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年庚与庚帖</p><p class="ql-block">年庚释义,旧指用干支表示的人出生的年、月、日、时,现泛指人出生的年、月、日、时。有时“年庚”与“八字”作同义语用。迷信认为根据年庚可推算出人的命运。《三国演义·第五二回》:“云大喜,各叙年庚。”《红楼梦·第四九回》:“叙起年庚,除李纨最长,这十二个皆不过是十五六七岁。”</p><p class="ql-block">年庚引证解释:年庚即八字。《水浒传》第七回:“脸前花现丑难亲,心里花开爱妇人。撞着年庚不顺利,方知太岁是凶神。”清代袁枚《新齐谐·史宫詹改命》:“溧阳宫詹史胄斯未遇时赴省乡试,遇南门外汤道士谈命甚精,因以年庚求为推算。”</p><p class="ql-block">请庚,古代婚姻仪式六礼之一,即男家与女家,互相留下对方的生辰八字,请人测算是否相合后留下的凭证。</p><p class="ql-block">送年庚就是“开生庚”。这是指的在结婚前,男女双方互相送递生辰八字。开庚是以前的说法,在农村也叫套年庚,男方家要给女方家重要亲戚准备礼物,礼物包括猪肉,白糖,糖果之类的,男方把礼物拿到女方家后,双方商定结婚日期,就是正式订婚了。</p><p class="ql-block">汉族送年庚是婚礼前的习俗,意思是问名。男家行纳采礼后,再托媒人询问女方的名字和出生年月及时辰,以便男家卜问,决定成婚与否,吉凶如何。或以为问名是男方遣使者问女方生母的姓氏,以便分辨嫡庶。后问名范围扩展到议门第、职位、财产以至容貌、健康等多侧面。问名也须携带礼物,通常用雁。我国广东海南及西南少数民族,常用槟榔作为问名携带的礼物。把女方庚帖与男方生辰做了占卜,确定可以成婚之后再行纳吉礼。</p><p class="ql-block">古代婚姻的六礼之规是什么</p><p class="ql-block">古代婚礼六礼是指纳采、问名、纳吉、纳征、请期、亲迎。纳采相当于现代结婚的提亲;问名是指询问男女双方的生辰;纳吉是根据男女姓名及生辰测算男女双方是否合适;纳征是男方将准备的聘礼送到女方家;请期是男方家将选好的结婚吉日告诉女方,征得女方同意;亲迎是男方在结婚当天亲自迎娶新娘。</p><p class="ql-block">古代婚姻的六礼之规</p><p class="ql-block">1、纳采。这是婚俗六礼中的第一个,等同于现代结婚的提亲。若男生想与女生成亲,需要找一位媒人说亲,将纳采礼带上与父母到女方家中。一般纳采礼根据地区有所不同。</p><p class="ql-block">2、问名。这是指男女双方的生辰,如果女方接受了纳采礼那么便同意了亲事。此时媒人会问询女生姓名和生辰,测算二人是否合,未来的婚姻运会如何。</p><p class="ql-block">3、纳吉。男方知道了女方的生辰之后,会去庙里找人测算,如果结果是吉兆,那么男方便会准备结婚的相关礼品和相关事宜。</p><p class="ql-block">4、纳征。纳吉和纳征一般是同时期进行的,纳征是男方将准备聘礼送到女方的家里面。纳征是订婚结婚中一项重要的程序,一般纳征的聘礼有礼金和其他物品组成,具体视男方经济条件而定。</p><p class="ql-block">5、请期。请期意为男方家在选好了结婚的黄道吉日之后,将算好的婚期告知女方,并且征得女方的同意,也就是现代所说的送日子。如果女方没有异议的话,那么两人结婚日子就正式定下来。</p><p class="ql-block">6、亲迎。这是婚礼六礼中最后一个程序,在结婚当天新娘需要亲自迎娶心爱的新娘,表达对女方的尊重。并且民间的人对迎亲都是比较看重的,如果没有此环节,会让女方有不受重视的感觉。</p><p class="ql-block">江西婚俗。1、送庚贴。到了适婚年龄,男方或者他的家人发现了有看上的女生,就会叫媒婆到女方家里提亲。