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人生确实是不容易。无论对苏梅、郑嘉国、我还是张国维博士,从一个“黑洞”变成“发光体”都不是一蹴而就的事情,需要投入很多精力去完成这种转变。</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但是一旦发生转变,当自己的世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时,你就会觉得过去所有的努力都是值得的。这本来就是我们人生中应该学的一门功课,可惜大多数人缺课了,因为本该教授我们这门功课的父母也缺了这门功课。</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如果你新买了一台家用电器,也许会第一时间就去阅读使用说明书,但当一个比家用电器复杂很多倍的人降生时,却没人给他配一本“人”的说明书。</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绝大多数人都是从身边最亲的人那里获得关于“人”的学问,一点点去了解别人和自己,然后随着年龄的增长,接触更多的人,对人的了解一点点增加。</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一个人对“人”形成关键概念、看法,形成自己的看法、价值观,都是在成年之前和父母共同生活的那些年,因此,父母对一个人形成怎样的价值观和世界观非常重要。</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可惜,很多父母自己也不了解“人”,因为他们的父母也没给他们一本关于“人”的说明书,他们对“人”的认识有失偏颇,无法厘清人与人的本质关系,又将这些偏颇的观念传递给自己的孩子。</p> <p class="ql-block">孩子在成长过程中一直用错误的方式与这个世界互动,这种错误方式可能让孩子与这个世界摩擦不断、碰撞不断,但他们却很难觉察到底是哪里出了问题,即便能觉察到,也难以改变。</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其中,最为偏颇的观念就是“对事不对人”。因为这个观点的存在,很多人只看到事情,看不到做事情的人,事情做得好坏便成了评判这个人价值的标准。</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对事不对人”的观点在管理、婚姻和子女教育上十分常见,这种观点会带来十分消极的影响。事情是人在做,但是人却得不到关注与肯定,于是就产生了上文描述的各种人生苦相。</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成长过程中对人认识的偏颇和片面,并非不可改变,但是需要投入精力和时间,用恰当的方法去改变、去补充。</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你可能也会比较容易认同“关注到人的情绪和动机”这句话,但做到真的很难。“对事不对人”的行为模式一旦形成,即便你懂得“看到人”十分重要,你真的明白“看到人”对你的事业发展非常有用,对你的家庭和睦,有益处对你教育下一代更有用,但你也很难做得到。</p> <p class="ql-block"> 为什么会这样?第一,已经形成的信念是一种很难动摇的坚固力量,它们在我们的思维中扎根很深;第二,即便你真的动摇了一个固有的信念,你有方法形成另一个正确的信念吗?你有方法改变自己的行为吗?</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我写这本书的初衷,就是希望把我25年来对心理学的各种研究实践融合起来,通过一个个真实的故事,让读者们看到、感受到心理学各种技巧如何运用到生活中,帮助我们看到“人”,认识“人”,了解“人”,重新补上人生缺失的一课,帮助大家拿到“人”的说明书。</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下面的章节我会分别从管理、婚姻和子女教育等方面入手,讲述错误的观念怎样影响着我们的实际生活。同时,在每个故事中我都会讲授一个心理学知识,用它们来改变这种现状。</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张国维博士是幸运的,我是幸运的,苏梅、郑嘉国和所有走进 NLP 课堂的学员都是幸运的,我希望这种幸运能传播到更多人的人生中。也许你们未必有时间、有机会走进课堂,但你们总有时间读一本小书,希望这本书能变成你人生中的一颗“幸运星”。</p><p class="ql-block"><br></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