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高首任县令——谢渥

符若锋

<p class="ql-block">   临高,这是一个很亲切的红土地,很小,也很大,从城镇到乡村,内陆到海边,每个地方都散发着不同的风情,值得细细品味。</p><p class="ql-block"> 临高县地处海南岛西北部,与北部湾相邻,与雷州半岛相望。临高是农业县,有着“鱼米之乡”的美誉。公元607年,隋炀帝杨广大业三年,设毗善县。公元622年,唐高祖李渊武德五年,毗善县改为富罗县。同年,富罗县改为临机县。公元713年,唐玄宗李隆基开元元年,改临机县为临高县。公元1132年,南宋高宗赵构绍兴二年,谢渥以甲科进士及第文林郎出任临高县首任县令。</p><p class="ql-block"> 谢渥,字润芝,名景惠,号四西,谢绛四子,福建省泉州市晋江县人,祖居河南,后裔南迁浙江、福建等地。他出身于“一门六进士” (祖父谢涛、父亲谢绛,兄弟景初、景温、景平、景惠皆进士),“三代五诗人” (谢涛、谢绛、景初、景温、景平都是诗人),历代书香,门第显贵的世家。家庭是人生成长的第一个驿站,良好的家风是家庭留给每个成员的宝贵精神财富。在谢家,“诗礼袭遗训”是血脉家风,从小就浸润正统儒家思想,为官清廉,政绩昭著,造福于民。他上任后,以开发临高为己任,革除弊政,深入民间,了解民情,鼓励人民垦荒种地,把中原先进的农业技术传授给本地农民,亲身督促农事,教民开荒,种植水稻和杂粮,推广先进的农业生产工具如犁、耙等,教民驯牛耕地深耕细作,传授种桑养蚕、种麻织布等技术,农业生产得到迅猛发展,人民生活得到改善。他重视教育,培养人才,创办了临高第一间学校——茉莉轩书院(今教育局住地)。</p><p class="ql-block"> 公元1148年抗金名臣胡铨遭贬谪吉阳军(今三亚市)路过临高,他冒着政治风险,亲自出迎,盛情款待,敬请胡铨到茉莉轩书院为全县士子讲授中原文化知识。临高的戴定实,因得胡铨的教诲指点,奋发攻读,中了举人,成为临高首位进京城做官的学子。临高县自谢渥兴学育人后,人文蔚起,人才辈出,临高人民把谢渥尊为“临高文化的开拓者”,胡铨为“中原文化的传播者”,茉莉轩是“临高文化的发祥地”,在临高文化的传承和发展上发挥着重要作用。他按照县城的建筑所治,着手改造莫村(今临城),扩建街道,修筑城墙、城墩,架桥修路,建设新临高县城,为后来临高县城的发展,奠定了基础。</p><p class="ql-block"> 公元1149年绍兴十九年,临高发生历史上罕见的旱灾,泉水绝,井水干,稻田龟裂,赤地千里,农作物枯死,粮食颗粒无收。他亲自下乡视察民情,慰问灾民,赈灾救济,帮助灾民度过荒年,人民百姓誉称他为“父母官”。谢渥卸任后,定居临高城南官位村,其子谢宗恩、谢瑞、谢祥都成为廪贡生,累代书香。他去世后,埋<span style="font-size: 18px;">在县城南0.5公里的锡祥村边。他的后代散居在官位、多琏、兰堂、敦礼、和丰、拜溪、辟逢、龙浪等村庄。</span>八百多年来,临高人民对他怀念不已,<span style="font-size: 18px;">在文庙右边建“名宦祠”刻神碑奉祀,</span>每次民间艺术节活动,都抬他的塑像游街纪念,以他的事迹教育全县人民。</p><p class="ql-block"> 站在今天的苍穹下,仰望临高历史星空里的谢渥,聆听这位县令跨越800多年的“乡愁”,我们看到了他的思想绵延千年的巨大影响力。</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