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博士论文历程之一:论文改题和定题经过

Dan

<p class="ql-block">上月底我的博士论文答辩完了。本月初家里发生了一些事情,九旬高龄的奶奶病故了,在送别奶奶后,这周对答辩时评委老师们的意见做了相应修改,目前虽尚未到系统提交论文终版,但是完成答辩和拿到学位都已无问题,相对一年来为赶写论文紧绷的状态,现在整个人都松了下来。今天白天在家坐了一天什么都没做,想想之前做博士论文的跌宕经历,觉得有必要记载下来作为日后的回顾,趁现在论文写作的余热将其写出来。这个经过可以分成论文定题、论文完成、论文答辩等三篇。</p> <p class="ql-block">我的博士论文定题可谓一波三折,前后经历了两次改题、三个题目,最后在第二次修改后以第三个题目《明清苏作家具研究》定为最后写作的主题。三次变化也不是我纠结,其实一直在寻找更合适的选题和有价值的方向。</p><p class="ql-block">——————————————————</p>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 rgb(22, 126, 251);">一、第一个题目阶段(2015-2018)</b></p><p class="ql-block">我2013年考入南京博物院时的工作岗位是大遗址保护,至2015年入学南师大时我一直在做江苏唯一的国家考古遗址公园无锡鸿山遗址的保护展示设计与施工项目,也希望在大遗址保护研究上有所成绩。入学后对于毕业论文的选题,我考虑到在职读博工作事繁,如新启一个研究领域恐难把握,所以一直有以工作内容结合考古学专业学习进行选题的想法。2016年我又参加了国家文物局在西北大学举办的大遗址保护培训班。在2017年论文开题时就以《江苏地区考古遗址保护研究》进行了题目申报,现在毕业论文系统中显示的开题题目就是这个。(这一阶段部门戴主任曾建议过一次叫我写土墩墓,因为我做的鸿山遗址项目是土墩墓,有一阵我还参与了句容、金坛、溧阳等地的春战土墩墓调查和扫描,办公室盛主任也借给我杨楠等人的土墩墓论著阅读。但我认为我不合适写这个,一是前人研究多,二是我没有一手资料,所以并未往这方面考虑。)</p> <p class="ql-block">当时并未组织正式的开题评审,只是填写了开题报告,通过邮箱发给导师看后,就定了这个题目并上报到学院研究生办公室了。我记得当时导师汤老师的意见是:“这个题目偏平铺直叙,很难出彩”言下研究价值不高,但是导师也没有反对。当时还发给另一位博导看了开题报告(硕士时的老师江南大学过伟敏老师),过老师看后的意见是,“题目过于宽泛,建议缩小范围和集中一类考古遗址做研究”。收到两位老师意见后,我想离毕业时日尚久,可以边摸索边写,于是暂定题目后又去忙工作中的事了。现在回顾看来,当时两位老师的意见其实都不是很积极支持这个题目的。</p> <p class="ql-block">上月导师汤老师在正式答辩时对我的论文完成经过介绍中提到我换题目的情况,说到我经历大运河和家具两个题目,其实我最早还有遗址保护的题目。</p><p class="ql-block">——————————————————</p>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 rgb(22, 126, 251);">二、第二个题目阶段(2019-2022)</b></p><p class="ql-block">从2013年我入职南博时就开始参加做的一项长期工程《苏北传统建筑调查研究》出版,在2019年5月终于完成。在这个事情未完成期间我也长期无法进行毕业论文的写作,为加班加点写此书我还罹患了失眠症。</p> <p class="ql-block">2017年后,南博和我所在古建部门的业务工作有所转型,减少了许多文物保护工程实践,我也没有再做新的大遗址保护项目,开始转向研究和策展。从2018年底开始,部门人员全体投入到省内重大博物馆建设工程——扬州中国大运河博物馆的策展和施工中,至2019年底一整年都无暇其他。