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西走廊行(7)玉门的老油井

高京林

<p class="ql-block">玉门,酒泉西面160公里处的一座石油城。</p><p class="ql-block">知道玉门有石油是在公元三世纪的西晋时代。那时就有石油从地里冒出,“色黑,如牛汁,燃之如油,但不可食”,当时管它叫“石漆”。</p><p class="ql-block">知道这叫石油,已经是清代了。光绪年间的1878年前后,就有奥地利地质学家历时四年在西北地区进行考察,1892年俄国地质学家又来了,到了1905年有个叫林辅臣的比利时人把动静搞得特别大。他先采了样送到上海化验,在得出满意结果的同时提出了开采油矿的计划。这是第一次提出工业化开发玉门石油的设想。</p><p class="ql-block">1905年,甘肃洋务局在林的提议下决定拟办玉门油矿并获陕甘总督府的批准,林已经拿到开办费回国采购设备了。不过天不随人愿,走到半路,他病故死了。事情虽还能进行,但兜兜转转了很长时间最后不得不胎死腹中了。</p> <p class="ql-block">时间到了民国。</p><p class="ql-block">1921年,地质学家翁文灏、谢家荣等又到玉门一带做过勘察。</p><p class="ql-block">1928.12,地质学家张人鉴到玉门取样化验,证明油质甚好,颇有开采价值。</p><p class="ql-block">1935年,顾维钧等提出申请,要求开采玉门及新疆一带石油矿,并成立了专门机构。但当时中国经济发展滞后,执政者认为玉门油田地处沙漠戈壁,开采运输不便,无利可图。因而长期不予理睬。</p><p class="ql-block">1937年是转机。当年抗战爆发,我国沿海地区先后被占领,进口石油几乎断绝。当局不得不下决心勘探和开发玉门油田。</p><p class="ql-block">同年,有美国地质学家和中国地质学家孙健初组成的“试操队”,在对包括玉门在内的甘、青地区进行考察后,于1938年2月提出一份《中国西北甘肃青海地质考察报告》。报告论证了在玉门石油河附近建设一座油矿的可能性,指出从国防的角度看,在目前中日战争中开发西北油田,应不惜任何代价。</p><p class="ql-block">1937年进行的这次考察,引起了国民政府经济部长兼资源委员会主任委员,资深地质学家翁文灏的重视。当年6月成立甘肃油矿筹备处,点招正在美国攻读石油工程的矿业专家严爽回国,担任筹备处主任,并决定尽快派人前往玉门开展工作。</p> <p class="ql-block">1938年12月23日,由筹备处主任严爽、地质师孙健初、测量员靳锡庚及5名工人组成的勘探队,骑着骆驼从酒泉出发。经4天跋涉,于12月26日到达海拔2400米高的石油河畔。这里荒无人烟,草木稀少,只有一座孤零零的老君庙(以前淘金者建的,年代不详)。他们在庙前支起一顶蒙古包,安营扎寨,迈开了开发玉门石油的第一步。</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1939年3月23日,孙健初、靳锡庚在老君庙北15米处确定井位,开始人工挖掘。8月11日,在115.51米处发现油层,日喷10吨,一井出油。</p><p class="ql-block">1940年春,调来一台柴油机作为动力的抽油机安装到该井上,至此成为了中国石油第一口机械采油井。</p><p class="ql-block">1939年到1945年间,玉门油矿累计生产原油25万吨,除将部分原油运往内地加工外,还自炼汽油、煤油、柴油5万吨,为抗战做出了贡献。</p> <p class="ql-block">(图)当年玉门油矿老一井的老照片</p> <p class="ql-block">时间来到1949年春,解放军进军西北之际,驻玉门国民党守军接到命令准备炸矿。而此时在油矿主事的正是邹明。之前,他已经接到了随中油公司去台湾的命令。但没有走,而是选择了留下。此时,玉门油田危在旦夕,他必须担起护矿的重任。</p><p class="ql-block">他一方面联系远在香港的资源委员会主任孙越崎汇报护矿措施,并使其通过邵力子的关系告知中共尽早派兵进驻油矿。另一方面组织护矿队保护油井和设备,同时亲自出面做国民党守军的工作,使炸矿未能实施。在他和工人们的努力下,油矿得以保存,新中国完整地接收了玉门油田。</p> <p class="ql-block">老君庙一号井旁的小山坡上有两块墓碑,那天因为太累了没有往上爬。但山下有一块指示牌,上面写着“石油老前辈,靳锡庚  邹明 缅怀地”。</p> <p class="ql-block">(图)靳锡庚、邹明缅怀处。</p> <p class="ql-block">说到玉门油田,不得不提到4个人。</p><p class="ql-block">靳锡庚与严爽、孙健初同为老一井的发现者,玉门油矿的创建者。邹明则是油矿的守卫者。</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1939年时,严爽(毕业于北京大学采矿系)44岁,是甘肃油矿筹备处的主任。孙健初(毕业于山西大学采矿系)42岁,是筹备处的地质师。靳锡庚(毕业于河南焦作工学院(现中国矿大)采冶系)38岁,是筹备处的测量员。严爽是玉门油矿的第一任矿长,但1946年离开玉门去上海当了中国石油公司的协理。解放后在燃料部、石油管理局和北京石油研究院工作,1962年逝世,享年67岁。孙健初1942~1944去美国学习石油地质后就到了甘肃油矿局,1950年去了北京,在中国石油管理局任职。1952年因煤气中毒逝世,只活了55岁。