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上午9时,驾车一直向东南碾庄驶去,沿途限速70公里/小时,路上车不多,一路路况良好,天气晴朗,视野开阔,沿途美景尽收眼底,甚是惬意!大约行驶了50分钟后,就到了淮海战役碾庄圩战斗纪念馆北门,纪念馆大门两侧有免费停车场,停稳车后直接进入纪念馆内参观,整个游览历时两小时。</p> <p class="ql-block">淮海战役碾庄圩战斗纪念馆,位于邳州市碾庄镇G311国道南侧,占地116亩,1958年6月奠基兴建,1960年2月竣工,是江苏省重点烈士纪念建筑物保护单位。园区正中耸立着18.5米高的纪念碑,碑的正面有刘少奇题写的“浩气长存”四个<span style="font-size: 18px;">鎏金大</span>字;左面是刘伯承元帅的题词“淮海战役先烈的革命精神永垂不朽”,右面是陈毅元帅的题词“淮海战役牺牲将士永垂不朽”;背面是中共邳县县委撰写的碑文。碑体四面分别镶嵌着“支前”、“战斗”、“冲锋”、“胜利”四座栩栩如生的浮雕。</p> <p class="ql-block">碾庄是淮海战役的主战场,当年淮海战役使南京政府遭遇了滑铁卢,中国人民的解放事业,从此走向了转折点,这次战役也让斯大林刮目相看,被史学界评价为当代世界战争史上,十大经典战役之一。淮海战役的胜利,碾庄之役功不可没。</p> <p class="ql-block">在纪念馆广场北侧和东侧林荫道边,碑石丛立如林,依次排列着张爱萍,迟浩田、宋健、孙家政、陈士渠、聂凤智等党和国家领导人、江苏省党政军领导及参加淮海战役的将士等著名人物题词的纪念碑,达百米之长。</p> <p class="ql-block">纪念碑西南侧有一座精致的院落,便是纪念馆的展室。馆室大门上方,镶嵌着由张爱萍将军题写的:“淮海战役碾庄圩战斗纪念馆”12个鎏金大字。</p> <p class="ql-block">站在展厅门口的台阶上向东望去,一座座深色的墓碑,隐藏在青松翠柏之间,这个角落是“淮海战役碾庄圩战斗纪念馆”最静谧的地方,即使有前来拜谒的游人走过,也会情不自禁放轻脚步,压低声音。</p> <p class="ql-block">除此之外,纪念馆内,还陈列着当年支前民工用过的手推车,那原始古朴的独轮手推车,推出了新中国的黎明,在一堵写着“人民的胜利”的影壁墙背后,以纺车、箩筐、石磨、手推车、扁担等为图案的浮雕,再现了当年支前的壮观情景,还有墙上显示的那些数据:担架3790副,大车1050辆,小车4580辆,小挑12750个,牲畜14758头……广大支前民众,用惊天地、泣鬼神的英雄壮举,再次证明了,人民是中国共产党的力量之源、胜利之本、执政之基。</p> <p class="ql-block">淮海战役的胜利,既是人民力量的空前展示,也是党和人民群众血肉相连的集中体现,正如陈毅元帅所说的那样:“淮海战役的胜利,是人民群众用小车推出来的”!</p> <p class="ql-block">上午参观完《淮海战役碾庄圩战斗纪念馆》后,又来到黄百韬兵团指挥部旧址进行参观。</p> <p class="ql-block">这里是通往黄伯韬第七兵团指挥部老街巷的南门,牌门坊上“南门”二字,是由原军委副主席迟浩田题写。1948年11月6日,华野发起淮海战役,11月9日,黄百韬第七兵团就是从南门进驻碾庄圩,并同时占领了周围52个村庄。</p> <p class="ql-block">南门背面的门楣上写有"淮海战役碾庄圩战斗旧址″。</p> <p class="ql-block">沿着由迟浩田将军题写的“南门”二字的牌门坊下向北,进入一条长长的深巷胡同,再向前走大约500米,便来到碾庄圩入口的牌坊下,自此而始,大约再步行1华里,便可见到一栋青砖小瓦新翻修的老房子,淮海战役碾庄圩战斗时,国民党的兵团司令黄百韬,就是在这里指挥他的部队,进行负隅顽抗的。</p> <p class="ql-block">一座看上去非常普通的乡村民居,若不是门旁边一幅写着“黄百韬指挥部旧址”的牌匾提示,很难将其与统辖5个军部、10个整师、12万大军的兵团指挥部联系在一起。据说,过去这里原是山西商人所开的一家烧酒作坊,在当时也算是一个富户人家,二进的院落,足以说明了这一点,作为历史的见证,在这所房子的周围,至今仍还保留着许多当年低矮简陋的土坯房屋、来显示衬托这座房屋宅院曾经的奢华。