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志塬(Dǒngzhì Yuán)

庆阳文史拾荒者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b style="font-size: 22px;">董志塬(Dǒngzhì Yuán) </b></p><p class="ql-block"> 地理学名称,地域名。古为“豳地”。是陇东黄土高原最大的一块塬面,也是甘肃省庆阳市境内第一大塬。位于庆阳市中南部,以西峰区行政范围为主体,东西介于马莲河与蒲河两大河流之间,平均海拔1421米,黄土层厚度达200米以上,塬面面积约有910平方千米,南北总长110千米,东西最宽处50千米,涉及庆城县、西峰区、宁县等县(区)。</p><p class="ql-block"> “董志”一名最早见于宋代地理总志《元丰九域志》,为当时庆州(庆阳府)彭原县所辖四镇之一的“董志镇”。董志塬随代易名,商、周时期属于“大原”范围,汉、晋时期因设彭阳县而称“彭阳原”,隋、唐、宋、金时期因设彭原县而称“彭原”。明、清时期因属安化县而称“安化原”,至近代(清末)因在今董志设“董志原县丞”而始称“董志原”。曾又称“大昌原”。</p><p class="ql-block"> 董志塬作为一个完整且较为固定的地理名称,是在共和国成立后逐渐形成的,为严格地理学概念,遂将“原”确定为“塬”。董志塬历来属“控振萧关,襟带秦岭”的战略要地,是“四达通衢,贸易辐辏”之地,更是周先祖公刘“教民稼穑”的“周道之兴”之地,今温泉镇有“华夏公刘第一庙”,四方祭祀,四时不绝。</p><p class="ql-block"> 周宣王“料民于大原”、唐太宗李世民北败突厥、唐肃宗李亨平“安史之乱”驻跸彭原、朱泚败死彭原城、金蒙大昌原大战、徐达取庆阳、李自成破义门城、左宗棠平复董志原等历史事件均发生于此。</p><p class="ql-block"> 董志塬塬面平坦,海拔1200~1500米,土层深厚,质地松软,良田肥沃,四季分明,气候温暖湿润,年平均降水量在550毫米左右,年均气温8~10℃,无霜期150~180天,农作物种植品种丰富多样,为冬小麦主产区,其次为玉米、高粱、糜谷、豆类和油料等,素有“陇东粮仓”之称。</p><p class="ql-block"> 由于长期风雨剥蚀,河流切割,水土流失严重,周边形成了复杂多样的羽翅状残塬、沟壑、沟谷地形,分布有大小不等的塬、梁、峁、崾岘与坪、川等多级阶状地貌。</p><p class="ql-block"> 塬面空气清新,视野开阔,风光旖旎,景色秀美,有初夏万顷麦田的“高原麦浪”,有夕阳下肖金宋塔的“萧塔夕照”,有覆钟山下古老北石窟寺的“石窟晚钟”,有清凉幽静的“蒲河夜月”,有佛道合璧的小崆峒冬季的“崆峒飞雪”,有巴家咀水库电力上水灌溉工程空架渡槽的“大塬飞虹”,有“天下黄土第一坝”的巴家咀水库“高峡平湖”,有冬暖夏凉的黄土生土建筑“陶穴洞天”等。</p><p class="ql-block"> 有反映董志塬远古湿润草原气候的旧石器时代晚更新世早期的“巨家塬遗址”,属于省级文物保护单位,遗址保存较好,对研究甘肃旧石器时代考古有重要价值;还有体现董志塬深厚农耕文明底蕴的早期先民活动的新石器时代仰韶文化类型遗存的“南佐遗址”,属于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被誉为“5000年前黄河流域最大的都邑性遗址”。</p><p class="ql-block"> 董志塬素有“天下黄土第一塬”之称,是现今世界上唯一一块黄土高原保存比较完整的典型黄土地质地理地形。</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span style="font-size: 18px;">(图片来自网络,为董志塬地形地貌以及董志塬新兴城市西峰城区鸟瞰图)</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5px;">  </span><span style="font-size: 18px; color: rgb(176, 79, 187);">庆阳文史拾荒者</span><span style="font-size: 15px;">,本名窦维博,笔名、网名:江河水、西江月。甘肃省庆阳市西峰人。庆阳市作家协会会员、西峰区作家协会理事。《西峰文化》执行主编。文史地理、古诗词、摄影爱好者。自号“庆阳文史拾荒者”。主要致力于西峰地方行政区划(地名)、建置(建制)地理及人文历史研究。著有《西峰物产》《西峰政区史略》《西峰建置机构录》《西峰地名辑要》等文史著作。参与编纂《萧金镇志》《西峰历史人文丛书(第一辑)》《西峰区志》《庆阳古村镇(西峰篇)》《大塬遗韵——西峰区非物质文化遗产集萃》等史志、人文书籍。执笔编纂《庆阳市西峰区地名志》。</span></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