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文化名城随州》

李树棠

<p class="ql-block">美篇第607篇 模版山水 音乐高山流水</p> <p class="ql-block">  张铸崑走进国家历史文化名城湖北省随州市,那里有两张世界级历史文化名片,炎帝神农故里和古乐编钟。是人们游览的好地方,祖国处处大花园。</p> <p class="ql-block">一、随卅概况</p> <p class="ql-block">  随州市位于湖北省中北部,南与钟祥市毗邻。随州历史悠久,文化古老。据史载和文物佐证,随州是华夏人文始祖炎帝神农的故乡,开创了古代文明。又有“大舜耕烈山”之说【注:城北的厉山镇(古称烈山)】。</p><p class="ql-block"> 随州,在西周时,地域内有厉、随、唐 3 个诸侯国,楚于公元前538年、505年先后灭厉、唐。战国末灭随后,以随之名建随县。公元前280年,楚献随于秦,始为秦地。三国时期,随县属魏国。</p><p class="ql-block"> 南北朝时期,北周大象三年(580),楊坚(即隋文帝)袭父爵为随国公,后称帝以“随”为国号,因忌讳“随”字中有“走”字旁,怕其江山不能长久,故改“随”为“隋”。【注:“隋朝”的“隋”字,是个新造的字】。隋开皇元年(581)“随州”也一度改为“隋”州。</p><p class="ql-block"> 《唐宋八大家》之一的北宋文坛领袖欧阳修,曾在随州生活了18年。他四岁丧父,母子投奔随州为官的叔父。其母知书识理,用荻杆(芦杆当笔)在沙地上教欧阳修读书写字,即后世所称的《画荻教子》的故事,就发生在随州。</p><p class="ql-block"> 唐代仍为随州,明降为县,后复为随州,清沿之。建国后为随县,属襄阳地区。1979年设随州市,现为湖北省经济计划单列直管市。随州有“鄂北粮仓”之称,名列全国产粮大县,白果产量占全省60%,有“银杏王国”之称。</p><p class="ql-block"> 名胜古迹有:随州古城、炎帝公园、文峰塔、随州公园、季梁墓、擂鼓墩古墓区等。</p> <p class="ql-block">二、擂鼓墩遗址公园</p> <p class="ql-block">  擂鼓墩古墓群,位于随州市西北约3公里岗丘上。擂鼓墩传为楚庄王平叛时,亲自擂鼓,指挥军队作战,并全歼叛军,所以此地,得名“擂鼓墩”。现在是个村名。</p><p class="ql-block"> 自1978年发现“曾侯乙墓”之后,在擂鼓墩一带已探明古墓70多座。是战国时期曾国王陵区,是我国先秦时期保存最好的诸侯墓葬群之一,包含五个墓区八个墓地。</p><p class="ql-block"> 古墓区分布在岗丘上,南北长1000米,东西宽200余米。1978年发掘的“曾侯乙墓”是其中最大的一座,该墓以出土大量的珍贵文物,特别是举世罕见的,完整的古代乐器编钟(有钟65件)而闻名于世。</p><p class="ql-block"> 1981年夏,在“曾侯乙墓”西侧,又发掘一处墓葬,被称为“擂鼓墩二号墓”。也出土了一套编钟,(有钟36件),皆可演奏古今中外乐曲,可与“曾侯乙编钟,”媲美,同属空前罕见之珍品。</p><p class="ql-block"> 擂鼓墩古墓区,1988年,被国务院公布为第三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它也被誉为“地下博物馆”。</p> <p class="ql-block">三、曾侯乙墓遗址博物馆</p><p class="ql-block">1、曾侯乙墓的发现</p><p class="ql-block"> 1977年9月,在擂鼓墩东端,一个圆凸形山包(当地称为东团坡),部队在此扩建营房。