靳锡庚,除了1942年去新疆独山子接收油矿及1945年去了美国学习的几年外基本上一直在玉门,解放后的几年也是这样。后来去了北京,先是在石油部,后来到了石油研究院做总工,直到1998年去世,活了97岁。</p> <p class="ql-block">邹明(毕业于金陵大学工业化学系)1941年到玉门时23岁,1948年为中油甘肃分公司经理,解放后在玉门油矿工作了很长时间了,后来调到石油部工作。文革中被人诬陷在秦城关了7年,直到1975年平反。他2008年去世,活了90岁。死后的封号是玉门油矿的守护者。</p> <p class="ql-block">后来,靳锡庚和邹明的一部分骨灰回到了玉门,埋在了老一井旁供后人缅怀。</p> <p class="ql-block">解放后的1950年代,玉门仍是国内的原油主产地。如1952年14.3万吨,占全国的73%;1959年的140万吨;到1963年产量下降到75万吨,仍为全国的87%。但到了1999年,产量只有40万吨,基本枯竭了。</p><p class="ql-block">1950年代中后期,柴达木、克拉玛依、川中、松辽等油田相继开发,玉门就逐步退到了幕后。到了1970年代,大庆原油产量5000万吨(1976年)、克拉玛依353万吨(1978年)、胜利1946万吨(1978年)大港300万吨(1978年)。</p><p class="ql-block">玉门退到了幕后,以大量的人员、设备、技术支援其它油田。据不完全统计,共向全国输送专业技术人才、工人20余万,设备4000台套。王进喜就是从玉门到大庆的。</p> <p class="ql-block">王进喜(1923.10.8~1970.11.15)出生在离玉门市区30公里的赤金堡(今赤金镇),家中四个孩子,父亲是盲人。他15岁到玉门油矿干活,直到37岁。1960年后只身去大庆并于1970年逝世,走完了他47年的光辉人生。</p><p class="ql-block">这次玉门之行我们先去了王进喜的出生地赤金镇,又去了玉门第一井的老君庙参观。</p> <p class="ql-block">赤金镇不大但很漂亮,镇口有个大的牌楼,上面写着“铁人故乡”。里面一条竖街一条横街。竖街上有商店、有一所叫“铁人希望小学”的学校,这是中石油出钱建的。横街上是镇政府和居民住宅楼等,也很好。街道干净整洁,比很多北京的街巷还要好。</p> <p class="ql-block">(图)赤金镇是王进喜的出生地</p> <p class="ql-block">(图)赤金镇的铁人希望小学</p> <p class="ql-block">(图)赤金镇政府</p> <p class="ql-block">玉门市区是棋盘状的,一条由北向南的主干道穿过一个叫解放门的大牌楼。城市的北部有住宅小区和不少的商铺,人气比较足。南半部有玉门油田总部的办公楼、二级单位的办公场所、医院、电信大楼等。有一些居民楼和商店,但显得很冷清。应该说越往南越没人气,到城南缘的住宅楼干脆就没人住了。路走到头是个大广场,有块牌子“新中国石油工业发展的摇篮”。广场右手是一条百十米深的沟,有石阶下到一半深的平台上,那就是老君庙和玉门油矿老一井了。</p><p class="ql-block">其实老君庙和老一井早就没了,现在看到的是中石油1980年出资重新修建的。庙中有一个老一井的展室,我们下午4点到的时候已经闭馆了。老一井位置上的磕头虫也是后来安上去的。现在它们都是国家级的文物。</p> <p class="ql-block">(图)玉门市的解放门</p> <p class="ql-block">(图)玉门石油管理局</p> <p class="ql-block">(图)玉门市第二医院</p> <p class="ql-block">(图)玉门市的电信大楼</p> <p class="ql-block">(图)康世恩写的“新中国石油工业发展的摇篮”碑</p> <p class="ql-block">(图)1980年后新修的老君庙</p> <p class="ql-block">(图)1980年后安装的“玉门油田老一井”的磕头机</p> <p class="ql-block">站在老一井的广场上向南看,还有几个磕头机在工作,它们都刷着醒目的红漆。玉门油田还有油,可能也就一丢丢了。边上的小山坡上有块平地,有靳锡庚和邹明的墓碑。向西望去,对面垂直的沟壁上也有个平台,几个磕头机在一上一下地工作着。据说像灌水、灌胶的事儿也都干尽了,不榨干最后一滴油决不收兵。</p><p class="ql-block">平台下面有几排窑洞,据说是当年钻工们栖身的地方。到那去要先下到沟底然后再往上爬,我们没这个力气了。</p> <p class="ql-block">(图)老一井旁的油井磕头机(还在转)。</p> <p class="ql-block">(图)老一井沟对面的磕头机</p> <p class="ql-block">(图)对面沟底的窑洞</p> <p class="ql-block">玉门1955年设市,1980年代鼎盛时期,城市总面积扩大到1.35万平方公里,人口13万。到1990年代资源枯竭后,先是一部分职工迁到哈密,铁路枢纽的机构迁到了嘉峪关,然后就是市政府的办公机构迁到了西边80公里处的玉门镇新区。13万的城市剩下来不到4万人,有些萧条,但还不至于到不忍心看的地步。</p> <p class="ql-block">一座因石油而生的城市,在风雨中走过了84年。文中提到的每个人、每口井都有一段荡气回肠的故事。遗憾的是我在那待的时间太短了。</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离开老君庙回到酒泉时,已是掌灯时分了。</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