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抬眼望得见山,低头看得见河。远离尘嚣,没有现代工业化的污染,处处青山绿水环绕。这是许多中国传统古村落共有的特征。</p> <p class="ql-block">在这个城市上空布满雾霾的周末,我跟大地旅行团离开市区,奔赴招远市张星镇徐家村。</p><p class="ql-block">一进村,我们就被这个古朴的小山村吸引住了。村中一条小河流淌着清澈的河水,河底的鵝卵石清淅可见,小河蜿蜒曲折地向村外流去,不知去向何方。</p> <p class="ql-block">村子的布局整齐,老房子别具特色,有青砖黛瓦的,也有当地黄色小石块垒切而成的。</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 rgb(22, 126, 251);">据资料显示徐家村域面积2平方公里,占地120亩,户籍人口582人,常住人口465人,以汉族为主。</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 rgb(176, 79, 187);">徐家村是目前胶东地区规模最大、保存最为完整、各类型历史建筑最为齐全的古村落之一。全部传统建筑占村庄建筑总面积的50%。</span></p> <p class="ql-block">徐家村大队部位于乡村干道旁,门头有醒目的毛主席像和“人民公社好”几个大字。</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 rgb(22, 126, 251);">1958年,毛泽东考察山东,河南等地,说出了“人民公社好”。在上世纪六七十年代,这句标语成为一个时代的烙印。</span></p><p class="ql-block">没想到“人民公社好”,几个似乎已成历史的大字竟然依然写在这个小山村的村委门楼上。我仿佛回到了七十年代。</p> <p class="ql-block">我们一行四十多人,来到了位于河边路旁的徐家村大队部。村领导徐功老人热情地接待了我们。</p><p class="ql-block">徐老爽朗的笑语,热情洋溢地对村子历史的介绍感染了我们。从建村史讲到村子的名人及历史典故,真是滔滔不绝、如数家珍。</p><p class="ql-block">我们跟随着他,边走边听边欣赏,对徐家村终于有了大致的了解。也更增加了我对这个古老乡村历史文化的兴趣。</p><p class="ql-block">是的,每一个历史文化名村,肯定有与众不同特点,它的深厚的文化积淀也需要更多人来挖掘。</p> <p class="ql-block">在面积不大的村委办公室里,火炉子正烧着水,长长的烟囱通向窗外,让我仿佛回到学生时代。那时冬天教室里都是这样的煤炉取暖。</p> <p class="ql-block">徐老正给我们讲村史。我们听的津津有味。</p> <p class="ql-block">徐老的诗词</p> <p class="ql-block">徐老虽长期在农村生活,但能写文章会赋诗,对自已村子的历史传承非常热爱与热心。“耕读传家”是许多商人家族的古训。从徐老滔滔不绝的讲解中,我能感受到他对生活的这片土地爱的有多深沉。</p> <p class="ql-block">讲解村中的民俗博物馆之红太阳馆。</p> <p class="ql-block">馆中藏品。</p> <p class="ql-block">看到六七十年代的馆藏标语,有朋友即兴讲起小时口熟能详的口号。真的让人梦回昨日呢。</p> <p class="ql-block">随徐老来到村委旁的村祠堂。</p> <p class="ql-block">徐老给大家徐氏宗祠的历史。</p> <p class="ql-block">关于村子的建村史,有记载说是明朝开国大将徐达的后人所建。这里流传着一个美好的传说。</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 rgb(22, 126, 251);">明朝开国大将徐达,曾经在招远凤喙山带兵打了胜仗,却不小心将金盔弄丢了,在找金盔的途中,他看到这里山清水秀,物产丰饶,非常喜欢。后徐达看到朱元璋诛杀开国功臣,就想起这个遗失金盔的地方,嘱咐后人一定不要做官,应找到这处世外桃源落户繁衍。后人遵从遗训,来此定居。(以上为传说)</span></p><p class="ql-block">据村史记载明成化元年,徐姓高祖徐镇怀揣遗训,翻山越岭终于按老祖宗所示“见帽安疃,依泉繁盛”定居于垛石口后,风喙山左,美秀顶右,蟠龙十二顶脚下,有了今天徐家村的雏形。</p> <p class="ql-block">眼前的石垒小房,竟然是明朝时的驿站,朝庭官府从青州等地到登州府必经之地。而我们走过的河边小路竟然是明朝时的官道。可见,这个小村历史之悠久。</p> <p class="ql-block">站在路边,听着讲解,思绪飘向远方,想像着官道上阵阵马蹄声传来,不知又有什么加急文书需要传送。</p> <p class="ql-block">边走边听,我们来到村中名人徐天华故居。</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 rgb(22, 126, 251);">村内保留有明末清初的民居79栋,其中以徐天华四合院为典范。徐天华四合院,是京式风格、东北风格与胶东风格的组合,精细的雕琢,精美地石块堆砌,房梁屋檐精美的构造,处处蕴含着丰富的传统建筑艺术。</span></p> <p class="ql-block">我们听听徐老的讲解</p> <p class="ql-block">精美的门楼</p> <p class="ql-block">进门后首先映入眼帘的是的灰色影壁。