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游(厦门篇)(2)鼓浪屿

陈纪岳

<div><br></div><div><br></div> <h1><b>鼓浪屿是厦门岛西南的小岛,面积1.9平方公里,与厦门岛隔着宽500米左右的鹭江海峡。厦门成为通商口岸以来,鼓浪屿是容纳各国、各地文化最密集的地理单元,是全球化发展初期社会变革的杰出范例。</b></h1><div><b><br></b></div> <h1><b>鼓浪屿,海上明珠,岛上四季鲜花竞开,海岸曲折逶迤,岩石起伏有致,各式建筑错落点缀,深巷琴音隐约,享有“海上花园”、“钢琴之岛”、“万国建筑博览”、“中国最美城区”等诸多美誉。鼓浪屿也是5A景区,列入世界遗产名录。(图片来自网络)</b></h1><div><b><br></b></div> <h1><b>进入鼓浪屿,虽有航程很短的轮渡码头(600米),不过游客是走厦鼓码头到三丘田码头的航线(4.3公里)。厦鼓码头有地铁2号线,图为邮轮中心的地铁站出口。</b></h1><div><b><br></b></div> <h1><b>走出地铁站,看到这里都是新建的建筑。港务大厦高耸入云,港航大厦宽敞明亮。</b></h1><div><b><br></b></div> <h1><b>大厦前的绿植赏心悦目。走过马路的天桥,就是厦门国际邮轮中心。</b></h1><div><b><br></b></div> <h1><b>厦门国际邮轮中心占地47公顷,未来将打造成为国内最大、世界一流的新型综合体。</b></h1><div><b><br></b></div> <h1><b>在登船口等待放行,上午9点开始登船。</b></h1><div><b><br></b></div> <h1><b>渡船离开邮轮中心厦鼓码头。</b></h1><div><b><br></b></div> <h1><b>在船尾(南)看到了雄伟的海沧大桥,这是连接海沧区与湖里区的跨海大桥,全长6.4公里,主桥长1.1公里,是厦门“两环八射”快速道路的组成部分。</b></h1><div><b><br></b></div> <h1><b>船的右侧(西),可以观赏海沧区的沿岸景观,海中的大兔屿、小兔屿、白兔屿等岛礁一一而过。</b></h1><div><b><br></b></div> <h1><b>沿岸看到最亮眼的建筑是厦门中心大厦,这是厦门最大的商务综合体,由6座建筑组成,涵盖写字楼、购物中心、豪华酒店和厦门水秀等多种业态,总建筑面积约61万平米。</b></h1><div><b><br></b></div> <h1><b>半个小时后,渡船已经到达鼓浪屿东岸。</b></h1><div><b><br></b></div> <h1><b>我们在鼓浪屿的三丘田码头登岛。</b></h1><div><b><br></b></div> <h1><b>码头的对岸正是鹭江道,即昨天曾游览过的市中心。</b></h1><div><b><br></b></div> <h1><b>我们的浏览路线是随意的,先在三丘田码头附近看看历史建筑,然后依次前往皓月园、毓园、菽庄花园、日光岩,最后回到码头、到外国文物馆看看后乘轮渡返回。</b></h1><div><b><br></b></div> <h1><b>从码头过来,沿路往前走,右边围栏内是美领馆旧址,不过不对外开放。美领馆为红砖洋楼,于1930年重建。(插图来自网络)</b></h1><div><b><br></b></div> <h1><b>在三明路与鼓新路路口,有一栋45度夹角、形似帆船的三层红色砖楼,亭亭玉立,被人们称为“最美转角”,引来很多游客前来打卡。我们从转角到摩崖石刻、汇丰银行旧址转一圈,再回到转角到下一个景点。</b></h1><div><b><br></b></div> <h1><b>三明路一侧有个音乐研究中心,这是厦门市与上海音乐学院合作共建的公益性教学科研机构。有棵榕树的根系跨墙而长,别有景致。</b></h1><div><b><br></b></div> <h1><b>鼓浪屿被称为“海上花园”,房舍门前和庭院中花卉满园,处处是景。