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画 :《白莲社图卷》  【宋】佚名

云中月

<p class="ql-block">  《白莲社图卷》,宋,佚名,纸本水墨,34.9x848.8cm,辽宁省博物馆藏。</p><p class="ql-block"> 2023年10月底去中国美术馆看《墨韵文脉》展览,这是中国美术馆与辽宁省博物馆联合举办的。一进展厅我就被这幅画所吸引,长长的画卷从头到尾全部都打开了,众多的人物、<span style="font-size: 18px;">众多的题跋、众多的钤章,直觉告诉我这幅画有故事!粗看了一下画作、题跋、钤印及展板说明,果然印证了我的直觉。矛盾的题跋、梁清标和蕉林书屋的印章更是增加了我对这幅画的兴趣,反复看、再听志愿者讲解,一上午只欣赏了这一幅画。但是还没有尽兴,回家后又上网查看了许多资料,感觉收获满满的,于是成就了这篇美篇。现在分享给对此画有兴趣的朋友们。</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8px;"> (文中的许多内容集结于分散在网络上的各种文章,随着年龄增长记忆力减退,集中于此是为了方便日后的研习、欣赏,在此谢过前辈、老师们分享的文章)。</span></p> <p class="ql-block">  首先来看一下这幅画的全貌。这幅作品很长,本人录像的效果不好,于是从网上下载了一个图片。</p> <p class="ql-block">  关于白莲社这个题材的画作有多个版本,其中主要的版本有美国大都会艺术博物馆版、南京博物院版、上海博物馆版、辽宁省博物馆版,它们都被认为是北宋画家李公麟的作品。对照辽博版本的题跋,李公麟的画作中应该有陶渊明与谢灵运的描画,而恰恰辽博版的画作中却没有出现陶渊明与谢灵运两个人物。其它三个版本如下图,请比较:</p> <p class="ql-block">美国大都会艺术博物馆版本中的陶渊明与谢灵运</p> <p class="ql-block">上海博物馆版中的陶渊明与谢灵运</p> <p class="ql-block">南京博物院版中的陶渊明与谢灵运</p> <p class="ql-block">  以上三幅图皆来自于网络,均有陶渊明与谢灵运的描画,只是不同的版本处理的方式不同。</p><p class="ql-block"> 另外,辽博的题跋说画作共绘有33人,而辽博版的画作只绘了31人,刚好少了陶、谢2人,这题跋与画作的矛盾不禁让人怀疑谁是画的真正作者。</p> <p class="ql-block">  当初辽博版的画作被视作北宋画家李公麟的真迹而收藏于清宫的。这一点从画作上的鉴赏章就可以看出来,上面钤有许多收藏家、鉴赏大家的鉴赏印章及题跋,当然也少不了乾隆爷的。从题跋来看,多数人认为是李公麟的作品,但是题跋中所提到的一些人和事有的却没有在画中表现出来,比如题跋中有关于陶渊明、谢灵运的叙述。这就让人产生了疑问,这幅画的作者是李公麟吗?题跋原本是这幅画上的吗?这幅画经过裁剪了吗?这些问题专家们目前都还没有研究清楚,所以辽宁省博物馆只能标明作者佚名。</p><p class="ql-block"> 但是可以确定的是:这幅画是宋代人画的,绘画了白莲社成员中的18位高贤。</p><p class="ql-block"> 白莲社是东晋时期慧远法师在江西庐山的东林寺创建的,现在这个寺庙还存在,前几年到庐山旅游时我还特意去这个地方看了看,当然那时还不知道有这幅画的故事。苏东坡当年也曾经到此一游,同时还游览了东林寺往西500米远的西林寺,并在墙壁上写下了千古名篇《题西林壁》。</p><p class="ql-block">横看成岭侧成峰,</p><p class="ql-block">远近高低各不同,</p><p class="ql-block">不识庐山真面目,</p><p class="ql-block">只缘身在此山中。</p><p class="ql-block">下图是现在的东林寺与西林寺。</p> <p class="ql-block">现在的东林寺</p> <p class="ql-block">慧远与东林寺、白莲社:</p><p class="ql-block"> 慧远大师(334—416),俗姓贾,雁门楼烦(今山西代县)人。13岁跟随舅舅令狐氏游学许昌、洛阳,博通六经,旁通《周易》、《庄子》、《老子》等学。21岁,欲至江东与名儒范宣子俱隐,值中原兵戈,路塞未成。闻道安法师居太行山,遂与弟慧持往投。一日听讲《般若经》,豁然大悟,叹曰:“儒道九流,皆糠秕耳!”与弟投簪落发。精思讽诵,以夜继曰,常以大法为己任。后来前往庐山建东林寺,修净土宗。</p><p class="ql-block"> 东林寺是佛教净土宗的发源地,东晋太元十一年(386)由西林寺主持慧永法师建议、江州刺史桓伊资助慧远大师建成。