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虞山“三圣贤”巨像</p><p class="ql-block"> 话说在常熟虞山西山脚下、虞山南路口,有一座“圣贤广场”。广场上座落着“三圣贤”头像巨型石雕,从右到左分别是“商代贤臣”巫咸,“吴国始祖”仲雍、“南方夫子”言偃,均为有史书记载的公元前常熟最早的圣贤文化的代表人物。头像下方镌有“中国吴文化第一山·虞山”字样,常熟是吴文化的重要发祥地,虞山是吴文化的重要载体,绵延着文化,凝固着历史。</p><p class="ql-block"> 常熟人崇文尊老,追溯常熟历史文化的源头,离不开这三位千古老人。其中巫咸、言偃是原住民,学业有成后向外发展;仲雍是外地人,因让国而从周原歧山(陕西)来吴地(常熟)发展。这三贤成就了吴地文化的发展路径。</p><p class="ql-block"> 1、巫咸之贤。俗话说“常熟人识天”,就是巫咸之贤——研究大自然、通晓天文地理,占卜相面算命讲经看风水,成为一种职业,一直延续至今;</p><p class="ql-block"> 2、仲雍之贤。当官恭权礼让、为民谋福,不是常熟人格局小,而是不擅争权夺利,就是仲雍之贤——安邦治国理政之道;</p><p class="ql-block"> 3、言偃之贤。崇尚读书、知书达理、教书育人、只求小康大同,不求大富大贵。历史上富商、奸商极少,就是言偃之贤——读书修身成才之道。</p><p class="ql-block"> 识事学巫咸,当官学仲雍,读书学言偃。这就是常熟特色的发展之道!</p> <p class="ql-block">一、“商代贤臣”巫咸的故事</p><p class="ql-block"> 公元2000年,人们才在虞山西麓这片林莽中发现了“巫相冈”摩崖石刻。这面宋代石刻证实了唐人《史记正义》中关于巫咸墓冢在故乡虞山的记载。这片无名莽林从此有了名字:巫相冈。</p><p class="ql-block"> 巫咸,常熟人,是用筮占卜的创始者,又是占星家。巫咸是商初太戊帝(公元前1638-1563年)时贤相,距今已有3600多年。《史记·股本记》记其曾著文告诫太戊帝修攻养德,遂使商代国业兴盛,其他部落纷纷来归。屈原视巫咸为神,其《离骚曰:“巫咸将夕降兮,怀椒糈而要之。”(听说巫咸将要在晚间下凡,我带着椒香和精米邀他来临)唐代大诗人李商隐也有“上帝深宫闭九阍,巫咸不下问衔冤”句,把巫咸认定为神和人之间的使者。</p> <p class="ql-block"> 终于找到了掩藏于乱石草莽中的镌刻“巫相冈”巨石,尽管半埋土中,却丝毫没有因为岁月的磨砺而变得猥琐苍惶。这一面敦敦实实的山石,这一片庄重的汉字散发出的,是一种博大深沉的气质,使人陡生苍茫庄严的大情怀,更觉得脚下这座青山的厚重与神奇。</p><p class="ql-block"> 在商朝的第六代君王祖乙时期,常熟的巫咸、巫贤父子,相继当过相。 在《尚书》、《诗经》、司马迁《史记》、班固《汉书》等书中都有巫咸的记载,甚至还有巫咸与海虞(常熟)的记述。 他们协助商王治理天下,青史留名。如今,巫咸出生的村庄还被叫作商相村,虞山西麓埋葬他们的山冈,千年以前所刻的巨幅石刻“巫相冈”仍赫然在目。</p> <p class="ql-block">二、“吴国始祖”仲雍的故事</p><p class="ql-block"> 仲雍(又称虞仲、吴仲、孰哉),本系姬姓,是黄帝的18世孙,陕西岐山周族首领古公亶父的第二子。