在这一工作期间,我实地调查了省内外多处大运河河段和运河沿线遗产,又有了以大运河国家文化公园遗产保护利用作为论文题的想法。2020年,我申报立项了江苏省文化和旅游科研课题《大运河江苏段沿线不可移动文物资源在国家文化公园建设中的开发策略研究》,考虑到剩下的论文写作时间已很紧张,此时我决定换掉前题,就把这一课题当做毕业论文来做,以课题的结项报告当做博士论文来写。</p> <p class="ql-block">这一课题偏向遗产保护应用策略和管理,并且比较宏观涉及全省乃至全国范围。2021年1月开始我着手收集新资料,到省内新扩展的运河遗产区和省外安徽河南等外省运河段补充调查,2021年3月我在省委宣传部看到最新的《大运河国家文化公园江苏段保护规划》等重要资料(现已解密公布)并综合分析构思论文大纲。</p> <p class="ql-block">但是这时已没有再开题的机会,我把新的研究提纲详细拟好后,除向导师汤老师和学位点负责人徐老师汇报外,分别向省内大运河国家文化公园研究的专家——南京大学贺云翱教授、江苏省社会科学院余日昌研究员和借去学院听讲座的机会向学校两位博导王志高老师、祁海宁老师当面请教(2020年11月祁老师邀请省文物局遗址保护管理人员吕春华讲《江苏大遗址保护》、<span style="font-size: 18px;">2021年3月王老师讲座《最早的金陵》、2</span>021年5月贺老师邀请汤老师讲《中国考古类型学》我都现场去听)。</p> <p class="ql-block">在这些请教过程中,各位老师都对我不吝指教。除了王志高老师明确提出这个题目不好(适合做课题不适合做博士论文),其他老师都没有反对,贺云翱老师还对我的大纲有自己的新见解表示肯定,还要帮我去劝说王老师支持我写大运河。</p> <p class="ql-block">贺老师对我鼓励有加,写论文中他的这段访谈也是我不时回看和激励自己要努力的,最后我换掉了这个题目贺老师可能会有所失望😂。</p> <p class="ql-block">余老师同样对我支持并鼓励我写完出书。</p> <p class="ql-block">这时我几乎拿定主意就以大运河遗产保护利用为题作为博士论文来完成。未久,2021年南师大研究生院出了清退超期研究生的通知文件,博士超过7年未毕业的或被清退。(2015级入学的要求2023年底前完成答辩,我们一级的几个在职学习同学都有些紧张。此时我们入学已经五六年,离7年毕业的时限比较赶了)。</p> <p class="ql-block">但是这时我仍然不能全身心地投入新题目的毕业论文写作,在拟完大纲后并未继续,因为2020年我除了申报立项了文旅厅的大运河研究课题外,还申报立项了南京博物院2020年科研课题《院藏明清民国家具整理与研究》(在前一年我有幸成为南京博物院传统技艺传帮带杂项文物鉴定方向的传承人,跟随欧阳老师学习家具木器、石刻等鉴定,受欧阳老师支持申报了这项课题。特别感谢欧阳老师,这项学习是我研究工作提升的重要契机)。</p> <p class="ql-block">2019年底至2020年我参加了文旅部在南艺组织的明式家具非遗传承人培训班,进一步学习了传统家具的各方面知识。为我进行相关论文写作、课题开展打下了基础。</p> <p class="ql-block">院课题为期一年,2021年要结项,我先于大运河课题开展调查、实物研究和报告撰写的是这项课题,该课题于2021年5月完成结项报告并进行了汇报。</p> <p class="ql-block">这项课题完成后获得了南京博物院学委会专家的肯定,被评为当年的优秀课题,这给了我继续深入研究下去的动力。此后课题虽结,但我在这方面的研究、论文写作和发表却在持续开展,至2022年年中一共写了4篇家具研究方向的论文,发表了2篇。</p> <p class="ql-block">趁着2021年的做课题写论文热情,积极投稿,把博士毕业要求发表两篇C刊的要求在2022年初完成了。</p> <p class="ql-block">此时我尚未更多顾及被计划当作毕业论文来做的大运河研究课题,2022年在我写家具有关小论文投稿发表的过程中,我又开始有替换博士论文题目的想法。我认为在家具领域我可以做出比大运河更深入更自主的研究,这一课题我有充足的研究新资料,写完以后在学术上可以获得的长进也更大。