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2023年12月12日上海外滩27号久事博物馆观法国稚挫派艺术家《白日梦》画展。</p> <p class="ql-block">前言</p><p class="ql-block">艺术是什么?这也许是艺术家们毕生思考的一个问题。克罗齐的美学理论是20世纪最有影响的美学理论之一,他的回答是"艺术即直觉、即表现",艺术是心灵的赋予形式的活动。艺术的表现总是体现为情感的表现,真正通过心灵与情感的表达,才算是艺术。</p><p class="ql-block">19世纪末20世纪初,当西方绘画艺术的形式和内涵经历着前所未有的重大变革时,法国一群被批评家们称为"稚拙派"的业余画家,正用他们朴素且直接的方法创作着绘画。他们没有接受过正统绘画教育,而是将直觉作为画板、将丰富情感作为画笔、将自然生活作为题材,将绘画作为表达内心情感的途径,描绘出一幅幅摄人心魄的作品。他们没有随波逐流的动机,也没有匡正时弊的奢想,甚至从未组成一个团体出现于大庭广众。但他们却以独一无二的绘画风格和强烈的情感在那个百家争鸣的历史洪流中独树 一帜、熠熠生辉。他们突破传统绘画语言的枷锁所呈现出来的画面艺术性,为表现派、野兽派、立体派等一系列之后的主流画派找到了脱离传统绘画形式的出口。他们有悖于传统古典艺术立体透视而采取的平面处理和散点透视的随意搭配,也为超现实主义提供了灵感来源。</p> <p class="ql-block">它是灵感的诠释,而不是经典的表现﹣﹣是本质的艺术,而不是表面的艺术他们画的是他们的心,而不是传统或老师教他们画的东西。</p> <p class="ql-block">亨利.卢梭</p><p class="ql-block">隹凡</p><p class="ql-block">1844年5月生于法国拉瓦尔,1910年9月在巴黎去世。</p><p class="ql-block">卢梭出生于一个锡匠的家庭,1863年起,在一个律所工作并研习法律,后在军队服役近4年。卢梭在父亲去世后,同母亲一起搬到巴黎居住,并于1868年成婚。1871年,卢梭被任命为巴黎海关收税员。这也成为了他日后在艺术圈被称为"关税员卢梭"的原因。1886年起,卢梭开始定期参加巴黎的独立沙龙展,其作品始终以纯真、原始的风格著称。毕加索、阿波利奈尔等名家对其作品十分欣赏,曾筹办宴会向他致敬。1893年,49岁的卢梭退休并成为一位全职画家。在艺术圈看来,卢梭是一个令人着迷的天真、无邪和智慧的混合体。他看似毫无幽默或逻辑,却能把一种奇异的想象与一种魔幻般、犀利而直接的观察方式结合起来。</p><p class="ql-block">工作之声誉。物为主</p> <p class="ql-block">路易斯·维凡</p><p class="ql-block">1861年7月出生于法国阿多,1936年5月在巴黎去世。</p><p class="ql-block">维凡自小对绘画表现出极大的热情,但是他一直在邮局任职直至1922年。所有对于绘画艺术的追求都只能在工作之余进行。稚拙派的重要推手,德国人威廉.乌德发现了他与众不同的才华,并开始带他参加各种展览,建立声誉。1923年,维凡从工作岗位退休,开始全身心投入绘画创作中。他热衷于以巴黎这座城市、野外狩猎以及静物为主题展开创作。同样,也是"圣心画家"的一员。1927年,66岁的维凡举办了自己第一次个展。</p> <p class="ql-block">萨贺芬.路易斯</p><p class="ql-block">1864年9月出生于法国瓦兹省阿尔西,1942年12月在瓦兹省埃尔克里去世。</p><p class="ql-block">萨贺芬出生于一个普通的牧人家庭。她自学画画,受宗教艺术与教堂彩色玻璃的影响与启发,创造了绘画语言强烈,风格独特的"花叶画"。1881年,萨贺芬在瓦兹省的普罗维登斯修女会担任女佣。1901年开始,她开始被一些中产家庭聘为女佣、管家。1912年,她日积月累的大量作品被德国收藏家威廉.乌德发现。1914年,乌德对于萨贺芬的支持因战争爆发而被迫中断;直到1927年,在乌德的赞助下,萨贺芬的艺术创作开始进入新阶段。1929年,乌德组织了一次"圣心画家"的展览,萨贺芬同卢梭等知名的稚拙派艺术家一同参展,而她作为稚拙派女性艺术家的代表而声名鹊起。1932年萨贺芬因精神疾病入院直至去世。2008年,由马丁.普罗沃斯特导演的电影《花落花开》(《萨贺芬》)上映,影片讲述了这位女性艺术家的一生。并收获2009年凯撒奖最佳影片奖。</p> <p class="ql-block">多米尼克·佩罗内</p><p class="ql-block">法国塔朗斯,1943年3月在巴黎去世。</p><p class="ql-block">佩罗内是一位非常成功的版画家,尤其擅长彩色石版印刷技术。1914年开始的军队生涯一直延续到1920年,退伍后的佩罗内开始投身于以绘画创作。1932年至1935年间,佩罗内开始在独立沙龙展出,并由此获得戈蒂埃和塞西尔.格雷戈里的青睐,后者买下了他的大部分作品。据记载,佩罗内一生只创作了大约30多幅完整的画作,多以风景为主。他画工精准,笔触细致,细节层次感强;1936年,佩罗内获颁保罗.纪尧姆奖,3年后,其作品入藏纽约现代艺术博物馆。佩罗内也一举奠定了其著名稚拙派画家的声誉。</p> <p class="ql-block">卡米尔.邦布瓦</p><p class="ql-block">1883年2月出生于法国金丘地区,1970年6月在巴黎去世。