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走进漳州古城,除了美食可圈可点,非遗文化博物馆更令人印象深刻。漳州现有县级以上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362项,市级以上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8批10大类175项,其中,17项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86项被列入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县级以上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5批289人,下面让我们一起来细细品一品其中一部分非遗文化。</p> <p class="ql-block">漳州木版年画——始于宋,兴于明,盛于清。经历了发展、兴盛乃至衰微的过程。明代初年,漳州“曲文斋”、“多文斋”等书坊兼营年画,最著名的是颜锦华书坊。颜氏一家从明永乐年间开始印书并兼印制木版年画,逐渐发展为有画、刻、印一条龙的年画作坊(俗称“红房”),作品达二百多种。至清代中晚期,颜氏年画成为漳州木版年画的主流。作品中有门神、福、禄、寿、喜,避邪的狮头,娱乐的“葫芦迷”,以及神话、历史戏文的连环画和民俗活动的图案、花卉等。在艺术形式上,漳州木板年画既有北方年画的粗犷朴实,又兼江南年画的秀美雅丽,富有乡土韵味,特别是用黑纸印制,为其他地区所罕见,是一项极为珍贵的文化遗产。</p> <p class="ql-block">漳州木版年画与“天津杨柳青”、“江苏桃花坞”、“四川绵阳”并称为中国民间四大木版年画。主要流传于漳州的芗城区和闽南、岭南一带,并远销台湾、香港和东南亚等地。代表作如下。</p> <p class="ql-block">《招财王》清代雕版</p> <p class="ql-block">《狮头衔剑》清代雕板</p> <p class="ql-block">《丹凤朝阳》清代雕板</p> <p class="ql-block">《荔枝记》清代雕板</p> <p class="ql-block">《老鼠嫁女》清代雕板</p> <p class="ql-block">《九流图》清代雕板</p> <p class="ql-block">《年年添丁日日进财》明代雕板</p> <p class="ql-block">漳州布袋木偶戏被入选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名录,俗称掌中戏、布袋戏或“景戏”、“指花戏”。布袋木偶戏兴于晋,盛于明,有一千多年历史,始于何时尚无明确记载,但南宋时已相当兴盛,主要盛行于漳州、泉州、厦门以及台湾、东南亚一带。被称为北派,唱昆腔、汉调、京剧,芗剧兴起后改唱芗剧,杂以京调。其特点是擅长武打,善于刻划人物性格。其指法细腻,表演夸张,被誉为“掌中一绝”。漳州布袋木偶戏人物造型栩栩如生,雕刻技艺鬼斧神工,素有“东方艺术珍品”的美誉。</p> <p class="ql-block">漳州木偶头雕刻2006年5月被列入第一批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在唐代,漳州人就用樟木雕刻造像,造型大都以宗教、神话、历史、民间传统形象为主,广泛用于佛教信仰,配以服饰和道具,用手操作,即可进行表演,它是综合了雕刻、美术、戏剧、文学、音乐、舞蹈等多种表达形式的民间艺术。漳州木偶头雕刻造型严谨,精雕细刻,彩绘精致,服装采用漳绣,不仅职业班社演出使用,产品还远销东南亚、台湾等地。历经一千多年的演变,漳州木偶雕刻技艺享誉世界。</p> <p class="ql-block">漳州棉花画原名棉堆画,始创于1964年。福建漳州棉花画是中国民间工艺美术品中的一个新品,它是用脱脂棉花、无光纺、金丝绒、桃胶等原料,综合运用彩扎、浮雕、国画艺术技法精心塑制而成的,具有构图新颖、技艺精湛、造型生动、立体感强等特点。</p> <p class="ql-block">漳州南词是清代道光年间由漳州府总爷从江西带入漳州,故称赣州南词。南词到1966年,只有南平、漳州、长汀还有专业演唱南词的组织,其他地方大都失传。漳州南词为坐唱形式,演唱者与乐手没有严格区分,开始以打击乐开场(静场),然后奏前奏曲转入演唱,终唱仍有后奏。南词的表演形式是由一人主唱,另有多人分执不同乐器列坐周围,按照不同的行当轮递配合说唱。</p> <p class="ql-block">漳州锦歌又称歌仔、什锦歌仔,是闽南最古老的民间曲艺之一,源于唐朝,至宋明时期已较为定型完整。锦歌流行于漳州、厦门等闽南地区和台湾以及东南亚闽南语系的华侨聚居地区。依照演唱风格,锦歌可分为三大流派:亭字派、堂字派、月琴派。亭字派唱腔优雅、细腻,讲究咬字、归音、韵味。堂字派唱腔朴实、粗犷。月琴派则以一把月琴自弹自唱,属原始的走唱形式。明末清初,郑成功收复台湾时,把锦歌也带到了台湾,与当地的民歌小调相结合,形成了歌仔戏,以“歌仔”为主要音乐,结合人物表演,这就是歌仔戏的由来,因此,有专家认为台湾歌仔戏源自漳州锦歌。</p> <p class="ql-block">漳州芗剧,原名歌仔戏,亦名子弟戏。起源于漳州,成型于台湾宜兰,是福建省五大剧种之一,至今约有一百年的历史。2006年5月,歌仔戏被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p> <p class="ql-block">东山歌册</p><p class="ql-block">据记载:明代“潮州歌册”传入东山,经历代传唱,融入南曲、秦腔等曲调,逐步形成具方言特色的歌谣一一“东山歌册”。主要流行于东山、云霄、诏安、澎湖列岛及台湾南部。内容为历史题材、民间传奇、戏曲故事、谚语等,用闽南方言和传统民谣“观姑调”演唱,是一种较自由的咏诵体,多在妇女中传唱,因此也称“女书”。东山歌册其文体属长篇叙事诗,与台湾的歌册有着深厚的历史渊源,1996年,东山县被授予“中国民间音乐艺术之乡”称号。