朝官39: 中国传统村落探花故里高林村的文明观

海南省社科普及示范基地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高林村2010年国家住建部、财政部、文化部列入中国历史文化名村;2012年国家发改委等七个部委列入首批中国传统村落,并接受中央财政数千万资金支持保护与发展。这里的文明,蕴含其中的文明观,具有丰富的内涵。它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坚持物质、精神、政治、社会、生态协调发展,坚持传统与现代相融通,坚持文明、平等、互鉴、对话、包容,既丰富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理论成果,又为中国式现代化确立文明发展目标、选择文明发展道路、处理不同文明间的关系提供了理论指引。</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8px;">中国共产党团结带领全国人民推进的中国式现代化,从文明的角度而言,可以视为在现代化的时代浪潮中推动中华民族现代文明进步发展的历史过程和结果。</span></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探花故里高林村的耕读文明、诗书门第传统造就天下才探花张岳崧的《家训十则》,都是文明的表现。其实,文明在不同的语境中具有不同的含义,既可以用于指代与人类原始状态相区别的社会进步状态,也可以指代随着生产方式的发展而发展和在不同历史阶段具有不同历史内容的社会形态,还可以指代一个民族改造客观世界和主观世界所取得的所有成就。</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在全国政协委员、全国侨联常委、中国社科院二级教授张继焦兄弟等专家的关心下,探花故里得到北师大博士、中国社科院博士后、清华大学万涛博士等一批又一批专业人士多次到探花故里常年考察、一年蹲点等支持;全国亿元年收入村、全国十大名村总设计师、顾问、名誉村长范国辉(高林村顾问)的关心和帮助,探花故里高林村继续踏歌前行。</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坚持以人民为中心。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将“人民是否真正得到了实惠,人民生活是否真正得到了改善,人民权益是否真正得到了保障”作为最终“检验我们一切工作的成效”的标准。我国是有着56个民族、14亿多人口的世界上最大发展中国家。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一个也不能少;共同富裕路上,一个也不能掉队。我们要<span style="font-size: 18px;">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则需从最基础、最基层、最广泛的人民群众根本利益出发去实施大众文化建设。</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8px;"></span></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坚持五个文明的协调发展。习近平总书记说:“人类不仅追求物质条件、经济指标,还要追求‘幸福指数’;不仅追求自然生态的和谐,还要追求‘精神生态’的和谐;不仅追求效率和公平,还要追求人际关系的和谐与精神生活的充实,追求生命的意义。”</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不忘初心方得始终。回顾坚持五个文明的协调发展的历程:早在1940年,毛泽东就在《新民主主义论》中提出,我们要建立的新中国,不仅是“一个政治上自由和经济上繁荣的中国”,而且是一个“文明先进的中国”。新中国成立之初,毛泽东又提出:“随着经济建设的高潮的到来,不可避免地将要出现一个文化建设的高潮。中国人被人认为不文明的时代已经过去了,我们将以一个具有高度文明的民族出现于世界。”改革开放以后,以邓小平为核心的党中央根据新的情况和新的实践,在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总体目标以及战略布局的调整、研究、阐释过程中,逐步提出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的“两个文明”思想并将之付诸实践。2002年,党的十六大报告第一次明确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这一命题,实现了从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的“二位一体”向社会主义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三位一体”的突破。2007年,党的十七大报告又提出建设生态文明的构想。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进一步提出“社会文明”,明确将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社会文明、生态文明的协调发展视为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重要标志。</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坚持传统与现代相融通,坚持平等、互鉴、对话、包容。中国式现代化坚持传统优秀文化与现代文明相融通的文明观。</p><p class="ql-block">一方面,充分肯定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意义和时代价值,坚持古为今用。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如果没有中华五千年文明,哪里有什么中国特色?如果不是中国特色,哪有我们今天这么成功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只有立足波澜壮阔的中华五千多年文明史,才能真正理解中国道路的历史必然、文化内涵与独特优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文明的智慧结晶,赋予中国式现代化以深厚底蕴,其中蕴含的天下为公、民为邦本、为政以德、革故鼎新、任人唯贤、天人合一、自强不息、厚德载物、讲信修睦、亲仁善邻等,是中国人民在长期生产生活中积累的宇宙观、天下观、社会观、道德观的重要体现,也是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宝贵资源。</p><p class="ql-block">另一方面,科学认识中华传统文化的时代性和局限性,强调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推动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努力实现中华文明的生命更新和现代转型,继续保持蓬勃旺盛的生机与活力。</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从文化上理解当代中国,必须考虑两个基本的事实:第一,当代中国的立国之基是马克思主义,道路、理论和制度的底色是马克思主义;第二,当代中国建立在五千多年的文明历史之上,既是历史中国的飞跃,又是历史中国的延续,历史中国有其独特而丰富的文化内涵,至今仍有其强大的生命力。这两个事实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两条线索,一条线索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另一条线索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把这两条线索熔铸为一条线索,把根脉和魂脉整合为一个统一的有机文化生命体,道通为一,是中国共产党人必须回答的时代课题。</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5px; color: rgb(128, 128, 128);">(本文观点参考了张勃的《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内涵与价值》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拓展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建设研究”(21ZDA076) 阶段性成果)</span></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高林村志》列入中国名村志文化工程之后,继续完成的五十部历史名人名村系列书籍(包括22册张岳崧谱系)及系列影视专题片(包括中纪委监委全国推进宣传的张岳崧《家训十则》)。</p><p class="ql-block"><br></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