由于在西林寺的东面故命名东林寺,历代文人墨客都曾到访这里并为它写过文章。</p><p class="ql-block"> 慧远大师在402年创建 白莲社,大兴净土宗风,是净土宗的宗师,他讲学、著述30余年,娴熟各种题材文章,为当时士林之翘楚,所著有论、序、铭、赞、诗、书,集为十卷,五十余篇,为历代所重,影响深远,名震中外。</p><p class="ql-block"> 慧远大师主导下的修行生活除了严持戒律、注重威仪外,也有自然活泼的一面,一切活动最终都向道上会。念佛一法下手方便而成就殊胜,莲社一百二十三人皆有往生瑞相,便是最好的证明。</p><p class="ql-block"> 义熙十二年(416年),慧远大师在东林寺往生。浔阳太守阮侃造墓,谢灵运写碑文,张野作序,宗炳立碑寺门。</p><p class="ql-block"> 这幅画所讲述的故事正是慧远宗师帅一众僧人、道家、弃官居士一百多人在东林寺结社、掘池种白莲修净土宗并与陆修静、陶渊明、谢灵运相善的故事。</p><p class="ql-block"> 慧远法师结社修净土宗在佛教史上是件大事,当时很轰动。这一佛教逸事遂被后世文人和书画家反复题咏,成为中国文化史上一个重要的创作母题。流传下来的除了绘画还有诗,《庐山白莲社》就是北宋江南诗僧怀悟创作的一首七言律诗。(美篇最后有介绍)</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白莲社十八贤:</p><p class="ql-block"> 看题跋可知,白莲社中一百多人,缁白之翘楚有十八人,称十八贤,这十八位高贤也是本画画的重点人物。他们是:</p><p class="ql-block">一、东林寺慧远法师,白莲社社主</p><p class="ql-block">二、西林寺慧永法师,慧远的同学, 西林寺主持</p><p class="ql-block">三、慧持法师,慧远的弟弟</p><p class="ql-block">四、道生法师,鸠摩罗什的弟子</p><p class="ql-block">五、昙顺法师,鸠摩罗什的弟子</p><p class="ql-block">六、慧(僧)睿法师,鸠摩罗什弟子慧叡</p><p class="ql-block">七、昙恒法师,慧远的弟子</p><p class="ql-block">八、道昺法师,慧远的弟子</p><p class="ql-block">九、昙诜法师,慧远的弟子</p><p class="ql-block">十、道敬法师,慧远的弟子</p><p class="ql-block">十一、觉明法师,罽宾僧佛陀耶舍</p><p class="ql-block">十二、佛驮跋陀三藏,迦毗罗卫僧</p><p class="ql-block">十三、刘程之,彭城刘遗民</p><p class="ql-block">十四、张野,</p><p class="ql-block">十五、雁门周续之,</p><p class="ql-block">十六、张诠,</p><p class="ql-block">十七、南阳宗炳,</p><p class="ql-block">十八、豫章雷次宗。</p><p class="ql-block"> 白莲社的诞生,是一个具有划时代意义的重大事件。慧远大师以其深广的智慧与威德,感化了无数众生皈依净土,其中既包括出家僧众,也有在家居士。在著名的莲社十八高贤里,就有六位士大夫,彭城刘遗民、豫章雷次宗、雁门周续之、南阳宗炳、张野、张诠等,皆为当时的俊贤。他们的事迹在《东林十八高贤传》等文献中有所记载。由此可知,<span style="font-size: 18px;">在崇高信仰与精神境界之深处,这一大批士大夫与慧远大师是真正的志同道合之人。</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8px;"> 此外,后人也将社外贤士——谢灵运、陶渊明、陆修静纳入这幅画中,需要注意的是,画家在创作这幅画时并不完全“写实”,有画家自己的遐想、发挥的成分。这一点后面会有相应的说明。</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8px;"> 下面来欣赏画作。</span></p> <p class="ql-block">  据文献记载,东晋时期的东林寺傍依瀑布,林木葱郁,烟云出没,虎溪潺潺环流。画作一开篇就对东林寺的环境进行了描画。</p> <p class="ql-block">  整幅作品以连环画的形式展开,共绘有7组人物。这是画作中出现的第一组人物,共4人,其中心人物是慧远和陆修静。