</b></h1><div><b><br></b></div> <h1><b>来到“重兴鼓浪屿三和宫记摩崖石刻”处,石刻字幅高11.5米、宽6.4米,记载清朝福建水师整修战船、兴修三和宫并率师进剿的事迹,是厦门至今发现最大的摩崖石刻。</b></h1><div><b><br></b></div> <h1><b>石刻边的一棵细叶榕,已有300多年的树龄,为厦门的一棵古树名木。</b></h1><div><b><br></b></div> <h1><b>石刻悬崖的上方,是汇丰银行公馆的旧址。旧址始建于1876年,以“代表性历史建筑、院落及设施”之名成为鼓浪屿53处核心要素的一部分。</b></h1><div><b><br></b></div> <h1><b>在鼓新路街角处,有栋“船屋”的建筑,由美国建筑师建于1920年,是鼓浪屿最古老的别墅之一。船屋造型如海轮的船舱,层层跌落,宛如一艘正待远航的海轮。</b></h1><div><b><br></b></div> <h1><b>从鼓新路返回时,左侧的建筑是“私立鼓浪屿医院旧址”。其前身是美国教会医生开设的“锡鸿恩诊所”、“宏宁医院”,1933年并入救世医院,取名为“私立鼓浪屿医院”。 </b></h1><div><b><br></b></div> <h1><b>接着前往皓月园,沿路经过管风琴艺术中心、货栈遗址、龙头路商业街、蜡像馆、钢琴码头、翔鹭园、博爱医院遗址、礁石滩等处。<br></b><b>管风琴艺术中心是2018年启用的最年轻的博物馆,内有60多架来自欧美各国的管风琴,其中的“卡萨翁700”有四层楼那么高,是亚洲最大的管风琴乐器。</b></h1><div><b><br></b></div> <h1><b>管风琴艺术中心的隔壁有个“和记洋行货栈遗址”,货栈于1845年英商创建,用于堆放货物和关押华工,现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b></h1><div><b><br></b></div> <h1><b>来到龙头路商业街,这是鼓浪屿最繁华的地段,黄远堂、新四海、黄胜记、赵小姐、苏小糖等大名鼎鼎的店铺全都汇集于此,是文艺小清新的天堂。</b></h1><div><b><br></b></div> <h1><b>龙头路3号,是一家“帷幕开啦红地毯蜡像馆”。馆内包含三层的蜡像艺术和70多尊蜡像,是一个集互动装置和蜡像艺术的综合性趣味体验馆。</b></h1><div><b><br></b></div> <h1><b>这里是延平路一带的绿地广场,林木葱绿、道路整洁。</b></h1><div><b><br></b></div> <h1><b>广场的东侧就是鼓浪屿钢琴码头。码头似“张开的三角钢琴”,体现鼓浪屿“音乐之岛”的气息!该码头主要是供厦门市民来往鼓浪屿。</b></h1><div><b><br></b></div> <h1><b>钢琴码头一边有个“中华白海豚”的雕塑,三只海豚和一个小天使依次弯曲向上,动感十足。中华白海豚是国家一级保护动物,厦门海域是其传统栖息地。码头南边的翔鹭园绿化带很美。</b></h1><div><b><br></b></div> <h1><b>来到鹿礁路,首先看到博爱医院遗址地,博爱医院由日本人所经营,米黄色的装饰,体现日本风格。再往前有个“世界名人蜡像馆”,许多栩栩如生的国际名人蜡像,焕发出不同时代的风采。</b></h1><div><b><br></b></div> <h1><b>鹿礁路的沿海海滩,有许多形状各异的礁石,也是一景。在礁石滩向南瞭望,皓月园中郑成功石雕像屹立在海边山顶上。</b></h1><div><b><br></b></div> <h1><b>皓月园是中国仅有的为纪念民族英雄郑成功而建造的雕塑公园。我们从北门进入,沿山脊先到石雕像处观光,再下山浏览潮音亭、皇帝殿、诗屏、群雕、古井等景点,最后回北门出园。</b></h1><div><b><br></b></div> <h1><b>皓月园建于1985年,占地2万平米,是以海滨沙滩、岩石、绿树、亭阁展布的庭园。我们沿着山脊步道前往郑成功石雕像。</b></h1><div><b><br></b></div> <h1><b>步道的尽头是矗立在覆鼎岩上的郑成功巨型花岗岩雕像,高15.7米,重1617吨,由23层625块“泉州白”花岗岩精雕而成,十分威武。