聆听商丘古城(6)—《应天书院》范仲淹与商丘的故事、孔子与商丘的故事

毓笺

<p class="ql-block">  我们现在所到的就是应天书院。北宋时期的四大书院大家都比较熟悉!有湖南长沙的岳麓书院,江西庐山的白鹿洞书院、河南嵩山的嵩阳书院,还有商丘的应天书院。但是其他三个书院都建立在风景秀美的名山之中,只有应天书院建立在了平原。饱受的兵灾水患。所以他多次遭到破坏,一直都没有保留下来。我们现在现在所看到的这个是根据史书上记载,在原址上复建起来应天书院的一期工程。里面现在有崇圣殿,范仲淹的纪念馆,还有一个应天府讲堂。 应天书院的创始人是后晋时期的杨悫!杨悫注重于教育,所以他创建了私塾学校“睢阳书舍”,得到了将军赵直的支持。他有一个学生叫戚同文。戚同文家是山东人,随祖母在商丘生活,他非常聪明杨悫对他非常器重,并把妹妹嫁给了他。杨悫去世之后。应天书院在戚同文手中发扬光大最大规模时期,是我们当地有一个叫曹诚的人,他捐钱建了应天书院的学舍150多间,有藏书1500多卷。</p><p class="ql-block"> 他为什么会改名叫应天书院呢?宋太祖赵光胤没有做皇帝之前,他在商丘做归德军节度使。在这里招兵买马,积蓄兵力。发动“陈桥兵变”之后,因发迹在商丘宋城,周朝古宋国的地方。所以定国号为“宋”。宋真宗景德三年,真宗皇帝说,我的祖先在商丘发迹,把商丘的“归德府”升为“应天府”。把当时的“睢阳书舍”赐名为“应天府书院”归国家来管理。所以,应天书院一度成为北宋四大书院之一。到了大中祥符七年。改商丘的“应天府”为“南京”。商丘叫南京叫了一段时间,他与当时的东京开封、西京洛阳、北京大名并称四京,居于陪都的地位!当时的“应天书院”也改名叫“南京国子监”所以四个书院里面,我们商丘的应天书院的规格是最高的,因它属于国学。我们商丘称应天府、南京的名称比现在的江苏南京早了306年!</p><p class="ql-block"> 应天书院向国家呢输送了很多的人才,在这个书院里面读过书。最有名的一个人物就是我们大家很熟悉的范仲淹。范仲淹曾经在这个学校里面读书五年,教书两年。他在商丘呢长达七年。后人为了纪念范仲淹,明朝建好古城之后,还在古城内东门内侧建了一个范文正公讲院。进了应天书院之后。我们大家首先看到的这个大殿叫崇圣殿,它的建筑风格仿宋代的一个建筑。里面供奉的是儒学至圣先师孔子。那么我们大家知道孔子三千弟子有七十二贤,七十二贤内里又有十哲,所以我们这里面供奉的是孔子和十哲的这个塑像。说起孔子的故事,孔子祖籍是商丘夏邑,孔子曾经在自己的文章里面写:丘者,殷人也!殷就是殷商。孔子在说这句话的时候,是他在临终前的几个月,这也是总结了他的一生。他在讲这句话的时候应该是很自豪的!我是殷商皇室的后裔。孔子的六世祖叫孔父嘉,他与宋泯公五世亲近,另立孔姓,他本来是应该姓宋的,但是他与宋闵公已经过了五世,就另外立的一个姓氏为孔姓。孔父嘉是孔姓的第一个人,他是孔子的六世祖!也就是说孔姓是从宋姓分支出来的一个姓氏,那么说起宋姓始祖“微子”,他是商纣王的哥哥,商丘在周朝为宋国,他是宋国的第一任国君,宋以国为姓天下宋氏源于商丘!所以微子是宋氏的始祖。而微子是纣王的哥哥,是商氏的皇室。商丘是商始祖诞生并繁衍生息的地方。《诗经》上记载“天命玄鸟,降而生商!”