仲雍和其兄太伯为让父王实现灭商的愿望,让国南奔,落脚于无锡、常熟一带,建立勾吴王国。他们把王位继承权主动让给弟弟季历,季历生子姬昌是为周文王,为灭商建周奠定了基础。</p> <p class="ql-block">据《世界吴氏总谱》载:</p><p class="ql-block"> 一世讳仲雍。吴氏传代始祖,字孰哉,号虞仲,周太王古公亶父次子。生于殷高宗武丁四十四年庚子,与兄泰伯同奔吴,第二位吴国君主,在位5年,卒于殷小乙九年辛未,享年92岁,娶万氏,葬虞山。子二:季简、居简。</p><p class="ql-block"> 仲雍是一位万人景仰的常熟先贤,他的谦恭礼让、开拓进取,是千百年取之不尽的精神财富。仲雍和其兄长太伯的行为向世人昭示了“让”的美德,并成为“让”德的符号,他们的行动深刻影响了中国传统思想和伦理道德。在当下弘扬中华传统文化之际,如何汲取仲雍所体现的礼让、包容和开拓的精神,有着现实价值和意义。常熟和岐山两地都是历史文化名城,有着丰富的历史文化资源。</p><p class="ql-block"> 仲雍与泰伯让国南来,不仅开创了吴国600年基业,还让出了周朝800年伟业;仲雍与泰伯之让,是中国儒家思想的一个重要源头,在周公——孔子——言偃的思想文化递承中,是导源性的一环。</p> <p class="ql-block"> 在《史记·吴太伯世家》中,对仲雍和泰伯弟兄的记载明显较以前的文献更长,关于商末期周族的王位变更记载十分详细:“吴太伯,太伯弟仲雍,皆周太王之子,而王季历之兄也。季历贤,而有圣子昌,太王欲立季历以及昌,于是太伯、仲雍二人乃奔荆蛮,文身断发,示不可用,以避季历。季历果立,是为王季,而昌为文王。太伯之奔荆蛮,自号句吴。荆蛮义之,从而归之千余家,立为吴太伯。太伯卒,无子,弟仲雍立,是为吴仲雍。仲雍卒,子季简立。季简卒,子叔达立。叔达卒,子周章立。是时周武王克殷,求太伯、仲雍之后,得周章,周章已君吴,因而封之。乃封周章弟虞仲于周之北故夏虚,是为虞仲列为诸侯……自太伯作吴,五世而武王克殷,封其后为二:其一虞,在中国;其一吴,在夷蛮。”</p> <p class="ql-block"> 仲雍墓。在虞山东麓,是常熟有史可考的最古的墓葬,已有三千多年的历史,墓门石坊,面临北门大街。墓前有墓碑,居中者书:“商逸民虞仲之墓”字样。仲雍墓建有墓道、墓坊、墓周松树环抱,气势磅礴,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墓前原有三道石牌坊,第一道是清乾隆年间建,上书“敕建先贤仲雍墓门”,第二道正面是江南督学使曹先题的四字牌“南国友恭”,第三道正面有“先贤虞仲墓”。两侧石柱上刻一楹联“一时逊国难为弟,千载名山还属虞”。牌坊之后,墓上有四块墓碑,正间一块是明代江南巡按御史路振飞题字“商逸民虞仲周公墓”。</p> <p class="ql-block">仲雍墓碑</p> <p class="ql-block"> 孔子在《论语》中说:“虞仲、夷逸,隐居放言,身中清,废中权”,这是对仲雍让国同心、清廉淡泊行为的赞颂,所以享祭仲雍的祠堂称清权祠。清权祠始建于明代成化十七年(1481年),历有修葺。2010年对该祠作了新修拓展,门上匾额“清权祠”,用曾国藩旧日手迹。</p> <p class="ql-block">三、“南方夫子”言偃的故事</p><p class="ql-block"> 言子,名偃,字子游。生于周敬王十四年(公元前506年),率于周贞定王二十六年(公元前443年)。他早年曾至鲁国从孔子学文学和礼乐,南回后积极宣传文化,启迪教育,为发展我国东南方的文化作出了重要的贡献。