连南飘来新区的“云”

王麻麻(延龄)

<p class="ql-block">  刚从连南回来。</p><p class="ql-block"> 这是我第二次进瑶山。跟第一次一样,这次也是去参加语文教研活动。连南县教育局邀请了深圳市光明新区教育科研管理中心的专家刘会金、中学语文教研员刘小华、新区实验学校语文教师(还有其它学科的教师)游云云前来传经送宝。我区八年级语文课改核心成员张慧林、高新华、陈俏灵、邓茶英、何国锋、文白纯、黄珍兰、陈惠红、吕素颜、孔北添、黎慧清等一同前往。</p> <p class="ql-block">  两天的活动非常紧凑。11 日上午八点半钟,我们直接把车开到了连南民族初级中学门口,然后,直接奔进教室观课。课题是语文版八年级上册的《北京喜获 2008 年奥运会主办权》,分别由连南民族初级中学的房秀玲老师和刘小华名师工作室成员游云云老师执教,下午主要是评课,由清远市各县市区的代表发言,然后由深圳市光明新区教科研中心刘小华主评并做学术讲座。12日上午由深圳市光明新区教科研中心的刘会金老师做学术讲座。</p> <p class="ql-block">  《北京喜获 2008 年奥运会主办权》是一篇新闻作品,从“新闻”的角度来说,作品中所叙写的主要事件早已经成为“旧”闻,过去时,但当年却是最吸引世人眼球的热点新闻事件。五年了,当年的激情还能再度燃起吗?这是观课之前我所担心的问题之一。第二就是新闻作品能读出“语文味”吗?我对上课的老师的能力也有担心。</p> <p class="ql-block">  同课异构,同的其实仅仅是文本,不同的是教师的教育观念、解读教学文本的智慧、处理教学文本的功力、设计教学流程的水平、调控课堂教学的经验。可以说,老师们正是在“异”上分出高低、比出巧拙的。比如深圳游云云老师执教的课例,我在评课时因为时间因素主要说了四点。</p> <p class="ql-block">  一是解读教材的功力,可用一个“深”字来概括。</p><p class="ql-block"> 严格地说,新闻不算文学作品,但是,优秀的新闻作品无疑可以当作文学作品来阅读,比如新华通讯社原社长穆青等采写的长篇通讯《为了六十一个阶级弟兄》就是。北京成功申办 2008 年奥运会,当年的报道多如牛毛。本来嘛,北京申奥成功,信息非常单一,只需要告诉读者获得多少票数,比对手尤其是第二名多出多少票数就可以了,因为其主要新闻事实就这么多,完整、准确。但是,为何这篇新闻稿会编入教材呢?它胜出的魅力在哪里?这是一个语文教师教学本则新闻作品时必须首先考虑和研究的问题。游云云老师抓住了新闻主标题中的“喜”字,以“喜”字为突破口,这样解读,就有了“深”度也有了“厚”度。比如我们可以启发学思考“为什么说是 '喜' ?”“喜表现在哪里?”“记者怎样表现 '喜' ?”“你们从哪里感受到了 '喜' ?”,一连串的问题可以支撑起整个课堂教学的骨架,原本欠缺深度和厚度的新闻主体事件就变得深了、厚了。关于这一点,我们可以用“浅文深教”来诠释。</p> <p class="ql-block">  二是设计教学的功力,可用一个“巧”字来概括。</p><p class="ql-block"> 教学新闻类作品,完全可以按照新闻题材的结构特点来设计教学流程,比如先从标题开始,讲新闻标题的分类,辨识新闻标题的种类、作用;还可以讲深一些,引导学生研究新闻标题的“制作”技巧和艺术;再讲新闻的电头、导语;最后讲新闻的主体、结语。这样教学,也会线索清晰,一个知识点、能力点都不漏。但是,无疑会单调乏味,因单调乏味而致课堂沉闷。游云云老师不是这样。他完全没有依从这篇新闻作品的“结构”,而是有意打乱了顺序,比如他设计的第一个问题:</p><p class="ql-block"> 这是一则消息。消息是用最简要的文字告诉读者一个新闻事件。请问本则消息告诉读者一件什么事?</p><p class="ql-block"> 他的意图非常明显: 针对新闻主体事件发问,“告诉”是要求学生用自己的眼睛去扫描,用自己的阅读经验去筛选,用自己的语言去组织和表述。看起来简单得一答的问题已然包藏了“读”和“说”的语文能力训练。</p> <p class="ql-block">  三是处置文本的功力,可用一个“新”字来概括。</p><p class="ql-block"> 在完成第一个学习任务后,游老师抛出了他精心设计的第二个问题,难度更大,对学生的学习能力要求更高。这个问题是: 国际奥委会第 112 次全会的议程是什么?</p><p class="ql-block"> 一开始,学生可能不大明白“议程”一词的含义,游老师略作解释,议程就是先做什么后做什么,然后学生就开始阅读和梳理。这是我认为最出彩的地方,最值得欣赏的地方。十多年来,我一直在琢磨一个极为类似的问题,就是: 我们读别人写的作品,怎样去破解他的思路,和他“用”材料的奥妙。比方这节课,新闻事件的原生态是什么样的,写进新闻作品之后新闻事件有了什么变化,如写与不写的取舍,先写与后写的顺序,详写与略写的处置,确实很值得研究。游老师能这样设计学习活动与任务,其匠心不难相见。</p> <p class="ql-block">  后来,游云云老师用多媒体展示了生活中真实的原生态事件,即国际奥委会第 112 次全会的全部议程:</p><p class="ql-block"> <b style="color:rgb(237, 35, 8);">1.