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崂山历史悠久的三大书院</p><p class="ql-block"> 崂山自古以来就是道教圣地,自公元前140年汉代朝上大夫张廉夫辞官归隐终南山修道,辗转来到崂山老君峰下建草庵传道以来,已有2160余年历史。在这期间,崂山曾经出现过八宫九观七十二庵盛况。</p><p class="ql-block"> 于此同时,儒家等文化自东汉以来,也在崂山广泛传播,出现过众多家塾和书院,至今还有三个村子以书院为名。</p><p class="ql-block"> 一,康成书院。</p><p class="ql-block"> 康成书院位于今三标山西麓的书院村。</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三标山西麓的书院村。</p> <p class="ql-block"> 东汉中平二年(188年),山东高密人、著名经学家郑玄(字康成)为躲避黄巾起义,率弟子来到三标山西麓结庐讲经,民间称之康成书院,他们边耕边读,传播儒家思想。后因灾荒粮食短缺,不得已而终止。</p><p class="ql-block"> 康成书院是崂山地区已知的最早的书院。明代正德七年(1512年),即墨县令高允中追思前哲,乃重修康成书院,曾盛极一时。至清朝县学的开办,康成书院受到冲击,逐渐退出历史舞台。</p> <p class="ql-block">康成书院遗址。</p> <p class="ql-block"> 郑玄对经学造诣颇深,世称东汉经学家。汉灵帝召其入京师为官,拒不受,居家讲学,弟子千人,三国时期的许多名士,皆为其门下。汉灵帝中平年间受邀至北海相孔融那里讲学授徒。建安五年(200年),郑玄病故,享年74岁,送葬者越千人。孔融特命高密县令为郑玄立一乡,其门为“通德门”。</p><p class="ql-block"> 现在书院村的村址就是当年的学堂,西面的演礼村,是当年郑玄教导门生演练《周礼》的场所,该村因修水库而搬迁。</p> <p class="ql-block">书院水库,建成于1978年。</p><p class="ql-block"> 明末清初的大思想家顾炎武游历胶东时,专程瞻仰了康成书院,并赋诗《不其山》:“荒山书院有人耕,不记山名与县名。为闻黄巾满天下,可能容得郑康成”。</p><p class="ql-block"> 为了纪念郑玄对崂山儒家文化传播所做出的贡献,2001年崂山区与山东大学合作,在太清宫之东重修康成书院,2002年5月竣工,取名“崂山康成书院”。</p> <p class="ql-block">崂山康成书院。</p> <p class="ql-block">书院内郑玄铜像。</p> <p class="ql-block"> 二,下书院。</p><p class="ql-block"> 下书院位于石门山西麓幽谷中,三面环山,溪水绕村。明嘉靖年间,即墨县富户黄作孚、黄作圣兄弟在此建家塾,供子女读书,前后一百余年,已形成村落。为避樵采耕作之扰影响孩子们学习,又在距村近三里的石门山腰建了三间房,供子女白天在山上读书,晚上下山习作。人们将山上房屋称之上书院,山下的称下书院,村名下书院村。</p> <p class="ql-block">上书院遗址。</p> <p class="ql-block">下书院村村碑。</p> <p class="ql-block">流经下书院村的溪水。</p> <p class="ql-block">村中的池塘。</p> <p class="ql-block"> 下书院村不仅环境优美,文化氛围也十分浓厚,在村子中部的一处石壁上刻着“明黄嘉善书院旧地”。</p> <p class="ql-block">“明黄嘉善书院旧地”石刻。</p> <p class="ql-block"> 黄嘉善(1549-1624),明万历四年举人,万历五年进士。历任河南叶县知县、山西平阳府府丞、大同府知府、兵部尚书等职。官至一品,为保卫祖国边陲立下不朽功勋。</p> <p class="ql-block">黄嘉善画像。</p> <p class="ql-block"> 黄嘉善少时即在此读书,后经科考出仕,为官清廉正直,才华出众,系文武兼备的典范。1611年北方鞑靼大举进犯延、宁、甘三边,黄嘉善统军杀敌,斩获敌首级数千,大获全胜。黄嘉善因此升兵部尚书加太子太保,褒赠“四世一品”官衔。为彰显其功绩,天启元年(1621年)在即墨城内立“四世一品”牌坊,翌年再立“总督三边”牌坊。</p> <p class="ql-block">1958年拆除,2016年复建。