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受金门古宁头战地风光(三)

“懿”路随行

感受金门古宁头战地风光(三) 1984年,金门县政府在解放军登陆和两军激战的林厝村东郊辟建“古宁头战史馆”,用来纪念这场战争。 战史馆前不能停车,从停车场步行去战史馆,要通过一条长长的像被战车碾过一般的石板路林荫大道。沿着林荫大道往前走,可以看到路中央的反空降堡、路右侧的战车停车场、各种军事防御工事、伪装设施以及万圣祠。反空降堡是建在道路交叉口的监控及反空降设施。 ▲反空降堡 2008年底,金门驻军在排雷时挖出许多古宁头村民的祖坟和国共两军官兵的遗骸。金门县政府遂在古宁头战史馆前林荫大道的左侧兴建万圣祠,以安奉古宁头村民先祖及古宁头战役牺牲的国共官兵。万圣祠于2010年7月落成。 ▲万圣祠入口 ▲万圣祠 ▲万圣祠“古宁共军战役殒躯军魂神位” 古宁头战史馆的外观仿古城堡,馆前的广场上有一座持枪战士铜像的石碑,石碑的四方刻有“忠”、“诚”、“精”、“实”4个大字。两旁摆置当年参加古宁头战役“金门之熊”M5A1战车复制品。馆内有陈列古宁头战役用过的武器、作战文件、作战指挥官照片,展示柜里有立功的照片、战利品和锦旗,四周墙上挂有12幅大型油画描绘当时的战况。每天定时播放片长13分钟的多媒体影片《古宁头大战》供游客观赏。 ▲古宁头战史馆广场 ▲古宁头战史馆广场上持枪战士铜像石碑 ▲古宁头战史馆 ▲“二0一师三十八年十月三十日金门古宁头战役特著战功”锦旗 ▲胡琏陪同蒋先生视察古宁头战场油画 挂在大堂正中央是胡琏陪同蒋先生视察古宁头战场的油画。油画两侧各有一扇不锈钢门,是连接国军三营区W16据点的坑道口。目前只开放了很短的一段坑道,一是三营区W16据点的士兵宿舍;二是中山室,内有一幅《古宁头大捷作战经过要图》。 ▲古宁头三营区平面图 参观完战史馆后,我们沿着战史馆内的坑道往外走。坑道的尽头是古宁头守军三营区W16据点,据点前方便是解放军登陆的海滩;左边不远处是古宁头守军二营区W17据点;右边不远处有一座排雷纪念碑。 ▲古宁头战史馆坑道出口处 ▲古宁头战史馆坑道出口处的瞭望台 ▲国军古宁头三营区W16据点 ▲国军古宁头二营区W17据点 战后这一带的防务被列为重中之重,海岸上布满了大量地雷,沙滩上竖立层层轨条砦。轨条砦,又称“鬼条砦”,是一种用来抵御两栖部队登陆的军事设施。轨条砦由基座和桩柱组成,重约1吨。基座为钢筋混凝土结构,呈梯形深埋在沙滩上;桩柱采用废弃的火车铁轨或工字钢,顶端削尖,呈45°斜角朝向外海,用于刺破来袭船只的船底,使其进水搁浅。由轨条砦组成的防守性栅栏沿金门海岸线绵延,几乎遍布金门的所有海滩,成为特殊的战地景观。趋近一看,轨条砦上附满了石蚵壳。石蚵是金门名吃蚵仔面的食材,可惜我不敢尝试。 ▲沙滩上的轨条砦,远处隐约可见的是大嶝岛 ▲解放军古宁头登陆点的排雷纪念碑 ▲排雷纪念碑文 ▲排雷纪念碑展示的不同地雷 海岸密布地雷,最先在咙口登陆的解放军主攻团第244团死伤惨重。金门地雷之多,几十年后联合国统计,以每平方公里数量计,布雷密度是继柬埔寨 、中东之后,世界排名第三的地区。 为了能尽快解放全中国, 1949年10月24日晚上9时许,第3野战军第10兵团第28军由3个团另加4个连组成第一梯队分别从澳头、大嶝、莲河启航,乘坐300余艘大小各型渔船,向金门驶去,拉开了金门登陆战役的序幕。原定计划是在金门岛中央最狭窄处的镇中堡一带登陆,然后实现中央突破将金门岛一分为二,令金门守军首尾不能相顾。不料登陆夜晚,一场意外的6级东北季候风将渡海船队吹到古宁头守军演习预设的战场,而不是解放军计划的登陆点。渡海船队于25日凌晨2时在后沙、咙口、古宁头一带海面距海岸600~700米处,抢滩登陆。一场决定台湾命运的战役由此展开……。 第28军代军长萧锋为金门登陆战役具体指挥作战的最高指挥官。萧锋,江西省泰和县人。