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b style="font-size: 20px;">北京古代建筑博物馆</b></p><p class="ql-block"> 北京古代建筑博物馆坐落在北京先农坛内,是一座以收藏、保管、研究、展示中国古代建筑史、古建文化、古建技术为主要内容的专题性博物馆,于1991年9月正式向社会开放,建筑作为人类文明的载体,犹如座座里程碑,镌刻着人类社会在各个领域的发展成就,被视为一个民族对人类文明贡献的标志。中国古代建筑以其独树一帜的风格、延绵的历史,成为世界建筑发展中的光辉篇章。</p><p class="ql-block"> 中国古代建筑博物馆包括古代建筑实体和中国古代建筑艺术展品两部分。前者以先农坛古建筑群为展示内容。</p><p class="ql-block"> 先农坛又名山川坛,是明、清两代帝王祭祀先农、山川、神祗、太岁诸神的地方。</p><p class="ql-block"> 后者系统介绍了中国古代建筑艺术的发展历史,集中陈列于<b>太岁殿正殿</b>、<b>拜殿、配殿</b>中。馆内拥有堪称中国沙盘之最的“<b>北京旧城模型</b>”、中国藻井艺术孤品“<b>北京隆福寺藻井</b>”、按比例缩小的“<b>北京天坛祈年殿模型</b>”等展品,展现了中国劳动人民卓越的创造力及中国古代建筑的博大精深。</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b style="font-size: 20px;">《中国古代建筑展》第一部分</b></p><p class="ql-block"> 拜殿展出的是中国古代建筑的发展历程,这部分内容简要介绍了中国古代建筑的发展脉络以及所呈现出的主要特点和艺术风格。</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b style="font-size: 20px;">山 西 应 县 木 塔</b></p><p class="ql-block"> 佛宫寺释迦塔又称应县木塔,位于山西省朔州市应县佛宫寺内,始建于辽清宁二年(1056年),<b>是世界上现存最高大、最古老纯木结构楼阁式建筑</b>,与意大利比萨斜塔、巴黎埃菲尔铁塔并称<b>“世界三大奇塔”。</b></p><p class="ql-block"> 佛宫寺释迦塔高67.31米,底部直径30.27米,总重量为7400多吨,主体使用材料为华北落叶松,斗拱使用榆木。木料用量多达上万立方米。</p><p class="ql-block"> 整个建筑由塔基、塔身、塔刹三部分组成,塔基又分作上、下两层,下层为正方形,上层为八角形。塔身呈现八角形,外观五层六檐,实为明五暗四九层塔。</p><p class="ql-block"> 佛宫寺释迦塔是现存世界木结构建设史上较典型的实例,中国建筑发展上较有价值的坐标.</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b style="font-size: 20px;">故 宫 角 楼</b></p><p class="ql-block"> 故宫城垣四隅之上的角楼,建成于明永乐十八年(1420年),清代重修。</p><p class="ql-block"> 角楼是紫禁城城池的一部分,它与城垣、城门楼及护城河同属于皇宫的防卫设施。</p><p class="ql-block"> 角楼由墩台下地面至角楼宝顶高27.50m,由多个歇山式组成复合式屋顶,覆黄琉璃瓦。</p><p class="ql-block"> 上层檐为纵横相交四面显山的歇山顶,正脊交叉处置铜鎏金宝顶。檐下施单翘重昂七踩斗栱。二层檐四面各加一歇山式抱厦,四角各出一条垂脊,多角搭接相互勾连,檐下单翘单昂五踩斗栱。</p><p class="ql-block"> 下层檐四面采用半坡腰檐,四角出垂脊,用围脊连贯,檐下重昂五踩斗栱。</p><p class="ql-block"> 下层檐和二层檐实际上四面各是一座重檐歇山顶加垂脊集合在一起的屋顶形式。</p><p class="ql-block"> 角楼梁枋饰以龙锦方心墨线大点金旋纹彩画,三交六椀菱花隔扇门和槛窗极为精致。</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b style="font-size: 20px;">广 西 马 胖 鼓 楼</b></p><p class="ql-block"> 马胖鼓楼,位于广西壮族自治区柳州市三江侗族自治县八江乡马胖村。</p><p class="ql-block"> 马胖鼓楼是用榫卯结合的殿式塔形木结构建筑。