</p> <p class="ql-block">  第一组:慧远和陆修静捉手笑谈</p><p class="ql-block"> 画作后面的题跋中写到:…至于陆修静,则远师与之游,送必过虎溪者也;…意思是说慧远大师在东林寺潜心修净土宗,从不出寺门。只有陆修静来了,大师才会送出寺外。</p><p class="ql-block"> 画中此部分呈现的正是这番情景。来访结束,慧远大师送陆修静出寺庙过了虎溪桥来到山路旁握手告别。小童子蹦蹦跳跳在前面引路,行者拿着净瓶恭敬地跟随在最后。 </p> <p class="ql-block">《虎溪三笑图》台北故宫博物院藏</p> <p class="ql-block">  这里还有一个故事:相传慧远大师在东林寺中潜心研究佛法,为表示决心,就以寺前的虎溪为界,立一誓约:“影不出户,迹不入俗,送客不过虎溪桥。”不过,有一次诗人陶渊明和道士陆修静来访,三人谈得极为投机,不觉天色已晚,慧远送出山门,怎奈谈兴正浓,依依不舍,于是边走边谈,送出一程又一程,忽听山崖密林中虎啸风生,悚然间发现,早已越过虎溪界限了。三人相视大笑,执礼作别。这就是虎溪三笑的故事。</p> <p class="ql-block">  这是展览中的展板照片。后面还有类似的加了名字说明的图片均为展板照片,不再说明。</p> <p class="ql-block">  看画中的慧远大师与陆修静交谈甚欢,两位宗师一佛一道,虽然不同门,但他们都是胸怀博大、聪明智慧、虚怀若谷之人,他们的眼睛炯炯有神,面带笑容,四手相拥,似乎正在为一句话、一个主张而心有灵犀、一拍即合。</p> <p class="ql-block">人物简介:</p><p class="ql-block"> 陆修静(406-477年),字元德。南北朝时吴兴东迁(今浙江吴兴东)人。道教上清派宗师。三国吴丞相陆凯的后裔。</p><p class="ql-block"> 陆修静主张儒、佛、道三教合流,认为斋醮是求道之本,然后复以礼拜,课以诵经,即能成道。</p><p class="ql-block"> 实际上从二人的生卒年来看,慧远往生于416年,此时的陆修静才10岁,不可能如画中的情景相见的。陆修静到庐山的时候,慧远大师早已不在人世。画家将这两位佛、道两家代表人物安排在同一场景,再加上另一位儒家代表陶渊明,是一幅理想化了的画面,是画家个人的思想表达,具有深刻的文化寓意。</p> <p class="ql-block">  画中人物衣纹以铁线描、兰叶描为主,笔法圆润流畅。</p> <p class="ql-block">  随着画面前行便来到了虎溪桥。有文献记载:…“寺前临溪、入门为虎溪桥”,说明东林寺前面有一条小溪,进入寺庙要经过虎溪上的虎溪桥。</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8px;"> 我认为画家正是抓住了这一特征巧妙构思,</span>纵览全画没有出现一间僧舍等房屋建筑,真是“云松泉石遂为道场”,但是画家通过虎溪和虎溪桥的描画暗示出了东林寺的所在。<span style="font-size: 18px;"> 因此这座桥被画的很郑重。</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8px;"> 这是一座制作精良稍有弧度的木桥,与山野小溪上的简易木板桥截然不同,这座桥的桥板处理得光滑平整结实,桥面也宽,反映出这座桥的使用率高,是处在一个经常有人来往的地方,强调了桥的安全性和舒适性。</span></p> <p class="ql-block">  请注意,画家在这里所画的溪水,首次出现了浪花!以往中国画中溪水都被画成波浪、漩涡、微波、涟漪状。这样的画法很好地体现了虎溪的水量大且湍急。</p> <p class="ql-block">  第二段:昙顺与宗炳策杖行于山径间。</p><p class="ql-block"> 过了虎溪桥便出现了第二组人物。从岩石幽径、茂林古松间走来僧人昙顺和居士宗炳。这里应特别要关注一下宗丙的衣服——褒衣博带,即宽袍大袖,系阔带。这是古代儒生、文人的装束特征,是当时南朝人的时尚服装,北朝在推行汉文化的同时,也特别欣赏南朝文人士大夫的服饰而加以采纳,当北朝晚期佛教本土化时就出现了褒义博带型的佛造像。</p> <p class="ql-block">人物简介:</p><p class="ql-block"> 宗炳(375-443),字少文,南阳郡涅阳(今河南镇平县)人,南朝宋著名山水画家、旅行家、思想家。</p><p class="ql-block"> 东晋末至宋元嘉中,官府几次邀请他作官,他都不去,却爱好山水远游。信仰佛教,白莲社十八贤之一,对于佛理深有研究,作有《明佛论》等。