</p> <p class="ql-block">这里似乎许久没有访客来了,我们到的时候,大门被铁将军把锁着,透过门窗缝隙,青楚地可以看到室内物体的表面,落了一层厚厚的灰尘,正感到有些失望时,又心有不甘,后几经打听,附近对门一户人家有这里的钥匙,应我们的要求,一位年事已高的老人,给我们把门打开,让我们进去随便参观。</p> <p class="ql-block">据给我们开门的老人介绍,这里房屋因年久老化损坏严重,整体已经被重新进行了翻修,虽保持了原来的风貌特征,但让人总感没有了原汁原味的真容,环视屋内,简单的摆设,崭新的墙壁,一张八仙桌子和一张长木条几,摆放着零零碎碎的几件战场遗物,加之隔壁那间空荡荡什么陈列都没有的房屋,这一切都让历史感大打折扣。</p> <p class="ql-block">历史灰飞烟灭,只有院中那一口不知什么年代的水井,还有那棵高耸粗壮、险被黄百韬因迷信砍掉的大树,以及房间里的电话机、发报机、钢盔等物品,还可以让人依稀想象到当年的惨烈场景。</p> <p class="ql-block">南门战场歼灭战,给碾庄圩留下了许多战争痕迹,一些房屋的墙壁和树木上,至今仍然有许多弹洞,这里的砖墙门缝、窗户、屋檐等犄角旮旯,竟然到处都能找到当年激战时的枪口,有些破败不堪的墙体上,当年激战后留下的弹孔中,已经长出了顽强的野草。</p> <p class="ql-block">1948年11月21日黄昏时分,迟迟等不到援军的黄百韬穷途末路,最终在失去一切希望后,他做出了令人震惊的决定,选择了饮弹自尽,命陨沙场。死前写下了尽忠报国的遗言,交给了二十五军副军长,由他转交给蒋介石。电视剧《大决战》忠实地记录了这个历史瞬间。</p> <p class="ql-block">平心而论,黄百韬也算是一个有情有义的人,他没有辜负自己的人生信仰,用自己的生命捍卫了宁死不降的尊严,虽是毫无价值地报答了蒋介石的知遇之恩,但也体现出他具有关羽的忠肝义胆之风,也算全了个人的“忠勇”之念,而在国民党军队中,能像黄百韬这样为蒋介石效命的将领,可以说是少之又少。</p> <p class="ql-block">黄百韬这位华野曾经的苦主,解放军的劲敌,在国民党军队中绝对算是一个“另类”,称得上是国军中的一员悍将,能够从一个不被重视的杂牌军官混成兵团司令官,的确是有其过人之处的,仅从军事层面而言,黄百韬的第7兵团虽然是杂牌军,却是“杂牌军中的王牌军”,素以敢打硬仗,恶仗而闻名。</p> <p class="ql-block">黄百韬率部在碾庄圩战役中的顽固坚守和苦争恶战,可以说是表现的临战有韬,打得非常狡黠和顽固,造成了华野部队6万多人的伤亡,仅就这一点,足以显示这位国军悍将的军事才能,也让那些废柴般令人厌恶的国军将领们汗颜,以至于就连粟裕这样的战神也如此感慨道:“若一对一,我不是他的对手”。</p> <p class="ql-block">但最终结果是:黄百韬被老对手粟裕打败而全军覆没。黄百韬兵团被歼灭后,国民党军在整个淮海战场上已经无法支撑,经此一战解放整个长江以北乃至全国的大势已成。<span style="font-size: 18px;">黄百韬兵败碾庄圩,完全是</span>国民党高层指挥失误的影响,实事求是来说,黄百韬是个非常优秀的职业军人,但是他时运不济,跟错了人,也因为对手粟裕将军太过优秀。</p> <p class="ql-block">由此可以看出,黄百韬也当得起粟裕将军的对手,且是个值得尊敬的对手,与国民党中大多数将领不同的是,黄百韬并没有不良嗜好,清廉一生,勤俭奉法,在纸醉金迷的国民党风气中,他独树一帜,形成了一道与众不同的清流。在自知败局已定的情况下,他依然不肯投降,他对部下说道:“我年纪大了,身体多病,做俘虏我也走不动,而且很难为情,不如战死,让别人知道还有忠心耿耿的国民党人”。</p> <p class="ql-block">就是这样一个挺有骨气的职业军人,最终却在碾庄圩战役中命陨沙场,独留妻子儿女沉浸在悲伤中。这样的军人若是放在我军,定然也是能够干出一番大事业的,只可惜良禽而未择木而栖,因各为主义,从一开始站错队后,就道不同不相为谋了,只能在蒋介石的手中被榨干了最后一点价值,一代“英豪”黄百韬,可悲可叹!