雕像面对鹭江,顶天立地。</b></h1><div><b><br></b></div> <h1><b>覆鼎岩海拔29.5米,向海中延伸30米,地形险峻,气势磅礴。雕像四周的覆鼎岩是极好的观光平台,鼓浪屿美景一览无遗。</b></h1><div><b><br></b></div> <h1><b>这里也是隔江观望厦门岛繁华都市景观的极好视角,从海事大楼到世茂大厦,潞江天际线,历历在目。</b></h1><div><b><br></b></div> <h1><b>从覆鼎岩走下来,到了皓月园中心广场,4座蓝琉璃瓦顶的凉亭:月波亭、潮音亭、海藏亭、涌翠亭,亭名很有诗意。其实皓月园的名称来自《延平二王集》中的诗句:“思君寝不寐,皓月透素帏”。</b></h1><div><b><br></b></div> <h1><b>从中心广场顺着观海曲桥走,前方就是“皇帝殿”。相传1661年郑成功挥师东征前,曾在此临海誓师,传令“拆除军灶,掀锅鼎于海中”,以示破釜沉舟之志。他又掷宝剑于沙滩,沉玉印于海底,誓与厦门父老同在。</b></h1><div><b><br></b></div> <h1><b>后来,军锅变成了“覆鼎岩”,宝剑成了“剑石”,玉印变成了“印斗石”,他誓师的地点也被后人尊称作了“皇帝殿”。</b></h1><div><b><br></b></div> <h1><b>站在皇帝殿的礁石上,可以清晰地看清郑成功石雕像的正面了。郑成功身穿铠甲,披着披风,手按宝剑,凝望远方,形象刚劲,气势雄伟。覆鼎岩石伸向海中,三面临海,地形险峻,气势磅礴,与海中的剑石、印斗石鼎足而立。</b></h1><div><b><br></b></div> <h1><b>回到广场,西面有郑成功诗屏。诗屏是长13米、高2.5米的花岗岩石墙,镶嵌了8块黑色大理石,篆刻了郑成功不同时期的8首诗歌,其中4首是他的墨迹。他的诗富有哲理,具有很高的艺术性和历史价值。</b></h1><div><b><br></b></div> <h1><b>穿过涌翠亭,来到郑成功群雕墙。当年郑成功一手创立了藤牌军,骁勇善战,精悍无比,在驱荷复台中屡建战功。群雕墙前,在刻有“闽海雄风”基石上,铸有军盔、宝剑与和平鸽的铜雕,表达既有逝去的历史风尘,又有强烈的艺术感染力。</b></h1><div><b><br></b></div> <h1><b>群雕墙名为“藤牌驱虏”,长13.7米、高4.7米、耗铜18吨,再现了当年东渡、驱荷复台的壮观历史场面。浮雕中郑成功横刀立马居中,部将陈泽、陈广、陈永华、杨朝栋分立左右,背景是浩浩荡荡、士气旺盛的藤牌军。</b></h1><div><b><br></b></div> <h1><b>群雕附近有个“覆鼎古井”,开凿于明代,井深20米。由于当年郑成功在此取井水祭海东征,古井也被列入了文物行列。</b></h1><div><b><br></b></div> <h1><b>离开皓月园,沿漳州路前往毓园,沿路有钢琴学校、英领馆旧址、自来水设施旧址、海关副税务司公馆等房舍。</b></h1><div><b><br></b></div> <h1><b>中央音乐学院在鼓浪屿创办了钢琴学校,是一所音乐类的中等职业学校。</b></h1><div><b><br></b></div> <h1><b>漳州路有通往大德记浴场的入口,大德记浴场是鼓浪屿最佳的游泳沙滩。路上见有一棵因台风吹倒的细叶榕,经支撑后成为特殊一景。</b></h1><div><b><br></b></div> <h1><b>这是英国领事公馆旧址,最早的欧式别墅之一,是鼓浪屿建筑之林中的一个瑰宝。</b></h1><div><b><br></b></div> <h1><b>对面是鼓浪屿自来水供水设施旧址,一处别致低调的庭院,它改变了鼓浪屿人吃水的方式,1932年起岛上居民有了自来水。</b></h1><div><b><br></b></div> <h1><b>再往前是厦门海关副税务司公馆旧址,又称“大帮办楼”,曾是厦门海关高级雇员的住所。</b></h1><div><b><br></b></div> <h1><b>公馆旧址的对面就是毓园。“毓”是培育养育之意,为纪念人民医学家林巧稚大夫而建。毓园围栏的绿植带中,一个个书本石雕坐落其间,上面镌刻着林大夫的一些语录。