平整山头时,突然挖出一片“褐土”,修理所副所长解德敏爱好考古,凭直觉认为,可能地下有古墓,并随即向随县汇报。来的是一位搞文化的同志,未引起足够的重视。 </p><p class="ql-block"> 继续施工 至1978年2月,又挖出了长方形大石板,此时解所长深感事态严重,立即下令停工,并再次向上汇报。此次来的是懂考古学的文化馆长,初步判定是座古墓,遂向上报告。 </p><p class="ql-block"> 湖北省博物馆考古队长谭维四率队实地勘测。发现是一座面积达220平方米【比长沙马王堆汉墓还大6倍】的大型墓葬。这就是今天已名扬海内外的“擂鼓墩一号墓”即“曾侯乙墓”。 </p><p class="ql-block"> 要感谢这些对文物保护的功臣们,特别是驻军干部文物保护意识强,曾侯乙墓避免了被炸碎的悲剧,使得文物获得完整发掘。</p> <p class="ql-block">  【说明:上图中,这位老者和我同龄,他是“遗址公园”的工作人员,据他讲他就是当年发掘“曾侯乙墓”的考古工作者。 他见到我们对公告告知游客,因修缮闭馆表示遗憾时,就主动向我们介绍当年的发掘情况。】</p> <p class="ql-block">2、墓葬结构及随葬品</p> <p class="ql-block">  曾侯乙墓为大型竖穴木椁墓,墓口东西长21米,南北宽16 .5米,面积220平方米,深达13米。墓坑开凿在红色的沙砾岩上,坑壁垂直,修削规整。墓坑内置木椁,四周填木炭、木椁顶上铺木炭〈木炭总量在12万斤以上〉。其上铺细腻的青膏泥,再上铺黄褐土与青灰泥,最上铺一层长条形大石板。可以看岀,防腐、防盗、防水做得非常考究。</p><p class="ql-block"> 曾侯乙墓的椁室分为东、西、北、中四室,东室略高,各室之间用墙隔开。</p> <p class="ql-block">  该地宫由四个墓室组成,其建筑结构好似一座豪华的“三室一厅”。“东室”放置着一具主棺,重达7000公斤。棺为双重,外棺由青铜框架构成,它要起到支撑作用,框架由青铜浇铸而成,制作精致。内棺外面饰有彩绘门窗及守卫的神兽武士【注:在四个方位中,东方是太阳升起的地方,因而古人认为东为贵,于是,墓主居最大的东室。】</p><p class="ql-block"> 主棺的两侧计有陪棺八具。“西室”主要放置陪棺十三具,殉人均为13岁至25岁的女性,陪棺共有二十一具。“北室”放置兵器、车马器及竹简。“中厅”则放置着大量的礼乐器,犹如一座规模宏大的地下音乐宫殿,计有编钟、编磬、鼓、瑟、琴、笙、排箫、横吹竹笛八种共 124件。</p><p class="ql-block"> 经过发掘整理,曾侯乙墓中共出士文物 1 .5万余件,分为青铜器、乐器、兵器、车马器、金器、玉器、漆木器、竹器八大类,有很多都具有非常高的价值。</p><p class="ql-block"> 由于墓的位置处于地下水位之下,埋葬后不久,地下水就渗透到了墓中,致使陪葬品长期以来一直处在水的浸泡中,保存大都比较完好,就像常说的“湿万年,干千年,不湿不干只半年”。也正因为处于完全水浸,墓中的珍宝才没被盗墓者窃取。</p> <p class="ql-block">  这是2450多年前,战国时期〈“曾侯乙”墓〉出土的乐器“瑟”的实物。</p><p class="ql-block"> 以后再看“琴瑟合鸣”【比喻夫妻感情和谐】等成语时,就知道“瑟”的样子了。</p> <p class="ql-block">  这是2200多年前,汉墓〈马王堆〉出土的乐器“竽”的实物。</p><p class="ql-block"> 你再看成语“滥芋充数”时,就知道“竽”的真实样子了。