</p> <p class="ql-block">2008年6月,高山族拉手舞被列入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高山族拉手舞动作简单,节奏鲜明,具有明显的原始舞蹈风格。舞者内心的喜悦倾注于歌舞之中,内在节奏体现于外部形体动作上,形成一种颤动的舞蹈律动特征,结实有力,具有天真烂漫、热情奔放的美感。歌词多为赞扬祖先与英雄业绩、赞美家乡和丰收年景等。</p> <p class="ql-block">福建畲家民歌</p><p class="ql-block">华安为古畲之邦,保存着自己的民族语言、风俗习惯、宗教信仰、文化传统、是正宗的畲族。华安畲歌用一个基本音调演绎畬族扑朔迷离的历史,但其切分到底的节奏,留下了人类歌唱发展阶段中由“说”“念”到“唱”的痕迹,其巧妙地改变音列中的音程距离至调式色彩变幻而传唱不厌。畲歌内容包罗万象,朴实无华,原汤原汁,有对祖先历史的缅怀之情,有对爱情、婚姻、家庭、为人处世的叙说表达,感情的表露,十分坦诚、率真、大胆。</p> <p class="ql-block">东山南音,主要分布在铜陵镇,铜陵“御乐轩”南音社,俗称老爷宫,轩宇建于清代中叶,即清乾隆年间,乐社组建年代可能更早,“御乐轩”南音社活动直至上世纪五、六十年代。1991年10月复办以来,盛况空前,经常举办奏唱、教学活动,并且多次参加厦门、泉州举办的国际南音大会唱,国际南音邀请赛,并先后应邀出访菲律宾和澳门,进行文化交流,切磋技艺。</p> <p class="ql-block">南靖土楼闽南山歌是闽南人的生活经验、生命情怀和爱情观念的一种艺术表达,是土楼人族群意识的表达形式。清朝末期至建国初期是山歌的兴盛期。山歌内容丰富,以情歌居多,还有劳动歌、劝世歌、谜</p><p class="ql-block">语歌、竹板歌等;歌词结构严谨、押韵严格、修辞手法多样化;形式上一般是七言四句和七言五句,也有在七言五句基础上发展的长短句,如叙事山歌;土楼山歌曲调丰富,旋律优美,几乎所有曲调中都有颤音、滑音、倚音等装饰音,体现了独特的地方文化色彩。</p> <p class="ql-block">农作时唱山歌</p> <p class="ql-block">对唱</p> <p class="ql-block">南靖竹马戏是一种濒临失传的古老的民间舞蹈。竹马舞传入南靖有300多年的历史。清代,庄亨阳在《秋水堂集》中就有诗描绘竹马舞《昭君出塞》:“一曲琵琶出塞,数行箫管喧城,不管明妃苦恨,人人马首欢迎”。民国37年,奎洋和金山新村等地仍有竹马舞演出,后消失。今金山的新村有埔脚、红寨、新楼3个自然村仍保留有竹马舞表演技艺。竹马舞演员骑竹蔑编扎的彩马,各拿道具列队上场,在锣鼓及器乐伴奏下表演各种舞蹈动作。</p> <p class="ql-block">潮剧是一个古老的剧种,距今已有四、五百年的历史,潮剧集诗、歌、舞、戏于一体,表演美妙传神,音艺俱佳,具有较高艺术价值。潮剧音乐兼容并蓄,采闽南及潮汕一带泉腔潮腔、民歌小调、民间大锣鼓音乐、庙堂音乐及高腔、昆曲、梆子、皮黄腔等腔调组成,对研究闽南语和闽南地区古老乐种具有较高学术价值。</p> <p class="ql-block">漳浦剪纸是一种古老的汉族民间艺术。漳浦民间剪纸在唐宋时期已非常活跃,起源于唐垂拱初年,1993年文化部授予漳浦“中国民间艺术(剪纸)之乡”,2006年被确定为福建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2008年6月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名录;2009年10月剪纸(漳浦剪纸)列入联合国科教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在地方政府的重视下漳浦剪纸技艺得到有效保护,重放光彩,在中国民间艺术百花园中占有一席之地。</p> <p class="ql-block">漳绣即漳州刺绣,起源于明代,与漳纱、漳绒同为漳州织造史上的三大工艺,其在中国织造史上的地位仅次于苏绣、蜀绣、湘绣、粤绣四大名绣。随着时代变迁,漳纱、漳绒都已经失传,仅漳绣技艺还存在。漳绣底料用真丝织品,绣线用真丝线和银金线,针法有70余种,其中空心打籽绣和凸金绣是漳绣特技。漳绣在明、清时代已驰名海内外,与“漳绒”一直是朝廷的贡品,又是出口商品。2009年5月31日,“漳绣技艺”经福建省人民政府批准列入福建省第三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p> <p class="ql-block">漳州灯谜。漳州历来文风鼎盛,灯谜这种源于古代隐语,斗智炫巧的文化娱乐活动,在当地有着悠久的历史。1981年5月,漳州成立国内第一个市级灯谜协会,1992年创建漳州灯谜艺术馆,被誉为“中华谜史第一馆”。2000年被国家文化部命名为“中国民间艺术灯谜之乡”,漳州灯谜艺术馆于2000年被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命名为“中华灯谜艺术馆”。</p> <p class="ql-block">漳州水仙花传说</p><p class="ql-block">水仙花是漳州的特产,花分单瓣、复瓣两种,单瓣名叫金盏,复瓣名叫百叶,都是驰名世界的名花。漳州一带有关水仙花的传说很多,最早的水仙花民间故事搜集、整理是翁国梁老先生,在1936年就编印《漳州民间故事》三、四集及《水仙花考》等书,列举了中外水仙花传说有以下六种。(一)一少年依娜钟爱水中身影死而化为水仙。(二)漳州南乡小梅溪传说乞丐吐饭化花的故事。(三)姚姥夜半观星坠于地,早晨便长出一丛水仙花。(四)薛君夜读,观天上飞来素服女子飞入花丛化为水仙。(五)清朝华阳人汤娄 支 </p><p class="ql-block">人,服水仙八石变为水仙。(六)花史谢公梦一仙女送花一束自天空飘来,夜生谢女,花园发现水仙。</p> <p class="ql-block">龙裤国师传说,产生于明代晚期,流传至今已有四百多年历史,其基础是明代高僧樵云的逸事,经过民间口头的演绎,形成一组具有闽南佛教色彩的人物故事。