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55, 138, 0);">福建福州,是中国的漆艺重镇。沈绍安漆艺博物馆位于三坊七巷朱紫坊芙蓉园。芙蓉园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始建于宋代,距今已有800多年的历史,占地面积大约为3660平方米。它是福州著名的古典园林,旧时称为三山南馆,是文人雅士经常宴乐会集的地方。踏入芙蓉园得一分古趣,这里曲径通幽,仿佛进入到一幅古画之中。</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55, 138, 0);">2020年,沈绍安漆艺博物馆入驻芙蓉园。古老而绚烂的漆艺艺术与古典园林韵致相得益彰。</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55, 138, 0);">馆中展示了 8000年大漆历史,沈绍安家族史、沈绍安制漆技法,游客还能近距离观赏到不同时期漆艺大师们的代表藏品。除了漆艺展示,芙蓉园处处皆有惊喜,阁楼假山鱼池木门花窗大树盆景……让人不禁惊呼原来福州也有这般美妙的园林。另外这里的工作人员也特别热情友善,一些漆艺伴手礼值得一带。</span></p> 简介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55, 138, 0);">沈绍安漆艺博物馆,是由爱国华侨林正佳先生独资创办的,是福州第十家非国有博物馆,同时也是全国唯一一家以老字号命名的博物馆。作为全国唯一以纯漆艺为主题的博物馆,这里汇聚着历史的重量,在这里我们可以跨越千年,感受漆艺的感觉、思考和语言。</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55, 138, 0);">为了保护和弘扬传统的漆艺品牌和漆艺技法,林正佳陆续创办了沈绍安漆艺研究院、沈绍安漆艺博物馆,与各大美术院校、漆艺行业协会及中国美协漆画艺委会等各大高校和权威学术机构开展合作,研究大漆技艺和漆艺文化。林正佳介绍:“创办沈绍安漆艺博物馆其实是我多年来的心愿,我希望通过这个博物馆让更多人对中国的大漆文化有更深刻的认识,带动国际漆艺文化交流,以便更好地保护中国优秀大漆技艺,传承大漆非遗精神,将中国优秀大漆文化带出国门,推向国际。”</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55, 138, 0);">这座宅子,从南宋建立之后,期间先后有14位名人居住在这里。其中,最著名的就是南宋参知政事陈韡和明末宰相叶向高。</span></p> 沈绍安与脱胎漆器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55, 138, 0);">这座塑像,是我们福州脱胎漆器的鼻祖—沈绍安先生。他是侯官人,他和他的家族不仅创新了福州脱胎漆器,还发明了薄料髹涂剂法。</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55, 138, 0);">为了迎合官场应酬及男婚女嫁需要,受古人“夹苎”法启发,创制脱胎漆器。其法取粘土捏塑各种器物模型,外用夏布(苎麻布)或稠布,敷漆分层上裱,待漆干后浸入水中,去模、擦干就是“脱胎”。再精细加工,髹以彩漆,就成“脱胎漆器”。传统漆器只有红、黑两色,绍安增加黄、绿、蓝、褐诸色,还使用贴金银箔等手法,使漆器光彩夺目,轻巧耐用。最初主要制作茶箱、烟箱、提盒、首饰箱、观音佛像等实用器物和佛教人物像,大受上流社会欢迎。</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55, 138, 0);">“沈绍安脱胎漆器”誉满天下。其手艺世代相传,至第四代传人沈正镐(“正记”和沈正恂“恂记”),工艺水平又有提高,搀入泥金、泥银等颜料,色调愈显美观柔和,加上创造"擦金”等新工艺,使沈家脱胎漆器步入“黄金时代”。曾参加日、法、加拿大等国举办的世界博览会,并获重奖。</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55, 138, 0);">大家都知道,福州脱胎漆器是我们福州三宝之一,但是很多人不知道的是,福州脱胎漆器还与北京景泰蓝、江西景德镇瓷器一起,被誉为中国传统工艺三宝。而这一切,都离不开沈绍安先生。</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55, 138, 0);">清代,沈绍安家族甄选漆艺作品到世界各地参加世博会,从1900年,他们就首次在法国巴黎博览会上获得第一枚金牌,而又连续8年获得金奖。</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55, 138, 0);">经过一代又一代人的守正创新,沈氏脱胎漆器技艺水平不断提高,产品备受世人喜爱。1898年,沈正镐创作的《莲花盒》《茶叶箱》在法国巴黎博览会上获金牌奖,1911年沈正恂创作的《荷叶瓶》《大梅瓶》 等在美国、意大利获得金牌最优奖和一等奖。此后沈绍安凌器频繁参加各类国际展会,屡获奖项,使福州脱胎漆器声名远指。朱启钤在 《漆书》中记载:“外国人嗜沈绍安手制品,视同古玩,值虽千斤,亦无吝啬。”</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55, 138, 0);">这是沈绍安家族脱胎漆器世袭表,沈绍安恢复创新脱胎漆器的后来,其后代也不断探索创新,逐步打造出一个家族产业,创立了许多店号,如正记、兰记、恂记等。