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台山国清寺

仙人掌

<p class="ql-block">国清寺位于浙江省台州市天台县城关镇,始建于隋开皇十八年(598年),初名天台寺,后取“寺若成,国即清”,改名为国清寺。国清寺内供奉着天台佛教三贤:丰干、寒山、拾得 。</p> <p class="ql-block">七佛塔,在寒拾亭前,俗称“七支塔”,也称迎宾塔,是为纪念“过去七佛”而建。</p> <p class="ql-block">七佛分别是:毗婆尸佛、尸弃佛、毗舍浮佛、拘留孙佛、拘那含牟尼佛、迦叶佛和释迦牟尼佛。因为是祭祀过去七佛,所以建在寺院门前。七佛塔后还有唐代高僧一行禅师之塔,他是有名的天文学家,死后唐玄宗亲书塔碑。</p> <p class="ql-block">国清寺的建筑因地就势,分布自然,没有刻意的人为。古色古香的围墙,透着厚重的底蕴,看着年代感十足。</p> <p class="ql-block">眼前这块照壁上书写着“教观总持”四个大字,是民国时期的佛学家、国画家王震先生在1935年题写的,这四个字通俗的解释就是“理论与实践相结合”,这也是天台宗的立宗之本,是天台宗能经历千年,至今仍然生机勃勃的原因所在。</p> <p class="ql-block">国清寺没有巍峨气派的牌楼,有的是名声显赫的寒拾亭,是 为纪念国清寺唐代高僧寒山和拾得,两人佛法高深,相传是文殊菩萨和普贤菩萨转世。亭前题写“五峰圣界”,亭后题有“万松源处”,寓意这里不但是佛国圣境,还是一处祖庭寺院。</p><p class="ql-block">寒山与拾得有一段对话流传甚广。昔日寒山问拾得曰:世间有人谤我、欺我、辱我、笑我、轻我、贱我、恶我、骗我、如何处治乎?拾得曰:只要忍他、让他、由他、避他、耐他、敬他、不要理他,再待几年你且看他。</p> <p class="ql-block">丰干桥位于国清寺前,是为了纪念唐代高僧丰干而建的石砌拱桥。历史悠久,始建于宋代,曾命定命桥、回澜桥、双涧回澜桥、五峰桥,为单孔椭圆形乱石和大砾石砌成的石拱桥,位于国清寺中轴线山门外的东溪之上,是双溪回澜之处,景色优美。</p> <p class="ql-block">晨曦中的丰干桥双溪回澜照壁,一行到此水西流石碑。一行,是唐代高僧,也是我国著名的天文学家。他在奉旨编写《大衍历》时曾不远千里到国清寺向达真和尚学习过算法。当时他到达国清寺时,正逢北山大雨,东涧水流猛涨,因河道狭窄,泄洪不及,而向西涧倒灌回去,形成了水往西流的奇观。后人为了纪念一行禅师虚心求学的这段佳话就在丰干桥畔立下此碑。</p> <p class="ql-block">影壁,不知何故隋代的隋字没有了“工”,大概是古代的字体。</p> <p class="ql-block">国清寺山门一反常规,朝东而不朝南开,应了“紫气东来”的祥瑞之意。楹联“古刹著域中,创六代,盛三唐,宗风远播;名山传海外,倚五峰,临二涧,胜迹长新”。概括了寺院悠久的历史,清幽的环境和深远的影响。</p> <p class="ql-block">斑驳的黄墙见证久远的历史。</p> <p class="ql-block">门前的这对汉白玉石狮是从北京送过来的清代文物,十分珍贵。</p> <p class="ql-block">李连杰的少林寺外景取景地就是这里</p> <p class="ql-block">山门后是雨花殿,看名字就很有诗意,妙语连珠,法语如花,别的寺院难得见到这个殿名。相传是天台宗祖师智者大师在此讲述《妙法莲花经》,精彩至极,感动天庭,下起法雨天花,因此而得名。