我们在毓园走一圈,浏览了成长铜雕、林巧稚纪念馆和她的雕像等景物。</b></h1><div><b><br></b></div> <h1><b>154 毓园建于1984年5月,占地5700平米。</b></h1><div><b><br></b></div> <h1><b>林巧稚的白玉石雕像屹立在园中平台上,平台1000平米,用花岗岩方砖砌成。雕像再现了林大夫慈母般的风采,四周鲜花环绕。</b></h1><div><b><br></b></div> <h1><b>雕像对面有一座占地140多平米的林巧稚纪念馆。林巧稚1901年生于日光岩下的一个教师之家,1983年在北京逝世,是我国妇产科学的主要开拓者和奠基人,中国科学院唯一的女学部委员。</b></h1><div><b><br></b></div> <h1><b>纪念馆当天未开放,馆内展出的是其生前用过的部分实物、著作、社会活动、工作生活照片、外国友人赠送的纪念品、各种证书和其它珍贵资料。</b></h1><div><b><br></b></div> <h1><b>林巧稚虽然一生未婚,却亲自接生了5万多名婴儿,被尊称为“万婴之母”、“生命天使”。园中有一座汉白玉雕塑“希望”,两只有力的手掌托着一个婴儿,预示着新生命的出生、新希望的开始。</b></h1><div><b><br></b></div> <h1><b>还有一组名为“成长”的铜雕,五个儿童双手相互搭在肩膀上,并排站在一起,象征着少年儿童健康茁壮成长。</b></h1><div><b><br></b></div> <h1><b>离开毓园,沿中华路、港后路,前往菽庄花园。路过厦门市音乐学校、世界遗产标识牌、黄家花园、一些酒店等单位,途中街景也很漂亮。</b></h1><div><b><br></b></div> <h1><b>厦门市音乐学校是1990年创办的,是九年义务教育音乐特色学校及中等音乐学校,为国内外高等艺术院校输送了大批优秀音乐人才。</b></h1><div><b><br></b></div> <h1><b>观海园建于19世纪,占地6.6万平米,拥有20处国家级、市级重点保护文物以及其他历史风貌建筑,包括6幢世界文化遗产要素。图为观海园的一个门口。途中又见一棵倒伏的古树名木,它是300年树龄的细叶榕,依然换发着生机。</b></h1><div><b><br></b></div> <h1><b>看到一些条件不错的酒店。如厦门鼓浪屿干部疗养院(欧式风格别墅群)、海上花园酒店(4星级)等,可为商业会晤、大型会议、研讨会等重要活动提供绝佳场所。</b></h1><div><b><br></b></div> <h1><b>在中华路小广场内,有个亮眼的世界遗产标识牌。“鼓浪屿:历史国际社区”列入了世界遗产名录。标识牌是一个大型石雕,取名“时光晶体”。它的外观像一块结晶体,重量21吨,平放在有着波浪纹理的180平米的基座上。</b></h1><div><b><br></b></div> <h1><b>世遗标识石雕采用了与日光岩相同的石料,成了日光岩的“姊妹石”。整体形状如同缩小版的鼓浪屿。正面有“晶石切割面”的造型,嵌入金色铭文,周边铺砌波浪形石料。背面还雕琢了闽南古厝和西式骑楼的造型,寓意中西建筑文化的交融。</b></h1><div><b><br></b></div> <h1><b>黄家花园是厦门著名商人黄兴国于1913年所建,占地5万平米。这是一座瑰丽的古代园林建筑,以其壮丽的景观、精美的建筑和珍稀的文物,成为中国园林建筑的代表。(插图来自网络)</b></h1><div><b><br></b></div> <h1><b>黄家花园前的绿化带非常漂亮,鲜花盛开,五彩斑斓。沿着后港路继续走,就到了菽庄花园的入口。</b></h1><div><b><br></b></div> <h1><b>菽庄花园位于鼓浪屿南面海滨,由台湾富绅林尔嘉1913年创建,占地1.4万平米。入园后沿海上栈桥(四十四桥)经枕流漱石、千波亭上岸,经钢琴博物馆、林尔嘉铜像、十二洞天、板桥连影,最后出园。</b></h1><div><b><br></b></div> <h1><b>林家祖上以垦殖起家,起名“菽庄”有“稻菽主人庄园”之意。菽庄花园是一座独特的滨海近代文人的私家园林,主体分“藏海”和“补山”两组景观。