</p><p class="ql-block">邦布瓦出身卑微,他的童年在驳船上度过,12岁成为一名农场工人。邦布瓦空闲时常在当地集市上画画并参加摔跤比赛,后加入巡回马戏团成为大力士和摔跤手。1907年,邦布瓦移居巴黎,完婚并在工作之余坚持画画。1914年,邦布瓦开始4年半的兵役。退役回家后,他延续边工作边画画的生活,并开始受到画商及藏家的关注。在评论家马克西米连.戈蒂埃与威廉.乌德的引荐下,他进入了"现代原始主义"的艺术圈。1944年他举办了第一次个展。</p> <p class="ql-block">雷内.伦贝尔</p><p class="ql-block">1896年9月出生于法国巴黎,1991年3月在佩尔珀扎克勒努瓦尔去世。</p><p class="ql-block">伦贝尔是一位全面的画家,作品主要被与稚拙艺术关联在一起,同时也呈现新现实主义、印象派以及更早的荷兰黄金时代绘画的特点。伦贝尔的父亲是一位镀金师与相框师,但是在他的鼓励下,年轻的伦贝尔进入法国邮政管理局工作。一战爆发后,他应征入伍,并在战争结束后回到原本的工作岗位,也开始了自己作为邮政官员与画家的双轨职业生涯。伦贝尔的绘画生涯始于一战结束后的1920年。他迅速受到马克斯.雅各布的瞩目。雅各布为其1927年于珀西尔画廊举行的首次个展作序。但是他的绘画生涯又因为二战的爆发而中断直至1944年。伦贝尔是一位高产的艺术家,并受到众多不同流派艺术大师的影响。绘画主题从最早期的静物画,到成熟期对于家乡巴黎以及其郊区、周边城镇等建筑、街景的描绘,伦贝尔的画家生涯一直延续到二十世纪初。</p> <p class="ql-block">让.埃夫</p><p class="ql-block"> Jean È ve </p><p class="ql-block">1900年10月生于法国索曼,1968年8月在卢韦西安去世。</p><p class="ql-block">让.埃夫出生在法国北部一个工人阶级家庭。成年后服务于当地铁路部门,后来又去一家铸造厂工作。让.埃夫的绘画激情始于一次小皇宫参观时,所见到的现实主义大师古斯塔夫.库尔贝的作品。1929年,埃夫在朋友的介绍下获得了 L ' Art Vivant 编辑人员的支持,使得他开始有机会全身心投入到创作中。这也让埃夫很快进入独立沙龙展出作品。1936年,获邀参与《现实的大众大师》展,让他开始声名鹊起,并因此赢得莫伊斯.基斯林、弗洛伦特.费尔斯及画廊老板迪娜.维尔尼的支持。随后的一系列世界范围内的展览,让他获得"荣誉军团骑士与艺术与文学勋章"。</p> <p class="ql-block">费迪南德·德斯诺斯</p><p class="ql-block">1901年7月出生于法国庞特勒瓦,1958年11月在巴黎去世。</p><p class="ql-block">德斯诺斯出生于一个面包师的家庭。曾在修道院学院学习,并在成年后成为当地猎场的守卫。性情开朗且热爱生活的德斯诺斯,同时也是当地管弦乐队的成员。他的绘画作品也充分得到了乡间生活的滋养。1927年,26岁的德斯诺斯前往巴黎"碰碰运气"。他有幸获得评论家弗里茨﹣雷内.范德皮尔和《风雅信使》评论家、作家保罗.利奥托的赏识。德斯诺斯在巴黎的博物馆与花园中度过一些空闲时间,并在1931年首次参加了独立沙龙的展览。1943年,德斯诺斯在巴黎举办了自己的第一个个展。</p> <p class="ql-block">前言</p><p class="ql-block">19世纪至20世纪,法国活跃着一群特别的画家,他们的经典佳作现集结成展,陈列于上海久美术馆。这些艺术家无法定义、无从归类。天真、原始、古旧、本能、感性、自学、通俗、业余、偏狭现代、反现代,这些标签或带有一定程度的偏见,或无意间流露出傲慢。如今,任何人若渴望划展览,展示亨利.卢梭、萨贺芬.路易斯、安德烈.鲍尚、卡米尔.邦布瓦、多米尼克.佩罗内路易斯.维凡、雷内.伦贝尔、让.埃夫和费迪南德.德斯诺斯等艺术家的作品,那么他仍受到以上质疑和定义缺失的困扰,因为这无异于揭晓现代艺术史上最隐晦的秘密。</p><p class="ql-block">居历史的边缘;从现实的角度,这些特立独行的画家大多出自工人阶级。对他们来说,艺术是我们应该如何描述这些无师自通、遗世独立的艺术家?从艺术的角度,他们不受理论的束缚,种刻画世界的自发方式,不含任何偏见,绘制作品的目的也仅限于同世人分享私人、真切而又烂的艺术视角。他们用艺术创世。在永恒而神秘的狂欢境界中,作品超越历史的界限,突破语的壁垒。然而,这些城市风光、海边景致、家庭场景、挚爱肖像、静物画作之所以迷人,并不全在于其原始的叙述风格,更多是出于艺术家们打破题材限制的魄力和天马行空的想象力。画中展现出的磅礴自信和超凡技艺,令人不禁为之驻足。由于无法将其归入特定流派,观众完以从自身的独特视角来充分感受这些画作的魅力。作品中散发出一股粗粝感:色彩搭配大胆混构图方式有恃常理,透视、比例的原则更是全然不顾。但正是这股粗粝感在观众心中产生了引的反响。</p><p class="ql-block">周日餐桌</p><p class="ql-block"> Sunday Tables </p><p class="ql-block">这些艺术家未曾在学校里或研习班上接受过名家指点,他们的丰富想象力源于平面媒体。报画册、图录、明信片……这些素材构成了庞大的图像库。虽然他们彼此并不相识,作品也从未合但其中一些人的作品曾亮相沙龙,另一些人则获得知名收藏家和评论家的赞助。