</p><p class="ql-block"> 宗炳精通音律会弹琴,是荆楚古名曲《金石弄》的传人; 他擅长书法、绘画,著有《画山水序》,为我国山水画论的开端,他提出“以形写形,以色写色”的理论标志着中国山水画的审美进入一个全新的时期,可谓一代文化大师。</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昙顺(347—425),黄龙人(今吉林),自幼出家,是鸠摩罗什法师的弟子,讲释群经,悟性超长,罗什法师感叹地说:这个孩子根器很奇特呀!后入庐山修净业。当时宁蛮地区校尉刘遵孝在江陵创建寺院,迎请昙顺住持。宋元嘉二年(425),告别大众端坐而逝,异香满室,世寿七十九岁。</p> <p class="ql-block">  沿着画面前行,出现了弯曲的山路,注意路旁的石头上画有野兽,后面的画中还会出现。<span style="font-size: 18px;">我认为这是兽皮,后面我会有所解释。</span></p> <p class="ql-block">  第三段:竺道生坐台讲经,道敬、雷次宗、昙诜、执经仆人围床听经。</p><p class="ql-block"> 拐过山路,另一侧山坳里的空地上出现了第三组人物,共6人。</p><p class="ql-block"> 在一片巨石环抱中,大师竺道生手持麈尾坐于榻上,神色开朗德音俊发,凭几讲《涅槃经》,阐释他的顿悟成佛之说,合掌坐于道生法师面前恭敬听讲的道敬禅师,昙诜及老仆人听得津津有味,<span style="font-size: 18px;">无不感受解惑的喜悦。</span>而雷次宗却手执羽扇回首张望,他在看什么呢?有人说他在看一只猿,因为有的白莲社图版本在他看的山石上画了一只猿,而辽博版的什么也没画,所以此处有些让人不解。</p> <p class="ql-block">《经筵会讲》上海博物馆藏</p> <p class="ql-block">人物简介:</p><p class="ql-block"> 竺道生(355—434年),东晋佛教学者,本姓魏,巨鹿(今河北平乡)人。官宦世家,幼年跟从竺法汰出家,改姓竺。</p><p class="ql-block"> 面对经诰,他一看就能背诵。治学之年,便登台讲座,吐纳明辨,即使是年老有资望的学士也不敢与之抗衡。开始进入庐山时,以入道作为首要,慧解作为根本。曾游学长安,受业于鸠摩罗什,关中僧徒都极为钦佩他的神悟。是鸠摩罗什的著名门徒之一。</p><p class="ql-block"> 他主张佛性人人“本有”,提出一阐提迦(佛教用来称呼不具信心,断了成佛善根的人)也可成佛,此说受到“旧学僧党”的攻击,后来大本《涅槃经》在凉州译出,其说得到证实,于是在庐山宣讲此经。他的顿悟成佛之说,在南北朝初期曾风行一时。</p><p class="ql-block"> 宋元嘉十一年(434)的冬天,道生大师讲经之后端坐正容,隐几而卒,实现了他“情愿舍寿之时,当据师子座”的誓言,时年八十五岁。</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雷次宗居士(公元386—448年),字仲伦,豫章(今南昌市)人。少时笃志好学,曾入庐山,是慧远大师的弟子。尤精《三礼》、《毛诗》等经典,官府多次征他入仕,他始终不就,以隐居治学为乐。直到元嘉十五年(公元438年)特请雷次宗至京师建康(今南京),于鸡笼山开设学馆,讲授儒学、玄学、史学、文学诸门学问。一生中多次辗转于儒家学馆与佛门精舍之间,是南朝刘宋时期的教育家、佛学家。</p><p class="ql-block"> 雷次宗在元兴元年只有17岁,将他列入高贤,可谓少年有成,有志不在年高。</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昙诜(361—440年),广陵人,慧远大师的弟子,勤修净业善讲说。公元390年在庐山大林峰上建大林寺 ,开讲佛法50年。他曾经注解《维摩经》,流通于世。还著有《穷通论》,以明宿修,著《莲社录》,以记往生。</p><p class="ql-block"> 元嘉十七年(440年)集合大众说:“从建寺到现在五十年了,我到西方净土,是在最后边。”说完,跏趺念佛百声,闭息气绝。终年八十岁。</p><p class="ql-block">(大林寺于1961年修琴湖水库而淹没在水底。)</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道敬法师(369~420年),东晋望族子弟,王羲之的后人,他的祖父王凝之曾经在江州,也就是今天的江西九江一代任刺史。十七岁即跟随远公出家,博通经论,日记万言。</p><p class="ql-block"> 道敬法师平时专心念佛,日夜不断。远公入寂往生之后,道敬法师进入若耶山居住修行。刘宋武帝永初元年,道敬法师突然告诉大众说:“我见到了远公先师,他来告诉我现在是往生的时候了,我走了!”