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文解字土、地

海南省岭南医学研究院小米研究中心

<p class="ql-block">土是个象形字,甲骨文中,土字的形状像地面突出的土堆,字下部之“一”表示地面。土字的造字本义就是土块、土地或土壤。金文的土字承继甲骨文的造字理据,由于铜器熔铸的原因,有些字形将象征土块的符号铸造为实体形象,其造字原理仍然不变。小篆承继金文形体,其中象征土块的符号演变为“十”字形象,再加上表示地面的一横,即为现代汉字的“土”了。《说文解字》解释为:“土,地之吐生物者也。二象地之下、地之中,丨,物出形也。凡土之属皆从土。”意思是土是大地用以吐生万物的介质。上下两横的“二”,象地之下、地之中;中间的一竖“丨”,象征破土而出的植物之类,生物由土地所“吐”,简简单单的三笔,便将音和义都巧妙展现了。</p> <p class="ql-block">古人非常敬重土,有了土地就能从事农业生产,有了农业生产就有了衣食。在古代,人们往往称国家为“江山社稷”,江山是以地势地貌代指国家版图,那么社稷又是什么呢?《风俗通义·祀典》云:“社者,土地之主”,“稷者,五谷之长”,社、稷分别指土地神和谷物神。古代中国是农业社会,土地是中国人的安身立命之本,对国家来说,最重要的事莫过于让人民吃饱穿暖,因此农作物是否丰收与国家能否稳定息息相关,“社稷”也由此成为国家的象征。</p> <p class="ql-block">土地是一个国家的根本,所以“土”字便引申出国土、领土、疆土的意思。土地的长度和面积计算单位可以用丈、公里、亩、公顷,然而在表示国土意义的时候,它的计算单位应该用一寸、一分、一毫来衡量--因为它代表一个国家的主权,每一寸土都决不容侵犯。热爱祖国首先是从热爱国土开始,所以在历史上,每逢国家领土安全受到威胁时,爱国民众就恨不得奔赴边关、同仇敌忾,这份爱国之心,高至庙堂远至江湖,从不设限。正因此,陆游会在经历了金兵侵宋的一生后,临终时恨道“但悲不见九州同”;正因此,陈天华会在面对国家的山河破碎、风雨飘摇时,悲愤叩问“好个江山忍送人”;正因此,黄遵宪会在丧权辱国的《马关条约》签订后,悲痛地说“寸寸山河寸寸金”,恳切地疾呼“国民知醒宜今醒,莫待土分裂似瓜”;正因此,艾青会在日本侵略者的铁蹄猖狂地践踏中国大地之时,满含深情地写下“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p> <p class="ql-block">土里生长的不只是庄稼,还有习俗、文化,土字便又引申出故土、乡土的义项。中国社会是乡土性的,人们对土有深深的依恋情结,无论人们走到哪里,故土是他们永远忘不掉的东西。孔子每次离开鲁国都依依不舍,而庄子虽自诩没有感情,却发出了“旧国旧都,望之畅然”(《庄子杂篇·则阳》)的感叹。东汉文学家、“建安七子”之一的王粲,在《登楼赋》中亦曾写道:“虽信美而非吾土兮,曾何足以少留。” 感慨这里虽然华美无比,可是却非我的乡土,又怎么能够值得我在此逗留?古人如此,今人又何尝不是呢?最具代表性的就是中国的春运。对于大多数人来说,春运是一次通往幸福的旅程,因此,无论是硬座还是站票,漫漫旅途都不再艰难;无论是蛇皮袋还是拉杆箱,行李再多也顿时轻盈。不论老年人还是年轻人,无论走得多久,一回到家,就能自动转换成乡音,而这种乡音的美妙也只有远离过故土的人才体味得出。而每每离家之时,许多人都喜欢攒起故乡的一抔黄土,放在自己即将远去的行囊里——这一抔黄土,正是对故土最直接的热爱与最深切的眷恋。</p> <p class="ql-block">“土扶可成墙,积德为厚地。”土最质朴,土最厚重,土是根基血脉。土地承载着历史,也开创着历史。而土地一旦与辛勤的劳动者相遇,变化是多么神速啊!不妨展开一幅中国地图,思索一下新中国成立70年来各地的变化:城市日渐繁华多彩,乡村愈发欣欣向荣,沙漠开始出现了绿洲,不毛之地长出了庄稼,曾经的荒山披上了锦裳,水库和运河像闪亮的镜子和一条条衣带一样缀满山谷和原野……千百年前的人们,曾经以为天上有神仙有奇迹,其实真正的奇迹却在大地上——看!勇于追梦、勤于圆梦,奋斗的力量,让今天这片土地变得多美!</p> <p class="ql-block">地字是一片由土像蛇一样铺展开来的宽阔平面。和土不同,土是有边界的,地是开阔平面,无边界的,因此,国土,故土,乡土都是有边界的,而地是个平面。土和地区别明显。</p> <p class="ql-block">元气初分,輕清陽爲天;重濁陰爲地。萬物所陳列也。從土也聲。</p> <p class="ql-block">地,宇宙间浑沌的元气初分之时,轻清的阳气上升为天,重浊的阴气下沉为地。地是万物陈列的所在。字形采用“土”作边旁,“也”</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