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进江苏40:镇江之西津渡

fanmouyoudao

<p class="ql-block">  西津渡,位于镇江城西的云台山麓,是镇江文物古迹保存最多、最集中、最完好的地区,是镇江历史文化名城的“文脉”所在。</p> <p class="ql-block">  西津渡,三国时叫“蒜山渡”,唐代曾名“金陵渡”,宋代以后才称为“西津渡”。这里原先紧临长江,滚滚江水就从脚下流过。清代以后,由于江滩淤涨,江岸逐渐北移,渡口遂下移到玉山脚下的超岸寺旁。当年的西津古渡离长江江岸已有 300 多米距离。 </p> <p class="ql-block">  云台阁,镇江的地标性建筑,登顶云台阁,眺望四方,镇江美景尽收眼底。云台阁为仿宋、元古建筑风格楼阁,是镇江古建筑历史上体量最大的建筑。</p> <p class="ql-block">  阁内正中央,是云台阁微缩模型,左侧是《西津胜境图》,一楼大厅,陈列巨型玉雕《云台阁颂》。二楼,放置《明府城》紫铜浮雕,《清镇江城》楠木木雕,《民国省会镇江城》蒙古黑影雕。三楼,设有多媒体影院,放映展现3000多年来镇江发展的影片。四楼,360°无遮挡看尽镇江城全貌。</p> <p class="ql-block">云台阁内陈设“镇江城市发展主题馆”,展现了3000多年城市发展和市井变迁的历史过程。</p>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b>明镇江府城图</b></h3> <p class="ql-block">沿着古街一路往西走,街道两边鳞次栉比的两层小楼多为明清时期的遗迹。</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font-size:20px;">救生会</b></p><p class="ql-block"> 隋唐以前,镇江江面宽40多里,到唐代时还有20多里宽。由于西津渡特殊的交通位置和军事地位,加强安全管理就显得尤其重要。到了宋代,当时的镇江郡守蔡洸在西津渡创设了救生会。清代后期,镇江和扬州的绅士发起成立了京口救生会、瓜洲救生会和焦山救生会总局,专门从事义务打捞沉船和救生会事宜。</p> <p class="ql-block">  那时的救生船漆成红色,俗称红船。桅杆上醒目地挂上一个虎头牌,意思是奉皇上圣旨救人。这种状况一直延续到清朝末年。</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font-size:20px;">昭关石塔</b></p><p class="ql-block">昭关石塔是一座元代建造的过街石塔。石塔塔基的东西两面都刻有“昭关”两个字,故称“昭关石塔”。昭关石塔高约5米,分为塔座、塔身、塔颈、十三天、塔顶五部分,全部用青石分段雕成。</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font-size:20px;">观音洞</b></p><p class="ql-block">感念观世音菩萨的恩德,人们在昭关石塔旁的山体上凿成了观音洞,表达祈祷平安的美好愿望。</p> <p class="ql-block">  从观音洞下行一直到长江路,短短的几百米街道上,有各式店铺150多家。青石板路面上,那深深的车辙,足以证明这千年古渡当年的繁华。</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font-size:20px;">镇江英国领事馆旧址</b></p><p class="ql-block"> 第二次鸦片战争以后,清政府被迫与英帝国主义于1858年签订了《中英天津条约》,镇江被辟为通商口岸。清同治三年(1864年),英国开始在云台山上修建领事馆。</p><p class="ql-block"> 清光绪十五年(1889年),因英国巡捕殴打中国小贩,引起镇江人民极大愤慨,进而一举焚毁了英国领事馆。清政府赔偿白银4万两,照原样重建。清光绪十六年(1890年),镇江英国领事馆竣工。</p><p class="ql-block"> 1927年,北伐军兵临镇江,英国被迫交还镇江租界。1933年10月,英国当局将领事馆房地产变卖,结束了英国在镇江依托领事馆进行侵略的历史。</p> <p class="ql-block">  从建筑形制看,原英国领事馆系欧洲古典建筑的变形,也称“东印度式”建筑,是一组由五幢房子组成的建筑群。整个建筑为砖木结构,主体二层,局部三层,墙壁用青砖夹红砖叠砌而成,勾白色灯草缝,钢质黑色瓦楞屋面。