商始祖母亲简狄吃玄鸟卵而怀孕,生下的商的始祖,卵为子。所以所有的商族皇室都为子姓,所以子姓分化出很多姓氏,所以宋是从子姓这一脉分化下来的。而孔姓又从宋姓这一支分化出来。孔父嘉当时任宋国大司马,他的妻子长得很美,被太宰华督看见了,于是太宰华督杀了孔父嘉。孔父嘉的儿子木金父孔子的五世祖逃难而奔鲁,孔子就在那里出生,但是祖籍是商丘的,孔姓是从宋姓这一支分化下来的。宋姓的始祖就为商是皇室的子姓。所以孔子讲,丘者,殷人也!我是殷商皇室的后裔。</p><p class="ql-block"> 孔子在商丘发生过的故事有很多,孔子还在文章里写:吾十有五而志于学!我十五岁才开始立志学习,要成为像尧、舜一样的伟人!孔子父亲“叔梁纥”是山东的一个有名的武士。他六十多岁了还没有儿子,所以呢他就想找一个女子给她生个儿子,但是在他同等身份条件下的家庭里面,没有人愿意把女儿嫁给他。所以当时就在郊区农村,找到了孔子的母亲颜征在。当时他的母亲只有15岁。所以他们两人结合生下了孔子。可是孔子三岁那一年,父亲就去世了。孔家人容不下孔子母子的。所以孔子的母亲颜征在就回到了娘家生活,孔子早年,他并没有机会学习知识,因为那个时候贫民百姓家的孩子上不起学,小时候的孔子就没有学习的机会。但是他却在母亲身上得到了他人生的第一笔财富,就是不畏惧困难的精神!15岁时母亲又去世了,然后他没办法在山东继续生活,所以他就回到了祖籍地商丘夏邑,因为当时他的五世祖逃难到山东的时候,留了一支在商丘夏邑祭祀祖先。于是他立志好好学习,所以19岁的时候,孔子在宋国就很有名气了。宋国有一个亓官氏是个大家族。他看中了孔子,并把女儿嫁给了孔子而且还陪嫁了一所大宅子。当年孔子二十岁。所以第二年他们就生下了儿子孔鲤。孔子在商丘结婚生子。27岁的孔子在亓官氏的扶持之下,他有所成就,他就去山东建了一个私属学校。孔子注重于平民教育,可以讲他开辟了贫民教育的先例!孔子周游列国时多次来商丘讲学。所至今商丘有一个景点叫文雅台,就是孔子曾经讲学的地方。</p><p class="ql-block"> 大殿西侧就有范仲淹纪念馆,大家随我去了解一下范仲淹的故事。范仲淹老家是苏州人。他的父亲叫范墉,他两岁那一年。父亲在去上任的路上就去世了。范仲淹的母亲谢氏在家里面是妾室,地位比较低。所以范仲淹就随着母亲改嫁。他的养父叫朱文涵,家是山东人。所以范仲淹就改名叫朱悦,随着养父在山东生活。23岁的时候,范仲淹知道了自己的身世,他拜别母亲去苏州老家认祖归宗。可是苏州老家人不认范仲淹。所以这个时候范仲淹就做了一个决定。就是不回山东了,来商丘的应天书院求学。因为当时的应天书院对那些好学之人免收学费的。所以范仲淹在这里读书一读就读了五年。范仲淹读书期间非常艰苦。我们大家知道有一个成语叫断齑画粥的典故,说的就是范仲淹当时他把这个粥熬稠一点,放凉后切成四块,早上两块,晚上两块,吃的是腌的那个荠菜。就形容范仲淹在读书期间非常艰苦。还有人讲说他曾经五年衣不解带。主要是形容很艰苦的学习。在这个读书期间呢,范仲淹就娶了他的夫人李氏,商丘人。是当时副宰相李昌言的侄女。并把母亲从山东也接到了商丘。在商丘就安了家。读书期间,有很多很多的故事发生在应天书院里面。有一段故事很有意思,大中祥符七年。改应天府为南京的时候。真宗皇帝曾经来到商丘,好多人都去目睹龙颜。皇帝来商丘一次不容易,大家都去看。