</p> <p class="ql-block">千百年来,国清寺保持着最初的修行方式,强调农禅并重,也就是说修行和劳作都作为平时修行的必备功课。</p> <p class="ql-block">钟鼓楼前成晒谷场,不时见到劳作的僧人。</p> <p class="ql-block">“大雄宝殿”四字为原佛教协会赵朴初所题,字为竖写,说明了国清寺是皇家敕造的寺院。因为当时正在做法事,不能进入,只远远的拍摄一下。这尊青铜鼎是清代文物,于乾隆卅三年(1768)所铸,上书圣寿无疆,双耳三足,呈塔形,高3.8米,雕有日月和法轮、法螺、宝伞、宝盖、莲花、宝瓶、金鱼、盘结八宝图,是文武百官为乾隆皇帝贺寿进献的寿礼。青铜鼎造型精美,艺术价值极高,又能反映出当时社会皇权至上的制度,是一件极其珍贵的艺术珍宝。</p> <p class="ql-block">隋代古梅,由国清寺方丈章安灌顶大师亲手所植。人们都说古树也通灵性,文革中,隋梅濒临死亡,后来,周恩来总理关怀国清寺,拨款重修国清寺后,经过寺僧的精心呵护,枯木回春,花满枝头,重现生机,至今仍然硕果累累。</p> <p class="ql-block">1964年郭沫若先生来到国清寺视察,为隋梅的灵气所感动,作诗一首:“塔古钟声寂,山高月上迟,隋梅私自笑,寻梦复何痴”,“梅亭”二字也是他的笔迹。在隋梅旁有天台同盟会会员陈钟祺、画家赖少其等所书的“隋梅”碑记及跋语。</p> <p class="ql-block">“法乳千秋”四个字的意思就是天台宗的佛法教义如同母亲的乳汁一般千秋万代地惠泽天台宗的信徒。这座碑亭是在1982年由日本天台宗信徒出资兴建的,正中为“天台智者大师赞仰颂碑”,东为“天台行满座主赠别最澄大师诗碑”,西为“日本最澄大师得法灵迹碑”</p> <p class="ql-block">观音殿内是千手千眼观音像,造型别致,手托日月,会十八般武艺,神通广大,法力无边。“千手”表示护持众生,“千眼”表示观照世间。</p> <p class="ql-block">法华经幢,上面刻有“南无妙法莲华经—日莲”九个大字,是日本日莲宗祖师日莲上人的笔迹。经幢下面刻有“知恩报恩”四字,为赵朴初手笔,两个“恩”字,前大后小,意寓给的恩大,报的恩小,永远都报不尽。</p> <p class="ql-block">鹅字碑,一笔写就的这个“鹅”字是书圣王羲之的真迹,笔力洒落,极具神韵。相传,王羲之曾在天台山主峰华顶山上跟随高道白云子学习“永”字八法,并在华顶上留下一块独笔鹅字碑。年代久远,鹅字碑被埋地下,清咸丰九年(公元1859年),被天台乡贤曹抡选发现,使得鹅字碑重建天日,但是石碑找到时仅剩半块了。曹抡选细细研究,花了整整七年的时间,重新补全了鹅字,后来将石碑移到此处。</p> <p class="ql-block">隋塔,高耸入云,在这一片苍翠中显得特别的雄伟,点点青苔斑驳更是记录了这千百年来的沧桑变幻,是晋王杨广为报智者大师给他授菩萨戒的师恩建造的,因此又叫报恩塔。此塔六面九级,高59.4米,在浙江省现存古塔中是最高的。原塔为空心楼阁式砖木结构,因时日久远,飞檐斗拱腐烂,只剩中间的塔体,却愈发显得雄伟、壮观。民国初整修时,从塔中取出7方隋代线刻佛像,艺术价值很高,现藏寺内三圣殿前塔碑室。</p> <p class="ql-block">千百年来,国清寺保持着最初的修行方式,强调农禅并重,也就是说修行和劳作都作为平时修行的必备功课。像我们现在视线所触及的山林、良田都是属于国清寺的寺产。</p><p class="ql-block">作为一个5A级景区,却一直秉承着“一日不做,一日不食,农禅并重”的传统,至今未收门票。</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