各申奥团作陈述报告;</b></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37, 35, 8);"> 2.进行首轮投票;</b></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37, 35, 8);"> 3.进行第二轮投票;</b></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37, 35, 8);"> 4.萨马兰奇宣布 2008 年夏季奥运会主办城市;</b></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37, 35, 8);"> 5.主办方与国际奥委会签订合同。</b></p><p class="ql-block"> 这就是当年(2001年)国际奥委会第 112 次全会的议程。梳理出这个议程,作用在于与记者写进《北京喜获 2008 年奥运会主办权》这篇新闻作品中的“事件”作比较,比较的作用又在于它直指“导语”的写法。这种“曲”式思路,妙在它不是按部就班地“告诉学生”要把最重要的部分放在开头,然后说这就是“倒金字塔”式结构,是新闻作品最常见的写法云云,而是让学生通过比较去发现,自己得出“跟老师告诉的完全相同”的结论。发现式学习最能让学生品尝到成功的甜味和乐趣。从这个环节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出,游云云老师根本就没有讲“什么”是导语,“写作”导语有什么要求,而学生却真真正正懂了!</p> <p class="ql-block">  四是语言表达的功力,可用一个“雅”字来概括。</p><p class="ql-block"> 教学不同于手工艺制作,传授技术靠“手把手”,而是主要靠教师“用问题”去引领,靠师生双方用语言去启发思维传递信息。因此,对于语文教师来说,具备一张“铁嘴”就自然而然地成为了教学的题中应有之义了。可是,我们很多语文课上,教学语言极其缺乏文采,缺乏艺术,缺乏智慧,平淡得直把学生往梦境中推,乏味得直让学生大叫“倒胃口”。我举一个例子。很多语文教师在自己的语文课堂上欣赏和鼓励学生,单调到只会让自己的学生齐刷刷地“啪,啪,啪啪啪”,舍此,别无它法。这实质上就是我们的语文老师其语言表达相当差火候的表现!游云云老师的这一堂课,让我欣赏了一种久违了的充满诗情画意的语言,有的时候它是柔曲的,有的时候它是平和的,有的时候它是高亢的,有的时候它是激越的,连同他的面部表情和那双会说话的眼睛。请听他开课伊始的那句导入语:</p><p class="ql-block"> 有一些事件,必将镌刻成为历史;有一些时刻,必将沉淀成为永恒;有一些作品,必将流传成为经典。</p><p class="ql-block"> 这分明是精心设计过的语言,它沁入人的肺腑,注入人的心灵,滋养人的生命。语言是语文课的精灵,极富艺术情趣的语言是语文课教学成功的基石。因此,语文课堂拒绝味同嚼蜡的陈词滥调。在游云云老师的课堂上,这样的语言表达可以说很多,比如当学生回答不上来时,比如当学生不敢回答时,比如学生答错时,游云云老师的语言总是那般亲切,让学生不畏惧学习语文——因为他是孩子们心目中的“师傅”呀!</p><p class="ql-block"> 这都是我们应该好好学习、执着追求的地方。</p> <p class="ql-block">我的QQ号:1067558106</p><p class="ql-block">我的微信号:hengyangwang1963</p><p class="ql-block">我的微信名:王麻麻(延龄)</p><p class="ql-block"> <b style="color: rgb(237, 35, 8);">寻前辈启事</b> </p><p class="ql-block"> 原中国人民解放军广西凭祥市抗美援越后勤基地 王大定( 后名 王仁山)长子王延林,寻找上世纪六七十年代在凭祥市后勤基地服役的伯伯、叔叔、阿姨及你们的子孙。知情者请在此留下联系电话。万分感谢!</p><p class="ql-block"> 我的电话: 13750183814</p><p class="ql-block"> <b style="color: rgb(237, 35, 8);">寻</b><b style="color: rgb(237, 35, 8); font-size: 22px;"><i><u>好友</u></i></b><b style="color: rgb(237, 35, 8);">启事</b></p><p class="ql-block"> 上世纪八十年代,我在广西师范大学中文系读书,时体育系小食堂有位老乡、<b style="color: rgb(237, 35, 8);">特级厨师 黄财放</b>,多有来往。 现在你在哪里?请速与我联系为盼!</p><p class="ql-block"> 衡阳籍老乡 王延龄</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