可是这个时候,范仲淹一个人还在应天书院的一棵大树下面读书。有一个同学走上去问他,说范仲淹皇帝来商丘一次不容易,大家都去看了,为什么你还不去看?而在这里读书呢?但是范仲淹就讲了这样一句话:“我今天没有去,异日见之未晚!”可见他的抱负很大,所以他第二年他大中祥符八年,他以97名考中进士,开始了自己的仕途生涯。范仲淹一生三次被贬,两次降职!但是他每到一个地方都非常重视教育。为什么我说他在商丘长达七年呢?因为他结婚之后,把母亲接到商丘来,后来母亲在商丘去世,他还为母亲丁忧三年。所以他回商丘丁忧,当时在商丘做知府的人叫晏殊,晏殊非常欣赏范仲淹,他让范仲淹又主持应天书院,执教了两年,所以范仲淹算是在商丘长达七年的时间。</p><p class="ql-block"> 范仲淹每一次被贬到一个地方,都非常重视教育,都要建很多的书院。大家知道范仲淹写的最有名的文章是《岳阳楼记》。《岳阳楼记》最有名的两句话大家都知道,“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实际上范仲淹没有去过岳阳楼,写这篇文章是被贬到南阳时,建了一个花洲书院,在花洲书院里面写下了这个千古名篇的《岳阳楼记》。有这样一个小故事。滕子京,我们大家知道这个人很自负,他与范仲淹是好朋友。当时他在洞庭湖畔重修岳阳楼。他给范仲淹写了一封信,他说,我在洞庭湖畔重修的岳阳楼,我想让您给我写个记,并附了一幅画,叫“洞庭晚秋图”,上面画了岳阳楼在洞庭湖畔的样子,其实范仲淹本来是想劝说滕子京的。他自己又想想自己的一生,多次被贬,多次降职。所以他在南阳花洲书院写下了千古名篇的岳阳楼记。但是这两句话,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这个思想。是在应天书院读书执教的时候就形成了。当然是因为写在《岳阳楼记》里面,才成为千古名句的。范仲淹死后,他的墓是葬在了洛阳伊川。关于他的墓为什么会这样葬在洛阳伊川呢?还有一段典故。范仲淹当时回商丘为母亲奔丧丁忧的时候,路过了洛阳伊川。范仲淹很仰慕的唐代的四大名相之一的姚崇,姚崇的墓就在洛阳伊川,所以他路过姚崇的墓就去拜祭他。那个守墓人呢就给范仲淹讲姚崇的故事。姚崇的身世和范仲淹很像,姚崇的母亲也是父亲早亡,母亲改嫁。姚崇做宰相之后,曾经问自己的母亲,他问母亲百年之后是否愿意与我的生父合葬?姚崇的母亲讲,如果我和你的生父有缘。没有葬在一起,将来也会在一起。如果没有缘分,葬在一起也是枉然。所以当时姚崇就做了一个决定,把母亲的墓葬在了洛阳伊川,自己死后和母亲葬在一起。所以范仲淹听过这一段姚崇的故事之后,他就有一个想法,就把母亲的墓也葬在伊川,自己死后也和母亲葬在一起。所以。范仲淹的墓也在洛阳伊川与姚崇的墓。相隔不太远。</p><p class="ql-block"> 所以现在大家现在看到的应天书院也只是他的一期工程。将来我们会把他的学舍、藏书楼都会逐渐的把它复建起来的。虽然他每一次经过冰灾水患毁坏,但是我们都会重新把它修复起来。所以我们这个文化是没有间断的。明清时期商丘古城内出了五个尚书,三品以上的官就有八大家,这和我们当地文化是分不开的。</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