【以后再看连环画或电影等时,就能判断画错没画错!】</p><p class="ql-block"> 【附录:顺便介绍一件,马王堆汉墓出土的一件乐器“竽”】</p> <p class="ql-block">3、墓主及时代</p> <p class="ql-block">  “擂鼓墩一号楼”无论是规模还是椁室形制,都是在其他大型木椁墓所不曾见到的。死后拥有如此大规模的容身之所,拥有如此之多各式各样精美随葬品,它的墓主人究竟是谁?</p><p class="ql-block"> 在墓中出土的125件青铜礼器、杂器中,109件上共计117处出现了“曾侯乙”的铭文,绝大多数是“曾侯乙作持用终”七字。</p><p class="ql-block"> 出土的“编钟”有65件,其中45件钟的钲部有“曾侯乙作持”的五字铭文。兵器中,戈共66件,其中38件有这些铭文。</p><p class="ql-block"> 根据这些铭文,考古专家考证出这是战国时期“曾国”一个名叫“乙”的王侯的墓,约葬于楚惠王五十六年(前433),于是将该墓命名为“曾侯乙墓”。</p> <p class="ql-block">  上面的图片,是“曾侯乙编钟”钟架上悬挂的楚王赠送的一件“镈”。【注:“编钟”共有65件,只有这件“镈”不是乐器,估计应该是下葬时临时加进去的】</p><p class="ql-block"> 这一件“镈钟”上有一段31字的铭文如下:“唯王五十又六祀,返自西阳,楚王熊章作曾侯乙宗彝,奠之于西阳,其永持用享。”</p><p class="ql-block"> “熊章”即楚惠王,楚王中也只有他在位57年,因此这件镈钟为楚惠王所做无疑。</p><p class="ql-block"> 此段铭文意为:在惠王56年时,楚惠王为曾侯乙作宗庙祭品,赠送给曾侯乙。【注楚惠王56年,即为公元前433年。】</p><p class="ql-block"> 这个镈钟的铭名,则成了曾侯乙墓断代的关键。铭文纪年为公元前433年,无疑是下葬年代的“上限”。</p><p class="ql-block"> 又因为根据人骨鉴定,曾侯乙死年约42一45岁。假如公元前433年他还在世,那么他的死当不晚于公元前400年。</p><p class="ql-block">因此把“曾侯乙墓”的年代定在“战国早期”完全没有问题。</p> <p class="ql-block">4、是“曾国”还是“随国”</p><p class="ql-block"> 战国时期,楚国是强国,在楚怀王以前相当强大。当时的随州附近,是楚国的范围,那么强大的楚国境内,怎么会允许一个“曾国”的存在,而且楚王还为小小的曾侯送那么厚重的礼品?这不得不令人深思。 </p><p class="ql-block"> 这其中有一个“(楚)昭王奔随”的著名历史故事,记载于《史记 - 楚世家》之中。 </p><p class="ql-block"> 楚昭王十年(公元前506年),吳王阖闾和伍子胥率兵攻打楚国,五战获胜,最后攻破了楚国的都城“郢”,楚昭王逃到了云梦泽时,被射伤。受伤的昭王又逃到楚国的属国郧国。国君的弟弟却想乘机杀掉昭王,于是,楚昭王又急匆匆逃到另一个属国“随国”,这就是历史上有名的“昭王奔随”。吳王阖闾获悉消息,立即率兵追到随国。隨国面积不大,势力不强。但是随侯(即曾侯)决心拼死护卫昭王。随侯拒绝吴王的利诱,并一再重申:“随与楚世代友好,况且楚昭王并不在随国,他已经逃走了。”吴王只好带兵离开了随国,返回楚都。就这样,随侯保护了危难中的楚昭王。昭王的感激心可想而知。随后,楚国援军及时赶到,打败了吴军,吴国内部又出现了分裂,吴王阖闾谎忙带兵赶回吴国。 </p><p class="ql-block"> 铭文上的楚惠王熊章就是昭王的儿子,为了报答救父之恩,楚惠王将精美的“镈钟”送给曾侯乙,以表达感激之情。