乌拉满族秧歌

小胡杨

<p class="ql-block">提到满族民间舞蹈,不能不提的是乌拉满族秧歌,它是满族民间舞蹈中最通俗、最普及、最具生命力,同时也是最受满族人民喜爱的舞蹈形式。</p> <p class="ql-block">乌拉满族秧歌人物的头饰、道具,服装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如满族官员头戴缨帽,征战沙场的战袍,腰挎鱼皮腰刀,手持蝇帚,指挥秧歌队表演各种阵式。</p> <p class="ql-block">乌拉满族秧歌也融入了满族的萨满文化元素在里面,如手持抓鼓,身系腰铃,翩翩起舞,舞出了对丰收的喜悦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p> <p class="ql-block">在乌拉满族秧歌中常常能看到舞者模仿骏马奔驰、雄鹰盘旋,或战争排兵布阵的场景,这些内容使得满族秧歌与汉族秧歌呈现出了迥然不同的民族个性与特征。</p> <p class="ql-block">责任、义务,使命、担当,作为乌拉满族秧歌的第四代传人,赵成海于2016年创建了大乌拉禹文化传媒有限责任公司和吉林打牲乌拉满族民间艺术团,艺术团的秧歌队员平时都是村里的村民,这支40的多人的队伍在赵成海的带领下从东北众秧歌队中脱颖而出,乌拉满族秧歌先后被批准为市级、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并于2021年5月被评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多年来,他的秧歌队经常应邀参加社会义演活动,整理保存项目相关照片上百张,保留老式秧歌服饰10余件,乌拉满族秧歌照片和影像数字资料5G左右,为宣传和保护乌拉满族秧歌这一国家级非遗保护项目做出了重要贡献。</p> <p class="ql-block">作为乌拉满族秧歌的传承人,赵成海和服装道具打了一辈子的交道,乌兰满族秧歌队员所使用的很多服装道具都是出自于赵成海之手亲自制作。<span style="font-size: 18px;">精于工,匠于心,品于行,</span>古稀之年的赵成海是艺术团团长,是乌拉满族秧歌的传承人,是有情怀的老人,更是一位可敬的工匠。</p> <p class="ql-block">石光华,也是石式古乐的第十二代传人,二十岁便跟在赵成海身边,口传心授,言传身教,作为一个80后,有思想,有胆识,有魄力,对于乌拉满族秧歌未来的传承有非常饱满的热情和信心,他们是师徒,更似父子。</p> <p class="ql-block">非遗文化需要传承,乌拉满族秧歌中所保留的对满族先民早期渔猎生活、风土人情、神话传说等模仿内容,使得乌拉满族秧歌被赋予了记录历史,再现民族风情的使命。</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