说完道敬法师正身端坐,口中念着佛号往生了。大众都见到光明满室,过了很久才消失。</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这里有一个有趣的细节:在离竺道生左旁稍远的地方,一位老行者长跪于地,手持经卷全神贯注地听讲。而其身后的小童子一个劲的挠头,一脸的懵圈。画家通过这两个人物形象的刻画,表现了讲经者所述内容的深奥。</p> <p class="ql-block">第四组:周续之、道昺、昙恒在文殊狮子金像前赞颂佛事。</p> <p class="ql-block">设文殊金像赞颂佛事</p><p class="ql-block">上海博物馆藏</p> <p class="ql-block">  在一面岩壁前供奉着一尊文殊骑象的金像,其下三人围坐礼拜。中间手执香炉跪拜礼佛的是昙恒法师,他自幼随远公出家,十三岁便能讲经说法,内外典籍,无不通达明了。左边盘坐叉手作礼的是道昺禅师,自幼随远公出家。精通经律,兼明《庄》《老》。志节孤峻,言与行合。远公逝后继任东林住持。右边手持经卷礼佛的居士是周续之,雁门人,远公同乡,后居豫章。精通儒道典籍,宋武帝时曾入宫为太子讲学。</p><p class="ql-block"> 这尊金文殊是东林寺镇寺之宝,《庐山记》中有如下记载:</p><p class="ql-block"> “晋陶侃初为广州刺史,海滨渔人见夜有光艳,遂网之,得金文殊菩萨之像。”“侃以送武昌寒溪寺。主者僧珍常往复口,梦寺火,而像屋独有神物围绕。珍驰还寺,果已焚,惟像屋並存。侃移督江州,以像神灵,使人迎以自随,复为风涛所溺。”“至远公创寺,乃祷于水上,其像复出,始迎置神运殿。后造重阁,以奉香火。”</p> <p class="ql-block">人物简介:</p><p class="ql-block"> 周续之(377~423年),字道祖,雁门广武(今山西代县)人,</p><p class="ql-block"> 周续之兼通儒道释三学,而以老庄为主。不趋时尚,唯求知识的博深与个人精神的忧游自在,无挂无碍,老庄思想较多地影响了他的人生观。他认为要在晋末那样腐朽的社会保持名节高志,就不能去应聘做官,更不能娶妻生子徒增累赘。因此他过着布衣蔬食的独身生活。他常常诵读嵇康的《高士传》,十分欣赏书中那些高士的风度,甚至情不自禁地为之做注。他同高僧慧远有同乡之谊,处事为人也有慧远之风,史载他是慧远门下五贤之一。他还有一个难得的称誉,与刘遗民、陶渊明被时人称为“浔阳三隐”。</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昙恒(347—418)大师 东晋憎人,河东人。<span style="font-size: 18px;">从小依从远公出家,十三岁便能讲经,内外典藉,无不融会贯通。</span>德行清孤,物情推服,常有群鹿驯绕座隅。自入庐山,专志净业。义熙十四年端坐合掌,厉声念佛而化。春秋七十二。</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道昺(365—435)大师 东晋僧人。俗姓陈,颍川(今河南禹县)人。幼即出家,人慧远大师之门。广通经律,兼明老庄,志节高洁,言行合一。以念佛三昧为念,常恒不绝。义熙十四年(418),远公大师往生之后,预章太守王虔人山谒师,奉为山中之主,继席慧远大师于东林。</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8px;"> 元嘉十二年,公元436年,集合众人念佛坐化,终年七十一。</span></p> <p class="ql-block">仆人们忙着煮茶</p> <p class="ql-block">第五组:坐于岩石上对谈的两位梵僧。左边持短锡杖的是罽宾禅师佛陀跋罗尊者,右边持如意者为佛驮耶舍尊者,佛陀跋罗旁立一弟子</p> <p class="ql-block">人物简介 :</p><p class="ql-block"> 佛陀跋罗(359—429)大师,后秦时来华印度僧人。译名觉贤,古印度迦毗罗卫国(今尼泊尔境内)人。族姓释迦,系释迦世尊叔父甘露饭王的后裔。5岁丧父,17岁出家。据说其背诵经典,一日能完一月之业。</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8px;"> 初到长安时因与鸠摩罗什的辩论而被排挤。义熙六年(410年),慧远大师邀请佛驮跋罗入庐山东林寺翻译经书,其中《修行方便禅经》,对莲社众师友的修持是很有帮助的。他也是六十卷</span>《华严经》的译者,他的译著对中国佛学的发展影响甚大。</p><p class="ql-block"> 宋元嘉六年,念佛而化,归塔于庐山北岭。