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路谈兵法·“慧”处世(15)要“理”知,不要“情”感

机器人

<p class="ql-block">题字: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中国楷书艺术研究院研究员李明东</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孙子兵法》重“知”,全篇出现了79次之多。要问为什么,《谋攻篇》作了最彻切的回答:“知彼知己者,百战不殆。”</p><p class="ql-block">战场上战胜敌人需要“知彼”,现实工作和生活中处人、处事也离不开一个“知”字。</p><p class="ql-block">战场上“知彼”很难,而现实工作和生活中“知彼”也不易。前者难,难在彼方“隐真”加“示假”上;后者不易,不易在容易被自己的“情”所扰上。</p><p class="ql-block">比如,古代的“文人相轻”现象,问题就出在某些“文人”的认知,被“私情”所绑架。总是站在竞争或嫉妒的基点上,就不会有欣赏别人的心态和眼光,感到什么都是“粪土”和不堪,言行流露的多是不屑和鄙视。</p><p class="ql-block">又如,人们常说的“墙内开花墙外香”,问题不在“花香”独钟“墙外人”,而是“墙内人”的“嗅觉〞出了问题。某些人对身边的典型、“圈内人”的“亮举”,总是觉得这“不行”、那“一般”,在他们眼里“经”还是外来的“和尚”念得好。说来说去,这些人的判断还是受到了个人好恶和虚荣心的干扰。</p><p class="ql-block">晴日当空,心中无雾者,眼前便不会有朦胧;三人同行,心底无私者,左右皆可以拜先生。</p><p class="ql-block">所以,人们在工作和生活中看人看事、知人知事、对人对事,要确保不走眼、不走板、不走浅,始终做到真、准、深,就必须保持一颗理性的心,让眼睛和思维机器客观、辩证、全面地去认知,而不是带着某种“情”去感知。</p> <p class="ql-block">作者简介:</p><p class="ql-block">路秀儒,军封大校,人封作家,自封学人,时封兵学专家。曾任原济南军区某基地司令员、军区司令部某部部长,现为山东孙子研究会副会长、专家委员会常务副主任、《孙子研究》杂志主编,山东省作家协会会员。先后出版著作16部,多部获全国性和山东省奖项。</p><p class="ql-block">为文追求:独辟视角,原创深耕!</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