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3>领读内容: 《人生十论.中国人生哲学第四讲》<br>领读教师: 张秋菊<br>跟读教师: 全市暑假初中领读团队15位成员<br>点评教师: 张秋菊<br> <br> 读《人生十论.中国人生哲学第四讲》有感<br><br> 楼德镇初级中学 张秋菊<br><br> 今日继续阅读《人生十论.中国人生哲学第四讲》。到我这里整本书已阅读完毕。读完第四篇,对于钱先生的才华和智慧甚是钦佩,万分仰慕。有幸拜读他的佳作很是欣慰。对于最后一篇我还是就我读到的对我触发大的点来品读。<br> 一.我们要有前后赓续意识。钱先生说道:“我们不知道昨天,亦就不懂得今天了。”“实在我们过今天的生活就应该考虑到明天。”一个事情的发生总是前有因后有果,一个人的现状也是前期积累的结果,从现状大约能猜测其后半生的人生轨迹,一个民族有其厚重难忘的历史,才会有生机盎然的现在,更会有令人憧憬的未来。时间,历史都如一条长河,波澜壮阔,生生不息。不因一时一人而停留,更因时间和众生而璀璨如歌。<br> 二.我们在安逸中更抱有忧患意识。钱先生说道:“每一个人,当他在艰难中,则易于做人。当他得意了,做人便难。”先生主要以国家为例来阐述。的确很多时候人处于逆境中,会发奋图强,重塑自我,获得新生。但是在安逸中大多时候会迷失自我,温水煮青蛙的生活更让人难以割舍掉所拥有的,所以久而久之则会沉迷其中,一个人会失掉志向和进取的精神,一个国家则会走向濒危。孟子早就告诫过“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一个人既要懂得忧患,更要懂得谦虚谨慎。<br> 三.无论何时我们都要拥有志向。苏轼曾说过:“古之成大事者,不惟有超世之才,亦必有坚韧不拔之志。”正是这志向能让他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让他一蓑烟雨任平生,更让他远赴人间惊鸿宴,谈笑风生不动情。诸葛亮也说:“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正是这志向让他翱翔千仞,非梧不栖,伏处一方,非主不依。钱先生也说:“所谓立志,要做第一等的事,第一等的人”都是强调志向的引领对于一个人至关重要,即使死亡也是一个人的墓志铭。<br> 四.中国只有一个。钱先生谈到台湾和大陆的问题,能看出来他对于台湾回归充满了殷切的希望。每当说到这个问题总会想起余光中先生的“乡愁”,这一弯浅浅的海峡无法阻隔血浓于水的骨肉亲情。虽然至今台湾还未真正归来,但是我相信世代炎黄子孙都是渴望阖家团圆。这只是时间的问题。<br> 总之,读完整本书,心灵得到洗礼,思想被这深邃的哲理充实,整个人被钱先生的才华深深吸引。书,深邃;人,高尚。<br> 2023-8-16</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