</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佛陀耶舍尊者(约4-5世纪),北印度罽宾国人,出身婆罗门种姓,译名觉明、觉名、觉称,东晋译经家。十三岁出家,至十五岁日诵经二三万言,二十七岁始受具足戒。常以读诵为务,专精不怠,博通大小乘。鸠摩罗什大师游学时,曾师事之,后应之请,于姚秦弘始十年(408)至长安,协助大师译出《十住经》。其后译出《四分僧戒本》、《四分律》,并泽《长阿含经》,由竺佛念传译,道含笔受。 </p><p class="ql-block"> 义熙八年(412)至庐山人社,后辞返罽宾,得《虚空藏经》一卷,托贾客致凉州诸僧,其后不知所终。 </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第六段:刘遗民、张诠、慧永、慧持、慧睿围坐石几展经观经</p> <p class="ql-block">人物简介: </p><p class="ql-block"> 刘遗民(352--410),晋代著名佛教居士,名程之,字仲思,彭城(江苏铜山县)人。是汉代楚王的后裔,也是东晋时的皇族。<span style="font-size: 18px;">精通《老》《庄》以及诸子百家。</span>原是一名县官,但他弃官不做,在东林寺旁边建精舍来依寺修行,刘裕因为他不屈服权贵而做官,就送给他一大号,名曰:“遗民”。</p><p class="ql-block"> 庐山结白莲社时,依慧远之命撰《庐山发愿文》。后栖心净土,临终见佛来接,面西合手气绝。</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张诠(358~423年),字秀硕,是张野的同族兄弟之子。张诠品尚高逸,尤其喜爱古代典籍。虽然从事耕锄之业,但同时也坚持读书,生活清苦,朝廷曾经征召他为散骑常侍,他辞而不就。遂入庐山,依慧远大师,悉心精研佛教净土经典,并一心念佛求生极乐世界。</p><p class="ql-block"> 宋景平元年(公元423年),张诠面向西方念佛,无疾安卧往生,这一年他六十五岁。</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慧永(332—414)大师 ,东晋僧人。号香谷,俗姓潘,河内(今河南沁阳)人。12岁出家,师事竺昙现,后与慧远大师<span style="font-size: 18px;">同师道安大师,。共同相约结庐罗浮山,后来远公被道安大师留住,慧永法师准备自己先去,经过浔阳,被陶范留住,于是留栖庐山,主持西林寺。</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8px;"> 慧永</span>师布衣蔬食,精心克己,容常含笑,语不伤物。平时厉行勤苦,立志往生安养。义熙十年,卧病在床,忽然整敛衣服,寻鞋下地,人忙问缘故,慧永法师回答道:“佛来了”,说完圆寂,异香七天才散,遗体藏于寺庙西南,终年八十三岁。</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慧持(337—412)大师,东晋僧人,慧远大师胞弟。幼读书时.一日可记他人十日之量。18岁时与其兄同师事道安大师,遍学众经,亦有高行。隆安三年辞兄人蜀,以西方为期。住郫县龙潭寺(成都龙渊寺)大弘佛化,是峨眉山道场的开山祖师。义熙八年(412)往生,寂年76岁。后来慧远大师于定中见师与慧永已生西方。寂时遗嘱诸弟子:“务严律仪,专心净业”。</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慧睿(僧睿,355—439)大师 ,东晋僧人。冀州人。游学诸方,尝行经蜀西界为人所掠,使牧羊。有商客异之,疑是沙门,及问以经义,无不综达,即出金赎之。后游历天竺诸国,还至关中,从罗什三藏咨禀经义。后来到庐山,依远公修净业。谢灵运笃好佛理,殊方俗音,多所通解,尝以经中字音求证于师,因为着《十四音训》,梵汉昭然。</p><p class="ql-block"> 元嘉十六年,无疾告众曰:“吾将行矣。”即面西合掌而寂,众见卧内一金莲花,倏尔而隐。</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环石台而坐,正在勘经校义的这组高贤中,前面执书拨作指点状的高僧是慧永法师。</p><p class="ql-block"> 古代,文人用手指翻书时,有时会在书页上留有汗渍以及指纹,觉得不美观,于是就发明了书拨。书拨使用起来十分优雅,由于书页是用宣纸对折而成,中间是空的,可用书拨轻易翻动。</p> <p class="ql-block">  题跋中说,由于谢灵运在东林寺开池塘并种了许多莲花,于是起名“白莲社”,这也是这幅画名字的由来,这不一定是事实。