鼓楼分成楼身、楼盖两大部分,楼身四周镶嵌木板、栏杆,楼内设厚木长凳、平台,楼中心是火塘。高约20米、底宽11米、共9层,层层飞檐,檐下绘民族图案、楼内设置长形大鼓一面,正厅板壁描绘美丽的侗乡风光。</p><p class="ql-block"> 马胖鼓楼的建筑景观,风格独具,艺术韵味浓烈,质朴、自然,不仅有完整、独特的体系,还有其与现代生态急切呼唤的终极意义,其研究价值、观赏价值及审美价值都在少数民族建筑文化史上占有一席之地。</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b style="font-size: 20px;">《中国古代建筑展》第二部分</b></p><p class="ql-block"> 中国古代建筑营造技艺。中国古代建筑在漫长的发展过程中,形成了自己的独特建筑风格,是世界三大建筑体系中延续时代最长、流域最广的以木结构为主的建筑体系。</p><p class="ql-block"> 在长期的建筑实践中,我国古代工匠积累了丰富的技术工艺经验,他们在材料的合理选用、结构方式的确定、构件加工操作、节点及细部处理、施工安装等方面都有着完整的方法和技艺。</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b style="font-size: 20px;">北 京 隆 福 寺 万 善 正 觉 殿 </b></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b style="font-size: 20px;">明 间 藻 井</b></p><p class="ql-block"> 国家一级文物,被誉为“稀世国宝”、“镇馆之宝”。当年隆福寺在地震中坍塌,整个藻井从天花板上坠下,毁坏和丢失的细节很多,虽然经过修复再现原貌,但仍有缺憾。</p><p class="ql-block"> 整个藻井结构方中有圆,圆中有方,暗含古代人民对于天圆地方的理解~藻井上下共分六层。最下面两层悬吊于佛像所占用的那间天花板之下,而在一、二、三、五层上布置有琼楼玉宇的天上宫阙,天宫下为彩绘的二十八星宿神像(即第四层与第二层壁板、天花),宫阙里有仙人天女,都是精雕细琢而成,表情神态极为细腻,有和善安详的,有怒目圆瞪的,有颔首微笑的,有闭目养神的,惟妙惟肖。</p><p class="ql-block"> 藻井的最上方是一幅星象图,存星1400颗,据传此图是参照唐代一幅星象图绘制。在藻井外围,与室内天花板及藻井一、二层相平的为一正方形井枋,其上彩云缭绕中立着一个个神像,而此间天花下(即藻井第三层四角)又有木雕四大天王支撑。</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b>四 大 天 王 之 一</b></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b style="font-size: 20px;">隆 福 寺 毗 卢 殿 明 间 藻 井</b></p><p class="ql-block"> 该藻井的井芯非常独特,是由珍贵的<b>金丝楠木精雕而成的盘龙明镜。一条大龙呼之欲出,</b>隐约还能看到隐隐发出的金色光芒。形象威严,体态生动。</p><p class="ql-block"> 藻井,中国传统建筑中室内顶棚的独特装饰部分,其出现不仅出于中国人的审美价值,亦是天人交流的一种象征。一般做成向上隆起的井状,有方形、多边形或圆形凹面,周围饰以各种花藻井纹、雕刻和彩绘。</p><p class="ql-block"> 藻井多用在宫殿、寺庙中的宝座、佛坛上方最重要部位。</p><p class="ql-block"> 藻井,工艺非常复杂,是匠人们不用钉子,利用榫卯、斗拱堆叠而成的,是中国特有的繁复绚丽的装饰技术。</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b style="font-size: 20px;">角 科 斗 拱</b></p><p class="ql-block"> 角科斗拱是安装在角柱上的斗拱,在建筑的转角处,斗拱的两个外立面完全一致。这种斗拱在斜角45度线的方位上安装斜翘、斜昂、由昂等构件,这些斜向的构建与房檐转角处的角梁组合在一起,构成完整复杂的转角结构。</p><p class="ql-block"> 太岁殿建筑面积1320平方米,面阔七间,进深三间。室内高度15.97米。太岁殿外檐有平身科斗栱96攒,柱头斗拱18攒,角科斗拱4攒,建筑雄伟宏大,保留了明代建筑风格。