雕刻着精美的图案。</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 rgb(22, 126, 251);">影壁有二平方米,中间是数百块小青砖拼成的“龟背锦”,砖缝拼接严密,缝间竟插不进头发丝,壁眉两侧有刻砖镂雕,其中一只展翅蝙蝠口衔三枚铜钱,伏于寿桃间,象征福禄寿,这是典型的京式影壁装饰图形。壁额处则是八仙浮雕,十厘米见方的青砖上雕刻着八仙图,眉目传神。</span></p> <p class="ql-block">随徐老的讲解,我们了解了富甲一方的徐天华的发家致富史。</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 rgb(22, 126, 251);">在四合院临街南墙石壁上,用正楷书写的“乙丙丁”三个字清晰可见,据说是因其四合院堪称“甲”,寓意富甲一方。这里建房时没用一捧土,全部用大青砖、方青花石、水泥和石灰灌浆而成,每块青花石都精雕细琢,每块青花石每寸宽必须有七道錾渠沟,这在当时是绝无仅有的。</span></p> <p class="ql-block">而随着徐老边走边讲,我们了解到徐家村也是一座有着红色革命传统基因的村庄。红色文化让这个小山村的文化底蕴更深厚。</p> <p class="ql-block">抗日战争时期,著名的抗大、胶东公学曾在这里开课。“鲁迅小学”也在院中的另一房间上过课。为革命培养了不少红色后代。一座小院,三所学校。也是绝无仅有的吧。</p> <p class="ql-block">1939年,徐竞秋带领北海公署的工作人员回到家乡徐家村建立了抗日根据地。带领革命者进行了一场艰苦卓绝的斗争。</p> <p class="ql-block">村中的民俗馆中有不少老物件。小时候农村里每家每户都有笸箩。都是农村妇女用一双巧手通过多复杂的工序做出来的。</p> <p class="ql-block">徐老带我们参观村里做粉丝的古井,现今仍有水。闻名全国的“龙口粉丝”发源地正是我们现在走过的徐家村。而这口古井也见证了粉丝的发展史。</p> <p class="ql-block">享誉国内外的龙口粉丝,其创立者——以徐登庸为代表的“鸿泰”粉丝家族就是徐家村人。</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 rgb(22, 126, 251);">徐家村至今仍保存有许多粉丝作坊遗迹,早在清代,这里就开办起第一家绿豆粉丝手工作坊,但限于交通商贸的闭塞,晶莹透亮的粉丝藏在深闺无人识,独具慧眼的徐登庸遂在清道光年间,与人合资白银1000两开办“福聚”号粉庄。福聚号将采购的绿豆粉丝经龙口码头运往香港,再转运到东南亚等地,生意十分兴隆。</span></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据徐老讲这里的粉丝还在巴拿马博览会为中国争得过金奖呢。</p><p class="ql-block">如今仍在生产“龙口粉丝”的招远仍是粉丝的生产大县,生产的粉丝晶莹剔透,粉丝质量远近闻名。</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 rgb(22, 126, 251);">据徐老说,明嘉靖年间徐家村还出过一位皇妃。老辈的人记得村中有一道圣旨,是嘉靖皇帝赐给妃子娘家的。这圣旨可了不得,是护村符,有一年春节村与村之间对台斗社戏,徐家村的戏班子处了下风,情急之下竟然抬出圣旨,其他村的戏班子一看这玩意儿,立马跪下服输。</span></p> <p class="ql-block">怪不得,古村不大,却闻名遐迩,这里真的是人才辈出呀。</p> <p class="ql-block">徐老给我们绘声绘色地讲解村中十八景及古时村周有十道大门保护村子不被外敌侵犯的故事。</p> <p class="ql-block">行走在村中,你会发现房屋之间的小胡同都是窄窄的,最窄处仅容一人过。走到胡同尽头似是死胡同,可柳暗花明,一转身胡同就拐了个弯。弯弯曲曲的胡同据说有上百条!似一个大迷宫。外人进来经常拐不出去,这真是一大奇观。</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 rgb(22, 126, 251);">独特的布局是徐家村天然的屏障。村民回忆,当年每逢战乱,村庄就在村口立起几道门,攻守兼备,村里从未失陷。村史中还记载,抗战期间,鬼子进村扫荡,搜捕八路军武工队员,一位八路军战士情急之下钻进拐子胡同,鬼子追着追着就不知东西南北,深怕有埋伏,只得罢休。</span></p> <p class="ql-block">村子中间,有村民正在修缮老屋。据说是村中一书画家的旧居。修缮的砖瓦都是特制的,还原了房屋的原样。而修缮这种老建筑都得是手艺精湛的瓦工才能胜任。</p> <p class="ql-block">随着徐老的讲解,让我感叹古村处处有学问。</p> <p class="ql-block">身边的一座座古村落,见证着一代代历史的变迁。走进古村落,仿佛穿越时光隧道,回到了过去的岁月。宁静而美好。</p><p class="ql-block">而古村也要发展。</p><p class="ql-block">要想古村落焕发生机与活力,必需开发好,让古村“活”起来。象南方的许多古村开发后,游人如织,村民也增加了收入,年轻人也不用到大城市讨生活了。</p><p class="ql-block">希望这些隐藏在山区里的古村既能被很好的保护,更能有序地好好开发利用。让村民们富裕起来。</p> <p class="ql-block">最后一张合影,以纪念这次美好行程。</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