药洲遗址

贵哥

<p class="ql-block">  12月10日,我们来到了广州最为繁华的北京路步行街,去寻找隐藏在闹市区的一个皇家园林--“<b>药洲遗址”</b>,它曾是五代南汉后主刘龑的皇家园林,距今有上千年历史。</p> <p class="ql-block">  “<b>花药氛氲海上洲,水中云影带沙流。直应路与银潢接,槎客时来犯斗牛。</b>”这首诗是宋代许彦先在药洲游览时观景所作,诗中所写正是药洲的盛景,药洲中花药繁盛,湖面云影相互辉映,十分美丽,意境深远。</p> <p class="ql-block">  当我走进药洲遗址,不免有些失落。都说“天下西湖三十六,就中最美是杭州。”不过,如果要问起哪个西湖最小,估计绝大部分人都答不上来了。</p> <p class="ql-block">  最小的西湖就是今天要游览的广州“药州遗址”,水域面积只有四百多平方米。这个“西湖”,原来长百余丈,周围有500丈长(约合今1600米),是五代十国时期南汉国皇宫宫苑中的人工湖,其中有一处水中沙洲——药州,为当年南汉国王令方士炼丹药之地,以石景为特色,又名石洲。</p> <p class="ql-block">  眼前的这个园林无论如何也找不到书本上描绘的那样了,比起它曾经最辉煌的时候,显然已经是有些黯然,但恰恰就是这里,曾引来无数名人到访、留诗。</p> <p class="ql-block">  北宋灭了南汉国后,药洲成为士大夫泛舟觞咏的游览胜地,自宋至清,很多著名诗人墨客留下了吟咏诗文。明代“<b>药洲春晓</b>”还曾列为羊城八景之一。</p> <p class="ql-block">  “药州遗址”应该是我国现存最早的皇家园林地上遗存,距今有一千一百年历史,如今缩小到仅为一千四百平米的庭院,其中最令人瞩目的,就是一泓湖池以及围绕其间的近十方大型置石,更像是一个以石景为主打的小型园林。</p> <p class="ql-block">  因为事先做了些功课,我先去欣赏了历代碑刻。整个北部院墙都是碑廊,都是明清两代有关药州和九曜石的诗文,保存尚属完好。现存历代有关药洲石刻92题,其中51题在九曜石上,12题在草坪上,29题在新建的碑廊中。</p> <p class="ql-block">  药洲是南汉时期的皇家园林,有“葛仙洲”“石洲”“西洲”等名,自北宋书画家<b>米芾</b>在园中题了“<b>药洲</b>”二字之后,便以“药洲”闻名于世了。</p> <p class="ql-block">  竟然有米芾题字?也怪不得历来迁客骚人,泛舟觞咏,题石镌碑者踵继不绝。介绍说宋代和清代比较多,元代相对较少,可见药洲在宋代曾显赫一时,元明之间逐渐默默无闻,到了清代又重新受到关注。</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2, 126, 251);">“米题药洲石”字迹尚可辨别</span></p> <p class="ql-block">  据说在宋代之后湖面不断淤积,风景大不如前。随着明代药洲附近地方已变成官署,清代药洲位于提督学院内,故除了仕宦人家,外人不能轻易窥园,故自然使本地士子少了吟咏题刻的机会。</p> <p class="ql-block">  不过也有例外,咸丰四年,几位广东文人在一位官员的带引下得以入园一探秘境。事后,其中一位文人受官员的嘱托,创作了一卷长达193厘米极其精美的青绿山水写真,这就是如今珍藏在广州博物馆的《药洲品石图》,作者是清代广东著名的人物画家苏六朋。</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2, 126, 251);">珍藏在广州博物馆的苏六朋《药洲品石图》</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2, 126, 251);">陈璞《药洲品石图》扇面</span></p> <p class="ql-block">  说起品石,药洲遗址里面最耀眼的是九座名石,称为九曜石。