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古桃花最多情

云林斋主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自古以来,桃花一直是文人墨客浅吟低唱的对象。纵览诗词歌赋,桃花,可以喻美人美景,喻爱情友情。从修辞学观之,桃花是文人最擅长的博喻。</p><p class="ql-block">桃花最早入诗,当数那首最为有名的《国风·周南·桃夭》:</p><p class="ql-block">桃之夭夭,灼灼其华。之子于归,宜其室家。</p><p class="ql-block">桃之夭夭,有蕡其实。之子于归,宜其家室。</p><p class="ql-block">桃之夭夭,其叶蓁蓁。之子于归,宜其家人。</p><p class="ql-block">“桃之夭夭,灼灼其华”已经成为咏颂美人的经典,几乎无人不知。</p><p class="ql-block">春天来到,万物复苏,桃李争奇斗艳。桃红、李白、柳绿、莺歌、燕舞,最是江南好春景。其中,最艳丽、最招摇、最凸显的莫过于明亮鲜嫩、灼灼夺目的桃花。“夭夭”二字,精准地捕捉到了鲜花怒放、苍翠欲滴的妖娆身姿。“灼灼”,更是把外物对视觉的冲击描写得入木三分。复叠词“夭夭”“灼灼”的发音也极容易令人产生色彩夺目的感官联系,语音相似(iconicity)带来隐喻联想。“有蕡其实”写的是累累果实,“其叶蓁蓁”当然就是描写繁茂的桃叶了。由颜色,到果实,再到树叶,层层递进。花之艳丽,果之饱满,叶之葱茏,一唱三叹,是对外物的深情赞美。而每一章“之子于归”的回环复沓,描写的则是婚嫁的美好场景。在中国传统文化里,男大当婚女大当嫁,女子出嫁意味着找到归宿。词语“归心、归家、回归、归来”都在强调回到正常状态。在这样的婚嫁语境中,桃花与新嫁娘两个意象,互相映射,交互叠加,形成了镜头中的蒙太奇效果(Montage effect)。新娘光彩照人,恰似枝头的灼灼桃花。此时的桃花不仅仅是桃花,已然幻化为美丽的女子。美则美矣,然而此时的美还只是外在的美,就是现代词汇“漂亮”的意思。漂亮是视觉上的感受,而美应该是心灵的认同。美从来与真和善在一起的,真、善、美已经构成了一个不可分割的词块,存储在国人的文化记忆中。真和善指涉品德。古人以“三从四德”的标准来要求女子。一个真善美的女子,光有外表是远远不够的,还需要能力和德行。而《桃夭》中的女子能“宜其室家,宜其家室,宜其家人”。“宜”即适宜、和谐、和美的意思。女子不仅美丽,还能操持家务,给丈夫营造一个和美兴旺、子孙满堂的幸福家庭。桃花艳丽、桃果饱满、桃叶繁茂投射到婚后的家庭生活中了,如此美好的隐喻修辞,不正是现代人婚礼“早生贵子、白头偕老、百年好合”的祝福吗?</p><p class="ql-block">怪不得清代学者姚际恒在《诗经通论》中会把此诗定义为“开千古词赋咏美人之祖”了。</p><p class="ql-block">一花一世界,一树一菩提。</p><p class="ql-block">人类向来对花草特别钟爱,古今中外,人同此心。因为热爱,许多美好的人类情感都能投射到这些外物上,花草树木因而获得了人性。玫瑰代表爱情,康乃馨代表母爱、纯洁和幸福,牡丹寓意富贵,梅花寓意坚强和高洁。英文歌曲《斯卡波罗集市》(Scarborough Fair)中,反复吟唱的四种植物:parsley,sage,rosemary and thyme(香芹、鼠尾草、迷迭香和百里香),分别代表着忠贞、力量、温柔和善良。四个悦耳单词的不断重复,增加了歌曲的哀伤。残酷的战争、苦难的战士、死亡的恐惧,以及对美好爱情的向往,在parsley, sage, rosemary and thyme的重复旋律中弥漫,一幅萧索的秋天画面渐次在听者脑中呈现。</p><p class="ql-block">诗经是中国文学的源头,一首《桃夭》赋予了桃花美人的品格。自此,桃花与美人的转喻(metonymy)关系建立起来了,崔护的那首“去年今日此门中,人面桃花相映红。人面不知何处去,桃花依旧笑春风”,使得桃花美人更加深刻地镌刻在文化的记忆里。晏殊的“人面不知何处,绿波依旧东流”便是与《桃夭》和崔护《题都城南庄》的互文。</p><p class="ql-block">在文字的世界里,桃花不仅是美人,也是美景和友情。</p><p class="ql-block">关于桃花美景,不能不说《桃花源记》。“缘溪行,忘路之远近。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几行文字勾勒的可能世界(possible world),是多么美好的景观,如梦如幻,亦真亦假。文字真是神奇的存在,陶渊明好似一位画工,寥寥数笔,就描摹出了一个心中的天堂,令后人如痴如醉,欲罢不能。“诗中有画,画中有诗”不仅是王维的诗句,许多大诗人都精于此道。</p><p class="ql-block">而说到桃花友情,脱口而出的肯定是“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李白和汪伦的深情厚谊,被桃花映照的潭水传颂了千年,至今闪闪发光。</p><p class="ql-block">除却美人美景友情,桃的另一文化功能不能忽略。请看白居易的《奉和令公绿野堂种花》:</p><p class="ql-block">绿野堂开占物华,路人指道令公家。</p><p class="ql-block">令公桃李满天下,何用堂前更种花。</p><p class="ql-block">“令公桃李满天下,何用堂前更种花”,字面赞美好友裴度家园林美、植被好,枝繁叶茂,郁郁葱葱,桃花李花竞相开放。修辞上是隐喻裴度的文化功绩,桃李满园,弟子们的成绩足以令他名满天下。</p><p class="ql-block">“桃李满天下”自此成为了赞美教师的惯用语了。</p><p class="ql-block">在这初冬时节,写桃花,算是对春天的盼望吧。冬天到了,春天也就不远了。</p><p class="ql-block">站在冬天的门口,遥望春天,提前在心中种下“桃之夭夭,灼灼其华”的愿望,美好的日子就在拐角处向我们招手。</p><p class="ql-block">2023/11/26</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