留住乡愁—柯门道

黄爱平

<p class="ql-block"> <b style="color: rgb(255, 138, 0);">作者/黄爱平 张守孝 曾朝霞</b></p> <p class="ql-block">  “西羌古里何处寻?柯门道上觅踪影。板屋层叠传古韵,旧巷深处闻犬声。”位于甘肃宕昌两河口镇的大山深处,有这样一个村落叫柯门道。它古朴的民居镶嵌于山沟缓坡之间,袅袅炊烟萦绕在村落冬日的上空,一座座具有古羌民族特色的古老房屋、巷道都诉说着这里悠悠的历史;偶尔从老屋熏黑窗户飘出自酿罐罐酒的香味和大门外不时传出的狗叫声、鸡鸣声,见证着这里悠久古老与自然和谐的原生态美好岁月;古老神秘的传说、独特的民间节会、淳朴的邻里民风、婚俗等,都赋予它一个古村落所具有的鲜活的灵魂。这就是柯门道,2022年入选为全国第六批中国传统村落。</p> <p class="ql-block"> <b style="color: rgb(255, 138, 0);">柯门道的来历及民居特色</b></p><p class="ql-block"> 柯门道,也叫柯木头,原意为村子右边有一大石崖。石崖下边形成一个大的石窑壳,村里人认为这就像一个石壳门,按照地方口音,壳、柯读音相近,村落刚好在它的前头,时间久了人们就把村名叫成柯门道或柯木头。夏天能使过路的人们临时避雨,冬天人们在它下面晒太阳谝古今。柯门道村目前有住户60多户,最多时曾达到120多户,一部分现在按移民政策进行了搬迁。村内主要有张姓、袁姓、仇姓三大姓,其中张姓户数居多。据村里老人回忆,柯门道建村大致在清朝中晚期,距今已有250多年历史。村前修有老牌坊,即沿着山脉有一条通道,村庄依山傍道,同老牌坊门连接形成“柯、门、道”。</p><p class="ql-block"> 据陈启生先生《宕昌历史研究:关于古代宕昌羌人最终去向的几点思考》写到:宕昌地区东南部汉民中的主体即土著家族都是宕昌羌的后裔,房屋“垒石为碉以居,如浮屠数重,门内以辑木上下,货藏于上,人居其中,畜圈其下,高两三丈为之鸡笼(意即民居)”。这种房屋一般用石头、石片、木料、土相筑而成,底层用石头做墙体,第二层用土墙,结合木料,房顶用椽子、塔子和石片沙土结合。房屋一般为一把锁房子,即只留一个大门进出,房屋结构从大门一层进去依次为大门套,左边为牲畜圈舍,农具放置处,右边为用于二层上下的木楼梯。楼上上去一边进入厅房,一边去向棚子,棚子边上有木架,用于夏季架麦,秋冬季串包谷和挂辣椒、烟叶子等。没有棚子的四合院房子,专门设置上房顶的木楼梯,上面修有为楼梯避雨的苫子。二楼的厅房、厢房、厨房都留有窗户,正厅采光不足的从房顶留有天窗眼,可以通光通烟。房顶一般为沙土,用于放晒粮食等农作物。厅房一般有三间,中间为正堂,墙上挂有中堂字画。下边摆有柜、坛桌,上面放有香炉,用以祭祀祖先;侧面有火盆,用于日常熬罐罐茶、烧水,简单的做饭,接待街坊邻居谝传及招待客人。厢房主要是卧室,设施简单;厨房有灶头、面柜、酸菜缸、臊子缸、酒缸、碗架等日用的东西。现在,村子里的碾麦场已经不用了,烫猪槽不用了,连同被人们遗忘在角的石碾子一起,诉说着过去的岁月,见证着这个村子曾经的人间烟火。</p> <p class="ql-block"> <b style="color: rgb(255, 138, 0);">龙山寺的神秘传说</b></p><p class="ql-block"> 柯门道自古人杰地灵,右边有一条龙脉山飞跃而下。