</p> <p class="ql-block">  在我国古籍《春秋》、《左传》、《国语》中,都有关于“随国”的史料。史籍记载为随国的所在,而现在又发现了曾国”乙”的墓葬。在此后的三、四十年间考古工作,在这一带一系列的曾国贵族墓被发掘,考古专家对贵族墓青铜铭文的研究,逐渐把曾国贵族谱系画了出来,得知这是曾国的王陵区,从而成功破解了“曾”、“随”是一个国家。</p><p class="ql-block"> 现在看来,“隨国”存在于古籍文献中,而“曾国”却存在于现实的考古材料中,两者地望重合,存在时代一致,应为一国两名。有历史学家说,隨是曾国的首都,以首都代指国家,在中国历史上是很常见的。</p><p class="ql-block"> 这种通过考古重建历史的过程,表明考古发观历史有着无可比拟的优势。曾国历史的重建,是文物发现历史最漂亮的一个佐证。</p> <p class="ql-block">  5、曾侯乙编钟</p><p class="ql-block"> “曾侯乙墓”中最惊人的发现是“曾侯乙编钟”。编钟出土时,基本保持着下葬时的状态,分两排,是曲尺形立放。编钟分为三层排列,上层悬挂钮钟19件,中、下层悬挂甬钟45件,外加楚惠王赠送的一件镈钟,共65件,其中最重的一件重203公斤,总重量达2500公斤。</p><p class="ql-block"> 每枚钟上刻有关于记事、标音、律名关系的错金篆体铭文2800多字,加上钟架、配件上的铭文、磬铭文等,总字数为3775字,是研究先秦乐律的重要资料,被专家学者称为:“一部珍贵的音乐理论论著”。</p><p class="ql-block"> 此外,出土时有两件粗大的“撞钟棒”依架而立,6件“丅”字形“钟槌”在钟架附近,说明这些棒、槌是和编钟配套使用的工具【注:这套编钟在演奏时,需要用5个人,其中3人手持6个木槌分别敲击上中层的3组小、中型铜钟,其余的2人站立左右,分别用撞钟棒撞击下层的大铜钟。】</p><p class="ql-block"> “曾侯乙编钟”,是中国目前出土的40多组编钟数量最多、重量最重、音律最全、气势最宏伟的一套编钟,堪称“编钟之王”。</p><p class="ql-block"> “曾侯乙墓”出土的乐器中,除“曾侯乙编钟”之外,还有石编磬、鼓、瑟、琴、笙、排箫、横吹竹笛等 8 种乐器共124件,可分为打击、吹奏、弹拨 3 类,其数量之多、种类之全、制作之精美、保存之完好,不仅是我国考古史上的奇迹,更是世界音乐考古史上的空前发现。</p> <p class="ql-block">  “曾侯乙编钟”不仅形制宏伟壮观,精美绝伦,而且历经几千年的漫长岁月,其性能依然良好。64枚编钟的音色依然十分优美,中上层的钮钟和甬钟清脆悠扬,下层甬钟则雄浑醇厚。最为神奇的是,每枚铜钟都能发出奇妙的“一钟双音”,两个乐音呈和谐的大小三度关系,这在世界音乐史上都是极为罕见的。</p><p class="ql-block"> 全部编钟的音域跨越五个八度以上,比现代的钢琴只少一个八度。它的音阶结构与现代国际通用的 C 大调</p><p class="ql-block">七声音阶基本相同,而且其中心音域12个半音齐备,因此可以自如地旋宫转调。现在用这套编钟,不仅可以演奏悠扬动听的古典乐曲,还能演奏中外现代流行音乐。</p><p class="ql-block"> 一直以来,由于缺乏相关的记载,一些中外学者认为中国战国时期没有七声音阶,只有五声音阶;还认为</p><p class="ql-block">中国音乐的十二律是从希腊传入的“舶来品”。“曾侯乙编钟”的出土,有力地驳斥了那些错误的论调,重新书写了中国古代音乐史。