如果女方家同意的话就可以送庚贴。所谓的送庚贴是指由男方写好自己的生辰八字姓名,同时写上一副对联的上联,然后用写有喜字的红纸包起来,送到女方家里。女方受到庚帖以后,要写上女方的生辰八字和姓名,还要对出下联,再把庚帖送到男方家里。</p><p class="ql-block">2、合八字。在古时候,男女在订婚之前都要先推算一下八字合不合,这是以前订婚的重要环节。通常男方在收到女方的庚帖以后就会请算命先生来合八字,发现双方不会相克就可以,如果还能旺夫的话是最好不过了。</p><p class="ql-block">3、看人家。合过八字以后,男方就会邀请女方及其家人亲戚来家里考察,这就是俗称的看人家。女方本人也会到场跟家中的长辈一起看看男方的家庭情况,进行初步了解。如果女方对于男方家庭不满意的话就会找借口离开。假如对男方满意的话就会两家一起吃个饭,顺便商量聘礼的事宜,同时男女双方还会交换定情信物,在男方向女方家下聘礼以后,婚事就算正式定下来了。</p><p class="ql-block">汉族送年庚是婚礼前的习俗,意思是问名。男家行纳采礼后,再托媒人询问女方的名字和出生年月及时辰,以便男家卜问,决定成婚与否,吉凶如何。或以为问名是男方遣使者问女方生母的姓氏,以便分辨嫡庶。后问名范围扩展到议门第、职位、财产以至容貌、健康等多侧面。问名也须携带礼物,通常用雁。我国广东海南及西南少数民族,常用槟榔作为问名携带的礼物。把女方庚帖与男方生辰做了占卜,确定可以成婚之后再行纳吉礼。</p><p class="ql-block">男婚女嫁,有五道程序:一提亲,男方媒人向女方求婚;二送庚:女方同意后,向男方送年庚,上写女方姓名及出生年、月、日、时;三报日:男方择好成亲日期,并报知女方;四行聘:结婚前一天,俗称过礼。男方向女方下聘礼,将礼金、礼物、亲家帖、行聘礼单帖等由媒人送到女家;五迎亲:男方至女家迎接女方回家成亲。</p><p class="ql-block">传统婚俗--送年庚。送年庚,古称“问名”,俗称“问八字”。男家托媒人询问女方名字和出生的年、月、日、时,女家接到庚贴后,用红柬写上“坤造某年某月某日某时生”,由媒人带回男家,男家将女家的庚贴放在祖先案前或米缸内3-7日,如果家里没有打破器物和发生不吉利之事,就将女庚和男庚同时交给算命先生推算,若男女“八字”相配,即将男子年庚亦用红柬写上“乾造某年某月某日某时生”托媒人交给女方,如彼此合意,即择日“下定”。如遇“八字”相冲,婚事终止。</p><p class="ql-block">浙江金华结婚风俗。相亲时,浙江金华一带的风俗,女方以蛋相待,倘应允,则以清煮蛋招待,意为团圆;相反,则让吃荷包蛋。小伙子如果中意,可吃一对清煮蛋;不中意,则可不吃。两家同意后,各书姓名,籍贯,三代,名号,官职于贴上,相互交换。待访问属实,男家择日托人向女家送年庚贴,也叫八字贴,并讨回对方年庚,古称问名,近代叫换龙凤贴。然后将年庚放祖宗灵位前占卜或将生辰八字报请算命先生推算,如无相冲相克,再回报女方,女方亦须经过占卜,这叫合婚。</p><p class="ql-block">上虞婚俗。旧式婚礼的繁文缛节、铺张排场名目繁多,主要有定亲、纳聘、成亲、回门四道程序,贫富之家因经济条件不同,其繁简排场有所不同。定亲,由媒人说媒,定亲称“吃茶”。男方通过媒人问女方生辰年庚,称“请庚”。请算命瞎子排八字,称“合肖”,以是否相冲相克决定联姻。纳聘,又称订婚过礼。双方联姻后说定彩礼(俗称财礼),男方择吉日分头盘、贰盘送往女家。头盘送去部分彩礼并附龙凤大贴,后者是双方订亲不得反悔的唯一凭据。贰盘也称“催节”,男方正式选定结婚喜日,把全部彩礼送往女方,女方便筹办嫁妆,作好嫁女准备。俗话说“只有挑日子讨媳妇,不能拣日子嫁囡”。嫁妆有“一箱一柜”、“二箱二柜”、“四箱四柜”等,但均须带有一只马桶,俗称“子孙桶”。桶内放彩蛋、生花生果、胖米花和红纸包,到男家后须有由新郎弟弟提进新房,由第一个在马桶里撒尿的小男孩拿取彩蛋和红纸包。