毕加索、安德布勒东、勒.柯布西耶、威廉.乌德、马克西米连.戈蒂埃、珍妮.布赫、迪娜.维尔尼曾为他们倾心。尤其是迪娜,她在二战后开设画廊,陈列原始主义艺术,并于1974年举览"稚拙派艺术家的奇妙世界"。这些收藏家不遗余力地支持上述画家,并竭尽所能保存他作品。对于他们的高尚行为,我们以展览的形式特此致敬。</p> <p class="ql-block">用八九分的稚拙,绘十分美好</p><p class="ql-block">后印象派大师保罗.高更(1848-1903)于1897年在他的人间天堂塔希提从亨利.卢梭开始,稚拙派艺术家们往往被贴上"业余""散漫""幼稚"或"不岛创作了一件总结性的巨作:《我们从何处来?我们是谁?我们向何处去?》。知其所画"的标签而被严重忽视。但这些表面化的解读却实际破坏了稚拙艺这幅以哲学性思考提问而命名的作品是高更此生画幅最大,也是最出名的杰作。艺术上半路出家的高吏,穷其一生都在热烈与绝望中追求其心中最纯粹的原始美。可以肯定的是,这幅作品不仅将高更的生命燃至最辉煌的一瞬,其强烈的表现力及原始主义形式,也在积极影响着一大批天然纯真且追求作品即时性和真实性的同时期,乃至后期心怀乌托邦的本真艺术家。</p><p class="ql-block">术中无与伦比的原始创造力与不受材料、构图、规则等约束,且始终忠于人之本能的方法论。面对稚拙派的作品,我们无需过多拘泥于绘画技法的形式品质,堆叠的视觉元素告诉我们,他们的绘画是以无视所谓专业规则本身而使所有画面细节得到同等的待遇。无论是幻想的场景还是生活之所遇,稚拙派的艺术家们都通过自己最真挚的自由意识与感知,严格遵循感官与肢体的本能,把不同人物、场景、物件等等记录在画面之上。这是一群形形色色的平凡之人,无论是"造梦者"亨利.卢梭、还是"邮政员"路易斯.维凡、"女佣"萨贺芬.路易斯、"印刷师"多米尼克.佩罗内、"园丁"安德烈.鲍尚、"摔跤手"卡米尔.邦布瓦、"邮政官员"雷内.伦贝尔、"机械师"让.埃夫、"乡村手"费迪南德.德斯诺斯;纵使身处五光十色的巴黎、热情洋溢的法国,他们依旧默默无闻,却乐得无拘无束;他们的绘画语言直白纯粹,缺乏训练,但却真诚朴素,不加修饰。</p> <p class="ql-block">周日餐桌</p><p class="ql-block">静物画或许是所有稚拙派画家唯一产生交集的艺术形式,但即便门类相通,风格仍然迥异。对他们而言,创作静物画并不是为了套用经典或学院派的艺术门类,而更像是为展示个人世界、展现独特技艺找一个借口。比如,卡米尔.邦布瓦、让.埃夫和路易斯.维凡的静物画以"周日的晚宴"为题材,画面中的餐桌上摆满牡蛎、龙虾、鸡肉以及上等的红酒和白葡萄酒。一幅幅盛宴的画面虽极富视觉冲击、充斥奇幻色彩,但与此同时,艺术家也得以用绚烂的色彩搭配勾起观众的食欲,雷内﹣伦贝尔的《纸牌与静物》则像是一堂光影展示课,整体画风接近虚空派;而萨贺芬﹣路易斯的早期作品将水果置于黑色的背景,很容易让人误认为是植物插画。</p> <p class="ql-block">《花瓶中的野花》</p><p class="ql-block">卡米尔.邦布瓦(大力士摔跤手)</p> <p class="ql-block">作品《樱桃与静物》,创作者是萨贺芬·路易斯。萨贺芬·路易斯是一位素人艺术家,尽管她没有受过专业的艺术培训,家境也很普通,但是她自学画画,受宗教艺术与教堂彩色玻璃窗的启迪,创造了色彩强烈、风味别趣的“花叶画”。花叶画,就是在描绘画和叶子时将二者的特点结合于一体,呈现出别样的特色。在她40岁左右时,她被一些大户人家聘为女佣,平时都很忙碌,只有星期天和闲暇之余有时间画画,她也由此是“星期天艺术家”之一。一眨眼,11年过去了,她日积月累的画作被收藏家威廉·乌德赏识,他也成了路易斯的赞助人。后来乌德举办了一场大型稚拙派艺术家的画展,路易斯的作品也因此脍炙人口。而这幅《樱桃于静物》就是她著名的木板油画了。在这幅画中,萨贺芬·路易斯运用了深红与深绿,强烈的对比色将画面颜色变得十分醒目。这强烈的画面不仅体现了她的个人情感,更生动形象地雕画出了她对生活的热爱。</p> <p class="ql-block">《橙与叶》</p><p class="ql-block">萨贺芬.路易斯(女佣)</p> <p class="ql-block">《无题》</p><p class="ql-block">萨贺芬.路易斯(女佣)</p> <p class="ql-block">《娃娃与静物》</p><p class="ql-block">卡米尔.邦布瓦(大力士摔跤手)</p> <p class="ql-block">《纸牌与静物》</p><p class="ql-block">雷内.伦贝尔(邮政官员)</p> <p class="ql-block">《牡蛎与静物》</p><p class="ql-block">让.埃夫(铁路工人)</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龙虾与静物》</p><p class="ql-block">路易斯·维凡(邮局任职)</p> <p class="ql-block">伴我同行</p><p class="ql-block">人体及人与环境的关系,是稚拙派的重要主题。艺术家们热衷于重构各种场景焦感官、历史抑或是令人不安的主题。大部分稚拙派画家涉猎肖像题材,卢梭布瓦和德斯诺斯的创作对象为心上人,其他人则刻画历史人物或神话人物。