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走巴尔干6——(波黑)萨拉热窝索科洛维奇大桥、希望隧道

林晖(真情追梦)

今天我们通过海关,顺利进入波黑。 穆罕默德·巴夏·索科罗维奇的古桥横跨于波斯尼亚和黑塞哥维那东部的德里那河(Drina River)上,始建于1566年,建成于1571年。当时的波黑正处于奥斯曼帝国统治之下,而该桥则是连接位于目前萨拉热窝的奥斯曼帝国分部和土耳其帝国在巴尔干地区控制的其他城市的交通要道。<br>  此桥由宫廷建筑师思南(Sinan)在土耳其帝国的首相迈赫迈德·巴什·索科罗维奇(Mehmed Paša Sokolović)的命令下所建造。这是土耳其帝国纪念性建筑和土木工程的巅峰之作。大桥共有11个石拱,每个石拱跨度11至15米,右侧的入口斜坡有四个拱门,位于德里那河左岸,桥身长179.50米。它是土耳其和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最伟大的建筑师和工程师之一米玛尔·科卡·思南(Mimar Koca Sinan)的代表性杰作。这处遗产比例结构优美,气势宏伟壮观,见证了此类建筑风格的独特魅力。<br> 2007年根据文化遗产遴选依据标准(ii)(iv),维舍格勒的穆罕默德·巴夏·索科罗维奇大桥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遗产委员会批准列入《世界遗产名录》。 <div style="text-align: left;">《卜算子·索科洛维奇古桥》林晖</div><br> 道送雁归南,<div> 虹跨河飞起。</div><div> 石拱连连舟影摇,</div><div> 碧水蓝天里。</div><div><br> 星斗夜飞歌,</div><div> 明月波游戏。</div><div> 穿越时空数百年,</div><div> 能不芳流世。<br></div> 天上的云,两岸的山峦,房屋、树木倒映在德里那河水面上。 离索科洛维奇大桥不远处的安德里奇城(因是石头建造的又名石头城)。 石头城内大楼前矗立着安德里奇的雕像。<br> 伊沃·安德里奇(Ivo Andric,1892〜1975年),生于萨拉热窝西北60多千米的特拉夫尼克附近的一座小山村。安德里奇的一生经历了三个时期,1892〜1918年南斯拉夫人抵抗外族压迫、争取民族解放的时期;1918〜1945年夹缝中求生存的南斯拉夫王国时期;1945〜1975年共产党领导的社会主义时期。在第一个时期,他主要是感受政治,通过民族、国家多舛的命运和自己的喜怒哀乐,形成民族和国家情怀。当然,他在读中学的时候参加过学生的爱国运动,1914年受普林西普的牵连也被奥匈当局关进监狱,1917年才获释。在第二个时期,他主要是参与政治,通过外交活动服务于国家和民族。大学毕业之后,安德里奇先后在南斯拉夫王国驻罗马、布加勒斯特、的里雅斯特、格拉茨、日内瓦、柏林等地担任过领事或大使。在第三个时期,他淡出政治,主要负责南联邦的文学艺术工作,担任过南斯拉夫科学艺术院通讯院士、联邦国民议会议员,南斯拉夫文学家联合会主席。<br>  安德里奇一生热爱文学,用诗歌、小说来书写民族和国家的苦难历史,讴歌同胞与侵略者、与命运的抗争。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安德里奇逃避了复杂的国内政治和国际政治,隐居在贝尔格莱德,专心进行文学创作,写出了造就他一生文学辉煌的三部长篇小说,即1942年写成的《特拉夫尼克纪事》,1943年写成的《德里纳河上的桥》和1944年写成的《萨拉热窝的女人》。它们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刚结束出版,后来被称为“波斯尼亚三部曲”。其中,最有名就的是《德里纳河上的桥》,1961年获得了诺贝尔文学奖,理由是“以史诗般写作天赋,深刻揭示与其国家历史交织一起的人的命运问题”。在这部小说中,安德里奇以这座桥为主线,围绕它讲述了许多生动的故事,反映了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之前的400多年间波斯尼亚各阶层人民的悲惨命运和为争取民族独立而进行的不屈抗争。<br> 随后,我们参观了希望隧道。<br>  奥斯曼帝国统治时期,以武力强迫当地的斯拉夫人改信伊斯兰教,从而在欧洲南部制造了一个多达数百万人延续了数百年的穆斯林族群,主要分布于前南波黑地区和阿尔巴尼亚。铁托领导的前南政府为缓解宗教和民族矛盾,将南境内的伊斯兰教信徒认定为“穆斯林族”,穆族的居住地波斯尼亚一黑塞歌维那成为南斯拉夫社会主义联邦的一个加盟共和国,但波黑区域内还居住着相当数量的塞尔维亚族和克罗地亚族人,铁托死后,前南内部民族,宗教矛盾逐渐激化直至发展为大规模内战,穆,塞,克三族为争夺土地及治权在波黑境内大打出手,受战争危害最严重的是处于弱势的穆族以及被包围了一千四百多天的萨拉热窝居民。 <br><div>  上图是萨拉热窝被围形势图,长条为飞机场,从中可以看到萨拉热窝和城外的波斯尼亚控制区被飞机场拦腰截断。而在飞机场地下修W地道,可以把这两个区域联系起来。<br></div> <div style="text-align: left;">  为了解决市内生活物资和守城部队军需严重缺乏的困难,波斯尼亚军方决定挖一条地道穿过由联合国维和部队控制的机场,通往城外的波斯尼亚控制区。<br></div> 隧道于1993年初开始挖掘,没有任何机械化设备,工人仅用镐和铲子,日夜倒班挖掘,经过4个月零4天,隧道终于在1993年7月30日晚上开通,成为当时萨拉热窝和外部世界的唯一通道,被民众称为希望隧道。<br>  我们现在参观的一小节隧道已经经过木料加固,原先的要简陋得多。 从1993年7月到1996年2月底,大量食品、人道主义援助和军用物资包括武器弹药通过这条隧道进入萨拉热窝。许多人通过隧道逃离萨拉热窝,根据记载,高峰时隧道每天有超过4000人进出,连当时的波黑总统阿利雅·伊泽特贝戈维奇也是经过这条隧道出发去参加国际会议的。隧道使这座陷于困境的城市重新获得了电话线路,食物和能源,沒有它萨拉热窝不可能在长达44个月的围困中生存下来。 隧道博物馆就在一座普通的民房里,民房的外墙被炮弹和子弹打得千疮百孔,隧道就在民房的后院。这座民房属于科拉尔家族,当年他们把这座自己居住的民房主动捐献出来,作为隧道的出口。 隧道修建者的相片墙 建于1729年的黄堡是旧时萨拉热窝的城防系统中的五座城堡之一,因其所用石材呈黄色而得名。城里标志性建筑如东正教教堂,天主教教堂,还有清真寺都历历可见。山脚下有大片墓地,大部分埋在这里的人都死于围城期間,波黑前总统阿利雅·伊泽特贝戈维奇去世后也埋在这里。 我们熟知的南斯拉夫电影《瓦尔特保卫萨拉热窝》就在这里取景。盖世太保的军官站在这里,指着山下问他的手下:“瓦尔特究竟在哪里?”他的部下回答:“这个城市到处都是瓦尔特!” 黄堡在高处,视野开阔,是俯瞰萨拉热窝城市的绝佳胜地。我们在这等候落日,可惜云层太厚,终究没能如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