2018年7月,“龙裤国师传说”列入漳州市第七批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龙裤国师生平修律持戒,开坛授徒,培养比丘,促进福建佛教复兴,影响深远。其德泽风范,弘法功绩,得到海内外信众的推崇和敬仰,是信众心中的得道高僧。龙裤国师传说寄托了人们对善良美好生活的向望和对幸福未来的追求,形成了一种朴素的道德理念。</p> <p class="ql-block">漳州龙舟赛</p><p class="ql-block">在漳州,大凡庵庙中供奉“水仙尊王”神像的自然村社,几乎有“五月扒(划)龙船”的习俗。龙海马洲和漳浦佛昙等地都是龙舟赛习俗传布的主要社区。2010年11月,漳州龙舟赛(扒龙舟)列入第四批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在漳州地区,组织龙舟赛是为了纪念大禹、屈原、伍子胥等“水仙尊王”。</p> <p class="ql-block">龙海常春岩戏钹</p><p class="ql-block">佛门杂技演金(又名戏钹、弄铙钹)相传是十八罗汉之一的手持铜钹尊者所创,即是香花僧人,在民间辗转流传,由香花僧人在常春岩口传身教流传下来。每年农历十二月初八日(也就是腊八节),所有常春岩佛门弟子聚集在一起,有文僧人在佛祖前诵经,武僧人进行演金、杂技表演,还有木偶戏、芗剧演出。各方香客、游客来来往往,络绎不绝。有诵经声、锣鼓声、喝彩声、鞭炮声,热闹非凡。</p> <p class="ql-block">龙海宋江九州八卦阵</p><p class="ql-block">宋江九洲八卦阵威力强劲、紧密不松、阵势变化奇妙,规模宏大,很好地体现攻与守的较量,其中足以显现一个武馆的团结、拼搏、协作精神。它也充分地展示了漳州人的团结与尚武精神。演练先由旗手出旗,领队出阵,在摆阵之前通常会拌有空手拳、器械的单练和对阵表演,阵法威力强劲,气势恢宏,颇为壮观。</p> <p class="ql-block">何阳拳是清末民初漳州的主要拳种,沿袭至今已有160多年历史。在福建五祖拳界何阳拳地位尊崇,直接影响了泉州、厦门的五祖拳,成为近年来海外五祖拳子弟寻找武术根源的热点。2019年2月,何阳拳列入福建省第六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何阳拳除武术固有的健身防身功能外,还是研究闽南五祖拳起源的活化石。漳州五祖何阳拳拳师谱代可追溯历史要早于泉州和厦门地区。何阳师所留传的《何阳堂打伤内外科》手抄药册至今仍完整保留在龙文区田丰武术馆。</p> <p class="ql-block">漳州太祖拳青龙阵</p><p class="ql-block">漳州市市尾武术馆袭练的太祖拳属南派风格的赵太祖拳,系福建省第八大拳种。清光绪年间传入,历传六代,至今已有100多年历史,在闽享有声名。漳州太祖拳青龙阵独树一帜,它是用铁棍排练的一套别具风格的阵法,由一名旗手和二十名手持铁棍的武师组成。阵势依次演变为:“蜈蚣展须阵”、“太阳阵”、“五星阵”、“梅花阵”、“双环阵”、“田螺阵”、“捆仙阵”,最后形成“万字阵”,阵容变化多端。</p> <p class="ql-block">独脚鹤拳</p><p class="ql-block">“独脚鹤拳”作为一个武术拳种,是民国时期漳州精武会的主传拳法,是鹤拳界的最古老的流派之一。2013年2月,独脚鹤拳列入第五批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独脚鹤拳有别于其他鹤拳拳种,在永春等大陆其他地区已经失传,而完整保留在漳州,并由漳州传向各地。现存有最古老的方七娘鹤拳拳谱,距今300多年的历史,是唯一记录下“福建永春少林寺”的拳谱,是研究福建南少林的重要文献。</p> <p class="ql-block">漳州辇艺是当地民众为了纪念“天官、地官、水官”三界公的生日而举行的一种群众性的民间庙会活动。每年的正月二十五、二十</p><p class="ql-block">六、二十七日举行。四年一度,分别在“寅、申、已、亥”年。整个活动旨在庆祝“三界公”的生日的同时,祈求一整年的五谷丰登,风调雨顺。传承到今天,舞步已经逐步省略,代之以抬辇奔跑,比赛竞技的性质。赤岭畲族乡传有五百年的辇艺表演。辇艺活动主要盛行在福建省漳浦县赤岭乡、长桥镇、官浔镇一带。传承辇艺活动可以从农民的心性发展上表达社会的文化关怀和文化责任,通过辇艺活动的传承,可以挖掘乡村所蕴含的巨大而丰富的文化传统和文化资源,把丰富多彩的文化资源转化为文化资产,助益于人们体能的恢复和提升、心理情绪的调节,创造力和道德情感的培育,同时丰富人们的社会文化生活和满足他们的精神追求。</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8px;">洪塘磕尪习俗</span></p><p class="ql-block">龙海市颜厝镇洪塘村,每年在农历正月十二日这一天,要举办一场既有宗教信仰又有体育性质的民间传统性“磕尪”活动。此活动源自于明末清初时期,刘国轩先后二次于地名“鸟笼”和“大埔”计歼贝勒王夫妇及近万名兵士的历史典故。当时的洪塘社也许恐遭贝勒王夫妇及万名兵士的亡灵对社里兴风作浪的扰乱,故于清顺治十三年(公元1656年)正月十二日这一天,家家户户都备办丰盛的祭品,以社祭的方式进行祭拜。同时,仿照演戏的方式,以开漳圣王陈元光为“裁判爷”,主持“廖化将军”、“贺帅将军”骑马比武为内容题材的“磕尪”活动,其用意在于安息这些众多亡灵。所谓的“磕虺”,就是“廖化将军”和“贺帅将军”这二尊神像各由4名青壮汉充当兵士扛抬着,以“红衫兵”和“黄衫兵”为区别的双方抢占有利地形,并掌握好最佳角度猛力冲撞对方,以分胜败。活动时间从上午到下午一整天,观众多时可达近万人(次),其场地周围人头攒动,水泄不通。</p> <p class="ql-block">素三彩烧制技艺</p><p class="ql-block">素三彩明、清两代景德镇生产的,以黄、绿、紫三色釉为主的瓷器品种。素三彩是在涩胎上以彩釉填绘早已刻划好的纹样,再经低温烧成。与唐三彩、宋三彩制作工艺相似,惟涩胎成瓷。素三彩釉色除黄、绿、紫外,尚有黑、白,因不用红色,故称素三彩。