(图片来自网络)</b></h1><div><b><br></b></div> <h1><b>四十四桥等“藏海”景观隐含把山河揽入祖国怀抱。走在四十四桥的海上栈道,首先看到水上巨石“枕流漱石”,石刻“海阔天空”的意涵“海阔纵鱼跃,天空任鸟飞”。</b></h1><div><b><br></b></div> <h1><b>巨石另一面刻有“枕流”,指水中石头枕之意,表达花园主人林尔嘉从台湾回到故乡的心情。</b></h1><div><b><br></b></div> <h1><b>四十四桥是长100多米、共44 跨的蜿蜒石桥,于主人44岁时建造,为菽庄花园的特色主景。桥下设闸形成内湖,引海潮人园,将大海景致藏入园中,实现人文景观与天然景观的完美结合。桥间建有渡月亭、千波亭。</b></h1><div><b><br></b></div> <h1><b>桥的终点称“最美转角”,南边是观海花园的游览码头。</b></h1><div><b><br></b></div> <h1><b>回望北边,近处的千波亭、远处的日光岩,景观极好。</b></h1><div><b><br></b></div> <h1><b>沿着最美转角的台阶往上,便来到了拥有“国内首家、世界一流”之美誉的钢琴博物馆。博物馆共有2个展馆,展出100多架世界名古钢琴。博物馆由澳大利亚华侨胡友义先生捐赠。</b></h1><div><b><br></b></div> <h1><b>走在“峰回路转”的步道上,面朝西边,景致极好。近处看到的是“长桥藏海”、“板桥连影”,远处看到“日光岩”,海边是“港仔后沙滩”。沙滩平缓、沙细水浅,海水干净,是个深受欢迎的海滨浴场。</b></h1><div><b><br></b></div> <h1><b>沿步道回返,看到了庄园创始人林尔嘉的塑像。林尔嘉(1875—1951),成长在商绅家庭,他实业救国、淡薄官场、服务乡梓、乐善好施、抗日报国,是民国年间在闽台两地负有声望的人物之一。</b></h1><div><b><br></b></div> <h1><b>菽庄花园的“补山”景观隐含山河破碎、亟待修补之意,“十二洞天”是其一景。这是由各种岩砾垒叠筑成的大假山,内含十二个洞室和十二生肖塑像。山中洞洞相连,石阶高低错落,小径迂回盘旋,空间曲折互通,充满了童趣幻想。</b></h1><div><b><br></b></div> <h1><b>十二洞天下的园林景观称为“板桥连影”,因为它是按照林家在台北的故居板桥花园,再参照江南园林建造的。</b></h1><div><b><br></b></div> <h1><b>这里的山石林木、曲桥水池、亭阁小道构成了小巧玲珑的美丽园林。整个菽庄花园已被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b></h1><div><b><br></b></div> <h1><b>结束菽庄花园游览后,前往日光岩景区。从景区入口进入,经过日光岩寺,沿步道登上日光岩顶观光,下山时经过“中秋博饼”等雕像群,山下为龙头山寨遗址。再前往郑成功纪念馆,从西林门结束日光岩的观光。</b></h1><div><b><br></b></div> <h1><b>进入日光岩景区,首先来到日光岩寺。清晨的寺庙能沐浴在阳光里,因而被称作“日光寺”,也叫“日光岩寺”。寺庙始建于明代1586年,改造于1999年,建筑风格闽南传统特色,精巧玲珑,环境优美。</b></h1><div><b><br></b></div> <h1><b>寺庙后的巨大山崖上,“鼓浪洞天”、“鹭江第一”、“天风海涛”三大崖刻,是对日光岩风光的形象概括。弘一法师曾在此闭关8个月抄写经文,因而建了弘一法师纪念园。往前走又见“与日争光”石刻和伞亭。</b></h1><div><b><br></b></div> <h1><b>沿着崎岖的山道攀登,日光岩顶部有一直径40多米的巨石凌空屹立,浑然天成,成为厦门的象征。岩壁上有崖刻“光复台”,顶部为观景台。另一边的“古避暑洞”,是两旁石壁支起花岗岩巨石形成的自然石洞,这里长风浩浩,通风清爽。</b></h1><div><b><br></b></div> <h1><b>日光岩,又称龙头山,是鼓浪屿的最高峰。