在山脉脊梁的龙穴处,有一座小寺叫龙山寺,也叫龙山庙。据村上老人讲:原来的寺庙在村子下边,有一年一道士来柯门道化缘,遇见村里一人正在往场里出粪。出粪的人给道士什么也没给,就给了一叉粪。道士不悦,便说你的粪场之下有宝物,便转身而去。村里人随后在粪场开挖,挖出一窝蛇,认为龙灵下凡,便将下边的庙宇迁到龙山之上;菩萨寺原来也在村子下边,在一个风雨交加的晚上,寺里的一块木板被风刮到龙山庙之上。人们感觉到这是菩萨的旨意,便将菩萨寺也迁到龙山庙。</p><p class="ql-block"> 后来人们才发现,这道士就是柯道士,菩萨寺的菩萨是管元鹤道士的化身,这柯道士和管元鹤道士来村上化缘都有大的来头。柯道士原来是科考武进士前三甲,为皇帝御前带刀侍卫,因朝堂纷争失势,所以和夫人管元鹤装扮成道士,携带金银细软,逃亡到偏僻的柯门道。夫人化身“观音”,柯道士化身“八爷”,双双终老龙山寺。 说法虽然不同,但是有一个共同点,就是柯道士武功高强,曾担任清廷内卫,因朝堂纷争或者不小心犯了罪,为了保命皈依道家成为道士,隐居到柯门道龙山寺。“人有诚心,神有感应”。村里人一旦遇到不顺心或者难以决策的事情,就会去龙山庙里烧香、抽签、许愿。即便不能改变什么,但心里就会感到踏实。</p> <p class="ql-block"> <b style="color: rgb(255, 138, 0);">神秘的神戏神社火</b></p><p class="ql-block"> 为了保佑村里风调雨顺、六畜兴旺、五谷丰登、国泰民安,柯门道每逢过年都会给神唱戏。一年一次的唱戏,对于整个小村庄来说,算得上是一件大事。唱的为秦腔眉户戏。有漂亮的戏台,戏台上边镶嵌梅、兰、竹、菊,及八仙人物雕花,建造精美、古朴、风雅。墙面上是四季花草,以及寓意歌舞升平、风调雨顺、人神共娱之对联。戏台正中有“高台教化”四个醒目的大字。“人生如戏,戏如人生”,每一出戏都是教育感化人们不做伤天害理、违背良心之事。譬如《铡美案》教化人们不弃糟糠之妻、不做忘恩负义之人;《三娘教子》教化人们教育孩子好好读书;《小姑贤》教人们姑媳之间不搬弄是非、家庭和谐等,无不体现出小舞台的大教化。</p><p class="ql-block"> 除了唱戏,柯门道村里还有神社火,是一种古老的民俗文化,源于古人对土地与火的崇拜。“社”代表土地之神,“火”则是火祖,传说中是雷神。社火最初是为了进行祭祀和祈祷,希望得到风调雨顺、五谷丰登等好年成。柯门道在清朝以来就组建了“社火社”,包括两个会,一个是“灯会”,一个是“社火会”。灯会主要职责是管理锣鼓家什,从腊月初八开始筹备社火用品油、蜡、香、纸、火炮、酒等等,这些社火的用具要准备的丰富、齐全。“社火会”负责掌管唱戏闹社火的具体方案。“两个会”相互配合,衔接环环相扣,互不耽误。</p><p class="ql-block"> 每逢腊月初八晚上,进行一场神秘的神与人的共话活动,俗称“开身子”。就是由神灵附身者喇嘛确定好耍社火的人员。当一切准备就绪,村里大多数人都到齐,用一件叫杀刀的“兵器”,用木香在火盆上面熏燎之后,用麻纸捆上,再插上三炷香点着,喇嘛及头人一起呼唤龙山寺的二位神灵(青山爷、八海爷)随即附身降临。按照神灵的旨意,两个人拿着用刀头一一写出人的名字,社火人物以及角色扮演者就是这样确定的。现场确定完社火“身子”即角色后,几乎没有打折扣的人,都怕神灵降罪下来,一般都是唯命是从,一定三年不变。即使一年外出他乡,每逢春节都得回来。</p><p class="ql-block"> 柯门道的社火从正月初四出灯,正月十九倒灯,社火与舟曲的社火基本相同。