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高铁上读书

高鹏凌

<p class="ql-block">前几日,学校举行了教师的读书交流会,有小老师提到我给他旅途消闲的建议是带上一本书,于是他在出差珠海的途中读完了罗翔老师的一本书,觉得很有收获。交流会结束前,主持人让我也来讲几句,我便乘着小老师的话说到了自己旅行读书的点滴。我说自己旅行时喜欢乘高铁,因为时间好把控。可高铁也有些问题,比如它在高速运行时,网络信号不好,经常时断时续,这样刷信息就很不爽。另外高铁也不像以往的绿皮火车有着浓浓的人情味,高铁上的人基本各顾各的,不会随便搭讪说道点什么。此外,人们也不可能一连几个小时都朝向窗外看风景。如此在高铁上的时间就比较空,想想是不是带本书正合适呀?</p> <p class="ql-block">那么带些什么书上高铁呢?以我个人经验,我觉得可以考虑这样四类书。首先,可以是轻薄一些的书,比如学术小品丛书、中华经典指掌文库啥的,小小的薄薄的放在行李中,不会增重,乃短途旅行必备。其次,可以带本小说,因为读小说时,人是最容易沉浸其间的,车上纷扰自然就被过滤、屏蔽了。第三,可以带一本自己平日里觉得难读的书,想想车上无事可做,手边又只有这一本书,自然随遇而安,静下心来研读一番;最后,便是可以带“急就章”的书,许多时候我出差是为着讲课、评课,于是我会带上自己喜欢的教育教学书籍,翻翻看看,再想想,丰富自己讲评课的素材。</p><p class="ql-block">以这次到西安讲课为例。考虑到来回途中时间比较长,我随身带了四本书。与出差目的相关的有两本,第一本是施良方教授的《课程理论:课程的基础、原理与问题》(教育科学出版社),车上重温了“课程实施”与“课程评价”这两章内容,感觉就是常读常新。美国学者塞勒等人提出的课程与教学的三个隐喻,台湾学者黄政杰归纳的新的评价概念,我都有用到。第二本是《培智学校义务教育生活适应课程标准(2016)》(人民教育出版社),单行本,页数不多,带在身上只为不时之需。</p> <p class="ql-block">另外两本相对轻松。一本是梅子涵教授的《黄麦地》(南京大学出版社),这本书比较轻、薄,背着不累。一直爱读梅子涵老师的文字,温暖、诗意。这本书通过一个个“小叙事”,勾勒了梅子涵老师的童年生活,在感觉似曾相识的同时,暗暗佩服作者对文字的驾驭生动、创造高妙。比如在《一年级老师》中:我们后来的人世间的行走,也多么像那些大雁们,一会儿排成个“人”字,一会儿排成个“一”字,虽变化不定,却不慌不忙,暗自诗意地在生命的树上从嫩绿长到深红。再如:每一个努力的人生都是金黄的麦地。</p> <p class="ql-block">还有一本是人气作家慕容素衣的《年轻人,你是否有很多问号》(长江文艺出版社)。我读书是以纸质版为主,买到人气作家的书,倒是因在网络上无意间看到她的一篇文章《旅行太乏味?可能是你读书太少》,觉得很有意思,于是网上搜来买到,放在上下班的包里,得空时翻翻。一次开会间隙,又看了其中一篇《快乐是一种心态,更是一种能力》,其中写道赵元任的夫人杨步伟、上海的“金枝玉叶”郭婉莹,很是契合投缘,于是出差时把这本书又带上了。车上看完全书,觉着有点“鸡汤”的味道,但其间流露的真情与向上的味道还是让人很感动的。书中最让我惊诧的是作者竟也是一位孤独症患儿的家长,《孩子,多么希望你有一天能过上普通人的生活——给瓜瓜的一封信》让我看到身边太多熟悉的家长心路,那一刻真的好想让更多的人读到这封信,让世界对这些孩子多那么一点温柔和慈悲,好一点,再好一点,对得起作者“写信时流下的这些泪水了”,也理解特教从业者辛劳时洒下的汗水。</p> <p class="ql-block">写到这里,想特别说说惫懒的我因何起意写下这些,哈哈,还是因着在高铁上读书。回程时,途经郑州,快到站时,我也把书放下了,调整一下。结果一位要下车的中年男子冲到我身边空位,一把抓起放在小桌板上的书,口中还咕哝道“你看的到底是什么书?”我一时没反应的过来,等想起什么,他已放回书,下了车。实话讲,当时有点懵,还有点懊恼,觉着自己和标有“年轻人”的书名不合,是否会让人有歧义,早知道该拿一本普度众生的书啦,哈哈!想起另外两次经历,一次在车上,看书间隙无意间抬头,竟然看到左前方三连座处,一个母亲带着两个孩子正看向我这边,母亲用手势示意着孩子,那情形感觉不单是不要惊扰别人,应当还有对“读书”的感佩吧。另一次是在去宜昌的高铁上,我旁边的先后坐过几拨人,有两位主动与我搭话,一位见我读的是教育书籍,自我介绍是湖北一所高校的老师,还有一位是走亲戚回程的中年人,快到宜昌时,我收起了书本,他也好奇地问我是不是老师,还热情地给我介绍宜昌的景致。后来想到,他们与我亲近,大抵都是因着心底里对读书的尊敬和喜欢吧!</p> <p class="ql-block">许多人都熟悉欧阳修三上苦读的故事,就是马背上、枕头上、厕座上。现如今,枕头、厕座仍是爱读书的人用功之地,只是时代发展了,“马背上”不在,那我们可不可以用“高铁上”作个替代呢?</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