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海龙囤是遵义的一座古代军事城堡,始建于唐朝,扩建于南宋及明朝,之后焚毁于明朝。 海龙屯景区位于遵义西北30余公里处的遵义县太平乡龙岩山,又名龙岩囤。该囤居群山之巅,四面陵绝,左右环溪,有一夫当关,万夫莫开之势,仅山后仄径一线可以攀登,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p> <p class="ql-block"> 南宋时土官杨粲修黔盐道,此地是一处生活、军事、物资补给的重要中转驿站,随着商业的发展,此地日益繁华。1600年平播大战后,沦为石头废墟。400年后,当地居民在原有废墟上重建“失落的古老城池”。播州土司城是“历史和现实”的结合体,承载了古军事文化的文明,是土司文化、民俗文化、建筑文化、艺术文化、礼仪文化、宗教文化、农耕文化的集中展现和历史再现。</p> <p class="ql-block"> 海龙屯景区融神秘的风水与军事防御体系于一体,是杨氏土司家族统治古播州长达725年的重要遗存,也是当今中国乃至亚洲保存完好的中世纪军事城堡遗迹。</p> <p class="ql-block"> 现在土司城内的建筑都是复古建筑,似乎差了一些岁月的沧桑感,也差了一点人气。</p> <p class="ql-block"> 真正有价值的是山上残留的古建筑遗址,它于上世纪八十年代被考古学家发现,于2015年申遗成功,成为贵州唯一一个世界文化遗产。</p> <p class="ql-block"> 经过千余年的沧桑,现在海龙囤不再固若金汤,早已不见“养马城中,百万雄师旌日月;海龙囤上,半朝天子镇乾坤”的宏伟气象。几户农民已将其变成大片杜仲林场。</p> <p class="ql-block"> 海龙屯雄踞于巍峨的大娄山东支的龙岩山上,也称“龙岩屯”。三面环溪,四围崭绝,仅屯西后方与群山相连,是一出易守难攻的高山古堡。《明史》称其“飞鸟藤猿,不能逾者”。海龙屯始建于南宋宝祐五年(1257年),是为抗蒙,由南宋朝廷拨专款修建。后来关口城墙等在明代加固重建,现存遗址为明代遗存。作为1600年“万历三大征”之一“平播战役”的主战场,海龙屯最终毁于战火,只留下了遍地的创伤与裂痕。</p> <p class="ql-block"> 海龙屯占地1.59平方公里,居群山之巅,北、东、南三面临湘江河之主源“白沙水”,全是绝壁,仅东南面一条小道通往山顶。自下而上,依次是铜柱关、铁柱关、飞虎关、飞龙关、朝天关、飞凤关六关依次屹立;屯后自西而东依次是后关、西关和万安关三关。</p> <p class="ql-block"> 据记载:明万历二十四年(1596年),播州土司杨应龙的祖先利用地形,在宽约5千米的山顶上围筑土城,月城三重;建楼房、仓库、水牢于其间;囤前设铜柱、铁柱、飞龙、飞凤、朝天、万安等九关,各关之间有护墙相连,随山势绵延十余里。</p> <p class="ql-block"> 明万历28年(1600年)的平播之役,明朝廷自三月十二日发川、桂、湘、滇数省之兵24万分8路围剿,五月中旬把杨应龙围于囤中,设云梯轮番进攻,六月初六破囤,杨应龙自缢死,从此结束了杨家自唐末以来七百余年的世袭统治。</p> <p class="ql-block"> 海龙囤的木结构建筑虽全被焚毁,但城墙、关隘、敌楼、卡门和其他石砌建筑物仍保持400年前规模形制。囤上有杨应龙于万历二十四年(1596年)立的示禁碑,内容丰富,叙述详尽,是研究西南地区土司制度和关隘设施的重要实物资料。“龙岩囤”被焚毁,后又被易名曰“海龙囤”。意为“龙困于海,不能再兴云复雨”。</p> <p class="ql-block"> 铜柱关又名“城门洞”,与铁柱关互为犄角之势。位于海龙屯东面山腰南侧,坐北面南,是由东南进入海龙屯的第一道防御关卡。始建于南宋,明代加固重建。</p> <p class="ql-block"> 其拱券、门跺石、门拴孔等保持完好,与其他关隘不同的是该城门没有门楹(楣)石。铜柱关其建筑形式为用青石与石灰糯米浆错缝砌筑而成单通道半圆形拱券顶石结构城门。</p> <p class="ql-block"> 爬到铜柱关,俯瞰山下,四周都是巍峨的高山,海龙屯深藏于群山之中,周边的城墙已经残塌不全,进了铜柱关,应该才算正式进入海龙屯城中了。</p> <p class="ql-block"> 铁柱关位于海龙屯山腰东北侧,与铜柱关是相对应的城门,互为犄角之势,民间称为“铜墙铁壁,坚不可摧”,为北路进屯第一道关隘。坐南朝北,下临溪谷,扼住上山之道,为登屯北大门,关外设有吊桥,关顶设有箭楼。</p> <p class="ql-block"> 平播战争结束后,经过四百多年的风雨侵蚀,三十六步天梯一直埋于泥土之下。1999年海龙屯进行了首次考古试掘工作时,方才清理而出的“三十六级天梯”和“登屯古道”等遗迹。 天梯古称“三十六步”,斜长55 米、石梯坡度45 度、宽2.8米、高0.6米、步跨1.5 米。一个即便身强力壮、四肢强健的成年男性,也需得五体投地、手脚并用进行攀爬。可见通行此处之艰难,更妄论当年战事身披铠甲、手持兵器的士兵是怎样行军打仗。