登峰俯瞰,厦鼓风光一览无遗,山海奇观,风光无限。</b></h1><div><b><br></b></div> <h1><b>日光岩又名晃岩,顶端海拔96米。都说“不登日光岩,不算到厦门”,没错,在峰顶打卡是必须的。</b></h1><div><b><br></b></div> <h1><b>下山途中,有一些雕塑可以欣赏一下。其中“中秋博饼”群雕,体现郑成功的士兵们赏月玩饼,品茗谈天的欢乐场景。“中秋博饼”是厦门地区特有的民俗文化,已列入了国家非物质遗产。</b></h1><div><b><br></b></div> <h1><b>日光岩曾是郑成功操练水兵的地方,这里的兵器炮台和战马雕塑,栩栩如生,反映当时官兵们的练兵状态。</b></h1><div><b><br></b></div> <h1><b>走过“九夏生寒”景,就是龙头山寨遗址。古人称夏季九十天为九夏,此处岩高树古,海风阵阵,盛夏至此,顿觉凉爽。龙头山寨是郑成功建寨屯防、抗清复台的基地。</b></h1><div><b><br></b></div> <h1><b>最后看看景区里的郑成功纪念馆。纪念馆建于1962年,是为纪念郑成功收复台湾300周年而建立的。门前有郑成功雕像,主楼展厅2200平米,馆匾为郭沫若先生题写。</b></h1><div><b><br></b></div> <h1><b>全馆分为七个部分,展出各种文物、资料、照片、雕塑和模型三百余件,比较系统地展示了郑成功的生平事迹和维护国家主权、领土完整和民族尊严而英勇奋斗的历程。</b></h1><div><b><br></b></div> <h1><b>参观结束后,从西林大门出来,沿泉州路海安路返回码头,经过日光幼儿园、人民小学、三一堂、二中、杨家园、风琴博物馆等地。日光幼儿园前身为英国长老会所创办,人民小学前身是怀仁女校和毓德女校,都有悠久的历史。</b></h1><div><b><br></b></div> <h1><b>三一堂(基督教堂)建于1934年,它寓意三个教会联合兴建之意,更蕴含圣父、圣子、圣灵三位一体的教义。三一堂的建筑独具一格,呈十字立体式的罕见造型,属于近代优秀建筑,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b></h1><div><b><br></b></div> <h1><b>三一堂在日光岩北部,这里拍到的日光岩景象,与南部视角正好相反。日光岩原名“晃岩”,传说郑成功来后,看到这里的景色胜过日本的日光山,便把“晃”字拆开,称之为“日光岩”了。</b></h1><div><b><br></b></div> <h1><b>这是泉州路海安路沿途经过的一些建筑。番婆楼是菲律宾华侨于1927年建造,色彩鲜丽,造型别致,成为许多电影的拍摄地。渡野庄园是一家酒店。厦门二中有2个校区,鼓浪屿校区为初中部。杨家园是鼓浪屿十大豪宅之一,共4栋别墅,每栋建筑各异、极具特点,有很强的时代气息之感。</b></h1><div><b><br></b></div> <h1><b>继续前行,经过风琴博物馆、工部局遗址,再去外国文物馆看看,最后回码头返航。杨家园内有个东方鱼骨艺术馆,是国内乃至国际首家专业鱼骨艺术馆。风琴博物馆是国内唯一展示古风琴的博物馆,在八卦楼内的4个展厅展出70台来自各国的各种风琴(当天未开门)。工部局是鼓浪屿租界的行政管理机构,现只剩遗址,也是全国文物保护单位。途中还可以看到管风琴艺术中心的后面。</b></h1><div><b><br></b></div> <h1><b>故宫博物馆在鼓浪屿有个主题分馆:外国文物馆,占地1万平米,建筑面积5000平米,集中展示故宫博物院收藏的明清两代的外国文物。</b></h1><div><b><br></b></div> <h1><b>展馆陈列共分六大部分:文物来源、科技典范、万国瓷风、生活韵致、典雅陈设、域外神工。这些文物具有鲜明的地域特色和所属国家地区的文化风貌,也反映出中国与其他国家和地区政治、经济、文化交流的盛况。</b></h1><div><b><br></b></div> <h1><b>鼓浪屿游览结束后,乘渡船返航。本集照片太多,由于美篇篇幅的限制,只好将多张照片合拼在一起展示。</b></h1><div><b><br></b></div>