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情有义有人生:《论语・宪问篇》(42)

张一鸣

<p class="ql-block">      子路问君子。子曰:“修己以敬。”曰:“如斯而已乎?”曰:“修己以安人。”曰:“如斯而已乎?”曰:“修己以安百姓。修己以安百姓,尧舜其犹病诸?”</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子路问怎样做一个君子。夫子说:“修养自身以敬人敬事。”子路说:“这样做就够了吗?”夫子说:“修养自身,让当官的人安心(为人民服务)。”子路说:“这样做就够了吗?”夫子说:“修养自身,让所有人都能安心。修养自身让所有人都安心,尧舜恐怕都担心难以做到这样啊?”</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子路,比孔子小九岁,长期跟随在孔子身边。子路多次出仕,他做过鲁国的季氏宰,做过卫国孔文子的家臣,做过卫国蒲邑的大夫,做过卫国大夫孔悝的邑宰,担任过蒲邑宰。</p><p class="ql-block">      这天,子路看到老师,又咨询起“为政”的话题来了。</p><p class="ql-block">      弟子有问题,老师来回答,这次师生之间又会碰撞出怎么样的火花?我们瞪大眼睛,瞧好吧!</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我们来看原文“子路问君子”这句话。</p><p class="ql-block">      “君子”在先秦典籍中多指“君王之子”,着重强调地位的崇高。到了春秋末期,“君子”一词赋予了道德的含义。如果是颜回问君子,孔子老师是“因材施教”的高手,自然会从道德修养方面来讲的。对于政事科高材生子路的问话,结合下面的孔子“修己以安人”、“修己以安百姓”的回答,“君子”在这句话中指的是有位者。</p><p class="ql-block">      听到子路的发问,孔子回答说:“修己以敬。”</p><p class="ql-block">      “修”的本义原指从容装饰,精心美化,后引伸至改造、整治,又引申为(学问、品行等方面)学习、追求、完善等。《说文》给出的解释是:“修,饰也。”</p><p class="ql-block">      《论语·阳货篇》记载:“性相近也,习相远也。”人的天性是相近的,由于学习教育和生活环境的不同,逐渐沾染上贪欲,占有,急躁等习性。“修”是修治,“己”是自己。“修己”就是改变我们在生活中沾染上的恶习,把自己的毛病和过错修正过来。</p><p class="ql-block">      “以”是连词,表示目的,以便的意思。下面几个“以”字的用法也是如此。</p><p class="ql-block">      “敬”的本义是恭敬;端肃。恭在外表,敬存内心。《说文》给出的解释是“敬,肃也。”“敬”就是恭敬,包括对人、对事,对人要有恭敬心,对事,就是办事认真。</p><p class="ql-block">      成语修己以敬出自本章句《论语》,意思是,修养自己,保持严肃恭敬的态度。</p><p class="ql-block">      “礼”的本质是恭敬。《礼记》开篇就说,“曲礼曰:毋不敬”,不管是对人、对事、对物,在外在的形式上都要符合“礼”的规定。孔子说“修己以敬。”这句话的本质意义就是“修己以礼。”“礼”在外,“礼”的本质就是一个人要有恭敬心。一个人心中有诚敬,外面的表现也一定符合“礼”的规定,这就是我们所谓的表里如一;反之,如果一个人失“礼”了,说明他心中的敬意不够。如此的话,在处理政事的事情,会出现大麻烦的。</p><p class="ql-block">      “修己以敬”,也就是按照“礼”的规定修行自己,这不仅仅反映在对“礼”形式的遵守上,更体现在内心的恭敬中,这就是儒家以“仁”释“礼”的本质。</p><p class="ql-block">      怎么“修己以敬”啊?最突出的表现就是敬人和敬事两个方面。一个人有敬畏之心,行为就是谦逊的,有礼的。对人是彬彬有礼。敬事基本上等同于敬业,就是能将自己专注投入到工作中。</p><p class="ql-block">      我们看,孔子说话一下子说到了根本处。一个人来到这个世界上,修自己的身和心是根本,根本立起来了,才能做事。就像一棵树,你的根本稳固了,才能枝繁叶茂的。</p><p class="ql-block">      儒学的“敬”,是一种由内向外的道德修养,需要自己内心首先要建立敬的观念,一旦达到了,外在表现就是知礼,自己的言行处处都合乎“礼”的规定。</p><p class="ql-block">      这里的“修己以敬”,其实应该理解为,先理解了这个概念,懂得这样做的道理,然后才能在生活中践行这个概念,长期坚持下去,逐渐会到达“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的境界。</p><p class="ql-block">      子路本来问的是如何当好一个领导?这里面牵涉到领导能力,领导方法,领导技巧和领导最重要的如何做好眼下的工作等等,显然这是一个很复杂的问题。结果,孔子给出的答案却是“修己以敬。”这虽然和当好领导有一定的关系,但似乎有点所问非所答的意思。所以,子路说,“如斯而已乎?”</p><p class="ql-block">      “斯”,这里指代“修已以敬。”“如斯”是象这样的意思。</p><p class="ql-block">      子路的意思是,老师,这样做,就能当好领导了吗?这样做便可以了吗?</p><p class="ql-block">      孔子真是一位优秀的老师,我们看他怎么回答这一问题的,孔子说;“修己以安人。”</p><p class="ql-block">      “安人”的“安”,这里是“使……安”的意思。