</p> <p class="ql-block">  “曾侯乙编钟”是目前世界上所仅见的保留着原有音响的特大型定音古乐器</p><p class="ql-block">,也是目前所知世界上保存下来的最早具有十二个半音的乐器。它将使传统乐律学不得不重新评价,世界音乐史不得不重新改写。它的面世,国内外为之震惊。</p><p class="ql-block"> 武汉音乐学院董忠良院长在美国讲学时指出:“曾侯乙编钟是炎黄文化、音乐文化的最高成果。”;世界著名小提琴演奏家梅纽因访问我国时,曾动情地说:“从古希腊发掘出来的木制乐器已经不能发出声响了,只有在中国才能欣赏到两千多年前古乐器演奏的乐曲,这真是世界音乐史上的奇迹!”</p> <p class="ql-block">  1978年,沉睡地下近2500年的“曾侯乙编钟”重见天日时,这个在中国文物考古界、中国音乐史和冶铸史上的空前发现,轰动了全国,震惊了世界。1997年,经国家特批,在香港政权交接仪式的庆典音乐会上,演奏了交响乐,珍稀文物编钟奏出了中华民族的世纪强音</p><p class="ql-block">。特定时刻,意义非凡,也让世人惊叹!。【注:编钟公开演奏,千古絕响只有三次】。1987年12月,“曾侯乙编钟”邮票、小型张有声邮折发行,开国内外“音响邮票”之先河,再次把编钟的形、声推向世界。</p><p class="ql-block"> 随州出土的编钟,在世界上引起了强烈的反响,被誉为“世界奇观中独一无二的珍宝”和“精神世界的圣山”。随州历史悠久,文化灿烂,是国家历史文化名城,由于“曾侯乙编钟”的出土,更让随州的名气,蜚声世界,有“中国编钟之乡”之美称。</p> <p class="ql-block">6、漆箱盖“二十八宿图”</p> <p class="ql-block">  在墓的东室一件漆衣箱盖上,环绕中心的古体字大“斗”字,有一圈“二十八宿”的古代名称,盖面两端绘有青龙、白虎的图象。这是迄今发现的我国关于“二十八”宿全部名称最早的文字记载。因此,这是研究中国“古代天文学”的一件重要文物。</p> <p class="ql-block">  何谓“二十八”宿?</p><p class="ql-block"> 先说说星空的一些常识,肉眼可见的将近六千颗,但好在 似乎全是固定不动的,古人遂冠以“恒”字,即它们都是“恒星”,且相互间的位置固定,人们识辨就较容易。为了更方便地辨认</p><p class="ql-block">、研究,古人把星空分成若干个小区域。中国古人将其分为二十八个小区,合称为“二十八宿”。</p><p class="ql-block"> 又因地球的公转,看起来同一颗“恒星”每个月比上个月提早两个小时,经过一年后又回到它原来的位置。好象恒星在天空中是自东向西运行,每年重复出现。认星星可以帮你辩方向、估计时间等作用。</p><p class="ql-block"> 但更重要的是,与我们关系更密切的月、五星(即金、木、水、火、土星,是随时不停运动的“行星”)。这时我们可用“二十八宿”当做固定的背景,做为“参照系”,来更好地研究日、月、五星的运行轨迹、运动规律,何时处在何位置。这么说来“二十八宿”的“宿”有宿舍的意思,故又称为“二十八舍”的【注:“宿”字,读音为,X i u(四声);不可读为S u(四声)】。</p> <p class="ql-block">  我国古代还把“二十八宿”平均分作四組,每组七“宿”,又分別与东、南、西、北四个方向,青、红、白、黑四种颜色,以及龙、鸟、虎、玄武(龟、蛇)几种动物形象相配,称作“四象”【它们之间的对应关系,见下表。】</p><p class="ql-block"> 比如:将角、亢、氐、房、心、尾、箕等,这七个星宿组成一个青龙的形象,春分时节在东部的天空,故称东方青龙七宿。