</p> <p class="ql-block">——————————————————</p>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 rgb(22, 126, 251);">第三个题目阶段(2022-2023)</b></p><p class="ql-block">2022年夏我广泛问身边的同事、学校的老师,听取他们是否可以再换题目的意见,其实我这个行为说明已经有自己的判断了。</p><p class="ql-block">8月12日和一直支持我做家具研究的同事左骏(青年专家、玉润中华策展人)在他办公室聊天时沟通过换题目事宜,他认为可以,建议我也问问导师的态度。</p><p class="ql-block">9月1日和同在南师大在职读博的同事高杰沟通,提出我对于博士论文题目的想法,他认为写家具不错我又有基础,而大运河没意思。</p> <p class="ql-block">这时尚未断绝以大运河为论文题的想法,8月中下旬我外出对之前没有去过的,苏北地区新扩展的扬州高邮和宝应、南通如皋、泰州、连云港的大运河国家文化公园遗产区进行了调研。</p> <p class="ql-block">大运河调研期间我完成了与故宫张志辉老师合作的家具论文向故宫院刊投稿,以两个研究方向相比,又感到家具更有学术研究性。</p> <p class="ql-block">调研结束回到南京后不久又发生了一个插曲(9月10号南师大百年校庆,我在同级博士群聊天开玩笑被网警侦测到反应到学校),9月8日学校先后派团委老师联系我关心我生活情况和专业老师联系我问我论文进展。此次沟通后,我9月16日到学院找系主任王志高老师,拿着院藏家具研究结题报告、已经发表的一篇家具论文和写完准备投稿的三篇家具论文给他看,提出我关于是否换题目的犹豫,他建议换。王志高老师还让我去听听第二天的博士论文预答辩。</p> <p class="ql-block">现在看来这个玩笑开的也蛮及时的,否则可能没有后续向老师们当面求教的机会。JC推进了我的论文进程。</p> <p class="ql-block">9月17日听左凯文论文预答辩,我带了家具课题的报告、四篇论文和大运河课题的提纲。</p> <p class="ql-block">答辩后在南师大校内南山花园酒店吃饭前的沟通中,请答辩评委南大周晓陆老师看,他看了一眼就说题目可以换了,他认为大运河的题目和内容太平,他知道我是古建所的,说家具和建筑又关联密切。作为南博老保管部主任,他提出我们有巨鹿宋桌椅等重要家具,而院藏家具一直没人整理研究过,一直想找个人做这项事情,旁边王志高老师说他不是正好来做吗。徐州博物馆李银德馆长本来说不能换题目,他先不了解我的具体情况而是根据论文完成周期和研究规律来分析,而听了我具体论述后各位老师都没有再反对。</p> <p class="ql-block">周老师离开南博后,在全国多家高校担任考古类、艺术类专业教授、博导,他笑言自己是要饭的人,其实是大才走天下。周老师多才多艺,晚饭时表演放歌。后来我预答辩时因周老师在外地未回,未能邀请到他参加,稍有遗憾。</p> <p class="ql-block">9月23日去南艺听了一场顾平老师(也是研三时听过讲论文写作课的老师)讲怎么写学位论文的讲座,对于明确写作思路有所启发。</p> <p class="ql-block">正当我思考如何改题再写时,9月28日突然收到文旅厅课题结项通知,要求11月6日前要提交结项报告。这更让我下决心换掉原来做毕业论文的大运河题目,因为既然时间很赶要完成报告提交了也写不深,索性赶一把做为课题结掉而不当博士论文写了。</p> <p class="ql-block">经赶写,11月6日准时提交结题材料至文旅厅(一个月短时间内能赶完5万字报告和其他结题材料也得益于我之前已做的前期工作)。这让我卸下了一个包袱,也更明确了方向。11月18日和同事马成聊天时谈到我已定下新的题目,开始写研究基础等绪论内容。</p> <p class="ql-block">11月26日学院左凯文博士论文正式答辩,高杰博士论文开题。