安烈·鲍尚在一战时曾派驻塞萨洛尼基,因此他在战后仍醉心描绘希腊,创作出利克里对使用人民的钱而辩解》等作品;《屠夫的店》则定格了战时法国被占区散的恐慌氛围。对于稚拙派画家而言,主要关注点并不在于肖像是否逼真。以性极强的邦布瓦肖像作品为例,许多稚拙派作品中的面部特征并不写实,肢体成比例,由此可见一斑。然而在许多情况下,最引人注目的是作品主题与背景之的不协调。1884年,卢梭自称发明了一种新的肖像画风格﹣- 肖像风景画"。在梭、邦布瓦、埃夫、鲍尚的某些肖像画中,背景的景致刻画极其精细,产生一种令不安的艺术效果。</p> <p class="ql-block">《夫人G的肖像》。</p><p class="ql-block">亨利·卢梭是一名法国稚拙派画家,他的作品常常被认为是稚拙派的代表,也是开创者。</p><p class="ql-block">稚拙派有时也被称为天真派、朴素派,指的是一种表现手法,表面上看起来像是孩子或者没有受过专业训练的人的创作,但实际上它是一种对传统艺术形式的拒绝,旨在寻求新的表达方式。稚拙派的普遍特点是明亮直接的色彩、平面化和细节丰富的表现,以及对透视和比例原则的忽视。</p><p class="ql-block">这件作品就整体而言,虽然没有圆熟的笔触,但是对细节的处理恰好构成完美的形式结构。例如人物盘发上与胸前的花朵,同身后花瓶中的繁花相呼应。胸前的小花在蓝色的衣裙上显得尤为精细。卢梭的作品画面疏密对比强烈,有的部分采用大面积的平涂手法,而有些地方却异常细致地进行描绘。比如幕布是用浓郁的墨绿色平涂的,而它的花边却色彩丰富,特别精致,形成了对比。而且画面中还隐藏了一些小彩蛋,我第二次仔细观察才发现了花瓶下的小猫咪,这个发现让我有些惊喜的感觉。</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p> <p class="ql-block">《沐浴前的准备》</p><p class="ql-block">卡米尔·邦布瓦(摔跤手)</p> <p class="ql-block">《女孩儿与娃娃》</p><p class="ql-block">卡米尔·邦布瓦(摔跤手)</p><p class="ql-block">作品《女孩与娃娃》创作者是卡米尔·邦布瓦。现在在你面前的这件极具有少女心的作品,充满了天真和童趣。但你一定难以想象,这是一名前摔跤手画的。邦布瓦1883 年出生于法国的一个渔夫家庭,从小身体非常好,少年时期就开始干各种体力活,后来以摔跤冠军的身份进入了一家马戏团工作,成为了一名大力摔跤手。邦布瓦体格强壮,还有一颗童心。他和其他稚拙派画家一样,邦布瓦非常喜爱画画,在业余时间创作中渐渐有了自己的画画风格。眼前的这幅画,是他极具代表性的画作之一。他的颜色干净鲜明,能大胆的运用色彩,画面非常美丽。在人物刻画上,邦布瓦有着独一无二的个人特征,不知道他是不是因为自己是摔跤手总是喜欢把人物画的胖乎乎的。正如画中的这位红衣女孩,她头小小的,身体胖胖的,脸哄哄的,就像童话里的人物一样可爱。在画面右侧的窗景中,一个白色雕像与窗内的小猫、小狗相呼应,女孩子手握娃娃,神情安定好似正在想象着自己的美好未来和幸福生活。告诉大家一个小秘密邦布瓦喜欢把自己的画画到另一幅画上面。</p> <p class="ql-block">《梯子是的胖农夫》</p><p class="ql-block">卡米尔·邦布瓦(摔跤手)</p><p class="ql-block">对胖布局描写,让人有了无限想象。</p> <p class="ql-block">《女士消息》</p><p class="ql-block">卡米尔·邦布瓦(摔跤手)</p> <p class="ql-block">《自画像》</p><p class="ql-block">让·艾夫(铁路工人)</p><p class="ql-block">作品是《自画像》,创作者是让·埃夫,创作于1936年。这一年是让·埃夫放下工作,全身心投入艺术事业后,首次获邀参与展览并声名鹊起的一年。埃夫此时经历了生命的不同阶段后,具备了做职业艺术家的笃定。男子虽然不透露更多情绪,但画面整体的布局和背景的元素,却暗示着他内心的细腻与深沉。在色调上,熟褐、卡其、棕色和橄榄色的运用和谐自然,使其与人物的情绪和背景所告知的晚秋氛围相得益彰。在人物的塑造上,让·埃夫这幅自画像采用冷峻、平滑的线条描绘面部的肌肉走向,轮廓清晰,并通过细致的阴影拆分为形状不一的色块,但整体的肌理却是和谐柔美的,具有既真实又具有超现实主义的风格。实际上,在1936年之后的让·埃夫确实走向了更为广阔的艺术道路,获得了其他艺术家及画廊老板的支持,并开启了在世界范围内的展览。而画中看似萧瑟的季节,或许实则是暗藏在欣荣春日前的收获之秋。在我看来,作者画的是深秋——看,树叶都落完了!大家喜欢这幅作品吗?如果喜欢的话,可以去上海久事美术馆看看哦。</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8px;">《屠夫的店》</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8px;">安德烈·鲍尚(园丁)</span></p><p class="ql-block">作品《屠夫的店》。一直被称为“园丁画家”的安德烈·鲍尚,总是以优美迷人的风景和花卉著称。在你面前的这幅作品,《屠夫的店》,就清晰地展示了鲍尚对于这类场景绘画的表现。