另外三组,形成南方朱雀七宿;西方白虎七宿;北方一组是黑色的龟、蛇互缠的形象,称作北方玄武七宿。</p> <p class="ql-block">  远在世界人类文化的摇篮时代,中国、希腊、埃及、巴比伦等文明古国的人民,为了生产劳动和生活的需要,都发展了天文学。恩格斯曾指出:“首先是天文学,游牧民族和农业民族为了定季节,就已经絕对需要它。”</p><p class="ql-block"> 古希腊人将天空分成许多区域,称为“星座”。在公元前270年左右把天空划分成 48 个星座,用假想的线条将星座内的主要亮星连起来,把它们想象为动物或人物的形象,结合神话故事给星座起了适当的名字,当然,这完全是古人虚拟的。</p><p class="ql-block"> 这主要为了识记,只要记住星座的位置、名称、及其和周围其它星座的关系,加上了解与星座有关的神话故事,就很容易认识整个星空了。</p><p class="ql-block"> 因希腊位于“北半球”,它那48个星座都居于北方天空和赤道南北。至于南天极附近的星座,那只是等到环球航行成功,经航海者观察了南天之后,于十七世纪始才逐渐定出的。现在国际上通用的星座共 88 个,是从古希腊星座系统发展而成的。</p> <p class="ql-block">  上图是一月份,冬夜的星图。</p><p class="ql-block"> 我国的“二十八宿”和希腊的“四十八星座”是不同的天文体系,对同一星宿有不同的称谓。现举一例:如著名的“猎户”星座,“二十八宿”称为“参宿”(西方白虎之一宿);“金牛”星座,“二十八宿”称为“毕宿”。【注:参看下面图片。】</p> <p class="ql-block">  整个“猎户”星座的星星好象一个雄纠纠地站着的猎人,他高昂着头,挺着胸膛,左手拿着一面獅皮盾,右手高举着一棵粗大的木棒,正在勇敢地迎击着前面猛扑过来的凶猛“金牛”【指在猎人头部前方的“金牛”星座。】</p><p class="ql-block"> 而“猎户“和“金牛”星座,与“二十八宿”相对应的则是,西方白虎之象中的“参宿”和“毕宿”【见下面的图片。】</p> <p class="ql-block">  我国古代在观象授时基础上,为进一步对日、月、五星的运行及位置作系统观测,绕天一周选取二十八个星座作为观测标志,叫作“二十八宿”。二十八宿体系的出现,对日、月、五星运行周期和运行轨道的测定,对编制较为准确的历法,以及对恒星的观测、天区的划分等,都起了重要的作用。但这一体系何时创立的,中外学者一向众说纷纭。</p><p class="ql-block"> 在我国古代记载中,很早就有了以后二十八宿的个別名称,如殷墟甲骨卜辞中就有大火星(心宿二)等,另外《诗经》、《尚书》中,也有类似记载。“二十八宿”作为一个总称,最早见于《周礼 - 考工记》,有了“二十八宿”的称谓,《周礼》是战国时期的著作,但其中《考工记》一篇则出自汉人之手。关于“二十八宿”具体名称的记载,最早见于《吕氏春秋》(公元前239年书)。“曾侯乙墓”出土的这件具有古代完整的“二十八宿”名称的漆箱盖,由于其时代确定,因而最早的文字记载往前推了两个世纪。这件漆器文物同样把“二十八宿”划分为“四象”的年代也提前到了战国早期(公元前五世纪)。</p> <p class="ql-block">7、曾侯乙铜冰鉴</p><p class="ql-block"> 曾侯乙墓出土的“铜冰鉴”是目前发现的我国最古老的“冰箱”,它曾经给数千年前的主人增添了雅兴,又在数千年后令后人为之惊奇、赞叹不已。 在中国古代,人们喜欢饮用温酒,温酒不伤脾胃;而夏季则多喝冷酒,冷酒可以“御温气”,避酷暑。“铜冰鉴”就是战国时冰酒器的杰出代表。它是一件双层的器皿,外层为鉴,鉴内有一缶,二者之间留有一定空隙。