后世在孔庙中供十哲牌位陪祀,言子列第九,被称为“南方夫子”。</p><p class="ql-block"> 民间曾有过这样一个传说:孔子晚年有一次到常熟看望弟子言子,看见一个十多岁的孩子赤身裸体地在河中摸螺蛳,便问他,到城里还有多远?那个孩子见马车上端坐着一位老夫子,连忙钻到齐颈口深的水中,把放螺蛳的盂钵高顶在头上,恭敬地说:“钵为冠,水为衣,此去琴川一十里。”孔子惊叹道:“这里乡下的孩子都这样知书达理,我就不用去看子游了。”说罢,竟驱车扬长而去。</p> <p class="ql-block"> 言子的陵墓,位于虞山东岭。这是我国南方大型古墓之一,距今已有近2500年的历史。言子墓,经历代修葺,一直成为供后人瞻仰的文化古迹。那里古树丛丛,石级层层。从面临北门大街的墓门,到虞山半山腰的墓地,共有三道雄伟壮观的石牌坊。第一道牌坊横额刻着“言子墓道”四字,两旁石柱上刻着对联“旧庐墨井文孙守,高隆虞峰古树森”。</p><p class="ql-block"> 言子墓在虞山东岭入城半坡,坐西面东,气势宏壮。墓家封土直径约3.5米,高1.6米,外设罗城、拜台及围墙,内竖碑刻三通。墓道直抵山脚,半山甬道石亭有摹刻康熙御赐“文开吴会”额。为江苏省级文物保护单位。其墓西汉時世孙言盛大曾修葺,宋端平三年(1236)县令王伦怡明令保护。明清两代屡有修建,筑亭立坊,成今规模。</p> <p class="ql-block"> 穿过“影娥池”上的圆拱石桥一“文学桥”,拾级而登,便是第二道牌坊,横额正面刻“道启东南”,背面刻“灵萃勾吴”,为清乾隆皇帝御书。再上有半山亭,亭内有清康熙皇帝御书“文开吴会”。半山亭两侧各有石亭一座,亭内各竖御碑一块,为皇帝御祭时所用。更上便是第三道牌坊,横额刻有“南方夫子”四字,为清雍正布政司鄂尔泰所题。言子墓就在坊后,正中墓碑上书:先贤子游言公墓,是明嘉靖年间巡按御史路振飞重立的。</p> <p class="ql-block">位于半山腰的“祟祀堂”</p> <p class="ql-block">言子墓碑</p> <p class="ql-block"> 常熟人对言子的纪念,还体现在对常熟文庙的复建,除祭祀孔子外,不忘祭祀孔子的得意门生、常熟文化的师祖言子。2016年9月,常熟文庙在学前街原址复建后正式开放。言子专祠位于孔庙左侧。</p> <p class="ql-block">言子专祠</p> <p class="ql-block">言子画像</p> <p class="ql-block">言子旧宅,位于东言子巷,2019年重修,并对外开放。</p> <p class="ql-block"> 言子旧宅中保存至今的“墨井”,一名言公井,又称圣井。井壁系用多种规格砖垒成,上部口径0.4米,临水渐大,测深5.8米。井栏用天然太湖石凿成,井旁竖湖石山子一座,上镌隶书“墨井”二字。此井距今已有2500余年历史。目前仍水质清洌,保存完好。现为常熟市文物保护单位。</p> <p class="ql-block"> 言子,是常熟文化的始祖,文学之乡的象征。如今:我们倡导科教兴市,建设社会主义新常熟,不是更需要弘扬言子那种求知爱国、崇教建学之精神吗?</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让我们循着历史的足迹,访古问今,对话先贤,感受岁月的沉淀和馈赠。</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