俄罗斯游记·喀山大教堂

海春居士

<h3><font color="#010101">喀山大教堂,位于圣彼得堡的涅瓦大街南侧,教堂以罗马圣彼得大教堂为原本,由俄罗斯建筑师沃罗尼欣设计。</font></h3> <h3><font color="#010101">教堂始建于1801-1811年,历经10年才竣工。建此教堂的初衷是专为存放俄罗斯东正教的重要圣物《喀山圣母像》,并因此而得名。</font></h3> 教堂建筑的平面图呈十字型,中间上方是一个圆筒型的顶楼,顶楼上是一个端正的圆顶。<br> <h3><font color="#010101">教堂的外墙上镶嵌着《喀山圣母像》。</font></h3> 《喀山圣母像》特写。<br> <h3><font color="#010101">科尼斯式半圆型的柱廊由94根圆柱组成。</font></h3> <h3><font color="#010101">一根根廓柱傲然挺立。</font></h3> <h3><font color="#010101">喀山大教堂面向涅瓦大街,环抱着花园广场。</font></h3> <h3><font color="#010101">花园广场上有一帝国风格的花岗石喷水池。</font></h3> <h3><font color="#010101">大教堂对面涅瓦大街上古老的书店。</font></h3> <h3><font color="#010101">书店上精美的雕塑。</font></h3> 高耸的教堂圆顶从廊柱的后面露出,使整座教堂视觉上更加宏伟壮观。<br> <h3><font color="#010101">教堂穹顶高达70米,直径约20米,是俄罗斯建筑史上第一个使用金属结构的建筑,据说顶上还有观景台。</font></h3> <h3><font color="#010101">透过廓柱,可见教堂墙壁上的圣人雕像。这是圣彼得雕像。彼得是耶稣十二门徒之一,早期基督教领袖,也是耶稣最喜爱的得意门生。后被罗马皇帝尼禄迫害,在罗马殉道而死,死前彼得自己要求倒钉十字架,因为他自认不配与主同样的死法。</font></h3> 这是圣安得烈的雕像。安得烈是彼得的兄弟,他一直在亚西亚(今土耳其西部)传道,当他行到伊第沙时,受到巡抚伊奇士的恫吓,但他不为所迫,继续传道,以致被判死刑,被挂上X型十字架(故后世以此为他的记号),但他在还没有断气时,仍不断宣讲基督的福音,而且为判他死刑的人向神祷告。<br> <h3><font color="#010101">这是圣保罗雕像。保罗是耶稣十二门徒之一,为早期天主教的传播和发展做出巨大贡献,成为天主教的第一神学家。</font></h3> <h3><font color="#010101">这是圣马太的塑像。马太就是马太福音的作者,在主升天后,他起先在犹太各地传道达九年之久,后来他前往埃提阿伯,在那里设立教会,引领多人归主,又赴帕西亚传道,当他重返埃提阿伯时,在乃旦巴城被戟刺死。</font></h3> <h3><font color="#010101">柱廊两端前面分别矗立着1812年俄法战争之别列津纳河战役的俄军统帅库图佐夫元帅和俄国陆军元帅巴克莱•德•托利的雕像。</font></h3> <h3><font color="#010101">这是1837年落成的由著名雕塑家阿格诺夫雕刻的库图佐夫元帅的石雕像。</font></h3> <h3><font color="#010101">这是巴克莱•德•托利元帅的石雕像,同样出自阿格诺夫之手,也落成于1837年。</font></h3> <h3><font color="#010101">至此喀山大教堂成了1812-1814年卫国战争的纪念馆。1932年起辟为国家宗教与无神论历史博物馆,这是世界上第一个以说明宗教历史、宣传无神论为目的的博物馆。</font></h3> 馆内收藏涉及人类历史上存在过的各种宗教的展品,多达17万件以上。其中有些反映人类原始宗教信仰的崇拜物和反映现代宗教信仰的崇拜对象的展品是迄今世界上独一无二的。<br> 该博物馆所设图书馆是原苏联国内宗教史文献、无神论史类和宗教学研究著述藏书最多的图书馆,曾作为中心机构向其他加盟共和国的博物馆提供指导。