素三彩始于明代,正德时已极为精巧,清代康熙年间最为盛行。由此定义可知,长期以来,人们习见认为素三彩仅景德镇窑生产,是瓷器釉上彩品种之一。现由龙海市华亚工艺有限公司恢复烧制的漳州窑素三彩瓷,为研究我国明、清素三彩瓷器的烧造工艺、发展演变等提供了重要资料,同时对研究中外陶瓷贸易、陶瓷技术与文化交流史具有重大学术价值与现实意义。</p> <p class="ql-block">东山黄金漆画技艺</p><p class="ql-block">黄金漆画,俗称“镏金画”,是福建东山岛寺庙建筑中一种传统手工技艺。它在被装饰的木板或竹器上多次上漆,(漆料为“大漆”或称“福建漆”、“建漆”)再上“退光漆”,反复磨光之后,再用“退光漆”在其表面描绘出人物、动物、花卉、山水等各种图画,最后用金箔施贴。它多用于寺庙宫观木构件、古式木质家具的装饰,具有光彩夺人、久不褪色的特点。</p> <p class="ql-block">漳窑(米黄色瓷器)传统制作工艺</p><p class="ql-block">考古发掘表明,明清时期漳州生产瓷器中最早的是一种被称作“漳窑”或“漳瓷”的白釉米色小开片瓷器,曾作为地方贡品进献朝廷,并远销海外,被广为珍藏。其显著特征为“白釉米色器,纹如冰裂”。典雅别致的造型和匠心独运的纹饰共同产生的艺术魅力,使单色釉瓷器面貌丰富多采,更趋完美。清后期,“漳窑”米黄色瓷器产地倍受兵燹灾乱,从此一蹶不振,并走向颓废,“漳窑”瓷器濒临消亡。“漳窑”传统的制瓷手工艺虽然得到部分保留与发展,但其中的一大部分仍在不断地流失和消亡,亟待抢救和保护。</p> <p class="ql-block">诏安剪瓷雕工艺</p><p class="ql-block">漳州剪瓷雕是寺庙、祖祠等建筑中一种传统手工技艺。它选取各种颜色鲜艳的彩瓷器,或利用残损价廉的彩瓷为材料,按需要剪成形状大小不等的细小瓷片,再用它来贴雕人物、动物、花卉、山水,装饰寺庙宫观等建筑物的屋脊、翘角、门楼、壁画,具有色彩鲜艳、造型生动、立体感强,久不褪色的特点。作为祖国传统艺术的瑰宝之一,剪瓷雕在今天的闽台地区乃至东南亚有着较大的影响,在那些极具闽南地方特色的仿古建筑或园林建筑中,都少不了剪瓷雕的装饰。</p> <p class="ql-block">东山剪瓷雕工艺</p><p class="ql-block">剪瓷雕是福建东山岛寺庙建筑中一种传统手工技艺。它选取各种颜色鲜艳的彩瓷器,或利用残损价廉的彩瓷为材料,按需要剪成形状大小不等的细小瓷片,再用它来贴雕人物、动物、花卉、山水,装饰寺庙宫观等建筑物的屋脊、翘角、门楼、壁画,具有色彩鲜艳、造型生动、立体感强,久不褪色的特点。其精湛的雕刻技艺,不朽的艺术价值,凝聚了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p> <p class="ql-block">东山海船钉造技术</p><p class="ql-block">东山造船,俗称“钉船”,指福建东山岛一种建造似是木质海船的传统手工技艺。它在悠久的造船发展史中,总结积累了船型、龙骨与船长、船长与船宽、船长与桅高等一整套独有的营造法则,并世代相传。船匠依靠这一套营造法,可在没有任何设计图纸的情况下,建造各种木质海船。有较高的抗风浪能力,稳性好,十分适合东山海域乃至台湾海峡的海况。所造 “北船”、“盐艇”等大型商船,远航于国内外港口,从事海内外贸易。</p> <p class="ql-block">东山海柳雕技艺,是福建省漳州市东山县传统技艺,东山岛的海柳雕刻历史悠久,从西埔镇官路尾村的宋代古墓中就发现用海柳雕刻的手镯、酒杯。海柳雕的制作,是利用海柳奇特的自然形状和天然色泽,运用剪枝、车、磨、锉、钻、雕镂等多道工序,进行艺术加工。2009年5月31日,“东山海柳雕技艺”经福建省人民政府批准列入福建省第三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p> <p class="ql-block">东山金木雕是福建东山县的地方民间传统工艺品。运用银杏、冬青和樟树等木材,以浮雕、圆雕、透雕和线刻等手法,雕成的作品,然后用金箔贴金。富丽庄重,光彩夺目。产品有箱、盒、柜、橱、床、榻、椅、屏、几、桌等。内容有人物、花鸟和山水。金木雕历史悠久,在古代,一般作宫廷、庙堂装饰。现在福建、广东等地仍有生产。</p> <p class="ql-block">平和龙艺扎制技艺</p><p class="ql-block">平和县龙艺活动始于明末。 龙艺由“龙头”“龙段”“龙尾”三部分组成。龙头和龙尾的扎制、装饰以及舞蹈动作略同于“舞龙”。龙段由数十块“艺板”连接而成。每块“艺板”称为节。每块“艺板”由两位壮汉肩抬,称“扛艺”。“艺板”上用竹、木、纸、绢等材料制成楼、阁、舟、车模样,点缀花草虫鱼和彩灯,称”装艺“。每块“艺板”上站立一位童女或童男,戏曲人物打扮,称“艺旦”。2007年,平和县侯山宫结扎一尾龙艺,长118节,是迄今世界上有记录、最长的一尾龙艺。龙艺出游称“迎艺”。2008年,平和县被国家文化部命名为“中国民间文化艺术(龙艺)之乡”。</p> <p class="ql-block">闽南木雕制作工艺</p><p class="ql-block">主要流行于漳州、厦门各县,辐射范围包括在文化渊源、地域上与闽南关系密切的潮汕和台湾地区。闽南木雕以其悠久的历史、精湛的工艺制作,丰富的题材内容和浓郁的地方特色享有盛名。2013年2月,闽南木雕制作工艺被漳州市列入第五批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闽南木雕以杉木、樟木、楠木等为材料,审势度材、精雕细刻,创造出数不清的木雕工艺品,在雕刻风格上讲究圆转流畅、精细秀气、严谨华丽,根据不同构件、不同用途而采用不同的雕刻艺术形式,使木雕装饰与物品主体完善地结合。</p> <p class="ql-block">漳州八宝印泥已有三百余年的历史,是中国第二批中华老字号。康熙时,漳州府“丽华斋”业主魏长安精选麝香、珍珠、猴枣、玛瑙、珊瑚、金箔、梅片、琥珀等八种名贵原料,经过研磨成粉,再加陈油、洋红、艾绒,采取精心配料、科学加工等特殊工艺制作成“八宝印泥”。漳州八宝印泥有高档、中档、低档三个档次,是位于闽南历史文化名城漳州的三宝之—,是中外书画家酷爱的珍品。