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37, 35, 8);"> 乌镇天下第一锅</b></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37, 35, 8);"> 江南铸锅沈家说</b></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37, 35, 8);"> 官炉锅冶铸造史</b></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37, 35, 8);"> 文旅结合故事多</b></p> <p class="ql-block"> 在浙西乌镇位于西市河南岸。明代嘉靖年间,有一位湖州的铁匠沈济带着一身熟练的冶炼技术来乌镇开坊经营,在当时它是浙西唯一的一家,所以生意兴旺,这也是乌镇冶业的开始。</p><p class="ql-block"> 这口锅是在同治五年(1866年)沈氏的后人所铸。原来沈济之后,他的后人各自经营,分为大炉和小炉两个行业,在同治五年达到鼎盛时期,当时沈家人为展示自家冶炼的高超技能,同时也为了展现他的经济实力,遂精心冶炼出这口“天下第一锅”。</p><p class="ql-block"> 在民间,每一个行业都有自己所敬仰的神,冶坊也不例外。尽管参与冶炼工作的大多是男人,但冶坊里供奉的却是女神,也许是工匠们觉得温柔善良的女性可以保佑他们生息,给他们疲惫的劳作带来更多的慰藉吧。</p><p class="ql-block"> 沈家精湛的冶炼技术一直保留至今。纯生铁锅虽然比现在的铝锅、不锈钢锅较为笨重,但它富含易被人体吸收的铁元素、能减少蔬菜烹饪中维生素损失的特点却一直受到推崇,怪不得世界卫生组织的专家也大力提倡使用传统的中国式铁锅了。</p> <p class="ql-block"> 乌镇西栅-亦昌冶坊-天下第一锅</p><p class="ql-block"> 亦昌冶坊是乌镇民间作坊,前店后坊,天下第一锅让这里名声大震。</p><p class="ql-block"> 亦昌冶坊的建筑结构十分独特,所有立柱全是用石料雕凿而成,当地人称”石脚屋”,这是为了防止冶炼时四处飞溅的火花引燃木料酿成火险。</p><p class="ql-block"> 天井中安放有一口大锅,号称“天下第一锅”。</p> <p class="ql-block"> 明代嘉靖年间(约1550年前后),铁匠沈济携母及七房子媳来乌镇南郊14里之柞溪开设冶坊,锻造农具、冶铸秤砣、犁头等物,当时浙西唯此一处冶坊,因此冶坊营业鼎盛,送料运货的船舶为之塞途,这是乌镇冶业的开始。</p><p class="ql-block"> 此后,后人各自经营,并分为“小炉”和“大炉”两个专业,共有六房工场,南起南总管堂,北至文昌桥,一字排列,每当夜晚柞溪炉火冲天,尤以南北两头为盛,后来的地名“炉头”就由此而来。</p><p class="ql-block"> 据《乌镇志》记载,清同治五年(1866年),炉头“沈亦昌冶坊”在青镇设冶炉铸锅。“大炉”在青镇设3炉,专铸铁锅,夏季停铸,一年约可产锅2.5万只,销售地以杭嘉湖为大宗,后扩大到江苏、浦东各镇。沈济设在炉头的“小炉”一直坚持自主经营,营业一度颇为红火。</p><p class="ql-block"> 1938年,炉头遭日机多次轰炸,冶坊当时的业主沈承恩迫于无奈,携妻子和仅有的资金到青镇投靠沈亦昌冶坊业主沈和甫。沈和甫极尽同族之谊,帮助沈承恩在其后院重兴旧业,坊号“沈万聚”,从此立足青镇。</p> <p class="ql-block"> 在明代嘉靖年间,一位湖州的沈氏铁匠来到乌镇开坊经营了亦昌冶坊。</p><p class="ql-block"> 在同治五年(1866年)时,沈氏后人为展示自家冶炼技术和经济实力,由12名师傅用时2个月遂精心冶炼铸造出了“天下第一锅”。 </p><p class="ql-block"> 此锅重达3.15吨,直径3米,如今此锅安放在了冶坊天井中。</p> <p class="ql-block"> 据记载由12名师傅用时2个月制作而成。</p><p class="ql-block"> 当时沈家就用这口锅煮了3大锅粥,连续3天,施粥给当地贫民,普施善心。而且每年隆冬,总要砌灶安锅,为隆冬时节过年困难的贫民送上一碗热气腾腾的暖肚粥。</p><p class="ql-block"> 因此,江渐一带的老百姓十分盛赞沈济家冶坊的义举,谈论着这巨大无比的大铁锅。因此,当时百姓都称赞它为:“天下第一锅,普济天下人”。</p> <p class="ql-block"> “天下第一锅”铸于清朝同治五年(1866),当时正值“亦昌冶坊”向朝庭贡锅100周年,沈济家人为了展示自家冶炼技术和经济实力,就冶炼了这口“天下第一锅”。此锅重达3.15吨,直径3米,内半径为0.88米。材质为铁。</p> <p class="ql-block"> 亦昌冶坊祭祀正堂</p> <p class="ql-block"> 1941年,“沈亦昌”因受战火殃及,被迫停业,移资苏州,至民国三十五年(1946年)复业。</p><p class="ql-block"> 1956年3月公私合营,“沈亦昌冶坊”更名为“沈亦昌锅厂”,有职工38人。</p><p class="ql-block"> 自1956年3月公私合营改造之后,“亦昌冶坊”不再是以家族式的继承方式进行传承。</p><p class="ql-block"> 1958年下半年,更名为“乌镇第二钢铁厂”,职工增至100多人,营建小高炉8座,冶炼钢铁,年末停止冶炼钢铁,恢复为“乌镇锅厂”,继续生产铁锅。</p> <p class="ql-block"> 亦昌冶坊访生产区</p> <p class="ql-block">翻砂铸造</p> <p class="ql-block">小宝剑砂型</p> <p class="ql-block">金龟砂型</p> <p class="ql-block">鱼灯砂型</p> <p class="ql-block"> 1985年,“沈亦昌”牌铁锅,被评为省优质产品。 “亦昌冶坊”的历史,代表着乌镇冶铁业的发展轨迹。</p><p class="ql-block"> 今天的亦昌冶坊中,工匠们依然在使用传统的冶炼浇注工艺制作铁器,只是昔日的煤炭旺火改成了电炉熔铁,风箱扇火也换成了鼓风机助燃,但选料仍然是优质的纯生铁,制作工艺也一如祖辈的繁复精致。</p><p class="ql-block"> 2007年2月,乌镇西栅正式对外开放,“亦昌冶坊”也随同对游客开放。</p><p class="ql-block"> 2009年正式注册“沈亦昌”商标。整个亦昌冶坊还原了当时传统的前店后坊式格局,除了平时进行演示性冶铁外,还制作各种铁质的锅子,铁质装饰品等。</p><p class="ql-block"> 冶坊场馆中还展示了当时冶坊的主要制作工序,以及制作铁锅时用的模具,如用药船、车台、锅模、炼炉、筛选机等,成为深受游客喜爱的打卡地。</p>