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美食之江门行⑦

郁丰

<p class="ql-block">简单的中餐后来到了赤坎古镇</p> <p class="ql-block">赤坎基督教堂又名中华基督教长老会、赤坎礼拜堂或润发宣道纪念堂,位于开平市赤坎镇下埠牛圩路6号,于民国十一年(1922)由旅美华侨及归国侨胞捐资兴建。教堂首层面阔12.5米,进深22.18米,占地面积为277.25平方米,正面红砖砌墙,其它三面为水泥石米批面,正门前设置九级阶梯,首层为教会附设的树仁小学的课室和杂物阁,二楼为办公室、应接室、起居室、学校教务室及课室,二楼大门的左右两边均有楼梯通往地下室;三楼是礼堂,可容纳400人聚会。1998年曾修缮。赤坎基督教堂是开平规模最大的教堂,是四邑长老会的三大堂之一,对研究开平侨乡文化和基督教活动具有重要价值。</p> <p class="ql-block">赤坎基督教堂大事记,</p><p class="ql-block">1877(光绪三年) 名为赵旭初的教徒跟随美国长老会牧信文来到赤坎,租借下埠联兴街绍源当铺东侧的一间店铺,创办了长老会礼拜堂,基督教首次传入开平。</p><p class="ql-block">1897(光绪二十三年)关真人、关茂隆在上埠西隆路(今中华西路136号)租借房屋创办了基督教循道会礼拜堂。基督教浸信会也在民国时期进入赤坎古镇,在河南路建立了福音堂。</p><p class="ql-block">1916(民国五年)司徒家族将天主教引进了赤坎古镇,在塘底街司徒氏一侧(28号)建立了天主教招待所,接待前来传教的神父和教友,后来发展为教堂。</p> <p class="ql-block">1922(民国十一年)司徒梓瑞利用向教徒和教牧人员募捐所得的款项,以及上级教会的资助、在下埠今牛墙街6号新建了长老会礼拜堂,三层楼楼高十四米,占地面积三百四十多平方米,建筑面积六百八十多平方米,三楼礼拜堂可同时容纳四百教徒聚会,楼顶钟楼悬挂的大钟是由美国三藩市美华长老自理传道会捐赠。这座基督教堂是开平市规模最大的教堂,也是五邑侨乡三大长老会教堂之一。司徒文渊、司徒文宗积极发动国内外教友捐款,在龙口里建成了新的教堂,使赤坎古镇成为开平侨乡基督教和天主教的传播中心。除了进行传教,教会还开展送医送药,代人写信,开办英语学习班等活动。同年,劫匪仍洗劫了赤坎中学,掳走教师、学生20多人,企图绑票勒索。</p><p class="ql-block">1998年重修后落成启用,教堂保持原貌,礼堂设在二楼,可同时容纳300人做礼拜。是开平市规模较大,宗教色彩鲜明的教堂。</p><p class="ql-block">2018年该堂与赤坎古镇其他18幢建筑一起被列入广东省文物保护赤坎旧镇近代建筑群保护规划之中。</p> <p class="ql-block">有轨电车闭合桥</p> <p class="ql-block">赤坎古街,原建于公元一九二六年,歷經滄桑,街道破残,雨來宿水,人車不便!有见及此,街道重建,迫在眉睫。喜獲美籍華僑、開平市榮誉市民関卓平先生、鄧宝玉女士伉俪鼎力襄助,率先捐资人民幣壹佰萬元,得海内外热心人士群相呼應,市政府倾力支持,重建工程如願啓動。至公元二零零六年十二月,中華东路、中华西路、堤东路、堤西路、河南路及各横街相继竣工。如今,古镇有新道,河岸添圈门,渠道暢其流,鄉旅同贊颂。此乃利便行人,福澤梓里之善事,可謂功德無量。為彰善舉,特泐石銘記,以傳後世。</p> <p class="ql-block">音乐喷泉</p> <p class="ql-block">乌篷船里抚古琴</p> <p class="ql-block">员工培训工作条例</p> <p class="ql-block">荣安楼,开平市拥有1833座碉楼,被誉为"碉楼之乡","千碉之城"。碉楼是中国乡村主动接受外来文化的历史见证,是中国乡村移植外国建筑艺术的集中展示,是中国侨文化的杰出代表。2017年6月,"开平碉楼与村落"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p><p class="ql-block">本楼名为"荣安楼",取自繁荣安定的意思,整体设计参考百合镇虾边村独特的夯土楼适庐,楼高38米,共6层,内部有电梯可直达顶层俯瞰整个景区,是目前开平地区最高的碉楼,也是赤坎华侨古镇的地标性建筑物。</p> <p class="ql-block">回来时间太晚,晓南夫妇准备好了丰盛的晚餐。</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