1927年9月参加赣南万安农民暴动。1928年参加中国工农红军。1934年3月获红军三等红星奖章,参加了二万五千里长征。1955年授衔时,仅被授予大校军衔。1961年,经毛泽东主席特批晋升为少将。 1949年10月27日上午10时,随着古宁头有组织的战斗停止,金门登陆战役宣告结束。10月28日,萧锋伫立海边,不吃不喝,双目含泪,像一尊塑像一动不动凝望着金门,盼着能看到哪怕一艘船、一个战友回来,但他彻底失望了。一颗炸弹在离他很近的地方爆炸,气浪掀起了他的头发和衣服。40年后萧锋写道:“如果这颗炸弹落到我身旁,让我追随那些牺牲在金门岛上的战友,我的心就不会永远痛苦了。” 金门登陆战役失败有几个巧合。一是解放军登陆当晚意外遇到西北风突然转强劲的6级东北季候风,使得渡海船队偏离航线,不仅没有到达预设的登陆点,反而被吹到守军演习的预设战场。1949年10月24日下午,金门守军在咙口与古宁头之间的海滩举行大规模步战联合反登陆演习,假想敌情为“自莲河、大嶝发航之敌,于咙口、古宁头之线登陆,以201师于第一线配合炮兵击灭犯敌于海上及滩头;以118师为打击部队,击灭敌登陆部队。”演习一直持续到夜幕降临,在解放军到此登陆抢滩前数小时才结束。 二是演习结束后,战车第3连第1排的66号M5A1战车因履带故障陷入沙坑里无法开动返回驻地。抛锚的66号战车距离海岸低潮线只有300米,左方约50米处便是第602团第3营指挥所。是夜抢修无效,只能留置原地,同属第1排的64、65号战车也留在海滩保护66号战车的夜间安全。几个小时后解放军主攻团第244团便在这一带登陆。诡异的是,此时陷在沙坑的66号战车居然能开动了。当即开出沙坑进入防卫阵地向登陆部队开火,第一炮就击中载有弹药的船只,引发熊熊大火。66号战车与保护其安全的64、65号战车阴差阳错地停在海岸前沿最关键的位置上,第一时间派上了用场。这3辆战车与第201师602团第3营指挥所构筑的倒“品”字形子母堡共同组成的扇形火力导致第244团登陆时伤亡惨重。后来这辆战车被授予“金门之熊”荣誉称号。66号战车因履带故障而意外立功,成为古宁头战役的一个传奇。 ▲陈列于战史馆左侧的66号M5A1战车“金门之熊” 三是驻守古宁头601团2营排长卞立中查哨时误触岸边地雷。10月25凌晨1时30分,金门守军除马山观察哨外都已进入梦乡。中尉排长卞立中查哨到5连与6连交界处误触地雷,轰然一声巨响将守军惊醒。李良荣以为解放军来袭,命令守军迅速进入阵地戒备,并且打开探照灯来回扫视海面。卞立中借助探照灯发现海面上一大片黑压压的船队以泰山压顶之势袭来,遂立即按照约定鸣枪3响,揭开了金门登陆与反登陆战役的序幕。 如果没有这些巧合,解放军按原计划在金门中部蜂腰处登陆,将金门一分为二,切断金门东西之间的联系,并迅速攻占金门制高点太武山,就会顺利解放大金门,再夹击小金门(烈屿),金门登陆战役的结果将改写。 1950年开始,台湾当局用渔船分3批遣返900余名坚持要回大陆的被俘解放军官兵。最富传奇色彩的是助攻团第253团团政委陈利华被俘后蛰伏32年才因叛徒出卖而暴露。陈利华,广东梅州人,参加金门登陆战役时年仅29岁。陈利华伤重被俘,尤其脸部损伤严重。他苏醒过来后惊奇地发现,俘虏营居然没有一个人认出他。于是他做出了一个大胆的决定:打入敌人内部。于是,陈利华隐瞒真实身份,化名“陈开中”,以假冒的淮海战役战死国军士兵身份“归队服役”。不久以优异成绩考入国军政工学校。毕业后进入“国防部总政治作战部”工作,被任命为政战官,官至上校,并在台湾娶妻生子。陈利华本可以一直用“陈开中”的身份在台湾安度余生。但陈利华始终不忘初心,一直寻求把自己利用职权获取的军事机密送回大陆,为祖国的统一尽一份力。可惜百密一疏,被最信任的同乡、也是被俘人员陈瑞林出卖。1981年,陈瑞林因敲诈勒索不成向台湾当局举报。陈利华被捕后,蒋经国大为震怒,亲自批准以“匪谍罪”判处陈利华死刑。