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文化遗产—耶路撒冷老城

远道重任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因专题主编的邀请,特意将旧作略加修改,重新发表。2016年11月以色列游的第二站是海法市,自海法到耶路撒冷约155公里,乘公车不到两个小时。沿途即是迦南美地的中心区域,被誉为“流着奶和蜜的应许之地”。从一座雪白色的钢缆浮桥进入耶路撒冷市,该桥名曰琴弦桥,设计的灵感源自弹琴跳舞的大卫王 — 耶路撒冷旧城的的奠基人。</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预订的耶路撒冷客栈 Jerusalem Hostel 位于耶路撒冷新区的雅法路上,耶路撒冷现今已是一座现代时尚与古老传统共融的大城市,总共面积达125平方公里,分为新城市区和耶路撒冷旧城(又称老城)。三大宗教的圣地耶路撒冷旧城位于全市的最东端,面积仅有一平方公里。</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1967年的六日战争期间,以色列完全占领控制了耶路撒冷旧城,但圆石清真寺和阿克萨清真寺所在的圣殿山交付穆斯林教徒自行管理。历经三千年的历史演变,现今旧城按宗教传统分为四个区,分别是穆斯林区、基督徒区、亚美尼亚区和犹太区。1981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将旧城区及其城墙列为世界遗产名录,参考编号148。</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纷沓而至的朝圣教徒和游客每天都成千上万,唯一的聚焦热点就是耶路撒冷旧城区。我们分别去了两次老城:第一次是从大马士革门进,拜访了圣墓大教堂、哭墙和犹太区,从雅法门出 ;第二次从雅法门入,经亚美尼亚区到锡安山、登圣殿山、游客西马尼园、走过苦路再从大马士革门出,该文以第二次路线顺序为依照编写。</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今天耶路撒冷古城保留着十六世纪的原貌,12米高的老城共有8座城门、30多个大小城堡。苏莱曼大帝(1520至1566在位)辖治下的奥斯曼帝国疆域和国力臻至顶峰,自1542年起便在耶路撒冷大兴土木,兴建了大马士革门和雅法门等,并将三大清真寺修容一新。突厥人对各类异教徒采纳了包容政策,只顾征税揽財,不问宗教纷争,四百多年各派势力相安无事,耶路撒冷没有经历过大的战火劫难。</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雅法门和大卫塔之间的城墙开了一巨大的豁口,与雅法大街贯通,此处是全国公路的起始零点,通向以色列南北各地。</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进城后沿小巷直行可到犹太民族的圣地哭墙,右拐是大卫塔和旧城历史博物馆。留存至今的大卫塔和城堡,据考证是由埃及的马穆鲁克人于1310年代打造,位于希律王的宫邸旧址之上,后又经奥斯曼帝国全力维修加固。</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圣雅各教堂就在大卫塔的对面,是亚美尼亚人的主座教堂。公元301年亚美尼亚将基督教定为官方宗教,因此亚美尼亚通常被认为是世上第一个基督教国家。亚美尼亚人于第一次大战期间曾遭受奥斯曼人的迫害,大批难民流落在巴勒斯坦地区。 </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从锡安门出来就是锡安山 Mount Zion,眼前已看不见任何山峦的景象。锡安是古希伯来语,意为大卫之城或避难所,随着时代的更迭,《锡安》一词被各个教派赋予了新的更广范的含义。</span></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拜占庭時期锡安山建起了一座圣錫安教堂(Hagia Sion),不久焚毁于阿拉伯人兴起的战火。十字军东征夺回耶路撒冷后的12世纪,锡安山建起了最初的马可楼和圣母玛利亚升天教堂,将大卫王墓穴、耶稣与十二门徒最后晚餐大堂等统统集於一处,以便于教徒朝觐。</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马可楼旁有一尊大卫王手执竖琴的雕像,楼的底层有一石窟墓穴,被以色列人奉为大卫王的衣冠冢,但无从考证姑妄听之。</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老城内点缀着不同时代的建筑遗址,从希律王,拜占庭和倭马亚、再到鲍德温王国时期,挖掘考古工作仍在持续。</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叶什瓦神学院位于老城粪门的高台上,层层石板阶梯依山势而下通向西墙(哭墙)广场,两次老城游览都途径此地,是一处纵观耶路撒冷全貌的绝佳位置,远处的橄榄山已是荒冢坟场。</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自台阶上往东南方向看去,昔日的大卫城就建在远处的俄裴勒山丘上。所罗门王继位后,于公元前960年在北面的摩利亚山建成所罗门圣殿,史称第一圣殿,公元前587年该殿毁于新巴比伦王尼布甲尼撒二世之手。 </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公元前515年犹太人在第一圣殿遗址上重建新殿,后经大希律王扩大再建,史称第二圣殿。公元70年罗马帝国将军提图斯剿灭了犹太人起义,第二圣殿被彻底摧毁。</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世界若有十分美,九分在耶路撒冷;世界若有十分愁,九分就在耶路撒冷”。(犹太人的经典古籍《塔木德》)</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第二圣殿的焚毁成了耶路撒冷老城发展的分界点,随着基督教和伊斯兰两大宗教的相继兴起,城区逐渐由东南扩展至西北。