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成语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承载和记录,其内容丰富多彩。在成语的大家族里,生老病死、衣食住行、贫富苦乐是一个大的主题,与中医药学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p><p class="ql-block">不为良相,则为良医</p><p class="ql-block"> 【成语解释】即使当不了好的宰相,也要做一名好的医生。指人的一生,应该济世利民。相:宰相,古代辅助国君掌管国家大事的最高官员。</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不为良相,则为良医的典故出自北宋范仲淹,后来用这个成语比喻大医精诚。</p><p class="ql-block">北宋名臣范仲淹,从小胸怀大志,以天下为己任,终生忧道而不忧贫。即便在当穷学生的时候,他也从未想过要为个人谋求发家致富。宋人吴曾《能改斋漫录》记载了他青年时期的一桩佚事:</p> <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一天,范仲淹到庙里求神问卦。他抽了一支签,祷告说:“我将来能做宰相吗?”神通过卦相表示不能。他又祷告说:“那么我能做个好的医生吗?”回答还是不能。范仲淹叹口气说:“两样都不能,我将来如何实现平生之志呢!”别人对此都感到很奇怪,就问他:“男子汉大丈夫,立志想做宰相,可以理解;可是,你怎么又想做个医生呢?志向是不是小了点儿?”范仲淹叹口气说:“我在乎的哪里是这个!我立志向学,当然希望将来得遇明主,报效国家。能为天下百姓谋福利的,莫过于做宰相;既然做不了宰相,能以自己的所学惠及百姓的,莫过于做医生。倘能做个好医生,上可以疗治君王和父母的疾病,下可以救治天下苍生,中可以教人保健养生,益寿延年。身处底层而能救人利物、为老百姓解除疾苦的,还有比当医生更好的职业吗?” 治国与医人,道理相通。范仲淹所推行的庆历新政,其实就是他为治国而开出的一剂理想药方。虽然他的治国主张从总体上说归于失败,但他所开创的医药专科教育体制,却成为中国医学教育制度的滥觞。尤为难能可贵的是,他以古代医圣张仲景为榜样,做官不忘行医,并在力所能及的范围内付诸实践。比如他的好友尹洙生病,他亲手配制花蛇散,连同药方和服法一并寄去;其兄长范仲温等人生病,他不仅配送药物,还一再叮嘱如何调养;听说苏州瘟疫流行,他赶快写信告知各界,“用术(zhu二声)入井中浸之,可以辟瘟”,并要家人广为宣传,如此等等。</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他一生身体力行,堪称“不为良相,便为良医”的典范。这一喻世名言,使做官和行医在儒家思想的最高层面上实现了完美统一:做官,就应施行仁政;行医,就应施行仁术。范仲淹的榜样,不仅极大提高了医生的社会地位,而且鼓励了一批立志经世济民的读书人。</p><p class="ql-block"> 正是自范仲淹以后,良医始被尊为儒医,医术亦被称为仁术,精于此道而终成一代名医者,从此灿若繁星。而后来的不少志士仁人志在救民于水火,也是从学医开始,诸如孙中山、鲁迅、郭沫若等等。正是由于他们怀有崇高的理想,心系天下,将儒与医的完美结合起来,才造就了我国博大精深的中医文化宝库。</p><p class="ql-block"> 为人父母者,不知医为不慈,为人子女者,不知医为不孝。</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