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班级:23财务管理2班</p><p class="ql-block"> 组长:彭语</p><p class="ql-block">组员:陈丽敏 吴玉雪 黄芷钧 王馨怡 陈子凝 吴林钰</p> <p class="ql-block"> 本次社会实践活动我们小组探访的是福州台江上杭路、下杭路的街区,即上下杭,又称“双杭”。它具有浓厚的福州中西合璧建筑文化特色和典型闽商文化特色的传统街区,现在让我们一起来探索一下吧!</p> 上下杭古迹 历史由来 <p class="ql-block"> "百货随潮船入市,万家沽酒户垂帘"。处于福州城市中轴线上的上下杭,不仅是闽商的发祥地之一,还是海上丝绸之路的重要节点,见证了早期福州与世界的贸易接轨以及八闽早期的贸易繁荣,素有"福州传统商业博物馆"的美称。台江古称"南台",面江而立,自古便成为闽省各地商品运入省垣的集散中心。明、清以降,惠泽山(大庙山)南麓,即为"江广三里,扬澜浩渺"的闽江。由于长期的泥沙积淀,形成了两道"沙痕",成为浩瀚闽江停泊船只和起卸货物的水运埠岸,称"上航"和"下航"。古时间江水绕过大庙山,逐渐形成"陆洲"后,再演变为繁荣的商贸街区,改称"上杭"和"下杭"。此名一直沿用至今,已有三四百年的历史。</p> <p class="ql-block"> 采峰别墅,福州近代别墅建筑的优秀代表,福州目前保存最为完好的、近代中西合璧民居建筑之一,它是爱国华侨杨鸿斌于1920年所建,建筑所用地砖、木材均从海外而来。福州少见的古典园林式花园、西式的壁炉,中西合璧,浑然一体。</p> 闽商文化 <p class="ql-block"> "近市鱼盐千舸集,凌空楼阁万山低。"清末民国初年,上下杭的商业发展达到了鼎盛,集商贸文化、会馆文化和民俗信仰文化为一体。上下杭拥有商铺260多家,经营的商品种类多达500多种,含银行、钱庄、绸布行、京果行等。这里商业繁荣,商帮云集、会馆林立,最鼎盛时期曾有过14所会馆。古田会馆、永德会馆、建宁会馆、南郡会馆、闽清会馆等各地商帮筹建的会馆或以中式的雕梁画栋见长,或以中西结合的独特风格为美,见证了早期福州与世界的贸易接轨,见证了八闽早期的贸易繁荣。</p> 闽商精神 <p class="ql-block"> 传统闽商信奉“三分天注定,七分靠打拼”,推崇“少年不打拼,老来无名声”,“输人不输阵,输阵番薯面”,“争气不争财”,“三分本事七分胆”等传统优秀精神。数百年来,遍布全球的闽商,秉承“爱拼会赢”的精神,努力拼搏,以他们的勤劳、智慧和热情,为中国及所在国或地区的经济社会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p><p class="ql-block"> 福建师范大学的苏振芳教授分析说,闽商自宋元尤其是明清以来,在中国商界活跃了几百年且至今兴盛不止,得益于他们在商场运筹过程中,孕育和塑造了具有鲜明个性的闽商精神,而闽南文化正是孕育闽商精神的重要条件。</p> 永德会馆 <p class="ql-block"> 福州永德会馆的“永德”系永春、德化两县简称。会馆名称的由来与福建省区域建置沿革相联系。清初沿袭明制,永春、德化两县均属泉州府。雍正十二年(1739年)升永春县为福建直隶州,德化县归永春州管辖,直至1914年。两县地域毗邻,且所产陶瓷成为省内外贸易的大宗商品,共同的经济利益把两县商贾紧密联系在一起,永德会馆、永德堂会、永德同乡会等先后建立,不仅省城福州建有永德会馆,在境外的马来西亚等地也建有永德会馆。</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福州永德会馆始建于清雍正年间,光绪年间重修,民国二十年(1931年)重建,均为两县在榕商帮集资所建,其中,李俊承乐捐巨资,为永德会馆重建作出重要贡献。会馆坐落于福州市台江区下杭路星安河畔南台孩埕里20号(民国时期为39号)。该埕里的“碳”即福州方言“瓷”,该埕即瓷器专卖市场。会馆是一座中国传统建筑风格与西方建筑元素相融合的近代优秀建筑,具有中国传统建筑与西洋建筑叠加的独特风格。长期以来都是作为福州永德商帮堂会、商会、同乡会联络乡谊、倡办公益、经贸往来的活动场所。民国档案查证:时任永德会馆董事、永德同乡会筹备处主任林青山,在写给福州市政府并福建省政府的报告中称“永德地域系本省辖内永春县与德化县。