《屠夫的店》诞生于1940年,那一年正处于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作品以一家肉店的日常场景,定格了法国被占区弥散着的恐慌氛围。画中的人物有着怪诞的神情和夸张的比例。比如画面左侧背对着我们的女士,身材极其消瘦,似乎心事重重。我觉得这破破烂烂的墙壁、裤子,表明了人们处在战争时期,所以东西非常破旧。</p> <p class="ql-block">《身着红衣的自画像》</p><p class="ql-block">费迪南德·德斯诺(守卫、乐手)</p><p class="ql-block">创作者是费迪南德·德斯诺斯。现在你所看到的这幅人物肖像作品中的男子,像是刚从古堡走出的魔术师,散发出神秘莫测的气质。在画面的右侧上方,还矗立着两个造型奇特的小兵,在蓝紫色天空的衬托下显得尤为奇幻。其实,这幅作品是艺术家的一张自画像,夸张的人物比例和稚拙派风格的大胆配色,也为整体塑造了天真风格。1901年,德斯诺斯出生于一个面包师家庭,爱生活的他同时也是当地管弦乐队队员。丰富的生活经历和开朗的个性为德斯诺斯带来了绝妙非凡的想象力,处处都彰显着艺术家朴质的诗意和童话般的内心世界。因为德斯诺斯很喜欢画猫,所以我觉得他画的东西应该很可爱。比如说,他画的月亮就有一张笑嘻嘻的脸,还有他画的小兵好像在偷懒。</p> <p class="ql-block">《莱奥塔在黎塞留红衣主教处》</p><p class="ql-block">费迪南德.德斯斯(守卫、乐手)</p> <p class="ql-block">《伯利克里对使用人民的钱而辩解》 </p><p class="ql-block">安德烈·鲍尚|</p> <p class="ql-block">《伯利克里对使用人民的钱而辩解》局部</p><p class="ql-block">画中作者对眼睛的细节刻画,令人印象深刻。</p> <p class="ql-block">《女士肖像与花束》</p><p class="ql-block">亨利·卢梭</p><p class="ql-block">作品《女士肖像与花束》它的创作者是亨利·卢梭。它是一幅布面油画,尺寸是18.3*14cm。比起风景画,亨利·卢梭的肖像绘画显得更为稚趣、朴拙。比如眼前的这幅《女士肖像与花束》,创作于1900至1903年。此时已是卢梭的晚年时期,他于1910年9月在巴黎去世。亨利·卢梭出生于法国,成年后在巴黎市政府当了海关关税员!他闲暇时喜欢画画,在卢浮宫临摹,在植物园观察热带植物。在这幅作品中,画面左侧是女子肖像,而右侧是静物花卉,两个不同的元素相互组合,对应着卢梭自创的“肖像风景”的画法。卢梭的肖像作品总是在细节处给人以不安的感受,比起学院派的写实,他更擅长以超现实的方式来表现人物的复杂。他可以把奇幻的想象以直接、犀利的方式组合搭配,形成让人意外的冲突和戏剧感。亨利·卢梭的作品在日后影响了许多重要的艺术流派,尤其是当代艺术中的野兽派和立体派。我感觉她的眼睛目光呆滞,不知道看向何处。她虽然表情严肃,但她头上的粉色小花和花卉相呼应,也可以体现出她内心的宁静和喜悦。</p> <p class="ql-block">魔法城市</p><p class="ql-block">本次展览展出的画家们生于法国不同地区,他们在人生的黄金岁月前往巴黎求职。1868年,卢梭从马耶讷省来到巴黎,他在此担任海关官员;萨贺芬曾是牧羊人,她在巴黎和贾比涅做过女佣,后来搬到桑利斯;邦布瓦移居巴黎后,曾在地铁站工地作业,后来进入一家印刷厂;维凡曾在邮局供职,他在法国东部漂泊一段时间后定居巴黎,退休后长居于此;佩罗内早年周游法国:1902年起定居巴黎,在一家印刷厂担任石版印刷工;德斯诺斯于20世纪20年代未定居巴黎,在《小巴黎人报》担任电工;年龄最小的让.埃夫1934年起供职于海关。</p><p class="ql-block">除萨贸芬以外,其他画家都曾以巴黎及其周边地区为背景,描绘城市或郊区的生活场景。作品中多次出现标志性建筑,比如维凡笔下的地标,又如频繁亮相的蒙马特圣心圣殿。20世纪20年代,许多艺术家曾在此参加集市,展销作品。他们中唯一的巴黎本地人是伦贝尔,他钟情于刻画城市风景,作品主题包括迷人的空街巷、神秘的小砖墙,以及字迹难辨的褪色海报。</p> <p class="ql-block">《大云朵》</p><p class="ql-block">雷内·伦贝尔</p> <p class="ql-block">《粉色海报》</p><p class="ql-block">雷内·伦贝尔</p><p class="ql-block">作品《粉色海报》。作者伦贝尔是本展作品所有画家之中唯一出生在巴黎的。受到城市生活与不同艺术流派影响他的作品多为关于城市的题材。本画作中心粉色的海报和周遭街道与行人形成鲜明对比,周围灰色的街景与空旷的街角表现了午后了无生趣的氛围,粉色海报在氛围当中成为了最意外视觉元素。它看似不明所以实则蕴藏着画家对城市生活的细致观察与精准折射。暗淡背景下的亮色海报暗喻着日常平静生活中的意思彷徨。长住城市中的观众应该也对这样的生活风格有同感吧?此作品构思精巧,适当留白使其充满诗意,使人以独特的视角再去观察日常。</p> <p class="ql-block">《房子与云》</p><p class="ql-block">雷内·伦贝尔</p> <p class="ql-block">《窗外的城市》</p><p class="ql-block">雷内·伦贝尔</p> <p class="ql-block">《巴黎荣军堂》</p><p class="ql-block">让·埃夫</p> <p class="ql-block">《正面的蒙马特圣心大教堂》</p><p class="ql-block">让·埃夫</p><p class="ql-block">作品《正面的蒙马特圣心大教堂》,创作者是让·埃夫。