办公楼东立面的二三层有券廊,每层五个拱券,顶端中央的横额上刻有“1890”字样。领事馆的其他四幢建筑分别是当时的工部局巡捕房、正副领事和职工宿舍以及各种服务设施。</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font-size:20px;">镇江博物馆</b></p><p class="ql-block">1962年,镇江英国领事馆作为镇江博物馆的馆址。2004年,镇江博物馆新展厅全部建成对外开放。</p> <p class="ql-block">  镇江博物馆馆藏丰富,以西周及春秋时期吴国青铜器、六朝青瓷器、唐代金银器、明清书画为馆藏特色。其中,西周青铜凤纹尊、唐龟负论语玉烛酒筹鎏金银筒、释迦摩尼佛舍利等精品。镇江博物馆藏品3万余件,从石器时代至明清时期的文物和10万册古籍书。其中国宝级文物一件,国家一级文物70余件,二级文物300余件。西周青铜器,六朝青瓷器,唐、宋、元、明金银器,明清书画为馆藏特色。</p> <p class="ql-block">  镇江博物馆分为镇江英国领事馆旧址、古代史展厅(6号楼)、近代史展厅(8号楼)三个主要部分。镇江英国领事馆始由五栋西式风格的建筑构成。古代史展厅设有《吴文化青铜器展》、《历代陶瓷器精品展》、《古代金银器精品展》、《古代工艺精品展》、《佛教文物精品展》五大基本陈列和一个临时展厅。</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镇江博物馆平面示意图</b></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font-size:20px;">《吴文化青铜器展》</b></p><p class="ql-block"> 展示江南吴国青铜器,具有浓厚的地域风格。它在形制、纹饰及合金成份、铸造工艺上,既受到了中原地区青铜文化的影响,又融合地域文化的特色,创造了吴国青铜器的独特风格。 </p> 鸳鸯形尊是一件实用的盛酒器。通高22.2厘米,口径18.3厘米。腹深17厘米。整体作鸳鸯形,昂颈平视,头顶一冠,背有侈口,与常见圆尊同,身体丰腴,双脚并立与后面一螺旋状支柱共同支撑全器,保持稳定。全身素面。造型写实逼真,反映出地方特色。 青铜双耳簋为直口,深腹,卷沿,圈足,双兽首下垂小珥。口沿下饰几何形勾联纹,中间并附饰蝶形浮雕牺首,腹部饕餮纹,圈足几何形勾联纹。高14厘米,口径22.2厘米,腹深11.5厘米,重3.15公斤。青铜双耳簋出土在江苏丹徒大港乔本山脊的母子墩,时代为西周早期。 该器1976年12月出土于江苏丹阳司徒公社,通高34厘米,口径41.1厘米、腹围107厘米。器侈口、倾垂腹、圈足,通体饰纹华丽。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font-size:20px;">《历代陶瓷器精品展》</b></p><p class="ql-block">镇江博物馆经过考古发掘、社会捐赠等收藏陶瓷器上万件,现从中精选出历代具有代表性和不同品种的珍品,能使观众窥豹一斑,领略中国陶瓷。</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font-size:20px;">《古代金银器精品展》</b></p><p class="ql-block">镇江博物馆珍藏有金银饰物、货币、器皿等精品,基本出土于本地区墓葬或窖藏,时代起自汉、六朝,降至明、清。尤以唐、宋、元为大宗,其制作工艺和艺术风格代表了当时金银细工的水平和总体特色。</p> <b>银镀金凤冠</b><div>银质,通体镀金,冠框用银镀金薄片打制而成,冠体周饰四龙七凤,凤嘴衔接串串流苏,缠枝牡丹花对绕其间,冠顶缀两名手持笏板的朝官及牌式“奉天诰命”四字。冠后部左、右各挺出银丝一根,分别接焊一圆形框,一框内正面嵌“日”字、一框内正面嵌“月”字。整件文物富丽、华美,表明了凤冠拥有者朝廷命妇的身份及殊荣。1967年江苏句容清代墓出土。</div>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font-size:20px;">《古代工艺精品展》</b></p><p class="ql-block">参展的近百件文物,是从该馆数十年来所珍藏的古代工艺品中精选而出,以明清时期为主,分为金属、漆艺螺钿、丝绸缂丝、雕镂、文房、玉石杂件六个大的类别。 [9]</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font-size:20px;">夜幕下的西津渡灯光璀璨</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