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洛阳桥原名万安桥,是古代中国桥梁建筑的杰作之一,位于福建省泉州市东郊的洛阳江上,是世界桥梁筏形基础的开端,北宋皇佑五年至嘉佑四年(1053~1059年)由泉州知州蔡襄主持修造。桥长834米,宽7米,作为中国现存最早的跨海梁式石桥,其“筏型基础”、“种蛎固基法”,是中国乃至世界造桥技术创举,充分显示了中国古代劳动人民的非凡智慧。我国著名桥梁专家茅以升教授称赞说:“洛阳桥是福建桥梁的状元”,与北京的卢沟桥、河北的赵州桥、广东的广济桥并称为我国古代四大名桥,它是当时广东、福建进京城的必经之路。</p> <p class="ql-block">洛阳桥的建造,是对世界桥梁科学的一大贡献。由于当时洛阳江潮狂水急,桥基层被摧毁,造桥工匠创造了一种直到近代才被人们认识的新型桥基——筏形基础,成功地采用了“筏形基础”和“种砺固基法”,在全世界史无前例地解决了建造大型石桥的基础工程,九百多年前就率先建成了一座长三百六十丈、宽一丈五尺,在全国堪称第一的海港大石桥,而且一直保留到今天,成了泉州人民的骄傲。在泉州,“站着象东西塔,卧倒象洛阳桥”的俗话,代代相传。泉州因为最早在这里建设了如此宏伟的洛阳桥,创造了古代建造梁式石桥的成功经验,所以泉州桥梁建筑空前兴盛,著名的安平桥、石笋桥、顺济桥、盘光桥等相继建成,因而得到了“泉州桥梁甲闽中”的美誉,文人墨客也写了大量诗文,传颂千秋,历久不衰。</p> <p class="ql-block">洛阳桥原长1200米,宽5米,桥墩四十六座,两侧有500个石雕扶拦28尊石狮,兼有7亭9塔点缀其间,武士造像分立两端,桥的南北两侧种植松树七百棵。洛阳桥现长834米,宽7米,桥上现存亭2座,石将军2尊,石塔5座。碑亭有“西川甘露”碑刻和清道光间石刻“天下第一桥”横额。中亭傍有崖刻“万安桥”、“万古安澜”和12方碑刻。造桥工程规模巨大,结构工艺技术高超,名震寰宇。建桥八百余年以来,先后修复十七次。洛阳桥有三个绝妙的特点称为“三绝”:一是工程艰苦浩大,二是《万安桥记》简洁,三是碑石、碑字艺术精雕。</p> <p class="ql-block">▲ 洛阳桥全景</p> <p class="ql-block">▲ 洛阳桥架设桥面大石板采用的是“浮运架梁法”,利用海潮涨落的高低位置架设,桥面宽阔。</p> <p class="ql-block">▲ 石狮</p> <p class="ql-block">▲ 洛阳桥现存亭2座,石将军2尊,石塔5座。</p> <p class="ql-block">▲ 古时候指明方向的石塔</p> <p class="ql-block">蔡襄祠,它始建于宋代,历代均有修葺,现存建筑为清代修建,祠堂大厅中间是蔡襄的塑像,中亭有“万安桥记”碑刻,此碑世称为“三绝”碑。文章精练,用一百五十三个字记载造桥的时间、年代、桥的长宽、花费的银两,参与的人物等,书法遒美,刻工精致,为洛阳桥增辉不少,碑文由蔡襄自撰自书。蔡襄是我国宋代“四大书法家”之一,他的一生为后人留下了许多优秀作品,除了著名的《万安桥记》外,还有藏于河南安阳魏公祠的《昼锦堂记》、福州鼓山的《忘旧石》等碑刻。蔡襄的书法作品表现了一种当时文人的气息,他效法过王羲之,颜真卿等,取法争上,超然脱俗,神清气淡,达到古雅优美的境界。蔡襄的书法在继承前人的基础上进行创作,形成一种新的书法格局。学古人而泥古,继承前人而创造,使蔡书有了新的美学价值,因此他的书法作品永留书法史册。</p> <p class="ql-block">▲ 桥之中亭附近历代碑刻林立,有“万古安澜”等宋代摩岩石刻,桥北有昭惠庙、真身庵遗址,桥南有蔡襄祠,著名的蔡襄《万安桥记》宋碑,即立于祠内,被誉为书法、记文、雕刻“三绝”。</p> <p class="ql-block">所谓“筏形基础”,就是用船载石沿着桥梁中线抛下大量石块,使江底形成一条矮石堤,然后在堤上建桥墩。 洛阳桥的桥墩形式也别具一格,值得一看。桥墩全中用长条石交错垒砌,两头尖,以分水势,减轻浪涛对桥墩的冲击。为了巩固桥基,在桥下养殖了大量的牡蛎,巧妙地利用牡额外壳附着力强,繁生速度快的特点,把桥基和桥墩牢固地胶结成一个整体,这是世界造桥史上别出心裁的“种蛎固基法”,也是世界上第一个把生物学应用于桥梁工程的先例。至今,我们仍可以从那些缀满白色蛎房痕迹的桥墩石 ,窥探它当年的模样。 洛阳桥的建造,使洛阳江天堑变通途,它为南宋时期泉州出现的大规模造桥工程,提供了丰富的经验。著名的安平桥、石笋桥、顺济桥等,都是仿造洛阳桥而建造起来的,它成了中国造桥史上的一座丰碑,成为人们千古传诵的佳话。</p> <p class="ql-block">▲ “筏形基础”和“种砺固基法”</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