本次展出的稚拙派画家大多来自法国的不同地区,但都曾在人生的黄金年代前往巴黎城市风光,自然成了标志性的创作主题。这幅《正面的蒙马特圣心大教堂》宁静庄严,前景的绿色草地和晒着太阳的慵懒游客则为画面增添了一抹生活气息。这也是这幅作品的作者让·埃夫的绘画特征。在这幅教堂绘画作品中,埃夫以正面凝视的视角将蒙马特圣心大教堂的雄伟和壮丽淋漓刻画,对称的结构彰显出和谐,三两游客也为静谧的景致烘托了轻松愉悦的氛围;而天空的色彩则有着印象派式的朦胧和绚丽,迷人的色彩似乎在引领我们走进这座结合了罗马式和拜占庭式、风格别致的教堂,感受时光凝固的神秘和悠远。我知道艺术家出生于法国索曼的一个工人阶级家庭,成年后服务于当地的铁路部门,而后又去了一家铸造厂工作,宁静而规律的生活给埃夫带来许多揣摩城市风光的空隙。然而,他真正意义上决定投身绘画事业的契机是来自于一次在巴黎小皇宫博物馆参观时所见到的现实主义大师古斯塔夫·库尔贝的作品,他受到了强烈的震撼。1929年在朋友的介绍下,他获得了当代艺术杂志编辑的支持并顺利走上艺术之路,获得了独立沙龙的参展机会,逐渐名声鹊起。听完我的介绍,你们是不是也很想一睹为快呢?那就快来上海久事美术馆参观吧。</p> <p class="ql-block">《凯旋门》</p><p class="ql-block">路易斯·维凡</p><p class="ql-block">路易斯·维凡是一位法国艺术家,他的作品种类多样,是稚拙艺术家中涉及绘画主题最广的一位。而这幅《凯旋门》就是它所绘的一幅建筑风景画作。凯旋门一直是“胜利”与“和平”的象征,但在维凡的笔下,却多了一份安详与闲适。维凡的用色并不浓厚,线条较为粗粝,但却极为细致地勾勒了每一处细节。当我们观看维凡的风景画时,仿佛回归到20年代的巴黎街头,感受古典与现代的浪漫与优雅。实际上,1861年出生的路易斯·维凡,一辈子都在邮局工作,他曾绘制了一系列地图,包括法国每个邮局的位置。虽然他的技法在当时并不受主流的认可,但是他细腻的笔触,精妙的刻画,极具生命力的氛围和强烈的个人风格却有着无可替代的价值和地位。看了这幅画我觉得它有一种特殊的神秘感,左右两幢楼向内延伸,但是凯旋门却是斜着的。还有一个特别的地方是所有人都是同样的姿势!通过这幅画让我对艺术有了新的认识。</p> <p class="ql-block">《芭蕾》</p><p class="ql-block">路易斯·维凡</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8px;">梦境花园</span></p><p class="ql-block">毫无疑问,安德烈·鲍尚的《献给迪娜的花束》是一件上乘之作。这幅作品献给画廊主迪娜.维尔尼,她是战后为数不多的稚拙派画家赞助者。然而本板块的重点不在这幅作品,而在此次展览中一位极具特色的画家﹣﹣萨贺芬.路易斯。她用植物缔造了一个完整的艺术世界。萨贺芬最初画静物画,但后来她的构图愈发奇幻。比如丝线般细长的雏菊花瓣、嫁接在棕榈树树干上的葡萄串,这些元素在她的作品中耀眼夺目。她的画面仿佛散发着绚烂的光芒,又充斥着狂热的宗教色彩。尤其是《启示录》的主题,如磁场一般扩充着艺术张力,紧密地吸纳各种元素。在萨贺芬脚下,地面似乎在崩塌。这是因为,尽管她的作品颂扬圣母,但在真正意义上,她也许是在准备世界末日的降临。相比之下,其他稚拙派画家更接地气,过着相对安宁的生活。在他们的作品中,如梦如幻的花园仿佛伊甸园,呈一派和谐的景象。</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献给迪娜的花束》</p><p class="ql-block">安德烈·鲍尚</p><p class="ql-block">稚拙派艺术大师安德烈·鲍尚作品《献给迪娜的花束》。这幅作品描绘了一片美丽动人的花海与原野风光。鲜艳的大片花丛明亮而充满生机,层次分明的花束散发着五色的光彩,作为画面的中心几乎占据了整个画幅。花束由七层颜色各异且不同花材组成,看上去就像一个甜蜜、可口的鲜花蛋糕,让人忍不住想要尝一尝。背景是一片绮丽的乡村风光,虽然占据较小的位置,但蓝天、白云、绿树、村庄都描绘得细致生动,让整个画面充满无尽的乌托邦想象,不桎梏于单调的风景画或静物画,而充满创造力的想象,自在无拘,通俗纯粹。大家可能有所不知,安德烈·鲍尚是一位园丁的儿子,终日与花草树木打交道,偶然发现自己的画画天赋,从而走上了艺术的道路,终日与植物相伴的他对大自然有着细腻而真挚的见解。更可贵的是,作者在创作这幅画的时候已经是84岁高龄,可我们却感受到画中透出一股孩童般的任性和天真,这是非常可贵的。这幅作品让我感受到了一种童年的快乐与无忧,我个人非常喜欢这幅作品,希望你们也能喜欢它,感受稚拙派纯真质朴又充满幻想的奇趣艺术梦境。</p> <p class="ql-block">《花束与叶子》</p><p class="ql-block">萨贺芬·路易斯</p><p class="ql-block">《花束与叶子》的作者<span style="font-size: 18px;">萨贺芬·路易斯的</span>是一位曾经当女佣的稚拙派画家,她是法国人。