<br> <h3><font color="#010101">苏联倒台后,喀山大教堂成为第一座重建的教堂,并恢复了教堂功能。然而,现在供奉的《喀山圣母像》只是副本,原作保存在美国的大都会博物馆。</font></h3> <h3><font color="#010101">在喀山教堂竣工后,里面就供奉着俄罗斯最灵验的《喀山圣母像》。据说《喀山圣母像》曾经多次显灵。第一次显灵于伊凡雷帝时期。在于蒙古战争时期,多次显灵使蒙古大军不战而逃。</font></h3> <h3><font color="#010101">第二次显灵于1812年俄法战争,元帅库图佐夫在反攻前到喀山大教堂的圣母圣像画前祈祷,圣母托梦给库图佐夫,将出现从没有过的寒流,拿破仑军队将冻死过半、不战而溃。果然,拿破仑的60万大军耐受不了俄罗斯的严寒,败于库图佐夫的游击战。</font></h3> <h3><font color="#010101">第三次显灵于第二次世界大战,圣彼得堡遭受纳粹包围,朱可夫元帅临危受命、担任保卫圣彼得堡的总指挥。东正教大牧首到喀山圣像画前祈祷;圣母再次托梦说:异乎寻常的寒流将第二次降临,德军的坦克、飞机均无法发动。结果,德军同样惨败退却。</font></h3> <h3><font color="#010101">因此,《喀山圣母像》被东正教徒视为“俄罗斯的守护神”,在俄罗斯人心目中拥有无可替代的地位。更加令人称奇的是,喀山圣母像在每次显圣后都会消失。如今,喀山圣母像被保存在美国的大都会博物馆内。然而,俄罗斯人相信,如果他们的国家再次面临灾难,圣母还将会再次显圣。</font></h3> <h3><font color="#010101">喀山大教堂的内部不大像一般的教堂,而更像一座宫殿。</font></h3> <h3><font color="#010101">高大宽敞的主厅堂以花岗岩柱列分隔。</font></h3> <h3><font color="#010101">明亮、宽敞。</font></h3> <h3><font color="#010101">主厅堂中供奉的《喀山圣母像》。四周圈有隔离带,只能瞻仰,不能靠近。</font></h3> 《喀山圣母像》特写。<br> <h3><font color="#010101">东侧墙边是主拜台,供奉着十字架上的耶稣。</font></h3> 中央穹顶辉煌华丽,仰视可见一幅圣母图。 <h3><font color="#010101">周边饰以圣经人物雕刻和水彩壁画。</font></h3> <h3><font color="#010101">喀山大教堂圣堂左侧供奉着《喀山圣母像》。《喀山圣母像》是俄罗斯东正教的最高圣像,代表着圣母玛利亚是喀山市的主保圣人。画像虽是复制品,同样受到教徒的尊敬。</font></h3> <h3><font color="#010101">前来做祈祷的人簇拥着上前点燃腊烛,口中念念有词。</font></h3> <h3><font color="#010101">然后依次排队向前向圣母祈祷,并亲吻镶嵌在壁框里的《喀山圣母像》。</font></h3> <h3><font color="#010101">教堂右侧是库图佐夫墓坛,1813年,俄军统帅库图佐夫的灵柩被安葬在教堂中。</font></h3> <h3><font color="#010101">库图佐夫墓坛上摆放着他从法国军队手中夺得的战利品“军旗”和“钢盔”。</font></h3> <h3><font color="#010101">墓坛上方两侧悬挂着他所攻克的城市和城堡的钥匙。</font></h3> <h3><font color="#010101">左侧的钥匙。</font></h3> <h3><font color="#010101">右侧的钥匙。</font></h3> <h3><font color="#010101">墓坛上方还挂着一幅反映《喀山圣母像》保佑莫斯科远离波兰、立陶宛联军入侵情景的油画。</font></h3> <h3><font color="#010101">库图佐夫(1745—1813年4月28日),出生于圣彼得堡,毕业于炮兵学校,在战火中成长,屡立战功,官至俄罗斯帝国元帅,是世界著名的军事家。