</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叶什瓦神学院的平台上有一硕大的镀金七枝烛台,源于耶和华七天创世纪一说,是犹太民族敬拜神的圣物。</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公元7世纪初穆哈默德在阿拉伯半岛创建伊斯兰教,阿拉伯帝国第二任哈里发奥马尔于638年从拜占庭手中夺取了耶路撒冷。第5任哈里发于690年间,在犹太人第二圣殿的原址上,建造了圆石清真寺(又称岩石圣殿),705年倭马亚王朝又在圣殿山南端建起了阿克萨清真寺 (又通常被称作远寺)。</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从高台上往北看去,圆石清真寺的黄金穹顶和奥马尔清真寺的宣礼塔成就了耶路撒冷最靓丽的看点。圣城若有十分美,九分来自穆斯林;圣城若有十分怨,九分出自穆斯林。 </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西墙广场前一面蓝白两色的以色列国旗在风中飘扬,上有一颗六芒星,又名大卫之星,是犹太裔在纳粹集中营留给世人的悲惨标记。西墙大约50米长18余米高,据说是圣殿残垣,如今成了以色列民粹凝聚的圣地。</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登圣殿山和进西墙广场一样,都要通过严格安检和护照验明身份。走过空中栈桥和摩洛哥人城门,进入了圣殿山。</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圣殿山现今是伊斯兰教圣地,非穆斯林教徒只能沿西侧拱廊行走,10多分钟便从羊毛商门返回了老城。</span></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岩石圆顶的穹顶正下方,有一块青褐色的巨石,相传是亚伯拉罕献祭以撒与穆罕默德夜行登霄的圣地。</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上世纪九十年代约旦国王侯赛因出重资650万美元,用24公斤纯金将圆石清真寺的穹顶覆满金箔,又被称为金顶清真寺。</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在以色列到处都可遇到荷枪实弹的大兵,从狮门外迎面走来三个橄榄绿军警,肩背全自动卡宾枪。以色列国防军历经五次中东大战,巴以血腥冲突不断,全民皆兵枕戈待旦,蕞尔小国以色列成了西方霸权扼制阿拉伯各派势力的一把利剑。</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以色列自1948年建国以来,国土面积从建国初期的1.52万平方公里扩展到2.5万,战火蔓延导致近百万的巴勒斯坦人沦为无依之地的难民。以色列在约旦河西岸和加沙地带筑起一道8米高墙,碉堡林立电网密布,巴勒斯坦人插翅难出。</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从狮门出了老城,一路下坡来到处女玛利亚墓教堂,地下甬道通向墓穴,昏暗中到此都是令人眼花缭乱的圣象祭物。</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客西马尼园原是一片用来榨油的橄榄园,现今成了基督徒朝圣之旅的另一热点。据考证园内有三棵古树,树龄将近一千年,是耶路撒冷风雲变幻的见证者。</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上世纪二十年代在紧邻客西马尼园的中世纪废墟上,由十六国捐款建起一座崭新的教堂,被命名为《万国堂》。正逢弥撒祈祷,但信徒寥寥,大部分是随团前来的观光游客。</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狮门内有座十四幅浮雕纪念碑,描绘了耶稣蒙难历程,名曰苦路。</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苦路第三站:流着鲜血带着鞭痕的耶酥,在此第一次跌倒。</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苦路第四站:头戴荆棘冠的耶稣与圣母玛利亚相遇。</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在狭窄小巷恰逢迎面走来的一组朝圣人群,一名男子双手握着十字架,后随三位白袍神父, 众信徒默默随后。</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苦路的最后四站(11至14)都发生在各各地,也俗称髑髅地,耶稣蒙难的刑场。公元四世纪初君士坦丁大帝敕令基督教合法化后,君士坦丁母亲海伦娜巡游朝圣来到耶路撒冷,于公元326年建起了基督教的圣地 — 圣墓大教堂。</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圣墓大教堂被公认为是基督教的起源圣地,目前有天主教方济会、希腊东正教、亚美尼亚东正教、叙利亚正教、埃及科普特正教和埃塞俄比亚正教等六个教派声称共同拥有圣墓教堂的管理主权。但圣墓教堂“钥匙的保管”和“守护”分别由两个穆斯林世家掌管,这一传统是在公元12世纪末由大苏丹萨拉丁任命的,延续至今已有八百多年的历史。</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老城的穆斯林区已世俗化,石板巷道两侧店铺商家云集密布,五花八门的圣物礼品目不暇接,典型的 大巴扎风格。</span></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耶路撒冷按希伯来文的原意是“和平之城”,三千年以来,却沦落为战火蹂躏最多的一座城市,圣殿山成了世上最具争议的一处宗教圣地。</span></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