</p> <p class="ql-block"> “四世一品”是明朝对臣子的最高等级的表彰,指的是对其本人及以上三代,均授予一品官职。黄嘉善的曾祖父黄昭、祖父黄正、父亲黄作孚皆追授一品。</p><p class="ql-block"> 泰昌元年(1620年)黄嘉善告老还乡,时值即墨遇大灾,他出䅇百斛,银百两赈灾。天启四年(1624年),卒于家中,享年75岁。仆闻传至朝廷,掇朝一日,祭九坛。</p><p class="ql-block"> 下书院村内有一池塘,里面有一亭,莲花数丛。旁立一碑,上书“处女池”。</p> <p class="ql-block">处女池。</p><p class="ql-block"> 黄嘉善的胞妹在此读书时染疾病亡葬于此,修了一座处女坟。现坟已不在,修处女池以纪念。</p><p class="ql-block"> 即墨黄氏一族人才辈出,据统计,明清两朝共涌现出贡生45人、监生170多人,举人34人、进士8人。黄嘉善的儿子黄宗昌著《崂山志》,孙子黄坦资助慈念大师建崂山华严寺,为崂山留下了宝贵遗产。</p> <p class="ql-block"> 三,华阳书院。</p><p class="ql-block"> 华阳书院位于华楼山南面的华阳村西山。曾经是即墨旺族蓝氏的家塾,供蓝氏子女在此读书,现仅存遗址。</p><p class="ql-block"> 即墨蓝氏是即墨县明清两代五大望族之一,蓝氏先祖虽以武功问世,然极重诗书门风。早在明初,蓝氏三世蓝福盛即在即墨城东门外,建东厓书屋,蓝氏五世蓝章即在此读书,并考取进士,先后任陕西巡抚、刑部右侍郎、都察院御史等要职。明正德十二年(1517年)告退归里,在华楼山之南购置了大片山林土地,建华阳书院以供子嗣读书。</p> <p class="ql-block">华阳书院遗址。</p> <p class="ql-block"> 随着书院规模不断扩大,又建紫云阁、望月楼等。今华阳书院遗址上,仍然能看到“枕石疏流”、“天然碑”、“松关”等石刻。</p> <p class="ql-block">石刻“枕石漱流”。</p> <p class="ql-block">石刻“天然碑”。</p> <p class="ql-block">遗址里的石阶。</p> <p class="ql-block"> 蓝章的三个儿子均在此读书,其长子蓝田于嘉靖二年殿试二甲进士。授河南道监察御史,有“山东小圣人之称”,著有《北泉集》。蓝氏一族重教育,人才辈出,明清两朝涌现出进士5人、举人9名、贡生56人、监生等上百人。</p><p class="ql-block"> 蓝章的父亲蓝铜死后葬于书院之北,陵墓占地两亩,神道两侧立石羊、石人、石马、石狮各一对,神道前立石牌坊。陵墓文革期间被毁,仅在草丛里发现汉白玉石人。</p> <p class="ql-block">蓝铜墓道石人老照片。</p> <p class="ql-block">今在草丛里看到的石人。</p> <p class="ql-block"> 今华楼山东麓的蓝家庄,就是当年蓝家人与看墓人的聚居地。传说曾有凤凰在此地落过,故名之栖凤庄。当蓝田高中进士,蓝家名声大震,遂该村名为蓝家庄。</p> <p class="ql-block">华楼山下蓝家庄村碑。</p> <p class="ql-block"> 蓝章去世后葬在蓝家庄东面不远处的“龙虎地”,八年后的嘉靖六年(1533年),皇帝赐葬于即墨城北,墓的规制与蓝铜墓相当。</p> <p class="ql-block">蓝章墓旧照。</p> <p class="ql-block">即墨县城为蓝章和蓝田立的“父子”牌坊。</p> <p class="ql-block">150年前的南百里蓝氏祠堂。</p> <p class="ql-block">青岛市文物保护单位即墨蓝氏祠堂。</p> <p class="ql-block"> 蓝章墓从“龙虎地”迁出后,此地称之“南莹”,村子取名南莹村,其后人蓝琚在此建草房三间,名“读书楼”。1934年沈鸿烈主政青岛,开展美化村地名活动时,改村名为“书院村”。</p> <p class="ql-block"> 不其城南群山中,东汉书院名康成。</p><p class="ql-block"> 郑玄讲经传儒学,弟子苦学自耕种。</p><p class="ql-block"> 石门山下黄嘉善,文武双全后人颂。</p><p class="ql-block"> 华阳蓝家人才出,祖上墓前多翁仲。</p> <p class="ql-block">翁仲:墓前御赐的石人、石兽等。</p> <p class="ql-block">点击头像可观看我以往作品。</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