它是以珍珠、玛瑙、金箔等多种珍贵材料为原料,以特殊加工方法精制而成的。享有“印纸则桃花欲笑,钤朱而墨韵增辉”的赞誉。</p> <p class="ql-block">漳州水仙花雕刻技艺</p><p class="ql-block">漳州水仙花系中华“十大名花”之一,又是福建省花,漳州市花、龙海市花。椐《龙溪府志》记载,水仙花栽培历史悠久,雕刻艺术源远流长,自明景泰年间延续至今,已有500多年。据考,九湖镇蔡坂村张氏始祖思林公之孙张光惠于明景泰年间,从洞庭湖水面带回蔡坂村植种,世代相传,繁植至今。漳州水仙花雕刻技艺,主要是雕刻师采用钢制的刻刀、刻片、刻钳、刻剪、修叶刀、刻针等工具对水仙花茎球进行八个流程的雕刻。雕刻后的水仙花茎球经过浸洗、盖棉、定根、管理、控温,生长开花后千姿百态,婀娜多姿,造型逼真,其形状胜似仙女降落人间,栩栩如生,令人百赏不厌。历代文人骚客曾为水仙花吟诗作画,净化着人们的心灵,激发着人们的情感世界。</p> <p class="ql-block">漳州片仔癀制作技艺</p><p class="ql-block">漳州“三宝”之一的片仔癀始创于明嘉靖年间(1522~1566年)。明世宗一位御医因不满朝廷专制的严嵩父子残害忠良,逃离完仔痨保护品种京城,辗转到福建漳州,隐姓埋名,在漳州东郊璞山岩寺出家为僧。后为解救当地民众病患疾苦而悬壶济世,用宫廷绝密配方及独特工艺精制出既可外敷,又可内服的药锭。因其疗效显著,切一小片即可消肿退癀(“癀”是闽南方言,意为热毒肿痛),故得名“片仔癀”。数百年来,片仔癀随漳州民众迁徙移居南洋而走向海外,因其功效卓著在港、澳、台及东南亚享有很高的声誉,并逐步扩展到日本、韩国、美国、加拿大等国家地区,成为大陆中成药在海外最具知名度的品种之一。</p><p class="ql-block">片仔癀已有500年的历史。1992年,片仔癀被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和国家保密局列为绝密的国家重点保护中药制剂。片仔癀于1984年、1989年连续两次荣获国家金质奖。由于片仔癀富有传奇色彩、神奇的疗效和保健功能,在国内外形成了极佳的口碑,被国内外中医药界誉为“国宝名药”。</p> <p class="ql-block">客家土楼营造技艺</p><p class="ql-block">客家土楼的建造与客家人的历史、文化密切相连,与中原古老的居住模式有明显的亲缘关系,无论是平面布局还是木构架结构,都深深留下了黄河、长江流域早期建筑的烙印。永定土楼建筑以历史悠久、规模宏大、结构精巧、功能齐全、内涵丰富等特色,堪称世界民居建筑的奇葩,在中国民居建筑艺术中独树一帜,被誉为“世界上独一无二的、神话般的民居建筑模式”。</p> <p class="ql-block">漳州蔡福美传统制鼓技艺</p><p class="ql-block">“蔡福美”字号创立于清乾隆年间,代代相传至今已有200多年。福建省各寺庙使用的鼓,八成以上都是“蔡福美”鼓铺制作的。已故的蔡龙潭老艺人,在海峡两岸制鼓界颇有名气,在日本、韩国及东南亚地区有享有“鼓神仙”之雅称。蔡福美鼓铺所制的鼓分为:庙鼓、狮鼓、龙船鼓、剧鼓、腰鼓、红鼓、小潮鼓……等13个品种20多个规格。除了鼓面大小不同,声音也有高低之分。</p> <p class="ql-block">长泰古琴制作技艺</p><p class="ql-block">古琴,又称瑶琴、七弦琴,是我国最古老的弹弦乐器之一。福建自古有南北古琴流派。北为浦城,南则称闽南古琴艺术,以漳州为重镇,至今已有千余年,传承脉络清晰。</p><p class="ql-block">龙人古琴文化村成立于2003年,是国内专业的古琴文化推广机构之一。2011年被文化厅评为省级文化产业示范基地,2014年被文化部评为国家文化产业示范基地。</p> <p class="ql-block">华安玉雕是华安县民间的特殊工艺,中国九大名石之一的华安玉经艺术加工而成的特种造型艺术,其材质独特、雕刻精湛、品味高雅、种类齐全,独具审美价值与收藏价值,深受社会各界人士青睐,并在国内外影响广泛,在国内国际赛事中屡屡获奖。华安县1999年被命名为“福建玉雕艺术之乡”,2000年被命名为“中国民间艺术之乡(玉雕)”。</p> <p class="ql-block">诏安彩扎技艺</p><p class="ql-block">诏安庆源彩绸民间艺术,至今已有100多年的历史,伴随民俗活动产生和发展,在民间传统节日期间都习惯用各类彩扎祭祀,以祈合乡平安、丰衣足食。因此形成了参与礼俗活动的程序性特征。彩绸艺术、既有彩扎,又有刺绣,布艺等多种的民间工艺,因而形成了多项艺术合一的彩绸技术。手工精湛,做工考究,花样繁多,彩绸因此又具备实用美观丰富的特征;彩绸对生活中的事物,采用型似,夸张等的艺术手法,因此具有摹拟性特征。</p> <p class="ql-block">抢伯公习俗</p><p class="ql-block">漳州各县将土地爷称为“伯公”,礼拜土地爷的方式多种多样。云霄和平乡吉坂村村民除了以供品祭祀和舁神像巡安之外,还有与众不同的“抢伯公”闹春田仪式。2015年9月,抢伯公习俗列入第六批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p><p class="ql-block">据传此俗始于明万历年间,每年农历正月十六,吉坂村耆老在伯公庙前举行祭拜天地公、土地公仪式。祭毕,礼仪队敲锣打鼓,将庙里两尊土地公神像请上红轿游村,挨家挨户巡安、送福。巡游完毕开始抢伯公活动,由庙会理事将伯公神像抱到泥田里滚泥浆。然后,抱起神像沿着田垄,让围观的群众摸神像,以求新年风调雨顺、四季平安、添丁发财。抢伯公是民间闹春田、祈求丰收的民俗活动,形式古拙,民间信仰氛围浓厚。</p> <p class="ql-block">洋西山北“拾福份”</p><p class="ql-block">山北自然村传承的农历六月二十六,民俗仪式“拾福份”有近800年历史,属于乡土保护神崇拜;寻根文化,乡社祈福。