古代“人”的含义有广义与狭义的区别。广义的“人”,指一切人群;狭义的“人”,仅指士大夫以上各个阶层的人。这句话中“安人”的“人”,是指政府官员,不是指的百姓。因为下面还有“修己以安百姓”的说法,百姓就是民众,社会大众。</p><p class="ql-block">      有些人,直接把“修己以安人”的“人”解释成周围的人,这样看似也能成立,但这不符合春秋时期对“人”的定义的。</p><p class="ql-block">      一个人在一个部门担任中层干部,你做到“修己以敬”,一言一行,都符合天地大道,符合国家法律法规,符合人文伦理,才有可能做到“修己以安人”,也就是使上层领导安心,使身边的同事放心。</p><p class="ql-block">      这里,孔子强调:“修己以安人。”为政之道就是用人之道——用人得当,事半功倍;用人失当,出力不讨好。因而,能充分调动下属积极性的领导者,行政效率一定高。</p><p class="ql-block">      我们看“修己以敬”,这是因,只有这样的因,才能结出“安人”的果。</p><p class="ql-block">      按照孔子老师讲的,子路觉得;当一个好的领导,“修己以敬”了,就可以达到“安人”了,看来,当好一个领导也不是一件多困难的事儿。于是,子路接着问:“如斯而已乎?”老师,我这样做,就够了吗?</p><p class="ql-block">      一看到子路这么说,我想;当时的现场,孔子的表情似乎有些恨铁不成钢的意识。子路,你咋这样不成器呢?好好想想我说的话,再发言好不好?但对于一个喜欢“率尔”且急躁的弟子,孔子又能如何呢?用一句歇后语来说,也只能“老婆纺棉花——慢慢上劲”啦。孔子接着说:“修己以安百姓。”</p><p class="ql-block">      春秋时期,有&#34;姓&#34;的家族均为同一贵族源头衍生,到赐&#34;氏&#34;而自立门户,成为新的&#34;姓&#34;。而很多的“民”是有&#34;姓&#34;,却没有&#34;氏&#34;的,叫野人。“百姓”指有姓氏的贵族和士大夫。到了汉初,基本所有的平民都有“姓”了,所以“百姓”一词逐渐变成全体平民。这里的“百姓”,如果理解成有姓氏的贵族和士大夫,这与“安人”的“人”的意思有些重复了。因此,“百姓”并非今天的“老百姓”之意,而是指“所有的人”。</p><p class="ql-block"> “安百姓”的意思是使所有人平安快乐。</p><p class="ql-block">      孔子的“修己以安百姓”,也就是《大学》记载的“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所讲的道理,“至善”是什么?就是通过修身立德而达到“安百姓”的目标,即达到使所有人都平安快乐的政治目标。</p><p class="ql-block">      “修己以敬”,是君子立身处世的根本,也是“安百姓”之本。这里我们看,儒家说的“修己以敬”,不是一个人修修自己就完事了,而是通过“修己”获得人生境界的提升,从而更好地造福于他人,造福于社会,这才是目的。儒家为建立理想社会而努力的人生境界,已成为中华民族价值观的核心内容,干百年来一直激励着中华民族奋力向前。</p><p class="ql-block">      最让人惊叹的是孔子下面的这句话;“修己以安百姓,尧舜其犹病诸?”</p><p class="ql-block">      “其”,这里用作副词,表推测、估计。相当于“大概,或许”。</p><p class="ql-block">      “病”,这里是以此为难的意思。</p><p class="ql-block">      “诸”是代词,相当于“之”,指“修己以安百姓”。</p><p class="ql-block">      “尧舜其犹病诸”这句话在《论语》中出现两次:一次出现在《论语•雍也篇》,子曰:“何事于仁,必也圣乎?尧舜其犹病诸!”(孔子说:“岂止是做到了仁呀,简直就是圣人了!尧舜恐怕也难以完全做到这样!”)一处就是本章句《论语》。</p><p class="ql-block">      尧、舜,相传为上古时代的两位圣王。尧禅位于舜,舜禅位于禹。尧舜以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是儒家推崇的榜样。本来,尧、舜是儒家推崇的圣人。可这里,孔子偏偏说;“尧舜其犹病诸?”尧、舜,恐怕也难以完全做到这样!</p><p class="ql-block">      “修己以安百姓”是政治的终极目标,是儒家的最高理想。孔子这句话有两种理解:一是提醒在上位者以尧舜为榜样,时时警策自己去做“安百姓”的工作,使所有人都平安快乐而后心安。倘有一人未安,就要以此为病,这种以“安百姓”为最高理想的精神,正是儒家人文精神的生动体现;二、孔子告诉弟子:“尧舜其犹病诸?”意思是,尧舜这样的圣人都还没有做到“安百姓”呢?我们这些儒生更需要“革命尚未成功,同志仍需努力。”激励弟子们不断进取,这就是儒家的精气神。</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子路三问,孔子三答,实际上是三个人生的境界。</p><p class="ql-block">      要想做好领导,基本境界是“修己以敬。”这约等于“克己复礼”的境界。在“修己”的基础上,可以达到“安人”,让身边的官员安定下来;再继续努力,就会有“安百姓”的结果。</p><p class="ql-block">      一个人不“修己”,怎么能“安人”、“安百姓”?尤其对于领导者来说,自己率先垂范,等于说,就是走在了“安人”、“安百姓”的路上。能不能真正实现“安人”、“安百姓”的政治理想,这还需要看天命如何,但自己努力了,就会无怨无悔的。</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