她的故事很传奇,她很热爱画画,可买不起颜料,因为她是女佣,常常自己调配颜料,用生活中常见的猪血当红色油漆,还用沙子作画。有一天,一个收藏家名叫乌德,他愿意出很多钱来买她所有的画。萨贺芬越来越有钱了,可是一战来了,乌德离开了法国。1918年到了,一战又结束了。虽然一战结束了,但经济越来越差了,没有人买她的画了。1932年,她得了精神疾病,去了精神病院。最终在1942年,她在精神病院去世了。萨贺芬·路易斯的一生传奇而充满波折,被后世的艺术爱好者称之为“女版梵高”。作为稚拙派画家,她完全自学成才,从自己深厚的宗教信仰以及宗教艺术表现形式中获取灵感及养分,加上自身独创的创作材料,形成了她作品中强烈的图像效果与色彩体系。在做女佣期间,她开始尝试用装饰家居用品的花卉图案转移到小木板或纸板上,形成自己的绘画风格。萨贺芬·路易斯开创了一种独具张力的“花叶画”风格,正如这幅中所展示的神秘花朵,正在热烈生动地盛开着。茂绿的叶丛中飘散的叶片又如同饱含生命力的眼眸,又如同散发着光泽的宝石。植物呈现出不可言喻的形状,看多了让人头晕目眩。我觉得这一幅画很密集,色彩很鲜艳,我很喜爱这幅画。</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萨贺芬·路易斯早期作品。</p> <p class="ql-block">《叶子》</p><p class="ql-block">萨贺芬·路易斯</p><p class="ql-block">作品《叶子》,来自画家萨贺芬·路易斯。这幅做作品创作于1928年至1929年,这也是她创作生涯最为活跃和瞩目的时期。作品中,这些野蛮生长的叶子布满整个画面,它们色彩明亮璀璨,绚丽多姿,充盈着狂野的生命力,也暗暗隐喻着萨贺芬彼时的精神状况。在创作的过程中,萨贺芬不仅会使用专业颜料,还会使用漆料等特殊材质来丰富画面的色彩。而在构图上,几乎所有的作品都是以画面下端一个粗略的核心为基奠。虔诚的萨贺芬曾这样解释她的创作:“我的静物画是上帝和圣母玛利亚的礼物。这些是天堂的果实。”我觉得萨贺芬·路易斯这幅作品中的叶子又像花又像叶子,颜色很鲜艳很有活力,因为她没有钱所以会用猪血、油蜡、泥土来制作颜料。</p> <p class="ql-block">《叶子》</p><p class="ql-block">萨贺芬·路易斯巅峰作品。</p> <p class="ql-block">《叶子》局部</p> <p class="ql-block">《白色背景的画》</p><p class="ql-block">安德烈·鲍尚</p> <p class="ql-block">《红色背景前的花束》</p><p class="ql-block">萨贺芬·路易斯</p><p class="ql-block">作品《红色背景前的花束》,创作者是萨贺芬·路易斯。在属于稚拙派艺术家们的花园里,多数艺术家笔下的大自然总是和谐而宁静的,唯独萨贺芬·路易斯的作品最为特别。1912年,萨贺芬·路易斯日积月累的绘画作品被德国收藏家威廉·乌德发现,璞玉终于被挖掘。萨贺芬也在这一年开启了自己的首个画展,逐渐名声鹊起。然而,过度曲折的生活经历让萨贺芬的身心遭到冲击。1932年她因精神疾病入院,直到去世。萨贺芬是一位伟大的女性画家,她用自己的生命表达着对于艺术的热爱。我们也能够从她的画作中感受到这份超脱的自由,和令人沉醉的魅力。</p> <p class="ql-block">《水果与静物》</p><p class="ql-block">安德烈·鲍尚</p> <p class="ql-block">《赛夫勒的栗子树小巷》</p><p class="ql-block">让.埃夫</p> <p class="ql-block">《桥》</p><p class="ql-block">卡米尔·邦布瓦</p> <p class="ql-block">《皇宫花园》</p><p class="ql-block">路易斯·维凡</p> <p class="ql-block">奇妙自然</p><p class="ql-block">卢梭的丛林画中,自然景象完全出自其个人想象。也正因此,这些作品自成一派,成为后世艺术家的灵感源泉。鲍尚是园丁出身,他也在作品中集结各种动植物,并用出人意料的背景加以衬托。比如图赖讷的森林里住着熊和猴子;又如他笔下的天堂里栖息着不同地区飞来的鸟类。在鲍尚的虚构自然中,日常的景象平添了异域的情调。维凡作品中的狩猎场景也反映出人与自然的间接关系,这种关系是工业时代所特有的。令人意外的是,这些艺术家虽然来自法国中部城市,但某些人的作品中也涉及海洋主题。比如佩罗内,他的大部分作品不含人物,但有一幅画作描绘了一位正在穿长袍的女性泳者。从正面看,佩罗内的多数海洋作品仅展示翻滚的巨浪、海面上泛起的白沫,以及由回浪形成、如沙滩褶皱一般的波纹</p> <p class="ql-block">《冠军》</p><p class="ql-block">多米尼克,佩罗内</p> <p class="ql-block">《磨坊》</p><p class="ql-block">亨利·卢梭</p><p class="ql-block">作品《磨坊》创作者是亨利·卢梭。这是一位颇具奇幻色彩的稚拙派画家,就连毕加索也是他的推崇者和“粉丝”。出生于锡匠家庭的他,早年研习法律,还曾在军队服役近4年。1871年,他被任命为巴黎海关收税员。画中的天空与湖泊湛蓝清澈,暗绿色的树林郁郁葱葱,红瓦白墙的磨坊,以及蔓延至远方的林荫小路散溢着质朴静谧的氛围,一切都令人心神驰往。当我们再仔细观察这幅作品,你一定会被画面前景的小小垂钓者所吸引。