成亲,按择定吉日,男家备大红花轿(寡妇再醮和纳妾不得用花轿)、吹敲(民间吹打乐队)在晚上去女家迎娶。新娘在临嫁前一天“开容”,上轿之日,先拜祖先,聆听父母教诲。新娘装扮有三种,一曰“死打扮”,来自民间桃花女的故事,向村内神福寿双全的老太借寿衣寿裤穿着,南宋以后兴凤冠霞披的“彩打扮”,民国年间又行戴花披纱的“文明打扮”,后者多见于城镇。新娘由兄或弟抱上轿,轿子抬走后,其母亲要在上轿的地方坐着大哭一场,说“哭哭发发,大哭大发”。轿到男家后按选定良辰举行成亲仪式(拜堂),拜堂后由男方家人在地上递铺麻袋(意为“传宗按代”),新郎用红绸牵拉新娘踏袋而过,由神福寿双全的长辈手棒花烛送入洞房,用甘蔗挑去新娘的“盖头红”。进房后,新郎新娘要抢位坐床,谓谁占位大,日后家事由谁作主。东乡无抢位之习,由老媪按二人肩膀,同时坐下,以取白头皆老之意。接着吃细汤团,称“子孙汤团”。晚上闹新房,俗称“吵房”,直闹到深更半夜,须公婆、媒人出来赔话方罢。回门,婚后三日称“三朝”,新郎陪新娘回娘家,称“回门”,当日原轿去原轿回,不能过夜,如不“回门”,新娘则要过三年才能回娘家。</p><p class="ql-block">婚嫁是结婚嫁娶的意思,是人类为维持社会秩序、传递香火、延续人类文明的一种仪式礼节。通过婚嫁行为,一方面获得社会群体的认可,另一方面,确定正式的配偶关系。婚嫁行为由最初的乱婚无度进化到今天的一夫一妇制,反应人类生存文化的巨大进步。湄潭各地,传统婚俗基本相同,有说媒、相亲、换庚、定庚、过门、拜堂、闹房、回门等成套礼仪。通过媒人说合,将儿女的亲事定下之后,男方将生辰八字写于红纸内,由媒人转交对方,称“发庚”,如果合庚顺利,则互送信物,称“定庚”。定庚一般男方送茶礼、衣布,女方多为送布鞋、鞋垫。择吉迎亲谓之“过门”。迎亲前互索彩礼、嫁妆。拜堂合卺,行礼为仪,进入洞房,吃交杯酒即礼成。新婚晚有闹房的习俗。姑娘出阁(过门)前,还流行哭嫁。出嫁前一两天,甚至半个月,就开始唱“哭嫁歌”。“哭嫁歌”的内容大致有怨娘歌、骂媒歌、分离歌、送别歌、耍歌、媒婆苦歌等。形式有坐哭、轮哭、合哭等多种形式。</p><p class="ql-block">写书子。书子是传统婚姻中不可缺少的一种书面联络形式。书子即“书信”,写书子就是请人书写书信。一般为三封;第一封(也叫头封书)名“攀书”,是男方请媒人向女方提亲,表达与对方缔结婚姻的请求信。第二封名“允书”,女方收下了男方的攀书及茶礼,即表示同意了这门婚事,这时男方请人写好允书,备好礼物通过媒人递交女方。第三封名“庚书”,俗称“讨庚”,也就是男女双方交换“八字”。庚书也叫“关门书”,外封与攀书、允书相同,只中间一行是庚书字样,信纸与前两封不同,要折成关门样。内签为两张宽约3厘米,长约24厘米的红纸条,一张上面写男方的出生年月日时,另一张空作留给女方填写。格式如:</p><p class="ql-block">男××乾造××年××月××日×时 建生</p><p class="ql-block">女坤造年月日时 瑞生</p><p class="ql-block">女方家接到庚书后回庚,回庚时将男方八字移向右边,把女方庚贴在左边,表示尊重男方。所写的字数,习惯是偶数,如果是奇数,就增减一个无关紧要的字凑成偶数。交换“年庚八字”后,双方家长可以通过某种方式去看对方模样。但男女当事人不准相见,因旧时包办婚姻,青年男女对自己的婚事没有自主权。送庚书也要送茶礼,待女方回庚后,男方即可择吉日完婚。</p><p class="ql-block">讨庚。男女双方通过各种方式考察对方有缔结婚姻的可能性后,男方请先生写好庚书(参看写书子),由媒人带上礼物送给女家,女家填好生辰八字再送给男家,这些活动就叫“讨庚”。也称“批八字“,也就是近代的“订婚”,类似于今天的“结婚证”。</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