换个口味画单线白描连环画

蓝天白云

<p class="ql-block">我小时候迷上连环画后读过的“小书”,大都是用单线白描的画法画的,比如刘继卣先生、顾炳鑫先生、贺友直先生等许多连环画家的大部分作品,都是单线白描。然而,我却因从小受同是连环画发烧友的邻居大哥影响,比较偏爱华三川先生的钢笔连环画,和他的加上黑块及排线组合的改良版线描连环画,业内谓之“复线画法”。我上中学后,在中学美术老师的鼓励下,创作连环画参加上海市少年儿童画展,更是因美术老师的推荐,迷上了华三川先生的《永不消逝的电波》中那种毛笔钢笔塑形,再以水墨渲染气氛的综合画法。文革结束前后,我在上海市美术学校求学,得到孟光、赖礼庠老师的素描教学启蒙,又看到了夏葆元先生首创的水墨素描形式的连环画,画中那种厚实的人、物塑造的体积感,和对历史氛围描绘的现场感,给了我深深的震撼。因此,我从中学生时代学着自己画连环画,到后来以“票友”的身份创作的连环画,基本上都是用的黑白明暗钢笔画法,或者是西洋水墨素描画法。即便如此,我对用单线白描的中国传统画法去画连环画和插图,还是保有浓厚的兴趣,时不时地会画几幅换一下口味。二0一七年底,上海海派连环画中心的刘亚军先生向我约稿画“刘少奇的故事”套书中的第一册《刘九书柜》,要求用单线白描的形式来画,以统一全套书的风格。虽然我因从未用单线白描画过整套连环画而有点忐忑,但是“不要老是重复自己过去用过的方法来搞创作”的想法,使我斗胆接下了任务。</p><p class="ql-block">由于白描在构图及画面黑白灰处理方式上,与黑白光影画法的处理方式有相当程度的不同,有时甚至相悖,所以,在创作初期颇感不适和困扰。但很快,我就似乎把脑子里的思路调拔了过来,逐渐适应了这种画法,并用了五个多月的时间完成了这部画稿。</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128, 128, 128);">虽然我在创作这套画时的二十多年前曾参访过刘少奇主席在湖南的故居,但对故居模糊的记忆很难支持我绘制出一套连环画,所以这套画所有的图片素材都是从网上寻找的。而这个“刘记杂货铺”却是凭想象画的,刘氏故居里并没有这样一家店——我后来觉得这个店面可能画得过于正式了,因我在上海安亭镇的老街上曾见过一家临街杂货店,交易就只在街面房沿街的窗户进行,根本没有象样的店堂。</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128, 128, 128);">刘家的灶间,灶台上方斜置的竹编防蒸汽及油烟(我猜测的用途)的挡板很有特色,也许这挡板可起到一点“脱排油烟机”的作用?或者是为了保护灶后炉膛上方悬挂的腊肉以防其吸附了油烟水汽而变质?</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128, 128, 128);">传统白描连环画构图大都是取中景以上的大场景为主要表现手段,人物画得较小;我却因常画钢笔水墨素描式的连环画,惯于把人物画得较大以便于细节刻画,因此常取中近景构图。改画白描后依然难改旧习,觉得不把人脸细节画到位就不舒服。</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128, 128, 128);">童年刘少奇被父亲带去上私塾时,拜见先生。因为画的是此套书的第一册,主要表现刘少奇童年少年时期的生活,有许多他辗转于几个私塾求学的画面,所以我从网上查找了不少近代私塾课堂的图片,以对各种形态的私塾教学有大概的形像感知。</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128, 128, 128);">我发现画好木制噐物上的木纹,对组织处理好</span><span style="color:rgb(128, 128, 128); font-size:18px;">画面黑白灰关系的疏密有致,能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128, 128, 128);">室外的场景一般总是比室内景容易处理些,比如这幅画中树木花草的密、和土坡的疏,很方便地就把画中人物和牛衬托出来了。</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128, 128, 128);">这幅画面从左上方的窗户,到左边的农具,到下方的地面,到右边的门和门外的景,协同构成了画面的中灰和深灰的“密”,衬托出了画面上方屋墙的大片的空白,以及白墙衬映下的两个人物——如果用光影黑白来处理这画的话,这堵夹在窗和门之间的墙,是妥妥的背光部,应该画成深色才对,而门口和窗口则是光源所在,门外及窗外景色应该用浅调墨色作虚化处理——这就是光影黑白和白描画法的最大不同之处。</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128, 128, 128);">大冬天,少年刘少奇去老师家看书,太过于专注而在取暖时把棉鞋烤着了。画中墙壁下端的排点和地砖上的短线排列组成的灰调过渡,还是借用了一点黑白画法的处理方式。</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128, 128, 128);">又是室外景。每当画外景时总是很放松: 乔木和灌木一穿插,一条小路弯弯绕,再补上一点远景,画面马上活了起来。</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128, 128, 128);">这是表现刘少奇父亲去世的画面,卧室及家具都是按刘少奇故居里陈列的样子画的。</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128, 128, 128);">多人物的场面。画的时候还是一如既往地比较注重人物之间的情感交流。</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128, 128, 128);">这个卧室内景完全是按照刘少奇故居陈列的格局画的。</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128, 128, 128);">单线白描连环画鲜少有画这么大的头像的,但我改不了自己本行画大幅电影海报的习惯,按照这一段文本的内容,弄出了这么个“异质同构”的电影海报构图。这套画中有好几段比较抽象的表述,解读时都用了这类构图处理。</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128, 128, 128);">这个背景也是按刘少奇故居陈列馆内的陈设画的,应该是故居内的一个过道,靠墙放着一些农具,把这作为刘少奇母亲送儿子出门读书时走过的屋内通道正合适。</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128, 128, 128);">这又是一个多人物场面,画面的疏密关系是靠人物衣裤上的不同花纹组合来组织处理的。</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128, 128, 128);">后景街头房屋及树木的“密”,衬出了前景人物的“疏”。上方“五月九日永记勿忘”的文字处理又是借鉴了电影海报的构图方法。</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128, 128, 128);">这幅是以画上方横幅的横向线条的“疏”,来对比下方人物衣纹竖向线条的“密”,以此来反向衬托人物。</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128, 128, 128);">又是外景图,背景高低错落的树和房屋建筑,衬托出前景的人物群组。</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128, 128, 128);">表现战争场面,满足了我少年时读《铁道游击队》连环画时就产生的,一直持续至今的“英雄崇拜”情结。在画此图中人物持枪射击的动作时,我的脸上也不由自主地呈现出相同的表情。</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128, 128, 128);">刘少奇青年时代还练过武术以强身,这是我画这本书以前所不了解的。为了《刘九书柜》收官的这幅画,我上网查找了许多“练家子”的图片,最后选了这个动作入画。</span></p> <p class="ql-block">当然,我这“白描”的熟练程度和“正宗程度”还有待提升,但好歹画得看上去有点象那么回事了,这也算是我连环画创作生涯中的一段“变奏”旋律吧!</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