让人痛哉惋惜!</p> <p class="ql-block">在碾庄圩向北五华里的尤家湖村,是当年黄百韬被流弹击中之地,田边的村路上,立着一通黑色石碑,上面写着:“中国人民解放军击中黄伯韬遗址,1948年11月22日”。在这块黑色碑石的背后,当年还是一片广袤的芦苇塘,如今已经变成了一大片平坦肥沃的农田,成片种植了大蒜等农作物。这块被孤零零地立在田间地头、村野路旁边的小石碑,虽说不太起眼,但却包含着一段波澜壮阔的战争历史。</p> <p class="ql-block">11月22日下午,被流弹击中受伤后的黄百韬退至吴庄,由于吴庄和“吾葬”的名字是谐音,因此,黄百韬绝望地说:“这就是我的葬身之地了”。最终在吴庄黄百韬拔枪自尽,杀身自效,一代枭雄,就此谢幕。</p> <p class="ql-block">参观完黄百韬兵团指挥部旧址后,又继续着淮海战役另外二个旧战场“铁桥大溃败”和“栗裕将军指挥部”的寻访行程。</p> <p class="ql-block">到邳州参观《淮海战役碾庄圩战斗纪念馆》,一定要去看看运河大铁桥,当年黄百韬兵团就是从运河大铁桥上撤退的。跟随导航,沿着流经邳州段的京杭大运河,一路向西,在陇海线与京杭大运河的交汇处,我们找到了这座75年前、见证并决定中国命运时刻的大铁桥。</p> <p class="ql-block">“铁桥大溃退”让黄百韬既失了军心,又失了民心,为后来的失败埋下了伏笔。据当地老百姓讲,这个因拍大决战电影被取景的大铁桥,是1958年中铁大桥局建设的,真实经历过淮海战役的大铁桥,已经于1959年被拆掉了。</p> <p class="ql-block">1948年11月8日,黄百韬选择从这座大铁桥过运河,退守碾庄圩。当时十几万军民,还有大量的物资装备及随迁家属老弱妇孺等,只能从这座狭窄的铁桥上龟速过河,混乱的场面是可想而知的,淮海战役碾庄圩战斗纪念馆,用“铁桥大溃退”这个标题,定格了这段历史。</p> <p class="ql-block">与“铁桥大溃退”不同的是:在位于碾庄圩西部二三十公里处的不老河,在碾庄圩战斗中,关键时刻,不老河上的大桥被敌军炸断,为了能让解放军顺利过河,当地人民群众拆掉自己家的门板,在上空,敌机接连不断轰炸的情况下,他们以人为桥,站在初冬冰冷的河水中,硬是用自己的血肉之躯,构筑了一座通向胜利的“门板桥”。</p> <p class="ql-block">这条关键的通道,为人民子弟兵提供了重要的支援。今天,不老河的河水依然流淌着,这经典的历史一幕被铸成雕塑,永远定格在《淮海战役碾庄圩战斗纪念馆》内的展厅中,向世人述说着昔日的悲壮!</p> <p class="ql-block">土山镇粟裕指挥所是我们本次寻访的最后一站。1948年11月12日,华野指挥部驻扎在这里,指挥围歼国民党军黄百韬兵团。这里距离淮海战役第一阶段的核心战场碾庄圩只有7公里,为靠前指挥,方便观察战场情况,在此之前,粟裕曾把指挥部设在距离战场更近的满山村,中央军委得知后,特意发电,严令他把指挥部后撤5公里。</p> <p class="ql-block">在当年关羽兵败的地方,一代战神粟裕将军,以共产党人唯物史观的雄才大略,指挥华野大军,打败了老对手黄百韬,电视剧《大决战》完美地将这一幕的经典呈现到了屏幕上。</p> <p class="ql-block">碾庄圩这个英雄的名字,自从被历史偶然地卷进战争的漩涡之后,也因此而变的天下闻名。如今,昔日的烽火战场已化身为喧嚣繁华的集市,置身于碾庄镇街头,已不见当年“圩墙”的踪迹,只有在《淮海战役碾庄圩战斗纪念馆》里,有后人仿制的两堵圩墙和两道水壕模型,布展在展厅内,向后人述说着曾经的历史与悲壮。</p> <p class="ql-block">结束语:70多年过去了,战争的硝烟早已散尽,人们已习惯了和平的生活,曾经兵戎相见的国共两党,亦已相逢一笑泯恩仇,当年的胜败荣辱都已定格在历史中了。站在历史遗址前,徜徉沉思,岁月黯淡了刀光剑影、远去了鼓角铮呜,天下虽安,忘战必危,永久和平,仍任重道远,唯有不忘初心,方可告慰历史,告慰英雄!碾庄圩作为淮海战役的首捷之地,将永载共和国史册!最后,让我们共同记住伟人毛泽东的话语!</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