不过,由于沈家家规,脱胎漆器技术传男不传女,传嫡不传庶,传长不传幼,并且想要传承这门技术就要放弃家产,想要继承家产就要放弃这门技术,于是很多人都陆续改业,甚至第七代之后也没有后人再传承了。</span></p> 脱胎漆器的发展时期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55, 138, 0);">春秋战国时期(公元前770-221年),已经有大量的漆器出现。在湖南长沙古墓及河南信阳古墓出土的器物中已发现了战国的漆器。出土的靠背椅上,绘有绿色漆线条的卷云,其它如漆盘、漆杯、漆碗等,线条都十分生动,彩绘漆色达到八种之多,渚如朱、白、黑、金、 黄、福、銀等。</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55, 138, 0);">中国古书《盐铁论》是西汉桓宽根据汉昭帝(公元前87-74年)盐铁会议记录整理的一部典籍,《散不足篇》是其中的重要一篇,主要记载当时民问的衣食住行问题。其中有专门记载关于制漆的内容:制漆一事极为复杂,要经过许多工匠做底坯,制漆、研磨推光等全部工序,为此设置了各级官员、工匠、使长等,以便对施工的监管和督查。可见漆器在当时己经得到推广和使用。</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55, 138, 0);">唐代经济、文化的高度繁荣,对漆艺发展形成助力。到宋代(公元967-1279年) ,中国的漆艺术制作已经非常精巧了,许多新的技艺得到了发展,如剔红、犀皮、嵌螺钿、嵌金银等。</span></p> 脱胎漆器的繁盛时期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55, 138, 0);">漆艺发展到明代(1368-1644年),制漆技术已经高度发展,可以制作工艺非常复杂的漆器了。除剔红技术比以前更精湛以外,填彩技术也发展起来,即在底胎上雕刻图家花纹后,再以各种色漆填充之,然后研磨平滑抛光。</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55, 138, 0);">有一位著名的漆工黄成,他除了具有高超的剔红技术外,还总结了历代漆工的经验,写了一本名曰《髹饰录》的书。《</span><span style="color:rgb(255, 138, 0); font-size:18px;">髹</span><span style="color:rgb(255, 138, 0);">饰录》是中国乃至世界唯一仅存的古代漆器髹饰工艺经典著作,其记载的漆器躁饰工艺体系完整,弥足珍贵。</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55, 138, 0);">到清代,民间漆工艺较明代更为发达。道光年间,我国各地漆器盛极一时,生产作坊遍及大街小巷,从业者千余人,产品不仅大量销往民间,运出国外,文人墨客和士大夫阶层普遍用它作艺术欣赏品装点在厅堂之上,以资风雅或以示高贵。</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55, 138, 0);">这便是由雕漆工艺制作而成的剔红马首。马首眼圆睁,嘴微张,双耳立,刻画一丝不苟,马颈两侧分别雕刻龙纹、凤纹,通体雕刻花卉纹,整器雕琢精细,纹饰华美,圆润不露刀痕。</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55, 138, 0);">雕漆始于唐代,兴于宋、元,盛于明清。乾隆皇帝曾评价雕漆“不见刀痕见画工”。2006年,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span></p> 脱胎漆器的制作 小结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55, 138, 0);">我们参观了不同时期的经典漆艺作品,以及当代漆艺家的成名作和获奖作品。通过立体而生动的展示,展现了中国漆艺特别是福州漆艺的发展历史。此次活动让我们受益匪浅,不仅欣赏了大师级别的经典漆艺作品,学习了关于漆作品的知识,更重要的是深刻认识到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和蕴藏在每一件作品背后的品格内涵。</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55, 138, 0);">我们认为应大力宣传非遗漆艺文化和举办活动让更多的青年了解并亲身体验让他们深刻认识中华非遗漆艺文化的魅力,也让脱胎漆艺这颗东方黑珍珠永远璀璨。我们青年应要继承一丝不苟、严谨勤奋的工匠精神,弘扬优秀的非遗文化,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贡献自己的力量。坚决以工匠精神为引领,努力学习、积极实践,为实现国家富强、民族振兴和人民幸福做出自己的贡献。</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55, 138, 0);">最后,我们以王世襄先生的话来结束,“福建漆器,源远流长,能工巧匠,代有其人。”</span></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