</font></h3> <h3><font color="#010101">1805年,在第三次反法联盟对拿破仑一世战争中,任驻奥地利俄军总司令,先后在阿姆斯特丹和德累斯顿挫败法军,但在奥斯特里茨战役中败给法军,被亚历山大一世免职。</font></h3> <h3><font color="#010101">1811-1812年率军击溃土耳其军队,迫使土耳其签订《布加勒斯特合约》。</font></h3> <h3><font color="#010101">在1812年拿破仑一世发动对俄战争时被任命为总司令。在博罗季诺战役中消耗法军实力之后,制定“焦土战术”,坚壁清野,主动放弃莫斯科,经过充分准备,进行反攻,取得了卫国战争的胜利。同年12月获斯摩棱斯克公爵衔。</font></h3> <h3><font color="#010101">库图佐夫创立了一套先进的军事思想体系,如:以消灭敌人有生力量为主要目标;集中优势兵力于主攻方向;积极组建和使用预备队;注意鼓励和调动士兵的积极性,尤其重要的是创造了战略防御思想,是著名的军事家。</font></h3> <h3><font color="#010101">1813年,库图佐夫率领俄罗斯军队参加第六次反法同盟对拿破仑的战争。4月28日,在追击拿破仑一世途中病死于德国的博莱斯瓦维茨城。他的遗体作防腐处理后运回彼得堡,葬于喀山大教堂。喀山大教堂因此也就成为一代军事家库图佐夫的一座历史丰碑。</font></h3> <h3><font color="#010101">大教堂内除《喀山圣母像》圣坛、耶稣主圣坛外,还设有一些圣坛。</font></h3> 东正教圣父谢尔盖圣坛。<br> <h3><font color="#010101">谢尔盖圣像。</font></h3> <h3><font color="#010101">彼得大帝圣坛。</font></h3> <h3><font color="#010101">圣彼得圣坛。</font></h3> <h3><font color="#010101">教堂内还供奉着众多东正教的圣人像。</font></h3> <h3><font color="#010101">墙壁上还挂有一些反映东正教故事的油画。</font></h3> 镀金屏风上镶嵌着圣经故事画。<br> <h3><font color="#010101">教堂外的街头艺人。</font></h3> <h3><font color="#010101">教堂东边是格里博耶多夫运河。</font></h3> <h3><font color="#010101">格里博耶多夫运河是圣彼得堡众多运河中的一条,开挖于1739年,经数年予以加深并修筑花岗岩河堤。运河东北连接莫伊卡河,西南连接丰坦卡河,全长5公里,最宽处32米。原名为叶卡捷琳娜运河,1923年以后,苏联政府以俄国剧作家和外交官亚历山大•格里博耶多夫重新命名。运河上共有21座桥。</font></h3> <h3><font color="#010101">从东边看喀山大教堂。</font></h3> 喀山大教堂南侧的大街。<br> <h3><font color="#010101">喀山桥横跨格里博耶多夫运河,紧邻着大教堂,因靠近喀山大教堂而得名。该桥始建于1765-1766年。桥长18.8米,宽95.5米,其宽度在圣彼得堡的桥梁中居第二位,仅次于莫伊卡河上的蓝桥,是全市最低的一座桥,也是唯一下面不能通船的桥。</font></h3> <h3><font color="#010101">从格里博耶多夫运河可以眺望远前方运河边的滴血大教堂。</font></h3> <h3><font color="#010101">从2000米外用长焦拉近的滴血大教堂。</font></h3> <h3><font color="#010101">俄罗斯大地上有无数座为《喀山圣母像》献祭而建的喀山大教堂,其中最主要的有两座,一是圣彼得堡这座大教堂,另一座就是莫斯科红场上的喀山圣母大教堂。每年的7月21日和11月4日是喀山圣母的瞻礼日。</font></h3> <h3 style="text-align: right"><b>—THE END—</b></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