</p> <p class="ql-block"> 飞虎关坐西南向东北,位于东侧崖壁一凸兀的绝岩上,前接三十六步,后通龙虎大道。关体前半部分为青石错缝砌筑而成的单通道半圆拱顶城门,后部系直接开凿天然山石而成。关内踏步亦均在山体上直接开凿而成。明清诗人写有“高岩盘谷连云险,陈云空矗飞崖暗”,“海龙囤迥插青天,飞虎关高入紫烟”的诗句。</p> <p class="ql-block"> 龙虎大道是连接飞虎关和飞龙关之间的重要军事通道,系在悬崖上开凿出来的一条登屯通道,全长292米,最窄处仅1.5米,最宽处达4米,主要是作为飞龙关和飞虎关之间移兵和藏兵的通道。外临悬崖,上筑有女墙,沿山逶迤;部分路段因开凿于山体中部,两侧均有天然山体屏障。</p> <p class="ql-block"> 平播战争当年官兵焚毁的主要是木结构建筑,而城墙、关隘敌楼、卡门和石砌建筑仍然保留着400年前的形制,展示着惨烈战争后的场景:外围气势森严的巨石门洞、箭楼上巨大的石制柱础、36步天梯俱在;囤内老王宫、新王宫、总管厅、金库、军营、校场、火药库、绣花楼等遗址尚存,是中国保存最完好的“中世纪古城堡”。</p> <p class="ql-block"> 飞龙关位于龙岩山顶东北角向外凸出的绝壁上,坐南面北,是从屯东进入屯顶大城的第一关,入飞龙关即进入屯内核心区域。飞龙关结构复杂,三个券拱相套,其平面略呈“4”字形。关内保持“平播战役”后的废墟状态,关后壁有一整石“漏窗”,漏窗孔为当年传递文书、兵符的地方。飞龙关木结构箭楼和石质构件毁于万历二十八年的平播战火,雷击也对其造成了一定影响,现在关内巨石散落,西北角一柱孤立,紧临“杀人沟”悬崖。</p> <p class="ql-block"> 朝天关是目前海龙屯保存最完好的关口,位于屯上缓坡沟谷地带,坐西向东,下临深沟,筑两级转角露台。向下连接飞龙关,向上连接飞凤关。飞龙关至朝天关之间的环屯马道又宽又平,足可跑马。朝天关为单通道半圆形拱券顶石结构建筑,关顶原建有城楼。</p> <p class="ql-block"> 朝天关匾额上题“唐太师守播三十代孙,钦此飞鱼品服,敕封骠骑将军,杨应龙书立”,是海龙屯最具价值的文物古迹。但因时间仓促,今日并未找见,留下了些许遗憾。</p> <p class="ql-block"> 据《平播全书》载,城堡中曾有石刻对联一副:“养马城中,百万雄师擎日月;海龙囤上,半朝天子镇乾坤”。</p> <p class="ql-block"> 飞凤关紧邻朝天关,坐南朝北,是屯东最后一道关隘,又称“五凤楼”。关内两侧有对称的踏步上下,顶上有高大的城门楼,飞凤关形制较为特殊,是屯上唯一一个带有院落的关口。关前东、北、西三面有围合的石墙,北墙开门二道,有台阶上下。石墙围合的院内分为两级台地,形成一个两进的长方形空间,状如瓮城。院内原立有末代土司杨应龙亲笔题写的《骠骑将军示谕龙岩囤严禁碑》,碑上详细记载海龙屯当时森严的管理制度。</p> <p class="ql-block"> 城门为单通道半圆形拱券顶石结构建筑,关顶建城楼,是屯东最后一道关隘,也是一座比较特殊的关隘,是一组宏大建筑群,与东侧养马城遥相呼应;飞凤关、朝天关和飞龙关三关连成一体,高低相属,互成犄角之势,构成前沿军事体系。</p> <p class="ql-block"> 继续向上攀登一段,绣花楼遗址就在小路深处,但如今已无迹可寻。</p> <p class="ql-block"> 老王宫遗址也仅剩下些断壁残垣。</p> <p class="ql-block"> “老王宫遗址”位于屯顶中部偏南的山脊上,是宋代建筑遗存。与其西北侧的“新王宫遗址”隔沟相望,相距约200米。其地势西南高、东北低,与新王宫的选址类似。经初步考古勘探,“老王宫遗址” 占地面积约2万平方米,较新王宫的范围大,发现建筑台基、踏道、柱础等遗迹,出土陶瓷器、瓦当、滴水、吻兽、板瓦、铁件等遗物。</p> <p class="ql-block"> 海龙囤遗址对于研究中世纪的军事、政治、技术、工艺等,颇具价值。四百年来,文人学士、官绅百姓游览凭吊者,络绎不绝。特别是“骠骑将军示谕龙岩囤严禁碑”,简直就是一部反映当时军事要塞管理制度的稀有档案。</p> <p class="ql-block"> 海龙囤现已列为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是当今中国、乃至亚洲保存完好的中世纪城堡遗址。海龙囤是贵州境内仅见的一处大型军事建筑与宫殿建筑合二为一,即把军事防御与政治统治结为一体的土司城堡遗址,是研究西南地区土司制度和关隘设施的重要实物资料。</p> <p class="ql-block"> 由于时间所限,我们只能走马观花,匆匆游览了屯前六关,屯后的后关、西关和万安关三关无法前往,即按原路下山返回了。</p> <p class="ql-block"> 海龙屯全景图。(图片来自网络)</p><p class="ql-block"> 本文背景资料来源于“百度百科·《海龙屯土司遗址》”一文。</p><p class="ql-block"> 本组照片均使用手机拍摄。</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