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很多时候,你觉得读梭罗《瓦尔登湖》很费脑子,我的一个朋友用“烧脑”这个词。我第一次听到的时候,就问他,是不是和“烧酒”类似?他哈哈大笑起来。确实,《瓦尔登湖》很容易让人上头,尤其是一开始的流水账,一般读者如何受得了。又是需要安静的环境,又是需要真正的耐心,又是需要一种体验的力量。是的,我们过高地估计了我们的耐心,也过低地估计了我们和时间的关系。我们脱口而出的“耐心”很多时候是焦躁不安的代名词。写过《生命最后的读书俱乐部》的作者就对自己很内疚,因为他几乎很难得给自己真正的一分钟。我读过一本《MORE TIME TO THINK》的好作品,作者叫做南希(Nancy Kline),这本书讲到聆听,讲到父母亲和孩子的关系,作者把赋予时间意义的聆听上升到(实际上是回到)爱的高度。也就是:如果你真正爱你的孩子,你就会聆听他所说的一切。没有时间意义的聆听,不是聆听,只是听见(到)。我母亲在我很小的时候,就告诫我一定要听进去,而不是耳旁风,一个耳朵进另一个耳朵出。我直到几十年之后才明白,这种听进去的状态就是当下的力量的最美表现形式。不在当下,你就不可能听进去。只有在当下,你才能够发现自己正在阅读。</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瓦尔登湖》第二章快要结束的时候,梭罗谈到生命的清醒,谈到早晨和醒来,谈到诗意的生活,谈到捆在桅杆上往前看的美。这些句子,(我们不应该把这些句子看做是思想的附属物,这些句子本身就是思想。)如果你不能大声朗读出来,就真是一种愧疚。鼓点般的句子,直接敲响在我们读者的心灵上。我们不是读者,而是鼓,那么,梭罗这些句子就是鼓槌,你得经受住鼓槌的敲打。你在这样的句子前面停留的时间越久,你就能够更多地得到生命的启发和醒觉的智慧。也就是,你如何清醒的生活。“能够影响生活的质量,这是艺术的最高境界。”你当然会思考什么是高尚的生活。你看看梭罗是怎样说的。你不被工厂的铃声叫醒,不是你的仆人机械地推醒你。</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从我们醒来的那一刻开始,来定义我们对高尚生活的理解吧!</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当梭罗引述《大学》里“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的时候,你是不是觉得你借由梭罗的阐发,而真正明白了醒来的伟大复兴意义?</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原创,毛歌微信号:maoge1965)</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