这就是卢梭自创的绘画技法——“肖像风景”。这位现代主义艺术大师,也由此开创了“稚拙派”的绘画风格,被公认为是“稚拙派”的代表艺术家之一。我一看小房子觉得艺术家去掉了很多细节,并且远处的房子应该再大一点。</p> <p class="ql-block">《山崖与海》</p><p class="ql-block">多米尼克·佩罗内</p><p class="ql-block">作品《山崖与海》创作者是多米尼克·佩罗内。画中的女性似乎刚从海中上岸,以一个稍显怪异的姿势立于画面中央,面露耐人寻味的微笑。这幅画是艺术家于1931年创作的。佩罗内出生在法国西部城市塔朗斯,但他的作品中却多为海洋主题,展示翻滚的巨浪和海面的白沫以及由回浪形成的波纹。在这些作品中,他的画工精湛,笔触细致,细节层次细腻入微,表现手法在稚拙派画家中独树一帜。你看,画中的波纹状海浪由近及远慢慢变深,左侧无人的小舟漫无目的地漂浮于海面之上,与右侧深邃古怪的岩石形成暗暗的比对。实际上,多米尼克·佩罗内早年是一名军人,1920年,退伍后的佩罗内才开始投身于绘画事业。而他作品中那些超现实主义的元素和戏剧张力,或许也正来源于他军事生涯所积累的观察和思考。我觉得这幅画很神秘,看,沙滩上是不是有一排脚印,在这空无一人的地方他们是去干什么的呢?还有画中的女性到底是在脱衣服还是在穿衣服呢?我们不得而知。</p> <p class="ql-block">《山崖与海》</p> <p class="ql-block">《海》</p><p class="ql-block">多米尼克·佩罗内</p> <p class="ql-block">《无限的蓝》</p><p class="ql-block">多米尼克·佩罗内</p> <p class="ql-block">《狩猎野猪》</p><p class="ql-block">路易斯·维凡</p><p class="ql-block">作品《狩猎野猪》,创作者是路易斯·维凡,作品创作于1925年。这幅画最具有个人特征的是他对于野外狩猎场景的描绘,才让《狩猎野猪》变得栩栩如生。维凡的绘画手法具有一种朴实、真挚的生命力。层叠干枯的树林和偏冷的暗黄色调,简洁直观的构图,粗线条的轮廓,让这幅画作弥漫着一丝传统民俗绘画的特征。维凡的画中描述:猎狗是人类忠诚的朋友,所以你能看到猎狗与人一起狩猎野猪的画面。当然,最有趣的就是那只躲在洞中的小狐狸了!它躲在洞中,神神秘秘,仿佛谁也找不到它。仔细看,画中描绘的冬季景象,空中下着鹅毛大雪,远景的树木也都枯萎了,让画变得更加生动有趣。</p> <p class="ql-block">《猿猴的丛林》</p><p class="ql-block">安德烈·鲍尚</p><p class="ql-block">作品《猿猴的丛林》,创作者是安德烈·鲍尚。鲍尚是园丁出身,一战服兵役期间他的绘画技巧被发现,接受了绘图师的培训,45岁时坚定了自己的画家之路。绘画主题包括圣经、神话、花卉静物和人物风景等。他也在作品中画各种动植物,并用出人意料的背景加以衬托。在他的虚构自然中,日常的景象充满了异域情调。也许是鲍尚长期从事园丁的工作经历,让他领悟到一些透视原理。他的作品中,花树的大小绘制与日常所见的尺寸有很大差异,尽管如此,画面仍然保持着一种从近到远的秩序。作品描绘丛林,但是却是画家想象的世界。他有独特的眼光、精致而有力的色彩,他的画作既富有个性又有表现力。稚拙派艺术家的色彩运用是他们作品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这种艺术流派的特点在于:他们创作具有鲜明的个性和纯真的风格,它既表达了艺术家的个人情感,也反映了他们对生活的独特理解。我觉得这幅画让我感受到了丛林中具有魅力的生命力。</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异域鸟群》</p><p class="ql-block">安德烈·鲍尚</p><p class="ql-block">作品《异域鸟群》,这幅作品的作者是安德烈·鲍尚。在《异域鸟群》这幅作品里,鲍尚描绘了一个如同乌托邦梦境般的花园。树中色彩鲜艳、造型奇异的鸟群停驻林间,溪流穿行,碧空澄澈,一派生机盎然。鲍尚对于用色极为考究,在深浅不一的雨林中,红身、蓝色翅膀的鹦鹉显得格外突出,红绿的鲜明对比将“异域感”淋漓体现。同时,鲍尚还习惯使用低饱和的哑光颜料进行创作,使画面的效果有如文艺复兴时期湿壁画的质感,宁静而和谐。这样的色调,为他神秘幽静的画面添加了一丝属于中世纪的复古和原始。但实际上,安德烈·鲍尚日常的生活并没有作品中展示的那样丰富。他一直经营着父亲留下的苗圃,终日与植物为伴。我觉得这幅作品的塑造力很丰富,颜色也很鲜艳。他画的鹦鹉很生动。如果大家喜欢这幅作品,也可以来久事美术馆看一看哦!</p> <p class="ql-block">《欢乐时刻》</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观后感:</p><p class="ql-block">观稚拙派法国艺术家的奇妙世界《白日梦》里,感受艺术家们对绘画艺术的不懈的追求、表达,与坚持。不懈的努力,白日梦总于梦想成真。《白日梦》展,留给观者启发和鼓励。</p> <p class="ql-block">小试一笔,《小花在花海里》</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