陈利华被捕时刚过61岁生日,预感自己时日无多,便向妻儿透露了自己的真实身份,并流泪请求将来一定要把他的骨灰安葬在家乡的土地上。两岸关系缓和后,陈利华的儿子陈启明将父亲的骨灰带回到故乡安葬。经过30多年的漫长岁月,陈利华终于如愿回到了故乡,结束了传奇而又忠诚的一生。“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陈利华几十年坚如磐石的信念、矢志不移的精神令人感动。 “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金门岛登陆战役已过去70多年,当年参与这场惨烈而悲壮战役的先辈们,有的早已牺牲在金门岛上,幸存的大多也已作古。所有参加金门登陆战役的解放军指战员,无论是牺牲还是被俘,都是英雄,人们永远不会忘记这些血洒海疆、壮志未酬的英雄们。1989年10月,金门登陆战役40周年的时候,原第10兵团司令叶飞登上厦门云顶岩,眺望金门,天突然下雨,白发苍苍的叶飞拒绝家人让他避雨的要求,默然伫立山顶,任凭风吹雨淋,双手微微颤动。不久后,萧锋偕夫人贡喜瑞带着酒来到厦门海边,遥望金门,双眼湿润,向大海洒酒3杯。 金门登陆战役之后,海峡两岸的对峙态势从此形成。1949年11月金门县政府建制被撤销,划分为金东、金西、烈屿3个军管区。1950年3月,3个军管区合并为“金门军管区行政公署”。1953年2月结束军管制度,恢复县治,成立县政府,实行军政一元化的“战地政务体制”。国共内战最后的几场战争都发生在这个与厦门近到肉眼可见对方建筑的小岛上,先后经历了“古宁头大战”、“大二担战役”、“九三炮战”、“八二三炮战”等,从实弹到宣传弹,数十万炮弹落在了金门。 1991年5月1日,台湾当局废除《动员戡乱时期临时条款》,“动员戡乱时期”宣告结束。同一天,因金门仍属战地,进入临时戒严。1992年11月7日,随着两岸关系趋向和缓,台湾当局宣布金门县解除戒严,正式结束长达43年的戒严与实施36年的“战地政务体制”,迈向地方自治时代。 数十年的两岸对峙让金门处于尴尬的地位,虽属于福建省,却与近在咫尺的厦门长期隔离;当金门见证中华民国建立之时,台湾还在日本的殖民统治之下;当台湾变成国民党“反攻大陆”的大本营时,金门又被迫成为“反攻大陆”的前哨站;当台湾经济起飞之时,金门仍然长时间被管制;当台湾人控诉遭受38年又56天“白色恐怖”的迫害时,却不知金门长达21年的炮战、36年的“战地政务”和43年的漫长“戒严”更加悲惨与艰辛。面对海峡东岸本土意识渐浓的台湾,身为福建金门人可以理直气壮地称其为“你们台湾”,而面对来自大陆的游客,又会自称“我们台湾”。寥寥几字的微妙变化,饱含了冷战终结后也无法排解的辛酸与迷惘……。在这个曾经驻军12万、数倍于居民的小岛上,战备车辙道、田野间的反空降桩、道路中央的反空降堡、地下的战备坑道、海岸的轨条砦等各种军事防御工事和伪装设施深深地烙在了这块土地上。几十年的军事管制竟意外地保留了丰富完整的自然生态系统,天空的鸟、海里的鱼、地上的动植物,都与友善的金门人一起生活在这座美丽的小岛上。 在长期的政治训教中金门成为蓝营的铁票仓,历届选举的国民党、亲民党、新党候选人在金门可以囊括90%以上的选票。身为自古以来的福建金门人无法接受民进党的“台独党纲”,更承受不起两岸对峙所带来的灾难。 如今的金门颇有点像我在厦门大学求学时的集美:宁静,祥和,又有点落后。在金门的11天时间里,我们被这里静谧的慢节奏生活所感染,喜欢上了这个干净又悠闲的小岛,以后还会经常来这里小住。 作者简介 阳寿懿,湖南省安仁县永乐江镇禾市村人。曾在湖南师范学院(现湖南师范大学)、中山大学、香港大学和新加坡国立大学从事教学和科研工作。现住新加坡。喜读文史类、民俗类的书籍和文章,亦爱好摄影和旅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