唱曲有自己的特色《路曲》,有陇南社火共有的曲子《十二大将》《五更盘道》《洛阳溜溜桥》等,曲目很多,但音调与其他地方略有差异,腔调圆润饱满,余味悠长。一年一度的神戏神社火演出,如今成为外出人员逢年必回、回必参与的游子回乡的重要活动。</p> <p class="ql-block"> <b style="color: rgb(255, 138, 0);">古村落的婚俗</b></p><p class="ql-block"> 柯门道旧时的婚俗女方出嫁办的比较简单,而男方接亲办的程序比较多。首先在接亲的前三天要请执客,东家备上几桌,总管在请执客的时候拿着“执事图”,宣布总管、礼薄、保管、执客、相合(端菜的)、留请客、厨子、酒令官、炮手、伙夫等执事人员的详细名单。从请执客这天以后,各执事就开始准备宴席,各司其职,不亦乐乎。</p><p class="ql-block"> 结婚的这一天,看新媳妇、吃喜酒成为全村上下老小最大的事。新媳妇到了新郎家门口后,规矩就来了。新媳妇先不下马,而是由送女客中年长者,向前来迎接的新郎要小孩的拉马钱、背箱子的压箱钱。新郎将准备好的红包分别发给拉马的小孩和背箱子的小伙子后,新娘才下马,和新郎喝进门公鸡血酒。这进门血酒放两个杯子,杯子里酒要滴入刚宰的鸡血各三滴,寓意此后两人永结同心,血脉相连。从鸡身上拔上三根鸡毛翎子插在洞房门上面,寓意福禄寿三星高照、大吉(鸡)大利。随后新娘由新郎背入洞房,新郎的家人将陪房箱子及物件抬入院内放置,送女客们进入准备好的房间入席就坐。</p><p class="ql-block"> 新娘上头的时间一般十二点之前进行,具体时辰由阴阳先生按生辰八字提前卜定。上头要用新梳子,要有两个属相相生的女子陪伴,这梳头的女子必须是村里生活幸福美满的人,儿女双全。梳头共梳三梳子,一般是边梳边说祝福的话:一梳梳到头,富贵不用愁;二梳梳到头,无病又无忧;二梳梳到头,多子又多寿。上头的仪式说明新娘已经在新郎家开始了新的一天,开始了梳妆打扮。</p><p class="ql-block"> 十二点已过,正式的宴席就开始了,村子的房屋正厅一般都有三间,可以摆三个坛桌,坛桌上方摆两个老椅子,两边摆两个长凳子,一般一席只坐八个人,上席两个,两边各三个,前边是执客敬酒上菜的,俗称“高桌子大板凳”。坐席也是很讲究的,送女客一般会不入席面,最中间的席由新郎的老姑舅、阴阳先生来坐,两边的由小姑舅和四门子亲戚远客来坐。上席一般是老人或大辈分的人坐,两边不讲究。上菜是从中席开始,动箸吃菜也是如此(不叫动筷而叫动箸,动筷有快的意思,很不文雅)。中席的上席开始动箸,两边才能开始,敬酒也是如此。</p><p class="ql-block"> 柯门道村旧时上菜一般是“八大碗一拼”(八大碗:羊肉一对,大肉一对,豆腐一对,虚丸子一对;一拼:一个凉菜拼盘),现在一般都改成了炒菜。在宴席进行到中间时,大总管就叫来新郎给客人磕头。大总管会喊:我们的先生、我们的送女客、我们的老姑舅、小姑舅、我们四门子亲戚、我们的总管、执客、相合众执事、我们看到看不到的齐齐一礼。一般要磕五六个,大总管喊一次,新郎磕一次。新郎磕头完毕,给每个桌子客人敬酒。酒敬完,执客们开始划拳喝酒,酒令官将热好的二老壳倒入酒壶,分送给各相合。壶中酒倒完了不叫壶空了,而叫壶重了(古人很文雅之语)。相合们提着酒壶在人群中高喊“相互走着”,穿梭在众执事之间,将酒送到打关的执客手中。