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在这个世界上</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所有的情感都是为了在一起</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而唯有一种情感生来就是为了分离</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那就是父母之爱</p> <p class="ql-block">放手几乎是每位父母的必修课。同时,作为一个对孩子充满关爱,愿意牺牲一切来保护孩子的父母,放手又是一门挑战最大的功课。究竟给孩子怎样的爱才算合适?过度保护孩子对吗?这些问题,值得好好探讨。</p> <p class="ql-block">今天,我们向大家分享一部极具教育意义的动画短片——《鹬》。《鹬》讲的是一只小矶鹬饿了,妈妈让它自己出来觅食,但小矶鹬初学觅食毫无经验,遭遇海浪冲击,对海边捕食产生了恐惧,而妈妈则是鼓励它克服恐惧,勇敢面对的故事。</p> <p class="ql-block">虽然此动画片只有5分多钟,却蕴含着深刻的教育内涵:一个人的成长过程就是他成为自己的过程,爱是这一过程中最重要的因素。我们给孩子提供什么样的爱,孩子就以适应这种爱的方式成长。放手,是父母对孩子的一种深沉的爱。</p> <p class="ql-block">心理咨询师作家武志红曾提到:“真爱是以孩子成长需要为核心,在孩子的不同的发展阶段给予他不同方式的爱。例如0~1.5岁时,给予孩子无条件的爱;1.5~3岁时,尊重孩子自主探索,但又在孩子需要时出现在他面前。而与真爱对应的是溺爱,0~1.5岁时,父母以孩子为中心,但是到了1.5~3岁,他们仍然这样做,甚至直到孩子成人了,依然以一成不变的方式去爱他,最终,这会导致毁灭性的结果。”</p> <p class="ql-block">故事一开始,小鹬鸟仍然贪恋着妈妈喂养的舒适感,不肯自己捕食。但是妈妈并没有溺爱着包办一切继续喂养小鹬鸟,而是鼓励它走向沙滩学习捕食的本领。小鹬鸟在第一次捕食中遭遇海浪打击受挫,妈妈就走到它身边,引导它继续尝试,让小鹬鸟从“生理需要”走向“自我实现需要”。小鹬鸟交到了朋友——一只小螃蟹,妈妈只远远地看着,不加干涉,任小鹬鸟和小螃蟹玩儿,满足它的“社交需要”,这是懂得“收手”。在这种智慧的“收放”之间,小鹬鸟成长了、独立了。当海浪再次袭来,战胜恐惧的小矶鹬看到了更多不一样的风景。</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后退和放手</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不是对孩子放手不管、放任自流</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相反,是爱的克制与理性</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那么,在养育孩子过程中</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怎样放手又成为了父母的困惑</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我们在这里给大家列出几点建议:</p> 01-让孩子自己的事情自己做 02-允许孩子自己去体验与试错 03-放手重点是给予信任 04-做放手的父母 孩子飞得更高 05-孩子的成长需要家园共育 <p class="ql-block">家长们,请为爱放手,让孩子独立自主地去走好自己的每一步,撑起自己的一片天。相信放手后的他们,会更加从容,更加自信,更加强大。</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