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之悦(习茶篇)

JC

<p class="ql-block">  神农尝百草。茶,初为药用,后渐成饮品。8世纪唐朝,饮茶首先作为雅趣进入诗歌领域。陆羽是第一个茶文化传道者。他在《茶经》中创立了茶道。宋朝时,佛教的南宗禅制定了一套详尽的禅茶仪式(这个仪式在15世纪发展为日本的茶道)。饮茶升华为审美的宗教。中国的茶道追求清、静、怡、真;日本的茶道追求“和敬清寂”。茶道是人们对凡尘琐事中隐藏之美的崇拜,是一种冷静的思索,是一种温良的希图,是一种精神的原乡。</p> <p class="ql-block">  唐人将茶从狂野粗放的状态解放出来。宋人认为至关重要的不是完成,而是趋向完成的过程。茶不仅仅是诗意的消遣,更是实现自我的方式。明人饮茶不再是唐宋茶仪高高在上的逸情雅韵,已经演变成普罗大众的生活需求。对于现代人,茶既是生活俗世的饮品,又是生活艺术的信仰,是对精致与纯粹的向往。</p> <p class="ql-block">  茶把所有的信徒变成了品味的贵族。孔子丰裕怡人的谦和,老子天马行空的想象,佛家尘外灵妙的芬芳,烟岚云岫,皓色迷蒙,皆在其中。午后的阳光辉映着竹林,泉水在眼前潺潺流过,远处的鸟儿叽啾鸣唱。唐的古典,宋的浪漫,明的自然让我们沉浸流连于瞬息的梦幻之旅,在温润认真的冥想中寻找共同的安慰和彻底的交流。草木对饮,茶烟相烹。我们于广袤无垠的宇宙中有幸结识了同好之人。我们多了一群知己。</p> <p class="ql-block">  精神在于滋养,生活在于营造。小小的茶室是嘈杂而又寂寥的现实中一片盈盈的绿洲。淡淡的色调,幽幽的光线,慢慢的节奏。一枝瘦梅,三两壶杯,几许的风韵,十分的闲适。荷立时赏罗裙,梅开时寻暗香,雨落时听竹喧,雪停时画寒荒。眼前花,案上景,无上清境。</p> <p class="ql-block">  有人说,饮茶有五种境界:饮茶不知味,是为境外之境;初识茶味,是为初境;深入茶味,是为韵境;由茶及美,是为觉境;由茶及心,是为修境。茶将真实的体验与文化的渊博、艺术的灵动、美学的浸透、禅修的感悟忘情地融为一体。“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虚实相生,言有尽而意无穷。</p> <p class="ql-block">  岁暮天寒,茶友小聚。我们品尝了一款1993年的普洱。若有若无的丝竹,挟着沉香古意,三三两两的闲话,裹着愉悦欢喜。起火,煮水,温壶,候茶,分汤。沸水翻滚起伏。老茶的内涵跃然盏上。飘忽舞动的纹路犹如灵魂的底色,饱满醇厚。老普洱万水千山,历经风霜,恬静甘美。“素月分辉,明河共影,表里俱澄澈。悠然心会,妙处难与君。”</p> <p class="ql-block">  茶水流过喉间。心弦应和它的呼唤,随之苏醒而凌乱,平和而柔软,静谧而悠远。我们于万籁俱静中倾听,于懵懂混沌中轻嗅,于一无所见中对视。正是这样的漫不经心成就了镂金错彩的无边风月。良辰美景奈何天,赏心乐事谁家院。喝茶的时光总是这般绵密、妥帖、落寞、端丽。我们在寻常的日子里唇齿留香,喝出了万千气象,喝出了地老天荒。</p><p class="ql-block"> 情之所至,难以自抑,特此小记。</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12月12日 写于京城</p><p class="ql-block">(图片陆续摄于北京园博园、卧佛寺、大觉寺、法源寺、戒台寺、门头沟、杭州、广州、芜湖等地)</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