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州虎丘

陈江

<p class="ql-block">虎丘山风景名胜区,位于江苏省苏州市姑苏区虎丘山门内8号,在苏州古城西北3.5千米,海拔34.3米,景区面积72.8公顷,核心景区面积15.97公顷,有2500多年的悠久历史。</p><p class="ql-block">虎丘又称海涌山,东晋司徒王珣与弟司空王珉于剑池两侧建别墅,后舍宅为寺,名虎丘寺,寺宇沿山而筑,“寺中藏山”为其一大特色。虎丘后山有“虎丘后山胜前山”之说,现存青石小桥、石牌坊、湖石假山。</p><p class="ql-block">虎丘山风景名胜区先后被评为全国首批十佳文明风景旅游区示范点,全国文明单位。1996年,被省政府批准为省级风景名胜区。2007年,虎丘山在内的苏州园林被命名为国家AAAAA级旅游景区。2014年,虎丘景区云岩寺塔作为大运河的组成部分列入《世界遗产名录》。</p> <p class="ql-block">春秋时期,虎丘是吴王阖闾的离宫所在。东周敬王二十四年(前496年),阖闾在吴越之战中负伤后死去,其子夫差把他的遗体葬在这里。据说葬经三日,金精化为白虎蹲其上,因号虎丘。</p> <p class="ql-block">虎丘由帝王陵寝成为佛教名山和游览胜地始于六朝。东晋时,司徒王珣及其弟司空王珉各自在山中营建别墅,东晋咸和二年(327年),双双舍宅为虎丘山寺,仍分两处,称东寺、西寺,刘宋高僧竺道生从北方来此讲经弘法,留下了“生公说法,顽石点头”的佳话和生公讲台、千人坐、点头石、白莲池等古迹。</p> <p class="ql-block">隋文帝杨坚,笃信佛教,隋仁寿年间(601年一604年)下诏各州郡建造舍利塔,并由“有司造样送往当州”,也就是附发了塔的样式,以便统一规制。虎丘历史上便有了第二座塔,位于山顶东晋王琴台故址,据古建筑专家刘敦桢考证,它只是一座方形的木塔,早已无有,非现存的以砖结构为主的八角形塔。</p> <p class="ql-block">为避唐高祖李渊祖父李虎名讳,虎丘一度改名武丘,寺名亦易为武丘报恩寺,仍分东西两寺。唐宝历元年(825年),五十四岁的白居易出任苏州刺史。</p> <p class="ql-block">唐武宗李炎在位时,崇道辟佛,发动大规模的灭佛运动,於唐会昌五年(845年)诏令没收寺院土地财产,毁坏佛寺佛像,强迫僧尼还俗,史称“会昌灭佛”。建寺五百馀年的虎丘东西二寺当即被拆得片瓦无存。不久,佛教又得到恢复。重建的虎丘山寺合二寺为一寺,并从山下迁移到山上,逐步形成保留的依山而筑的格局。五代时期,大事修建佛寺、构筑圆林。虎丘现有的佛塔,是五代最后一年后周显德六年(959年)至北宋建隆二年(961年)的建筑。</p> <p class="ql-block">虎丘经历了一个盛极而衰的过程。虎丘最兴盛之时,为康熙至乾隆期间。虎丘于清康熙二十七年(1688年)至清康熙四十五年(1706年)先后建起了万岁楼、御碑亭、文昌阁,以及宏伟的行宫“含晖山馆”,接着又重修了大雄宝殿、千佛阁。清乾隆十五年(1750年),再次全面修整,清乾隆十九年(1754年)建千手观音殿、地藏殿,清乾隆三十八年(1773年)修塔。虎丘衰落之时,为清咸丰十年(1860年)至清同治二年(1863年)的兵火摧残。清咸丰十年(1860年),太平天国忠王李修成自天京(南京)挥军东征,一路势如破竹,迅速逼近苏州,溃败的清军在城外枫桥、虎丘、山塘、上塘、下塘和南濠、北濠一带纵火,大火延烧三昼夜。清同治二年(1863年)虎丘又成为太平军苏城保卫战的西北前哨阵地,曾在附近修筑防御工事。战后的虎丘,殿阁楼台仅存断壁颓垣,唯有破败的云岩寺塔、二山门。清同治十年(1871年),起山寺殿宇才略有恢复,但因陋就简,规模已大不如前。清光绪十年(1884年),状元洪钧、词人郑文焯等集资于憨憨泉坡地依山势创建拥翠山庄。辛亥革命后,民国七年(1918年)吴中名士金松岑、费仲深、汪鼎丞等募建冷香阁于拥翠山庄北。此后十余年,又陆续修建了头山门、石观音殿、申公祠、三泉亭、致爽阁、可中亭等。</p> <p class="ql-block">1953年6月,苏州市设立园林管理处,并组成“园林古迹整修委员会”,接管虎丘及其他园林名胜,进行管理和维修,逐步对虎丘全面修葺。</p><p class="ql-block">1955年,疏浚剑池。</p><p class="ql-block">1956一1957年,对虎丘塔进行了抢修,从塔中发现珍贵文物。</p><p class="ql-block">1981一1986年,对虎丘塔进行“加固塔基”的第二次大修,使倾斜已达2.34米的千年古塔转危为安。</p> <p class="ql-block">1955年,虎丘陆续新建了放鹤亭、涌泉亭、孙武亭,开通了环山河。</p><p class="ql-block">1956年,建造海涌桥,疏通第三泉,修整百步趋,重建花雨亭。</p><p class="ql-block">1959年,重建通幽轩、玉兰山房,整修了小武当、十八折和环山路。</p><p class="ql-block">1966一1976年,十年“文革”中,虎丘整修和建设陷于停顿,受到了人为的破坏,70年代后期起,虎丘又进入加快步伐恢复发展的新时期。</p> <p class="ql-block">1980年,重修小吴轩,整修冷香阁。</p><p class="ql-block">1981年,重修照墙及头山门。</p><p class="ql-block">1980一1982年在东山庙遗址、隆祖塔院遗址一带,新建了万景山庄。</p><p class="ql-block">1982年,在后山新建分翠亭、揽月榭。</p><p class="ql-block">1989年,大规模对失修、破损的建筑、石刻、匾联逐步进行维修、保护和复原,重建了千顷云阁、五贤堂,以及周围种植享有“茶中王种”之誉白云茶树的“云在茶香”等景点。</p><p class="ql-block">2003年起,恢复了西溪环翠、书台松影,对宋代石观音殿遗址进行了保护</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