所以药洲遗址又叫做九曜园。九曜石是九块奇石,以天上的星宿命名,俨然九大星宿散布于药洲当中,现在尚保存了部分残余的石头,其中最著名的是米题“药洲”石,该石在池北岸,石头上是宋代名书法家米芾题刻“药洲”,署“米黻元章题”。</p> <p class="ql-block">  宋代诗人郭祥正来到药洲,感叹繁华的易逝,其诗曰:“<b>双门控西渚,九星聚中流。其名何壮哉,像貌俨可求。鋹王卷国去,故物惟此留。沧溟霸气灭,落日孤烟浮。空畦已无药,草蔓春桑柔。</b>”(《游药洲怀颕步修撰》)</p> <p class="ql-block">  九曜石从哪里来的?清代屈大均《广东新语》卷五《语石》称,当时为了惩治罪人,让他们运石赎罪,然后他们从太湖灵壁,浮海而至。这九块石头,八九尺到一丈多高,也不规则,但色泽翠润,形似奔云。有诗为证:“<b>九峰参立倚空明,好事传闻应列星。运石早知能赎罪,上书何必待缇萦。</b>”(《九曜石》宋·方信孺)</p> <p class="ql-block">  宋代大书法家米芾曾在药洲的九曜石上题一首五言绝句:“<b>碧海出蜃阁,青空起夏云。瑰奇囗怪石,错落动乾文。</b>”题诗时间,署“熙宁六年七月”,这一年是1073年。石上囗字,清代的人就看不清了,专家根据别的文献,查得这是一个“<b>蹲</b>”字。这块石头,是清代道光丙戌(1826)常熟人翁遂庵,督学广东,遇到池水方涸,疏淤剔石,才得以发现的。</p> <p class="ql-block">  同是宋代人,为广州筑固西城的吴人程师孟,有一首《药洲九曜石》:“<b>何人移巨石,终日压寒泉。不逐千秋改,长如九曜连。森然禹州牧,俨若舜官联。春浴多沂水,宵占盛颍川。舟疑槎汎到,桥讶鹊飞填。暗向吹笳后,明于秉烛边。风涛撼莫转,霜霰蚀难穿。可继元章嗜,无由靖节眠。废兴时自异,终羡尔长年。</b>”以石观人,人世何堪?不如做石,尽得风流!</p> <p class="ql-block">  药洲中有“<b>九曜第一石</b>”之称并由翁方纲命名的“<b>拜石</b>”,流传至今,也是遗址中体积最大的石头,石身上题刻众多,宋代十则,明代三则,而清代的两则,分别为翁方纲和徐琪题刻。</p> <p class="ql-block">  翁方纲爱石,不但如此,翁方纲另外摹写有米芾书迹“药洲。辛卯中春。方纲”,刻写于另一方石头上,形如笋峰,高逾七尺,今存水池北边,又称“<b>药洲石</b>”。同时,还在最大的一方“九曜第一石”上,书题“<b>拜石。辛卯中春。北平翁方纲篆题</b>”。</p> <p class="ql-block">  还围绕九曜石写有二十首诗,包括《九曜石歌》《后九曜石歌》等,可谓用情至深。他还将有题刻的六方奇石,分别命名为<b>米题药洲石、池东石、池西方大石、拜石、仙掌石、池西大石。</b></p> <p class="ql-block">  “九曜石”中最出彩的一方石头,最稀奇的是,石表正中有一个比常人大一倍的手掌印痕(史载“长尺二寸”),十分清晰可辨,仿佛神仙所为,故称之为“<b>仙掌</b>”,让人百思不得其解。手掌左上方有明代嘉靖年间广东督学吴鹏的题刻“仙掌”两字。</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2, 126, 251);">“仙掌石”局部刻字及手印</span></p> <p class="ql-block">  当年的皇家园林,仅剩下药洲遗址这一块小地方,让人难以想象出南汉御花园曾经的辉煌。不过,园中仿五代风格的门楼,加上碑文碑刻,以及入门口的古细叶榕和湖边的古秋枫,无不透着一股悠悠古韵,尤其是那湖中的奇石,形似奔云,姿态各异,一直都成为最吸睛之景。</p> <p class="ql-block">  目前,进门便是“潮州单丛药洲体验馆”,摆了些桌椅板凳,这对于步行街上熙熙攘攘的人们来说,也不失一个休闲小憩之处……</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