我主动再去参加,在征得老师同意后在他们答辩后的间隙,增加了一个环节,我带着写好的绪论请各位老师看看,当时的评审南大吴桂兵老师说可以写,王志高老师、祁海宁老师、毛颖主任等都提出了一些建议(毛主任也曾参加我在南博家具研究课题的评审)。这次汇报被我视为是论文最后定题目的开题环节,此后从2022年11月底开始着手新题目,至2023年11月底答辩,正好一年。</p> <p class="ql-block">12月我开始按博士论文格式完善绪论,进一步理明我的研究思路、研究方法、研究目标。其间还看到微信上发的一个杨振宁的访谈,他也经历了博士论文换题目,最初他感到被难写的论文题压着,换完之后完成的很轻松,如释重负,他认为这是他一生决定中非常重要的一点。看了后我更觉得及时换题目肯定是个好事。</p> <p class="ql-block">12月20号疫情爆发,不幸中招论文暂缓,1月我剪了个光头、戴了两个月帽子,不过此前绪论基本已经完善。2023年1月16日,导师汤老师回到南京,年前相聚,我把进一步深化的绪论、大纲和前期研究论文打印好带给他看,里面包括了我的研究思路。</p> <p class="ql-block">1月17日,因为去年在南艺学报发表了家具论文,该刊物是Cssci核心期刊,南师大认定为二类核心,为学校的科研成绩做出了贡献,学校发给我4200元奖金。此文也被南博评为当年科研奖三等奖。说明这个方向的阶段性研究成果受到了认可。</p> <p class="ql-block">汤老师1月18号回复赞同,这次相对前两个题目,汤老师首次表示积极赞同并提出具体建议(之前只是不反对)。导师此时已提出了我论文题目字眼次序的修改建议,这时我担心改了题目太大暂时没改,不过论文写完后还是根据多位老师的建议做了修改,也说明导师最初看到我论文大纲阶段的见解就是正确的。</p> <p class="ql-block">此时离除夕还有3天。而正月初三开始,我就开启了连续10个月非论文调查需要不外出、无假期、无周末、无晚上的连续论文写作模式,直至今年10月预答辩。在完成过程中,我越发感觉到并与几位同事谈起换成家具题目是正确的决定。</p> <p class="ql-block">关于论文最后的准确定题,至预答辩后才最终确定。在10月7日我去学院送预答辩论文纸质稿时,祁海宁老师又提出我论文题还是由《南京博物院藏明清苏作家具及相关问题研究》改为《明清苏作家具研究——以南京博物院藏品为中心》为宜(他在开题时也提出),他认为根据我文中内容不仅是写南京博物院藏苏作家具还有其他。预答辩时,欧阳老师、王志高老师也先后建议应该如此修改。</p> <p class="ql-block">如果说刚开始写时怕改了题目范围大把握不住,此时再听到老师们的建议和分析我论文的内容,我也觉得应该改了。预答辩后做了论文题修改(从左改到右),新题目更响亮也更有影响力了。</p> <p class="ql-block">对于最后我论文选定明清苏作家具研究为题,老师们在预答辩的评价:题目很好,对我个人,对南师大学科,对南京博物院都有积极的意义。</p> <p class="ql-block">预答辩时老师们让我录音记下评委意见回去做针对性修改,也记下了<span style="font-size: 18px;">系主任王志高老师对最后题目的评价</span>。他还说我没有写大运河换成写家具是英明的决策,我现在完全赞同。</p> <p class="ql-block">预答辩后送盲审前在与同事高杰的交流中,他也说我题目好。</p> <p class="ql-block">我的论文选题方向可以说一直是自己主导的,虽然经历了三次改题目,其实是一个环环相扣步步递进的过程。最后以一年时间,从定下题目到写好完成答辩,实现的结果还是让人欣慰的。所以也才能在论文结语中提出“这是迄今首篇以明清苏作家具研究为题的学术论文或专著”。</p> <p class="ql-block">——————————————————</p> <p class="ql-block">定题后论文写作的经历见下一篇《我的博士论文调研和完成经过》。</p><p class="ql-block"> 张丹写于2023年12月10日</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