</p><p class="ql-block"> <span style="font-size: 18px;">公元412年即晋安帝义熙八年,谢灵运入庐山拜见远公,此时白莲社已成立了10年,结社时不可能没有社名。谢灵运在东林寺凿池种莲花倒是可能之事。</span></p><p class="ql-block"> 谢灵运(385年-433年),名公义,字灵运,祖籍陈郡阳夏(今河南省太康县),出生于会稽郡始宁县(今浙江省绍兴市上虞区)。因祖父在会稽建有故宅“始宁墅”而移籍会稽。<span style="font-size: 18px;">东晋名将谢玄之孙。</span>晋宋间诗人、文学家、旅行家、佛学家,中国“山水诗派”鼻祖。</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我认为鹿是这幅画中唯一出现的有生命的动物,鹿旁边石头上的豹模样的动物应该是铺在石头上的兽皮,而不是有生命的野兽趴在石头上,这点可以从雷次宗和周续之的兽皮坐垫得到确认。而在现场的志愿者在讲解此处时认为是野兽被佛法所驯服,我认为不准确。</p> <p class="ql-block">第七段:张野观瀑濯足。</p><p class="ql-block"> 虎溪之畔,临流而坐,袒腹昂首,怡然灈足的这位高士便是张野。</p><p class="ql-block"> 张野(349~418年),字莱民,居浔阳柴桑,与渊明有婚姻契。善写文章喜交友,他生性纯孝友爱,将自己的田宅都给了弟弟,好的资具都与九族亲属共同分享。张野曾被州举为秀才、南中郎、府功曹、州治中,征拜散骑常侍,均辞而不就。后入庐山追随慧远大师,崇尚净业。远公卒,谢灵运写碑文,张野写序,首称“门人”,世服其义。</p><p class="ql-block"> 东晋义熙十四年,与家人道别后,入室端坐而逝,时年六十九。</p> <p class="ql-block">  至此,十八贤人物俱全,社外贤士仅有陆修静。</p><p class="ql-block"> <span style="font-size: 18px;">与远公来往密切但未入莲社者除了陆修静之外,还有陶渊明和谢灵运。</span></p><p class="ql-block"> 图卷的题跋中说谢灵运因其世缘太重,慧远不允其加入。实则白莲社缔结之时,谢灵运(385年-433年),和陆修静一样尚在年少,还未到过庐山。</p><p class="ql-block"> 慧远大师曾力邀田园诗人陶渊明加入莲社,为了善巧引导他,甚至允许他喝酒,结果陶渊明没念几天就攒眉而去,因为他对因果轮回之说不相信。在文学史上,陶渊明是一道美丽的风景,但是在莲宗史上,陶渊明留给人们的是一声声叹息。</p><p class="ql-block"> 这也从侧面说明,结交慧远大师的这些士大夫不是一般的世智聪辩之人,而是具有深厚的善根,并且对心性之学具有甚深修学体悟的人。</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以下对于这幅画的评论摘自网络:</p><p class="ql-block"> 全卷主要描绘了经筵会讲、金像赞佛、笺经校义三个情节,全图共分八段,绘高僧名士19人,僮仆12,采用的是李公麟开创的白描手法并揉进铁线描,刚健流畅如行云流水,形象栩栩如生;山石皴染,浓淡相适,深谷幽径,奇石嶙峋;树干多粗笔,枝叶用尖笔“鹰爪法”,显得苍劲挺秀,生机蓬勃。树木、山石的画法,勾皴与渲染并施,皴笔繁复,水墨渝然,注意表现树石的体积和明暗。</p><p class="ql-block"> 人物线条圆转流畅,行笔并呈现粗细的变化,起笔、转笔时有顿挫,明显承袭唐吴道子兰叶条的线描传统。图中还画了虎、豹、驯鹿等动物,并表现了驯服怡悦的神态,突出了高僧文士们的神秘生活状态,画作整体表现出清淡、高洁、幽雅的风格。</p><p class="ql-block"> 《白莲社图》在人物、山水、树石、草木、动物、器物服饰等多方面,综合了北宋以来在笔墨表现技巧以及构图布局方面逐渐发展成熟的艺术成就。同时,图中又呈现了南方山水环境所具有的明丽清和的情韵。这卷充分发挥水墨表现力而创作的历史杰作,不仅可以代表北宋末年到南宋初年水墨人物故事画发展的艺术成就,而且,图中有关文人士大夫以居士身份结社参佛并与佛道两家和睦相融的形象,与南宋初年佛教“白莲宗”正在形成的历史背景正相契合,所以,《白莲社图》还具有重要的历史涵义。</p><p class="ql-block">辽宁博物馆对此画介绍:</p><p class="ql-block"> 此《白莲社图》卷的珍贵性恰恰就在于是纯以水墨为表现形式的早期作品,不仅成熟,而且异常的精彩。