开展这一活动有利于爱国统一,仁治爱民的精神;有利于密切与台湾同胞和海外侨胞的联系,激发他们对于中华文化母体的认同感和民族感,从而共同为家乡、为祖国的繁荣昌盛而奋斗;有利于民俗文化旅游资源,推动漳台经贸合作加快发展;有利于构建和谐社会,营造一种敬老尊贤爱幼与和合一致、开拓进取的社会氛围。</p> <p class="ql-block">岩溪珪塘祭祀民俗活动始于1499年。宋代名臣“三公”(即民族英雄文天祥、张世杰、陆秀夫)及硅塘叶氏先辈的民族气节,备受叶氏族人的推崇,并将三人合尊为“宋朝三君子”,又称“九龙三公”。明弘治末年,珪塘叶氏祖先叶仪、叶玭有感于“宋朝三君子”的忠义,倡议每年正月十七举行“下水操”民俗活动,表达族人对陆秀夫民族气节的缅怀和崇敬。这样的民俗表演活动,是由珪塘叶氏7个角落组成七组,依次下池绕行三圈,不仅比拼体力,更比拼架势,看谁气更盛、吆喝声更响。而岸边围观的叶氏族人,不仅是观者更是裁判。</p> <p class="ql-block">云霄开漳圣王巡安民俗,福建省漳州市云霄县民俗,福建省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公元686年,唐代名将陈元光父子,南下福建平定叛乱,后来,陈元光奏请朝廷在漳江之畔的云霄西林建立漳州郡。从此陈元光将军被尊称为“开漳圣王”。千百年来,每逢元宵节前后,云霄人民都会用“圣王巡安”这一特殊的民俗活动来纪念陈元光及与其一起开漳的诸位将军。每年元宵节期间,云霄民间都会举办场面浩大,气势恢宏的“开漳圣王巡安”大型民俗活动,再现开漳圣王及将佐戍卫边境的情景。据介绍,“圣王巡安分为‘巡城’‘鉴王’和‘走王’三部分,再现当年开漳圣王及将佐戍卫边境的情景。</p> <p class="ql-block">三平祖师朝圣习俗:朝拜三平祖师像;借钱习俗:从事商贾或种养的香客还可从三平祖师塔殿的石龛中求取若干枚钱币,意在向三平祖师借钱,以求财源滚滚;诗签信仰习俗:为满足善男信女求佛问药的需求,住持便将义中留下的中草药方以诗签的方式普济众生;摇签爻杯习俗:刻有签诗顺序符号用以占卜的小竹片,叫做签,有蚌形的两个木块或竹块,叫做珓杯。</p> <p class="ql-block">保生大帝信俗包含祭祀、进香、祈求药签、巡游等内容。农历三月十五是吴真人诞辰日,民间照例举行自宋代即形成的吴真人诞辰祭祀仪式。祭典由多个环节构成,首先鸣钟九响,擂鼓三通,然后鸣炮,与祭者分香,行上香礼,再向吴真人献花、献茗、献果、献牲、献财帛,向吴真人暨列位尊神行三跪九叩礼,恭读疏文,恭化财帛,望燎。接着进行绕境活动,巡游队伍蹈火出阵,以白礁慈济宫宫旗、神童阵、肃静牌、神像、凉伞为前导,同时配以全套乐队。祭典期间还开展民间文艺活动,漳州木偶戏、南音和来自台湾的芗剧等都参加表演。</p> <p class="ql-block">东山关帝信俗:关帝信仰核心活动是朝拜仪式,包括关圣帝君圣诞祭典顺序、“三献礼”祭典仪、祝文、关圣帝君出巡队伍顺序、求签问卜及东山关帝灵应录等。“三献礼”是东山关帝庙较为隆重的祭拜仪式,只有在每年关帝诞辰日举行。关帝朝拜习俗:心祷——关帝炉前立定,男抱拳,女合掌于胸前,用心作祷,祷毕礼揖数次,晋香——点香三柱,于关帝庙前立定,双手持香于胸前,用心作祷,祷毕晋香入炉,礼揖数次;叩拜——点香若干柱,于关帝炉前立定,双手持香于胸前,用心作祷,祷毕晋入炉,然后一揖一跪一叩首,起,再揖再叩首,往复三次,或十二次或廿次,终作揖。</p> <p class="ql-block">妈祖信俗是以崇奉和颂扬妈祖的立德、行善、大爱精神为核心,以妈祖宫庙为主要活动场所,以庙会、习俗和传说等为表现形式的中国传统民俗文化。表现的基本形式大致可分为十大类,形成整体系列,它包括《妈祖传说》、《妈祖服饰》、《妈祖祭典》、《妈祖庙会》、《妈祖供品》、《妈祖金身巡安》、《妈祖回娘家》、《妈祖信众谒祖进香》、《妈祖道场》和《妈祖蔗塔》。</p> <p class="ql-block">漳州疍民习俗:漳州疍民在九龙江流域繁衍生息有着悠久的历史。他们连家带眷,终岁舟楫,食住都在船上,形成了独特的疍民文化,并代代传承下来。由于生活、生产环境的特殊,疍民使用一些独有的语言习惯,保留了不少具有疍家文化特色的谚语,具有较强的艺术性,是研究语言学的重要素材。漳州城南江面上仅存的一艘坛船“进发宫”,供奉多尊神明,是九龙江流经的平和县、南靖县、华安县、长泰县及龙海市全体疍民的寄托,与进发宫同存的“三坛”信俗、哪吒鼓令咒及“送王船”仪式,也是独特的信仰文化。漳州疍民习俗于每年农历9月8日至9月13日在九龙江边开展具有习俗特色的活动。漳州疍民习俗于2019年2月被列入福建省第六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p> <p class="ql-block">林前迦蓝药王巡社:2007年4月列入首批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据民俗专家称,林前村“戽水节”的习俗或与“开漳圣王”有关,为汉、畲两族文化相互融合的结果。唐朝时,“开漳圣王”陈元光率中原部将入闽平定“蛮獠之乱”后,为了安抚当地畲民,便将汉族的“抬神像巡游”活动与畲人的泼水合二为一,逐渐形成了今日独特的林前伽蓝王巡社庆典。</p> <p class="ql-block">山重赛大猪祈丰年</p><p class="ql-block">山重村赛大猪的历史是从公元669年开始的。时“开漳圣王”陈元光的“行军总管使”薛武惠奉命率军进驻山重,后定居繁衍于此。因其功名显赫,建薛氏祖祠时便设了五宪门,依民俗则可准以摆生猪生羊祭祀。因此,后人每年正月初八便在此献牲祭祖,并以谁家猪大为荣。赛大猪仪式已延续了一千三百多年,并传承到台湾。为何选择正月初八赛大猪?一是次日初九为“天公生日”。百姓提前敬祭、感谢“天公”恩德,带来人间吉祥,六畜兴旺;二是正月为新年之初,盼望“老天保佑”来年风调雨顺、再创丰收、好事连绵、喜讯不断。作为文化传承,赛大猪演化为勤劳致富、养猪比赛,彰示“养大猪、传技艺、保平安、庆丰收”之意;作为民俗,它包含农业社会的一种传统的意识,大家比农产品、比饲养技术、比生活质量的提高、比</p> <p class="ql-block">闽台抢孤习俗:农历七月普度“抢孤”习俗,在漳、厦、泉和台湾,已传承600多年,目前龙海市隆教畲族乡红星村大社自然村,传承和保留比较完整。