夏季,在鉴缶之间放置冰块,缶内装酒,可以使酒变凉。 </p><p class="ql-block"> 所以说铜冰鉴是迄今为止发现的最早的,最原始的、完全天然的“冰箱”,而且还是“冰暖双用”多功能的,因在冬天亦可在鉴腹内加入温水,使缶内的美酒迅速增温,成为温酒的器皿。 </p><p class="ql-block"> “铜冰鉴”不仅实用,而且造型美观,工艺精湛。鉴身为方形,其四面、四角一共有八个龙耳,做拱曲攀伏状。这些龙的尾部都有小龙缠绕,还有两朵五瓣的小花点缀其上。它的四足是四只稳健有力的龙首兽身的怪兽,四个龙头向外伸张,兽身则以后肢蹬地做匍匐状,极富动感。整个兽形看起来好像正在努力向上支撑铜冰鉴的全部重量。 这个构思精巧、实用性与艺术性高度统一的青铜器物,也是迄今为止发现的部分采用失蜡法铸造的典范作品,反映了当时先进的铸造工艺。它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科学价值和历史价值。同时,也让我们惊叹先人的伟大智慧。 </p><p class="ql-block"> “曾侯乙墓”出土遗物有乐器、青铜礼器、容器、兵器、车马器、杂器,木、竹用具,金、玉、服饰,金制小器皿,竹简等等,总数达七千余件。这其中有许多国宝级的文物,现仅介绍“曾侯乙编钟”、衣箱盖漆绘“二十八宿”图和“铜冰鉴”三件文物,因限于帖子篇幅,不再赘述。</p> <p class="ql-block">四、文峰塔</p> <p class="ql-block">  文峰塔,又名文笔塔,位于随州市南门外府河岸边。塔为八角形平面楼阁式七层石砖塔,通高 26 米,塔基周长 36米。正面为青石台阶,高出地面 1 .5米,一层为规整青石砌筑,较各层为高;二层以上砖砌塔身,每层连接处为青石仿筒瓦挑檐与下方须弥座,上层基石为一整体,各角为青石飞檐翼角,悬铜制风铃。一至三层塔心填实,四至七层塔心空透。 </p><p class="ql-block"> 一层正门为双栅石门,上横额“珠光耀采”,两侧各嵌有塔记碑刻一方,记建塔史况;二层为如来佛龛位;三层为石门,横额为“台阁联登”;六层为玉皇大帝龛位;其余各边各层分设有拱型望窗和石龛、石佛,窗上均有石质横匾,分书“文昌、神农、魁星、祖师、财神、罗汉、观音、杨将军”。顶部为青石攒尖宝塔式塔顶。</p><p class="ql-block"> 据清同治重建《文峰塔记》和碑文称:唐宋元明时“文人学士层见叠出”,“明末兵燹,塔遂倾圮”。道光九年重建,至咸丰、同治两朝,塔遭战乱破坏。光绪十年,在现址建宝塔,意在</p><p class="ql-block">“宝塔之告成,文运之必开”故名“文峰塔”。</p> <p class="ql-block">五、随州古城</p> <p class="ql-block">  “随州古城”即汉东故国旧址,位于今随州城内,现为明清建筑遗存。据《随州志》载,隨州可考证的古城墙建于明洪武二年(1369年),由守御镇抚李富等在原土城故址作砖城。崇祯十四年(1641)因战火被毁。十五年春,知州筹资予以重修。后因年久失修,古城墙已成断垣残壁,只剩临青护城河一段遗址。2007年神农公园改造时,市政府决定重修护城河段之古城墙,全长247米,墙体高 7 .6米,平均宽度22米,并收集部分。【随州道字五号、六号】等铭文古砖砌于古城墙。古城墙是神农公园历史文化遗迹的重要组成部分。</p><p class="ql-block"> 古城设有内、外二城,即青城、土城。古城周长十里,设有13个城门,青城有东、西、北及大、小南门;</p><p class="ql-block">土城有近圣门、龙会门、聚奎门、阳和门、汉东门,建有一楼,高三层,曰:“汉东大郡”,为历代名儒显宦,文人墨客登眺吟咏之所。