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豫园,紧邻城隍庙商业街和豫园商城,是著名的江南古典园林。<div>上海豫园始建于明代嘉靖年间(1559年),原是四川布政使蟠允端的私人花园。"豫"有"平安"、"安泰"之意,取名"豫园",有"豫悦老亲"的意思,希望双亲亦或自己可以在豫园安度晚年。</div><div>豫园以设计精巧、布局细腻、清幽秀丽、玲珑剔透见长,具有小中见大的特点。古人誉之为“东南名园冠”。</div><div>豫园现占地30余亩,由大假山、玉玲珑、点春堂、得月楼、内园、古戏台等亭台楼阁以及假山、池塘等四十余处古代建筑。</div><div><br><div><br></div></div> <p class="ql-block">踏入豫园正门内,是一块产于黄山、重达一吨的黄褐色盘陀石,盘陀石正面是江泽民在1999年、豫园440周年时所书的”海上名园“四字。</p><p class="ql-block">转过盘陀石,便是三穗堂。</p> 三穗堂,高9米,是园中最高的厅堂。<div>”三穗“出自“梁上三穗”的故事,有升官发财的寓意,也有风调雨顺、五谷丰登之意。<div>清代曾是官府庆典和宣讲圣谕之处。<div>堂内高悬“三穗堂”、“灵台经始”、“城市山林”三块匾额。</div></div></div> 园中景观置石,采用了大量的通灵剔透的太湖石,其形态各异,体现了”皱、漏、瘦、透“之美。 大假山,用数千吨浙江武康黄石,由明代著名叠山专家张南阳主持堆砌而成,也是他仅存于世的作品。<div>山高14米,奇峰攒峙,陡壁幽壑,蹬道盘旋。</div><div><br></div> 园中应用的造景手法多种多样,比较多的包括抑景、借景、框景、对景、漏景等,此处采用了漏景的手法。<div><br></div> 这棵银杏树高达21米,枝叶茂密,相传为建园时园主人手植,已有四百多年历史。 点春堂,堂名出自苏轼的词句“翠点春妍”。<br>整座建筑高敞轩昂。堂后有临池水阁,约“飞飞跃跃”。<br>曾为“上海小刀会”(1853-1855)城北指挥部,现堂内陈列有相关文物、资料。 九狮轩,典雅秀丽,前置月台,半跨池上。<br>凭栏可品茶观鱼,煮酒听雪。 玉华堂,园主人潘允端的书房。<div>蟠允端十分钟爱玉玲珑,为便于观赏,古建此堂,并以玲珑上镌刻的“玉华”两字命名。</div><div>堂内陈设着文房四宝、明代紫檀木两案等书房用品。</div> 玉玲珑,豫园“镇园之宝”,江南三大奇石之一,宋徽宗时期的“艮岳遗石”,距今约有一千年历史。<br>此峰具"瘦、透、皱、漏"之美,据传“以一炉香置石底,孔孔烟出”。 “凤头白鸭”,珍稀古禽,气质优雅,生活在古代皇家园林,擅长水上“表演”。 豫园内园,1956年修复时,内园成园中之园,面积2亩,十分精致,亭台楼阁、泥塑砖雕、名树古木、石峰小桥,一应俱全,布局紧凑而曲折幽深。 龙墙 积玉水廊,南连会景楼,北达涵碧楼,因廊旁一石"积玉峰"而得名。<div>廊长达百米,是江南古典园林中最长的一条水廊。</div><div>漫步廊中,古树苍翠欲滴,池中红鱼游动,亭榭流光溢彩。</div> 古戏台。建于十九世纪末,被誉为"江南第一古戏台"。<div>曲苑古戏台总面积达600平方米,环境典雅,古趣盎然。</div> <p class="ql-block"><br></p> 从园林出来,一墙之隔,回到繁华喧嚣的豫园老街 ,也回到了带着浓浓烟火气息的商贸市场。<br><br> 湖心亭茶楼,距今已有230多年的历史,是上海现存最古老的茶楼。也是上海老城厢及地标性建筑。<div>始建于乾隆四十九年(1784),清咸丰五年(1855)开设茶楼,从此“湖心亭”便与"茶楼"休戚与共。</div><div>作为“中国五星级茶馆”,接待过英女王伊丽莎白二世,以及欧、日、加拿大等近二十个国家的首脑政要,来过的知名人士更是不胜枚举,享有“海上第一茶楼”的美誉。</div><div>湖心亭翼然而立于一池碧水中,分上下两层。其外表飞檐翘角、玄瓦朱窗,屋脊牙檐、梁栋门窗均雕有栩栩如生的人物、飞禽走兽及花鸟草木。还有砖刻和绘画,是明清遗留下的建筑艺术珍品。整栋建筑为全木结构,不用一根铁钉,连接处全用竹楔,二百多年来没有重修过,尽显古代建筑工艺上的奇妙。</div><div><br></div> 这些动物全部采用巧克力制作。 豫园,仿佛一个传说遗落在上海闹市一隅,墙内亭台楼阁、小桥流水、寿木蔽日,墙外高楼大厦、车马川流、人间烟火,即有高度与深度、现代与传统的碰撞,也有古今文化的传承,可以说,豫园见证了和见证着上海发展的历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