抢孤是中元普度的一个节目,而普度则是源自道教的七月十五赦罪地官下降和佛教的七月十五盂兰盆节,逐渐演化为抢孤习俗。习俗也传到台湾,每年农历七月两地都会举办抢孤民俗活动。宜兰头城的抢孤已成为当地旅游。观光品牌,每年观众在十万人次以上。抢孤既是一种神庆祭祀活动,也包含着民间体育竞技,深受民众的喜爱。抢孤活动期间,民俗、文艺、体育、商业、旅游观光、媒体等活动的交集,加强民众文化凝聚力,促进社会和谐发展。</p> <p class="ql-block">闽台走水习俗:侯卿庵位于福建省平和县国强乡高坑村,始建于元至顺元年(公元1330年),主祀将当地保护神五显大帝、开漳圣王陈元光奉为神明。笃信中国传统风水学的陈氏先民认为“鹰飞击水”,抬上神像巡安,在溪水中疾走,尽显英雄本色。“走水尪”祭祀仪式极具特色、富观赏性,并传承到台湾,在海峡两岸有很大影响。随着侯卿庵香火外传,数百年来,台湾省嘉义市王灵宫、炳灵宫等宫观也沿袭祖庙侯卿庵信俗,年年举办进水香祭祀活动,同神同俗。</p> <p class="ql-block">九月半埔信仰习俗</p><p class="ql-block">南靖金山民众在“龙德宫”供奉辅顺将军马仁神像,每年农历九月十一到九月十七日,历时七天,在九月半埔(现金山镇),由当地福户、船民和商店出资,举行演戏娱神,以求福佑、保平安、祈丰收、逐瘟疫。此民俗开始于元代,为祈求平安、祛除瘟疫,郑氏建造千家宫,供奉马仁神像,据传神威显赫,灵验异常。后来吴氏也建了龙德宫来供奉马公爷,至今已有数百年的历史。马仁为开漳圣王陈元光的部将,俗传他的生日为九月廿三。漳州民间为纪念他为开漳立下的功劳,便在每年九月举行庆典。金山的民众届时在半埔并排搭起了四台大戏台,四台大戏一齐开演,并且连演七个晚上。马公爷的信俗也传播到台湾,台南也有主祀马仁的马公庙,台湾现有登记专祀马舍公的庙宇二十多座。</p> <p class="ql-block">诏安黄金兴传统制作技艺福建诏安“黄金兴”牌(咸金枣、宋陈咸橄榄、梅灵丹)是驰名中外的一种民间传统医药食品,系清道光年“黄金兴”的创始人黄烟支先生所研制。该系列产品采用盛产于闽粤地区的鲜金枣、火烧浮山(植物产地地名)橄榄、青梅与甘草、丁香、川贝、肉桂、砂仁、豆蔻等十几味地道中药材,按照明清两朝代以来的祖传偏方精制而成。具有消痰、降气、解酒、祛风、生津、止渴、除口臭等功效,特别对伤食,醉酒具有独特疗效。该产品口感适宜,含服或开水冲服均可。“黄金兴”牌(咸金枣、宋陈咸橄榄、梅灵丹)自创制问世以来,深受闽南地区各阶层民众的喜爱,在厦、漳、泉、台湾、港澳地区及东南亚各国享有盛誉。</p><p class="ql-block">诏安县位于福建最南端,是闽粤交界重要城镇,与台湾亲人及东南亚各国侨胞关系密切,始终保持密切的民间传统医药交流。特别是随着台湾地区商业贸易交往增多,“黄金兴”所创研的咸金枣、宋陈</p><p class="ql-block">咸橄榄、梅灵丹民间传统医药制品,走出闽南地区而驰名海内外,发挥其淳朴而神奇的疗效,以致凡出远门的闽籍各地人士都喜带咸金枣、宋陈咸橄榄、梅灵丹在身边,成为一种时尚。</p> <p class="ql-block">南胜麻枣制作技艺</p><p class="ql-block">南胜麻枣是闽南著名的传统糕点,历史悠久。南胜麻枣以选料讲究,制作精细著称,极富地方特色。南胜麻枣原产地在福建省平和县南胜镇。南胜麻枣选料讲究,以糯米、角棕芋、麦芽糖、蔗糖、花生油、芝麻为原料,分5道工序精制而成。传统的南胜麻枣选用能隔油、隔潮的包装纸包装。其二种原料(糯米、角粽芋)的比例历来视为秘方,是传统南胜麻枣制作技艺的关键所在。其余工序为“南胜麻枣的特点是皮酥而脆,质嫩而甜,富有韧性,风味独特,历来成为闽南地区最富盛名的传统糕点之一。</p> <p class="ql-block">海澄双糕润制作技艺</p><p class="ql-block">海澄双糕润,产于漳州海澄,是传统的名牌糕点之一。月港民间每逢岁时节日,婚庆喜事,均蒸制糯米糕粿,民间称之为“甜粿”,参配红糖者叫“红甜粿”,参配白糖者叫“白甜粿”,“红白甜粿”各有特色。2010年11月,海澄双糕润制作技艺被漳州市列入第四批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p><p class="ql-block">海澄双糕润系双层甜质糕品,主要原料为糯米、白糖、花生酱、卤五花肉、冬瓜条、油葱、芝麻等。正宗的双糕润吃起来有冷喉的感觉,这种特有的“冷喉”是判断双糕润真伪的关键。海澄“双糕润”即口感好,又富有营养,是驰名海内外名点。</p> <p class="ql-block">漳州传统乌龙茶精制工艺</p><p class="ql-block">漳州传统乌龙茶制作工艺,旧称“官堆‘。是漳州地区传统乌龙茶产品加工艺。2019年2月,漳州传统乌龙茶制作工艺列入福建省第六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唐代陈元光的诗作 《候夜行师七唱其三》有吟茶之句“采茶喜拈新榆火”,在《观雪篇》一诗中亦有“茶壶团素月”等句,是漳州最早的吟茶之句。清代,漳州出现有历史记载的茶店,开始形成传统乌龙茶的精制工艺。</p><p class="ql-block">1956年,该工艺随私企并入福建省漳州茶厂,现已成为福建省漳州茶厂“流香、色种、一枝春”等传统名茶产品的加工工艺。含从原料归堆到手工初拼小样、确定产品质量等级、付制筛分、风选,再到手工拣剔、手工号茶拼合、烘焙、再次拼配调整、对照标准样,补火、冷却直至包装成商品等步骤。其中“补火”是漳州茶厂制茶工艺和其他厂家的不同之处,使用传统的烘焙方法,温火慢烘。经过补火的茶叶产品品质稳定,耐贮存。漳州传统乌龙茶精制工艺其严格的程序不仅要求制茶人熟悉茶山各品种、各季节的特点,而且要熟悉各茶火候、各拼配秘方和程序,这是漳州乌龙茶加工成为精茶最为关键的工序。</p> <p class="ql-block">长泰明姜制作技艺</p><p class="ql-block">长泰明姜始创于明朝正德年间,至今已有数百年历史。其原产地位于福建省漳州市长泰县武安镇马车社。长泰明姜是中国传统名产之一。姜味辣,性微温,自古以来中医学家和民间就有“生姜治百病”之说。