</p><p class="ql-block"> 城外设护城河二道,建闸五处,导水入城,注入大小通津河,使整个城区清水环绕,景色如画。在城市格局上,构图椭圆,轴线分明,面山临河筑城,构成了形似琵琶的古城布局特色,是我国历史上比较少见的一种古城构图形式。</p> <p class="ql-block">六、神农公园</p> <p class="ql-block">  炎帝神农,是中国上古时期一个先进而又强盛的部落首领,由他开创了新石器时代的原始农业,始制耒耜,教民耕稼;遍尝百草,医疗民疾;日中为市,乃兴贸易;发明琴弦,重视乐教,创造了长江流域的古代文明,他和黄帝轩辕氏被海内外炎黄子孙尊为中华民族的始祖。</p><p class="ql-block"> 位于随州市北20公里的厉山镇,有“神农洞”遗址,坐落在厉山龙脉河南岸,九龙烈山半腰,高出河床30米。为一砂粒岩石穴,洞口宽1 .5米,高 1 .7米,洞深5米,相传为神农出生地。洞旁旧有“神农社”,“后废,复建炎帝庙”。明万历五年(1577)随州知州杨存愚亲撰汉白玉“炎帝神农氏遗址”碑一方,现立于洞侧九龙山上。洞下“日中街”是炎帝神农首倡“日中为市、物物交换”的街道,面貌已变,旧址尚存。</p><p class="ql-block"> “神农公园”,始建于明代(1596年),留有夜光池、白云书院、飞来土等历史文化古迹。占地面积 240 亩,护城河、花溪河两大水榭穿流而过,形成三水环绕、交相辉映、水色一天的自然景观。为优化环境、拓展空间、完善功能,彰显随州厚重历史文化,随州市政府于2007年对神农公园进行了全面改造和提档升级。</p><p class="ql-block"> 随州市近年来,已修复了神农庙,新建了神农纪念馆、纪念广场、百草园和宏大的华夏大宗祠,在此举办中国“湖北烈山炎帝神农节”。神农洞遗址,被列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p> <p class="ql-block">七、随州文化公园</p> <p class="ql-block">  随州文化公园,又称季梁公园,位于城东新区,占地1000亩,是以展示季梁文化为主的集文化纪念、休闲健身、娱乐观赏于一体的城市综合性公园。公园分为东、西两园,东园为生态健身、娱乐休闲园,西园为文化纪念园。</p><p class="ql-block"> 在公园的西区,走进大门不远,是一尊巨大的仿青铜器雕塑,取名“盛世同庆”是根据曾侯乙墓出土的尊盘创作的。在其旁是一座山冈,台阶之上,矗立着一尊巨型青铜雕像,他就是当地最著名的历史名人季梁,这是公园里最重要的纪念建筑物,公园也以他的大名,称作季梁公园。</p><p class="ql-block"> 季梁,随国随都人,春秋初随国大夫,是春秋早期的哲学家、政治家和军事家。唐代诗人李白誉其为“神农之后,随之大贤”。季粱活跃于公元前700年前后,是我国南方第一位文化名人,并被认为是儒家学说先河的重要学者。</p><p class="ql-block"> 季梁对随楚关系格局产生了重大影响,辅佐随侯期间,他提出了以下重要思想与策略①“夫民,神之主也”的唯物主义思想;②“修政而亲兄弟之国”的政治主张;③“避实击虚”的军事策略。这些策略对随国在诸国中居以强大地位,起了重要作用,使随国成为“汉东大国”。季梁的贡献不仅在于他的政治、军事策略,还在于他的思想,他是中国早期民本思想的代表。</p> <p class="ql-block">照片文字提供张铸崑</p><p class="ql-block">2023年12月12日</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