</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b style="font-size: 20px;">屋脊上的骑凤仙人和小兽们</b></p><p class="ql-block"> 排在最前面的是<b>骑凤仙人</b>,关于他的传说有两种,一种传说骑鸡的那位是姜子牙的小舅子,才能有限,却想利用姜子牙的关系往上爬。因此姜子牙对他说:“你的官已升到顶了,如果再往上爬就会摔下来。”古代建筑师们根据这个传说,把他放在了檐角的最前端,提醒居住者知足常乐,若有非分之想再往上爬,就会掉下去摔得粉身碎骨。</p><p class="ql-block"> 在另一种传说中,他是齐国的国君,一次作战失败被敌人追到一条大河边,眼看就要走投无路了,突然一只大鸟飞到眼前,国君急忙骑上大鸟化险为夷。因此人们把他放在建筑脊端,寓意着逢凶化吉。</p><p class="ql-block"> 后面的小兽依次是<b>龙、凤、狮子、天马、海马、狻猊、狎鱼、獬豸、斗牛、行什。</b>其中天马与海马、狻猊与押鱼之位可置换。</p><p class="ql-block"> 小兽数目的多少,代表官殿等级的高低,通常以三、五、七、九的等级来分,如若数目达不到九个时,则依先后顺序。最后一个猴面人像,背生双翅的叫“行什”读作hangshi,即排行第十的意思。</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b>《中国古代建筑展》第三部分</b></p><p class="ql-block"> 祭祀太岁——太岁坛复原陈列。古人把木星称为“太岁”,所以它既是星辰,又是民间奉祀的神灵。</p><p class="ql-block"> 北京先农坛太岁殿是明清皇家坛庙之一,又称太岁坛。原来是作为明代山川太岁、天神地祇诸神合祀的地方,明嘉靖年间分建天神地祇坛后,殿内只供奉太岁神,并一直持续到清亡。</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b style="font-size: 20px;">《中国古代建筑展》第四部分</b></p><p class="ql-block"> 匠人营国——中国古代城市的发展。城源于政治统治与军事防御,市源于经济发展。二者的逐渐合称反映了中国古代城市的发展轨迹。在城市建设中,生态环境对于城市选址影响巨大,礼制思想是中国古代城市规划的灵魂。</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b style="font-size: 20px;">《中国古代建筑展》的第五部分</b></p><p class="ql-block"> 中国古代建筑类型欣赏。这一展厅以中国古代建筑的几种主要类型,即<b>住宅、宫殿、园林、坛庙、陵墓</b>等作为重点,将其功能、形态向您作一个系统说明。</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b style="font-size: 20px;">山 西 曲 沃 东 韩 村 金 墓</b></p><p class="ql-block"> 该墓是一座金代仿木结构砖雕墓,距今已有800年历史。原位于山西省曲沃县东韩村。该墓坐北朝南,平面近方形,作叠涩顶,墓室西部为墓门及甬道,东部为棺床。墓室内作砖构须弥座,四周立脚柱四根,柱头上设仿木构斗拱,柱间设砖雕棱花门、棱花窗。四壁有以"二十四孝"为主题的人物雕饰。</p><p class="ql-block"> 经批准,该墓于1999年迁建到北京古代建筑博物馆永久保存。</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b style="font-size: 20px;">中 国 古 代 建 筑 艺 术 展 品</b></p><p class="ql-block"> 艺术展品主要集中在具服殿展出,以古代建筑彩画为主要内容。</p><p class="ql-block"> <b>中国古代彩画</b>源远流长,是古代人民在生活实践中摸索出的兼具保护性和装饰性的重要手段之一,也是构成中国建筑东方特色的表征。人们常以<b>“雕梁画栋”、“金碧辉煌”、“青琐丹楹”</b>等美丽辞藻形容中国古代建筑的华丽多彩。</p><p class="ql-block"> 这足以证明彩画在建筑艺术表现力方面的重要作用,同时也表达了中国古代对于礼制和等级的尊崇。今天我们透过展览了解中国古建筑彩画的辉煌成就,感受中华民族自古<b>对美的追求和所特有的美学思想,进而以其文化内涵来诠释中华古建彩画的精神意蕴</b>,将这一独特的艺术瑰宝完整地继承和发扬下去,并注入我们今天的时代生命力。</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