民间常用吃生姜的办法缓解头痛、眩晕等病状。可以说,它不仅是家常食谱的佐料,更是一种难得的保健食品。经过千年沉淀的传统明姜,制作起来要经过十三道工序:选姜一去梢一孵缸一切片一漂清一过鼎一取渣一漂露一收净一拌糖粉一凉干一包装等一系列工序,而这只是明姜的制作过程,真正操作起来每道工序都有很严格的技术要求。</p> <p class="ql-block">枋洋豆签制作技艺</p><p class="ql-block">枋洋豆签作为枋洋特产,始创于清朝,至今有数百年历史。是以当地生产的大豆(有红豆、绿豆、黄豆、黑豆等品种)为原料,经过晒干、粉碎去皮,掺以少许薯粉搅拌,柔和发酵,碾压成薄片,切成扁状线条,晾干等多道工序制成。枋洋豆签具有清凉可口,味道独特、营养丰富的特点。枋洋镇有丰富的资源和优良的环境,历史文化深厚,自然环境优美,现为长泰县生态发展乡镇,保护传承“豆签制作技艺”对枋洋生态旅游业和促进经济文化全面发展具有积极的推动作用。</p> <p class="ql-block">华安红曲酒酿造技艺</p><p class="ql-block">二宜楼红曲酒酿造工艺,是华安县民间的一种传统酿酒工艺。2015年9月,红曲酒酿造技艺(华安)被漳州市列入第六批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选取优质粮食一一五谷杂粮,加入特别制作的酒曲,入窖红曲酒的主要材料为糯米、红曲。其中做红曲的技术含量高。经碾米、沧米、洗米、蒸米、放凉、调曲、拌曲、装缸、封存等程序,佳酿告成。</p> <p class="ql-block">东美香脯糕制作技艺</p><p class="ql-block">东美糕又名香脯糕,其制作始自明崇祯年间,当时是东美街(位于福建省漳州龙海市角美镇东美村后面街)“锦成”号糕饼店独家经营的名品,距今已有300多年历史。地道的东美糕以绿豆磨粉为原料,炒熟后贮藏于大缸之内,放置阴凉干燥处,几经翻缸,达三、四十天,而后以传统技艺配制精制白砂糖、葱花、葡萄糖、精炼油制作而成。此糕入口即化、清凉润喉。不仅可作为上等茶料,也可调糊喂养幼婴。东美香脯糕通过了QS国家质量认证。在厦门、漳州、云霄、龙海及邻近市县都有固定的经销商和顾客群,且远销东南亚及台湾地区。</p> <p class="ql-block">白水贡糖制作技艺</p><p class="ql-block">龙海白水贡糖产自龙海市白水镇楼埭村。</p><p class="ql-block">楼埭村陈氏家族第一代业者陈九</p><p class="ql-block">白水美狼</p><p class="ql-block">曾,于清光绪十一年(公元1885年)在白水创立“茂顺”号作坊,制作经营贡糖,名扬四方。白水贡糖制作技艺传承至今已有五代,历经130年。</p><p class="ql-block">龙海白水贡糖为手工制作,其流程有十一道工序,包括选料、炒花生、脱膜、熔糖、拌料,捶打、备馅、压片、包馅、切块、包装等。其制作技艺流传于金门,金门贡糖源于斯,不离其宗。</p><p class="ql-block">龙海白水贡糖香、酥、醇、美俱全,入口自化,不留渣屑,香甜可口,回味无穷。成品无任何添加剂和防腐剂,精料制成,老少皆宜,是闻名遐迩的上乘茶配名点、婚嫁喜糖礼品及馈赠亲友的佳品。产品旺销于闽南各地及远销中国香港、澳门地区和新加坡、马来西亚、泰国、缅甸、越南、印尼、菲律宾等地。</p> <p class="ql-block">仙草制作技艺</p><p class="ql-block">早在明清时期,生活在闽台等地农村乡间的民众就利用仙草茎加水熬煮,加米汤制成仙草(闽台俗称:田草)或用茎叶熬成仙草茶,作为盛夏解暑的清凉饮料。农历入伏吃“田草”(仙草冻)是漳州与台湾人的习俗,据说这天吃了“田草”,整个盛夏都不会长痱子。“田草”有降温解暑之功,且无受冷患寒之弊,在“田草”中调入蜂蜜,食之清甜爽口,沁人心脾。“田草”是仙人草熬成的,仙人草在天津科学技术出版社出版的《中国医学大词典》中记载:“茎叶秀丽,香犹藿檀,夏日取汁,凝坚成冰”,有“泽颜、疗饥”之功效。</p> <p class="ql-block">长泰酱油酿造技艺</p><p class="ql-block">厂长 杨海龙用古法酿造工艺,是一种美味,一种记忆,一种传承,更是一种技艺的提升。健将酱油酿造技艺先后获得,福建省第六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福建老字号”等荣誉。</p> <p class="ql-block"> 用半天的时间走进漳州古城,花两天的时间整理从非遗博物馆看到的各类非遗项目。一步步走近这座1300多年的文化古城,了解在漫长的历史岁月中,这座城饱经沧桑,沉积着厚重的历史和文化。</p><p class="ql-block"> 千年的历史承载千年的文化,从遥远的傩神崇拜,引人入胜的掌中一绝,到乡音歌仔戏的广为流传,古韵遗风的南词曲艺,再到巧夺天工的剪纸技艺,返璞归真的保生大帝信俗……漳州大地,丰厚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历经大浪淘沙,穿越千百年历史风尘,依然散发着古朴的风韵和迷人的魅力。滔滔九龙江,浸润了海滨邹鲁,不仅养育了世世代代的漳州人,更哺育了古色古香的闽南文化。</p><p class="ql-block"> 悠悠岁月,漳州人民用辛勤的的劳动和卓越的智慧,创造了举世瞩目的文化,留下了极其丰富的文化遗产。绚丽多彩的文化遗产凝聚着自强不息的精神追求和历久弥新的精神财富,是建设美丽漳州精神家园的文化支撑。</p><p class="ql-block"> 感慨漳州市宣传部门在宣传漳州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成果的同时,唤起每个公民保护与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意识,让全社会携起手来,守护我们共同的精神家园。也期待着有机会现场感受、体验这一项项非遗文化!</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