自清业已在福州成立永德会馆并建筑壮丽堂皇馆址壹座于南台孩埕里门牌三十九号,籍以联络同乡感情、增进桑梓福利、倡办公益事业等……”。</p><p class="ql-block"> 永德会馆的建立对推动当时永春德化经济发展和福州内外贸市场繁荣发挥了积极作用,见证了“无永不开市”的商帮精神,为研究闽省社会变革及商贸发展史提供了实物佐证史料。</p> 德化陶瓷 <p class="ql-block"> 德化瓷器是陶瓷烧造中的艺术珍品,作为福建省德化县所产的瓷器。它始于宋代,明代后得到巨大发展。以白瓷塑佛像闻名。瓷质作乳白色,洁白晶莹。产品以瓶、罐、杯、盘等日用瓷器为主,兼有雕塑艺术的陈设瓷器,多用贴花、印花、堆花作装饰,畅销国外。其制作细腻,雕刻精美,造型生动,体现了古代劳动人民的卓越才能和和艺术创造力。更是为海上丝绸之路的重要商品之一。</p> 三通桥 <p class="ql-block"> 那个时代遗留于此的建筑文化瑰宝,丰盛而独特,让上下杭成为"商埠博物馆"-﹣福州的城市地标。由下杭路入三通路,右手有座三通桥,横跨三捷河两岸,桥下曾有三座小河交汇。</p><p class="ql-block"> 自古以来,三通桥便是交通要道。桥下百舸争流,桥上行旅络绎,无数货物经此流通。两墩三孔的拱形桥,造型古朴沉稳,见证了无数行旅故事。</p><p class="ql-block"> 传说三条河水同涨同落,当涨潮汇到三通桥北侧圣君殿前时,便形成"河水两头涨",福州谚语"圣君殿水两头涨,涌出黄金滚滚来",便是指这个奇观,看到的人能沾福气财运。</p> <p class="ql-block"> 它是一座人行桥 桥面坡度不大 两侧有石栏、石柱 柱头是多面球状体 共有 31 级台阶每隔五六级台阶 就有一个小平台 桥身风雨沧桑苔痕漶漫 桥下流淌着静静的三捷河,河上有福船娓娓穿过 其实,如今大家所看到的三通桥 原来并非建在此处 而是根据三通桥原貌 以原来的石构件修复重建在这里 2000 年,中亭街改建,新桥仔河成为涵洞管道,汇潮景观已不再现。同时,三通桥在中亭街改建施工时部分被毁。 后又由于中亭街新建筑物紧贴桥边,新桥仔河道已变箱涵,三通桥成为旱桥。 2004 年底,三通桥进行修复重建,保持原状向南扭转 70 度、移位 47 米,与移建的陈文龙尚书庙毗邻呼应。 不过,随着上下杭历史文化街区的重建 三通桥也增添了新的时代活力 带着过去的历史 正讲述着迈向未来的故事每到重要节庆日 三通桥更是“盛装打扮” 上演诸多精彩节目 游人、古桥、美景 自成一道亮丽的风景线古桥不语,流韵悠长。或许,“三通”应有新解,它不仅连通着上下杭 历史的商贸辉煌时代蝶变的痛与美 未来还将延续着繁华。</p> 达道太保庙 <p class="ql-block"> 达道太保庙,供奉的神明为张太保。“张太保”名千岁,生于唐代,是闽西北沙县人。当时的沙县时有妖魔鬼怪触摸,祸害民间,千岁决心为民除害,便外出拜师学艺,后下山行道,到处斩妖除魔,因此百姓们将其奉作神民,立庙闽西北一带。相传,鲍姓、柳姓,两位民间草医在沙县寺庙焚香时听说太保菩萨十分威灵、有求必应,便把太保菩萨请到福州,安在厅堂中。乡民闻讯后纷纷到此焚香朝拜。</p> 商号建筑群 <p class="ql-block"> 罗氏绸缎庄旧址作为“上下杭商号建筑群”的一部分,两代人的努力,成为福州“棉纱大王”。创始人罗翼庭就是闽商中“江西帮”的代表人物。民国初期在上下杭的“绸布业一条街”经营“罗恒隆绸缎庄”,以批发为主,经营绸缎、纱罗、棉布等,而后远销各地,甚至于海外,至此名扬。</p><p class="ql-block"> 二代目罗祖荫接班,罗氏布庄进入鼎盛时期,抗战期间扛下福州三分之一的棉布市场,据说家资有五千两黄金。但是福州两次沦陷后,店迁往顺昌。解放后,任福州市绸布商业公筹会筹委。抗战时期捐过飞机。后任福州市政协委员及福州市工商联执委。他的妻子是福州市人大代表。夫妻双方曾经得到毛主席的接见。为社会主义建设贡献了力量。</p> 小结与思考 <p class="ql-block"> 通过此次历史社会实践,接触社会,加强我们小组对上下杭历史和闽商文化方面的了解,增长了我们的见识,丰富了我们的实践经验,提高了我们团队协作能力,让我们明白了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体会了历史的长远深奥,身为青少年,我们应该保护文化遗产,传承优良传统,让历史长河滚滚向前。</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