执客和客人们高喊“一点元、二梅喜、三桃园、四红喜、五魁首、六六连、巧七梅花开、八大仙、九长富贵、十满堂”等酒令划拳声,将宴席推向了高潮。</p><p class="ql-block"> 婚俗的最后一项就是开箱。送女客们临走之前叫来媒人、大总管、新郎的父母、新郎、新媳妇,在众人面前用钥匙打开女方陪房的箱子,这样热闹的场面还要求新郎再拿出红包(一般为双数),才能将钥匙交给新郎,并向新郎的父母一一交代女方陪房的物件。郑重告诉新郎的父母:我们的女子已经交给你们了,不作亲是两家,作了亲是一家,你们全家好待我们的女子,不周不到之处请多担待等等叮咛的话。在新郎家做出对新媳妇善待的承诺后,送女客们在送客的三眼炮声中摇摇摆摆离开了。</p><p class="ql-block"> 就这样,古村落的一桩婚事在热热闹闹中结束了,新娘、新郎们开始了新的幸福生活。</p> <p class="ql-block"> <b style="color: rgb(255, 138, 0);">张家大院</b></p><p class="ql-block"> 张家为柯门道的第一大户,据说先辈是从秦峪张坪的张家分户而来,是柯门道最早的居民,后续才不断有袁家等外姓加入。张家大户也一直是村里威望最高的家族,村里的大小事情由张家牵头操办,一直是村里社火和唱戏的总管。</p><p class="ql-block"> 据家谱记载,张家在清朝末年出过一个天水应试的武举人。在天水比武大会上,大获全胜,被天水乡试受于武举人。武举人回乡后受到乡邻们的热情欢迎,大红花佩戴游街三天。他回乡后在村子左边的山沟地坝里建了100多米的跑马场,专门供其练武之用。听说如果看见武举人在房顶之上,过路的人就连大气都不敢出,可见当时张家在村里的影响之大。</p><p class="ql-block"> 走进如今的张家大院,已是一座空空的老旧院落。往日的辉煌场景已经不再。据张家大院80多岁的老人介绍,张家大院有200多年的历史,为四合院建筑,上下两层都住人。大小18间房子。转角楼楼道2米宽,宽敞舒服。可想而知,当时的张家大院是多么的辉煌兴旺。雕刻石柱,雕梁画栋,工艺考究,防潮保暖,是村子里最好的院落,最多时里面住有二十多人生活。</p><p class="ql-block"> 张家大院为典型的一把锁院落,高高的大门,上面曾挂有字匾,在文革时被人摘除不知去向。大门中间有屏风挡住,从左右进入一楼,也可以上楼。进入院内,从右边上去,楼梯的对面墙上有一幅壁画老虎,现在只能看到大体轮廓,画工绝妙。二楼全部为木板房屋,上房的正厅廊沿边分板上刻有寿字,已经模糊。上房厅房门为四扇,上面花草镂空雕刻,工艺讲究。可惜上房背屋已经塌陷。厢房和下房一样修建考究,下房一边廊沿通向棚子,供上房顶之用。</p><p class="ql-block"> “春花秋月何时了,往事知多少”。一座老屋就是一部历史,一代代人们在老院落发生的许许多多的故事,只有这老屋知道,后人已无法追忆。</p>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 rgb(255, 138, 0);">  作者简介:黄爱平,男,甘肃省作协会员、摄协会员,有多篇文学作品发表于报刊网络,宕昌县民间文艺家协会主席,县供电公司职工;张守孝,男,宕昌县文广旅局职工;曾朝霞,女,宕昌县民协会员,有文学作品发表于网络,宕昌县人民医院职工。</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