…宋无款《白莲社图》卷,就是这样一卷尚未被充分认知的水墨人物故事画杰作。</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梁清标与蕉林书屋</p> <p class="ql-block">  梁清标[1](1620—1691)字玉立,一字苍岩,号棠村,一号蕉林。明末清初著名藏书家、文学家,名列“贰臣传”。直隶真定(今河北省正定县)人,明崇祯十六年进士,清顺治元年降清,补翰林院庶吉士,授编修。清顺治元年降清,历任宏文院编修、国史院侍讲学、詹事府詹事、礼部左侍郎、吏部右侍郎、吏部左侍郎、兵部尚书、礼部尚书、刑部尚书、户部尚书、保和殿大学士等职。著有《蕉林诗集》《棠村词》等。</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蕉林书屋,始建于1667年(康熙六年),是梁清标在河北正定的一处收藏、读书之所。其中最重要的藏品是历代法书名画,且多是稀世珍品。著名的王羲之的《兰亭序》,李白的《上阳台》,阎立本的《步辇图》以及宋徵宗的《柳鸦芦雁图》、顾恺之的《洛神赋》等,这些名家墨迹都曾是蕉林书屋的旧藏。他收藏的珍贵字画多达数十万卷,有“收藏甲天下”之美誉。</p><p class="ql-block"> 而这幅《白莲社图卷》上钤有多枚蕉林书屋的章,可见这幅画也曾经在这里收藏、鉴赏。</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位于河北正定的蕉林书屋现状</p> <p class="ql-block">蕉林</p> <p class="ql-block">蕉林秘玩</p> <p class="ql-block">蕉林收藏</p> <p class="ql-block">上方印:棠村审定</p><p class="ql-block">下方印:蕉林居士</p> <p class="ql-block">苍岩子梁清标玉立氏印章</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附: 《庐山白莲社》</p><p class="ql-block"> 北宋江南诗僧怀悟</p><p class="ql-block">晋室陵迟帝纪侵,群英晦迹匡山阴。</p><p class="ql-block">楼烦大士麾尘尾,十七高贤争扣几。</p><p class="ql-block">才高孰为文中龙,返使伊人思谢公。</p><p class="ql-block">烟飞露滴玉池空,雪莲蘸影摇秋风。</p><p class="ql-block">作品注释:</p><p class="ql-block">①晋室:此指东晋王朝。司马炎代魏称帝,国号为晋,都于洛阳,仅传四帝共五十年,为前赵所灭。晋室南渡,司马睿即位于建康,保有江南之地。传十一帝共一百零四年,复为刘裕所灭。陵迟:衰落。帝纪侵:指皇室的纲纪制度受到侵犯和损害。群英:指庐山白莲社结社诸公,如慧远、慧永、慧持、雷次宗、宗炳、刘遗民等辈。晦迹:隐藏踪迹即隐居。晦之本意为昏暗、暗昧,此处引申为隐藏,藏匿。阴:山之北面。白莲社社址在庐山东林寺内,位于庐山之西北山麓,故称庐山阴。</p><p class="ql-block">②楼烦大士:指慧远大师。慧远籍贯为山西楼烦县,即今山西省神池、五寨两县部分地区,此以慧远之籍贯相称。麾:挥动。尘尾:古时以驼鹿之尾为拂尘,因此称拂尘为尘尾,简称尘。十七高贤:指除慧远大师以外的另外十七位高僧和隐士;扣几:敲击桌几。意谓十七高贤争相响应慧远大师建立白莲社的倡议,激动地敲打桌子。</p><p class="ql-block">③孰:谁。文中龙:以龙喻人,意为文坛上最有才华的人。返:同还。伊人:他们,指高贤们。谢公:指谢灵运,当时极负盛名的大诗人。</p><p class="ql-block">④玉池:指东林寺中的白莲池,慧远诸人结社即以之为名。雪莲:白莲。蘸影:白莲摇动时影子蘸着池水。摇秋风:指在秋风中摇摆。</p><p class="ql-block"> 怀悟相距慧远大师七八百年,追忆昔日高贤大德的道德风范,嘉言懿行,遂有无限感慨。</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拉拉杂杂堆了许多东西在这里,之所以加入了人物简介和一些背景介绍是想对作品及人物有更深入的了解,个人认为这些画作背后的故事非常有趣,也不知道是否表达的清楚,能力有限只能暂时这样了。另外肯定有不准确或错误的地方,也请各位老师批评指正。</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谢谢您耐心地看完。🙏</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