及其它地方远道而来的印度教信徒。</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8px;">白色总是给人圣洁的感觉。</span></p> <p class="ql-block">湿婆(Shiva)是印度教三大主神之一。在印度教中,湿婆是毁灭神,兼具毁灭与生殖,消解与创造双重神力。湿婆以各种不同的相态出现,比如前文提到的基本相林伽。或许这面墙上描绘的就是湿婆的人形本相吧。湿婆的形象常被描绘成一面三眼,面貌威严英俊,蓝身青颈,留着苦行者的黑色长发或盘或散,头顶装饰着恒河与弯月,脖颈上挂一串骷髅项链;上身半裸,下身围一条虎皮,身缠眼镜蛇,手持三叉戟,神螺,鼓和弓箭。湿婆神的坐骑是公牛南迪(Nandi)。</p> <p class="ql-block">在尼泊尔,所有的庙宇都配套有供信徒休息和洗沐的地方</p> <p class="ql-block">负责保安的清朗帅气的尼泊尔兵哥哥。</p><p class="ql-block">在这里顺便提一下尼泊尔廓尔喀雇佣军。廓尔喀是尼泊尔山区的一个民族,素来纪律严明,英勇善战。他们佩戴库克利弯刀(KUKRI),因在19世纪初抗英战斗中给英国人留下深刻印象,英国人开始招募廓尔喀雇佣军,主要驻扎守卫英国的海外殖民地,包括回归前的香港。直至今日英军仍有廓尔喀兵团,每年会在尼泊尔招募。据导游苏喜介绍说尼泊尔青年男子的第一志愿就是去英国做雇佣军,每年上万人报名参加选拔,每人有三次机会,三次不中可以选择去印度,最后才是效力尼泊尔军队。</p> <p class="ql-block">人头攒动的帕斯帕提那的主庙,非印度教信徒禁入,所以游客只能从巴格马蒂河对岸远观。</p> <p class="ql-block">帕斯帕提那寺的主体为塔式结构,屋顶为铜制双重檐,表面镀金,塔顶也是金制。周围有许多小寺及白色建筑环绕,拱卫着帕斯帕提那寺。</p> <p class="ql-block">从巴格马蒂河对岸可以看到整个建筑群。</p> <p class="ql-block">可以看到庙内有名的银质门的细节。</p> <p class="ql-block">朝拜的男女信徒</p> <p class="ql-block">巴格马蒂河是尼泊尔的圣河,地位相当于印度的恒河。巴格马蒂河贯穿尼泊尔最终汇入恒河。</p> <p class="ql-block">尼泊尔人会来到河边悼念逝去的亲人。请个僧人念上一段咒语,然后將简单的祭品慢慢送入河中。</p> <p class="ql-block">河边有苦行僧(Holyman)一丝不苟地在做他们的仪式。据说这些苦行僧大多来自印度,印度教认为需要经过多次轮回,才能进入天堂。苦行僧把自己的身体看作是罪孽的载体,他们把物质需求降到最低,通过折磨和虐待身体的方式而获得心灵上的解脱。</p> <p class="ql-block">在帕斯帕提那遇到的苦行僧。</p> <p class="ql-block">在主庙的对岸,有一排灰白色的石质小庙一直延伸到山坡上,从庙内供奉的林迦,知道这些都是湿婆神的庙。</p> <p class="ql-block">湿婆基本相-林迦</p> <p class="ql-block">庙上的小石雕。</p> <p class="ql-block">导游说帕斯帕提那中央的金顶大殿里供奉着的湿婆神像就是下面这个样子的。</p> <p class="ql-block">在帕斯帕提那巴格马蒂河边有尼泊尔最大的露天火葬场,每天都会有的烧尸仪式。沿着河边建有十几座火葬台。在种姓制度被废之前,台位是按种姓排列的。现在按财富,离神庙越近的越尊贵,价格就越高。</p> <p class="ql-block">中国人讲“入土为安”,而尼泊尔人崇尚火葬。他们认为火是有神力的,可以烧尽躯壳中的肮脏污秽,让灵魂浴火重生。</p> <p class="ql-block">遗体被放置在原木架上,由在河中沐浴后的逝者长子点燃,焚烧过程大约需要数小时。在聊绕的梵音中,在屡屡的青烟里,在亲人的祈祷下逝者的灵魂脱离躯体,得到解脱。焚烧后的骨灰便撒在巴格马蹄河,经过河水的洗礼而得到救赎,最终流向印度教徒心中的圣河印度恒河。</p> <p class="ql-block">尽管对尼泊尔人早已司空见惯,这样的露天火葬仪式和焚烧场面,还是让不少游客唏嘘不已。</p><p class="ql-block">死亡的话题往往是沉重的和痛苦的,又是每个人无法逃避的归宿。宗教信仰因为死亡而存在,回答“我到哪儿去”的终极问题。也许借助神的力量,信仰的力量,我们可以更坦然以对,珍重当下,向死而生。</p> <p class="ql-block">******</p><p class="ql-block">今天就要离开加德满都飞往博卡拉了。加德满都是双城一体,美丽神圣和杂乱世俗共存。加德满都一边是传统,一边是现实;一念是天国,一念是凡间。她友好,虔诚,包容,又贫穷而欠发达。这就是加德满都,一个跨越了一千二百年多年的城市。不记得谁说过,当你不再觉得“脏东西”脏的时候,你就超脱了。假如有机会,一定要去加德满都,不为宗教不为文化,只为了寻找自我。借用《北京人在纽约》中的一句话:如果你爱她,带她去加德满都吧;如果你恨她,带她去加德满都吧。</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